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論文
時間:2022-10-21 11:49:00
導語: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博客,作為一種新的生活和學習方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并應用。文章認識和發掘了博客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思想導向功能、師生交流功能和滲透覆蓋功能等重要作用。分析了博客的興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進而對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途徑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博客;界說;發展歷程;思想政治教育;實現途徑
Abstract:Blog,asanewwayoflifeandstudy,hasalreadybeenacceptedandappliedbymoreandmorepeople.ThisarticleexplainstheimportantfunctionsofBlogattheaspectsoftheideologicalworktocollegestudents,thecommunicationbetweenstudentsandteachers,anditsuniversality.ItalsoanalyzesthechallengeofBlogbroughtabouttotheideologicalworkofcollegesandmakesadiscussionoftheapplicationofBlogintheideologicalwork.
Keywords:Blog;area;developmentprocess;ideologicalwork;wayofapplication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社會的交流手段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E-mail、BBS、ICQ(IM)再到時下的Blog(博客)。互聯網技術神話般地將地球真正意義上地演繹成“地球村”,網絡傳播媒體給我們提供了最為便捷、便利、實時的傳播方式。博客,互聯網上最新的發展潮流,正將以其無形的觸角滲透到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娛樂當中,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時下,一股浩蕩的“博客流”正席卷著互聯網界。而作為博客的重要使用群體——當代大學生,其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等正因博客而悄然變化。隨之而來的是博客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一、博客界說與發展歷程
1.博客界說
博客源于美國,英文名稱為blog,是Web和log的縮略詞。博客綜合了原有多種網絡表現形式的特點于一身,是網絡界的混合體,對其進行嚴格的定義較為困難,易陷于形式主義。現在對博客較為全面、科學的定義是方興東、王俊秀提出的,他們認為博客的概念包含三個基本要素:(1)網頁主體內容由不斷更新的、個人性的眾多帖子組成。(2)它們按時間順序排列,而且是倒序方式,也就是最新的放在最上面,最舊的在最下面。(3)內容可以是各種主題、外觀布局和寫作風格,但是文章內容以“超鏈接”作為重要的表達方式[1]。
2.博客的發展歷程
“Weblog”一詞第一次被使用是在JornBarger1997年12月運行的“RobotWisdomWeblog”,其表達的意思為“常更新的,有標題、留言和歷史記錄的個人主頁”。而“Blog”一詞公認的是PeterMerbolz在1999年命名,隨后,逐漸被公眾所認同為博客的正式名稱。在博客的發展史中有三件事功大無量,它們不約而同地與孕育它的國家——美國,有著無法迂回的關系:
被忠實讀者稱贊為“公民的記者”的馬特·德拉吉在1998年1月17日深夜在其個人Blog網站“德拉吉報道”(drudgereport)上了令世人為之震驚的消息:“在付梓前的最后一分鐘,星期六晚上6點,《新聞周刊》雜志抽掉了一條足以動搖華盛頓基地的新聞——美國總統與一個白宮實習生(萊溫斯基)有染。”一夜之間,“德拉吉報道”聞名全球。從此,“德拉吉報道”不再僅僅屬于馬特·德拉吉個人所有,而是全球人所有。對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的緋聞報道,人們第一次感受到博客的巨大威力。
“德拉吉報道”讓世人感受到了博客的巨大威力,同時依舊心存些許質疑。但2001年“9·11事件”發生之后,幸存者的博客對整個事件的切身的回憶和反思則讓訪問者真切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事件的震撼。可以說,對“9·11事件”最真實、最生動的報道不在美國任何一期報紙上,而在幸存者的博客上;對整件事最深度的反思也不是出自哪一位著名記者的筆下,而是蘊藏在諸多的博客的日志中。“9·11事件”同樣也印證了“德拉吉報道”驚人的影響力,9月16日,“德拉吉報道”首次躋身網站訪問量的前20名,一舉超過了《今日美國》和《華盛頓郵報》的網站。
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幾乎全世界的人都希望看到來自前沿的真實報道。美國傳統媒體的報道顯然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而以真實、及時、全面為主要特點的博客報道卻飽受讀者歡迎,因此導致傳統媒體公信力遭遇空前質疑。最終,這場博客與傳統媒體間的較量以同年6月《紐約時報》總編輯和執行主編因被博客揭露真相被迫下臺而謝幕。
在中國,以方興東為首的中國IT界著名評論員發起了博客在中國的普及運動。筆者認為,博客在中國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啟蒙階段(1998年-2002年),方興東等人很早就關注博客現象,自1998年以來發表不少研究論文。而2002年8月,中國首家專業博客網站“博客中國”成立標志著博客在中國的發展正式起步;成長階段(2003年-2004年),2004年7月,“狗日報”博客站點獲得2004國際博客大獎賽的“最佳中文記者博客獎”,將中國博客映入了國際視野;普及階段(2005年至今),2005年公認為博客的大眾化元年,是全球互聯網及博客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全球博客數量突破1億,而在中國,該數字已達1600萬。單從國內博客數量相對中國網民總數就可知,博客用戶已完全滲透到全體大眾。這標志著博客正式從精英走向大眾,開啟互聯網發展到真正個人化時代的帷幕[2]。
二、博客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博客以其獨特的自主性、時效性、共享性和平民性等特點,成為當代大學生開拓視野,增進師生交往,更新知識的重要渠道,但與此同時也給現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諸多的挑戰:
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初探
1.動搖主流思想,挑戰意識權威
因為博客是一個“沒有籬笆的萬花叢”,其中不同層次的思想和文化在博客中自由傳播、碰撞和交融,對原本就擁有多元化文化底蘊的大學生有著強烈的親和力,其中不可避免的庸俗文化同樣會充斥到大學生思想當中。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單獨接受教育者事先設計好的主流思想和先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他們以自己的是非觀判斷和選擇自己認同的答案。教育者從以往的唯獨權威蛻變為教育過程中的與被教育者同等地位的發言人,以往的意識權威地位被打破,而接受者——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不斷增強。
2.原有教育手段亟需革新
博客是新興事物,以其獨特的特點滲透到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博客上海量的信息來源及便捷的交流方式,給希望擴大視野、擁有探奇心理、喜愛交友等特點的中國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交流和展示自己的空間,傳統的“灌輸——接受”的教育方式已顯得相對落后,亟待改進。
3.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載體更新的挑戰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指的是承載并能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或信息的形式。傳統的行政班集體不僅是教學管理工作的有機單元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載體。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班集體的自身建設、建立良好集體規范、確立明確的集體目標、通過一系列活動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等作為手段。而博客的出現則淡化了集體的觀念,學生的個體意識突顯,給傳統的日常管理帶來了挑戰。
4.正確引導大學生利用博客,建設博客思想教育新陣地的挑戰
博客以其特有的性質,迅速傳播開來。博客的建立具有很大的自主性,每個博客的內容林林總總、五花八門、良莠不齊。大學生的心理和生理都處在一個未成熟的發展期,對信息的篩選和吸收的程度也各有不同,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博客、積極利用博客、抵制不良信息是擺在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重要課題,同時也為開拓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提供了機遇。
三、博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博客是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具,較其他傳統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導向、師生交流和滲透覆蓋等方面有著更為突出的優勢。
1.思想導向功能
思想導向功能是博客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功能,依托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博客的思想導向功能日益彰顯。教育者可以在其博客上學生最關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保證學生思想政治學習的及時性。同時,教育者還可以將自己欲傳授給學生的基本思想道德教育和價值觀引導等方面的教育觀點,在博客上輔以相關教育實例對學生進行“潤物無聲”地教育,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生思想教育的針對性。
2.師生交流功能
教育行為的本質行為是師生的交流行為,只有教學雙方之間以精神客體為中介不斷深入廣泛交流才能夠切實將教學深入開展。師生之間的溝通,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形成主體人格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在現代教育過程中,先進的科技為師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但博客為師生間的交流提供了更為便捷、及時和直接的手段。
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基本形成,如果采取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實施“一對一”的“灌輸式”教育,由于其渠道單一、方法單調,難以令學生接受,收效將甚微。而博客的交流實時性和平等性將為交流雙方創造優越的條件。網絡中的教育主體不具有特定的身份,甚至可以不被稱為“教育者”,他們具有非主體中性特點,不進行說服,而提供“選擇”和“引導”。
同時,由于網絡的不受時空限制、交互式教育使教育雙方能夠隨時隨地進行交流和探討,變單向傳遞為積極互動的雙向、多向交流,變點對點的線性教育為點對面的立體型交流。師生之間的通暢交流可以有效地改善現在人們之間的聯系和溝通弱化的現狀,將本是零星分散的個體凝聚成強大的社會集合體。
3.滲透覆蓋功能
博客的滲透覆蓋功能主要是依靠其特點而實現,因為博客本身就是一個“沒有門檻的信息庫”,任何人都可以隨意訪問自己想訪問的博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逐步實行,使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時空的局限,增強了其影響力,增大了其覆蓋面。而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利用,可以通過正面事跡的宣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互訪交流等方式實現教育的深度滲透,擺脫時間、空間等限制,迅速而廣泛地傳播。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以通過博客深入地了解對方的基本狀況、思想動態,甚至是彼此的心路歷程。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使得教育雙方彼此深入了解和剖析對方成為可能。
四、博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現途徑
1.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觀念,加強教育者的網絡素養培訓
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重大變革,總是以思想的進步和觀念的更新為先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步離不開教育者思想觀念的更新,唯有其觀念伴隨時代同步發展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博客,作為應用較廣的新型網絡交流媒體,有不可替代的思想教育功能,但是在運用過程中應注重操作能力和技巧的培養。因此,在加強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培養的同時更應加強對其網絡操作技能的培訓,尤其應強化對博客的應用技巧的培訓。通過博客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聯姻,可以充分發揮其優勢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但是,任何精神活動的進步都應該以人們思想觀念進步為保障,所以培養復合型人才擔當網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必要而迫切的任務。
2.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博客群組,共享教育資源
所謂博客群組是指有著相同經歷或者相同興趣愛好的博客,自發或有組織地建立的博客圈。在博客群組里群成員可以從群的信息中獲得有用的信息,同時也可以將自己擁有的資料通過群共享給其他博客。
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過程中,應該保證信息更新的及時性。通過博客群組的建立,教育者能夠及時地獲得同行的教育案例、經驗和學生的最新動態,以此為自己工作提供更大的便捷和針對性。同時,教育者本身也可以充分利用博客群組進行有針對性地學習和研究,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
3.建立健全學生與教師間基于博客的溝通制度
師生的交流在教育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大學教育過程中的師生交流尤為重要。通過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教師能夠有效地實現自身各方面的發展,學生可以及時有效地了解教師的觀點,同時教師也可以把一些不便于當面表達的思想教育內容通過網絡以文字形式表達出來。
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博客在師生溝通、問題反饋和學生學習等方面的優勢。逐步引導教師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要功能的個人博客,并向學生公開。以此為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搭建一座更為暢通有效的橋梁。在建立教師個人博客時,應該注重博客內容的時效性、知識性和可欣賞性,提高學生訪問個人博客的興趣。
4.促進學生的協作學習
協作學習是一種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策略。小組協作活動中的個體(學生)可以將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現的信息和學習材料與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共享。博客的應用可以為學生的協作學習提供必要的交流平臺,在博客上協作小組的同學可以通過競爭、辯論、合作、解決問題等協作學習的基本模式實現學習效果的最優化。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可以發揮學生干部自主管理能力強的優勢,引導品學兼優的學生干部和后進生組建協作學習博客小組。通過博客上的學習交流,建立學生之間的“比、學、趕、幫、超”的互助機制。
5.建設專題特色博客,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在信息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網絡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極為重要的陣地。教育者在具有教育意義的特定日期通過添加文字、圖片和影像資料等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同時,教育者可以根據自身的優勢建立針對心理健康、學習輔導、生涯設計輔導等等為專題的特色博客。
[參考文獻]
[1]方興東,王俊秀.博客,e時代的盜火者[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38-38.
[2]互聯網實驗室.2005-2006中國博客發展與趨勢分析研究報告[EB/OL]./html/200603/68704.html.
- 上一篇:地方政府執行中央政策研究論文
- 下一篇:資本主義國家職能轉變原因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