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價值實現資本再生產論文

時間:2022-06-03 10:04:00

導語:剩余價值實現資本再生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剩余價值實現資本再生產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現代性消費文化”的界定;生產與消費的脫節:資本邏輯的二律背反;文化形式:二律背反的解決途徑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消費文化是一個特定的范疇、資本定義了消費文化,決定著它的存在基礎、運行原則和發展方向、資本邏輯是現代性消費文化的本質規定、資本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獲取剩余價值、資本所造就的總體性世界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社會成為內在有機的統一體、資本邏輯的二律背反在現實層面上表現為商品向貨幣跳躍的失敗、福特式生產方式需要長期和龐大的固定資本投資、大眾的基本生存需要都已經得到滿足、資本越來越借助予廣告等傳媒文化形式推銷自己、實現自己、各種文化形式只有借重于資本的強大推動力,才能獲得不斷發展的源泉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現代性消費文化是圍繞著消費由資本為其奠定基礎和方向、以文化形式顯現出來的生存方式和行為原則,由此資本邏輯成為現代性消費文化的本質規定。從資本邏輯的視角看,生產與消費的脫節造成資本增殖的失敗,因此資本必須要在文化上發揮指導和引領作用來促進生產和消費的結合,從而在深層上保證剩余價值的實現和資本再生產的循環,現代性消費文化正是由此生成。

論文關鍵詞】資本邏輯現代性消費文化文化形式

一、“現代性消費文化”的界定

消費文化是一個特定的范疇,它是以利潤為目標、以現代市場為方式批量生產消費性商品的文化樣式,它不會出現在“前現代”或“傳統”所標識的自然經濟形態中,也不是現代社會中仍然殘存的自給自足的消費模式,消費文化的本質規定性在于:它只能在買與賣的交換關系中才能實現自身的文化樣式,正是經過了“買賣”關系的中介之后,消費文化與傳統文化產生了質的區別。如果說傳統文化往往還保有純文化的形式,為了文化而文化、為了藝術而藝術,那么現代消費文化則根本不打算掩蓋自己與利潤的關系,它最主要的方式便是通過公司行為去組織消費品的銷售,并以利潤的最大化為根本目標,這不僅使得以自給自足為特點的傳統消費模式因無法滿足現代人的消費欲望而喪失了自己的生存優勢和存在根基,而且使得像電影、書籍、報刊、比賽等精神產品徹底地商業化,成為了只有在買賣關系中才能存在、才能呈現自身的文化商品,這樣就把消費文化的生產從根基上拖進了資本的運行軌道中,資本屬性成為消費文化的本質規定性。

很明顯,資本定義了消費文化,決定著它的存在基礎、運行原則和發展方向。所謂現代性消費文化,本質地來說是圍繞著消費由資本為其奠定基礎和方向、以文化形式顯現出來的生存方式和行為原則。可以再明確地將現代性消費文化的性質歸納如下:(1)對商品符號意義和象征意義的消費成為現代日常消費的主導模式,消費已經成為文化現象(消費的文化理解)。(2)消費是人們據以認知自身和現實生活的意義源泉,是現代人自我認同和自我表達的主要形式,由此生存具象化為消費模式,消費成為建構他們自身及其日常生活的現實力量(生存方式和行為原則)。(3)無盡的文化形式為無限的消費需求和欲望提供了最合適的表達渠道,從而使資本最大限度地增殖自身得以可能(資本規定性)。(4)文化的公共性保證了某種特定消費模式的可推廣性,這一點使得資本能夠在更大的時空范圍內制造出與某種消費模式相適應的特定消費欲望(消費文化的可推廣性)。

資本邏輯是現代性消費文化的本質規定,資本決定著現代性消費文化的性質和方向,既然如此,就應當在資本邏輯的視域中考察現代性消費文化的生成路徑,這樣才能探尋到現代性消費文化的深層根源及其生成過程,從而把紛繁復雜的消費文化表現形式融合為統一整體,對現代消費文化問題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認識。當然,本文只是此種研究方向的一種嘗試。

二、生產與消費的脫節:資本邏輯的二律背反

資本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獲取剩余價值,只有獲取剩余價值,利潤才能得到保證,資本再生產才能持續進行。這意味著資本必須為擴大再生產創造條件,無論處于何種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會產生怎樣的自然后果和社會結果。資本把現實生活世界的各個事物都要收編進自身的增殖體系中,把盡可能多的社會成員變成資本增殖機器的環節,使一切事物都要實現資本化。資本從本性上來說不承認任何限制,它的擴張過程打破了國家和民族的疆域,最終的必然結果就是世界市場的形成、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的世界化。“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遙遠萬里的人們由于資本的紐帶作用而發生相互聯系,資本把整個世界建構成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現代性世界,一切都處于錯綜復雜、無窮無盡的資本因果聯系中,一切都由于資本而獲得了自己的呈現形式,這正是馬克思所強調的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只有這樣,單個人才能擺脫種種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個世界的生產(也同精神的生產)發生實際聯系,才能獲得利用全球的這種全面的生產(人們的創造)的能力”。資本第一次真正地實現了世界的通約,由此造就了一個包羅萬象而又本質同一的總體性世界。

資本所造就的總體性世界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社會成為內在有機的統一體,資本攫取剩余價值的持續欲望會不斷地沖破社會有機的生存外觀,致資本再生產于不可能,這就是資本邏輯的二律背反:生產過程和交換過程的脫節,或生產與消費的脫節。資本運動的生產過程是資本增殖自身的過程,但要實現這一點,必須依賴市場交換過程的順利進行,否則資本就無法實現自身;同時,資本的本性從根本上決定著資本家會想方設法壓低工人工資以獲取最大化的剩余價值,克制自己的消費欲望以將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轉化為再生產的資本,而資本的擴張必然導致消費品規模的擴張,由此造成了資本邏輯的二律背反:以限制消費為前提的資本擴張,導致的結果卻是消費品規模的擴張,從而破壞了資本再生產的條件。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把從產品到商品、從商品到貨幣的轉換稱為“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而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資本邏輯的二律背反在現實層面上表現為商品向貨幣跳躍的失敗,這就違背了資本增殖的本性,必然為資本所不能容忍。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資本積累的重心在生產資料的生產上,生產性消費是剩余價值實現的主要途徑。因此,盡管資本家盡可能地縮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從而壓低工人的工資,但這并不妨礙資本獲取剩余價值。到19世紀末,隨著資本向日常生活領域的擴散,生活消費品的生產逐漸成為資本積累的主要來源。因此,如何發現和刺激日常生活的消費需求就成為了資本再生產的關鍵條件。但是,資本榨取剩余價值的本性決定著資本家總是千方百計地壓低工人工資,這樣工人的低工資必然導致整個社會的低消費狀況,資本邏輯的二律背反成為資本自身前進的障礙,資本必須要尋找到合適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方式正是以泰羅制科學管理原理為理論基礎的福特主義生產方式。2O世紀初,美國工程師泰羅面對企業中普遍存在的怠工現象,提出了他的科學管理思想,以代替當時占據主導地位的經驗方法。他經過多年研究發現,一個人把生鐵裝上車的過程可以分解如下:(1)從堆上或地上把生鐵鏟起來(一分鐘的百分之幾);(2)帶著所鏟的東西在平地上走(每走一英尺所需的時間);(3)帶著所鏟的東西沿著斜板走上車(每走一英尺所需的時間);(4)把生鐵扔下(一分鐘的百分之幾)或放在堆上(一分鐘的百分之幾);(5)帶著空鏟走回原地(每走~英尺所需用的時間),從中不難看出,泰羅制科學管理的精髓是動作、時間的細分和標準化,通過計量工具的精確化,工作被拆分為“一分鐘的百分之幾”和“一英尺”的細微動作,這就是由泰羅所開創的勞動形式化和合理化。

在資本主義生產的現實層面,美國實業家、福特汽車公司創始人福特充分吸取泰勒制科學管理原則,創立了旨在高效率生產產品的福特主義生產方式。例如,將汽車的部件徹底標準化,并在流水裝配線上批量生產。生產過程強調同質產品的一致性、標準化和大量生產,每個工人從事單項任務,工作高度專業化,按照比例付酬。福特主義生產方式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因此促進了工人工資的增長,從而極大地促進了大眾有效需求的增長,第一次創造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生產過程和交換過程的有機結合,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資本邏輯的二律背反。

為什么福特主義生產方式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二律背反問題呢?這是因為,資本家發現,如果人們手中持有的貨幣足夠多,但是,如果他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價值觀不及時更新的話,那么人們的消費模式就跟不上手中貨幣的增長速度,由此而來工人工資的提高對于有效需求的培養就不會發生實際意義,這時特定的消費價值觀的培養成為了資本再生產的關鍵環節,這一點尤其在以“靈活積累”為特征的后福特主義生產方式中得到了確證。

福特式生產方式需要長期和龐大的固定資本投資,在人們需求穩定而且單一的情況下,它確實能夠實現規模經濟效益,降低產品成本。然而問題在于,一旦需求出現不穩定、多樣化的情況,福特生產方式因同質產品的批量化生產而致的僵化、單板的弊端就體現出來。2O世紀7O年代的石油危機及其隨后的美國汽車工業的下滑,是福特主義生產方式衰退的標志性事件。伴隨福特主義生產方式的衰退而來的是后福特主義生產方式的興起。后福特主義生產方式具有前者一些不具備的特點,如更加關注特殊化的產品,關注產品的用戶化,風格和質量尤其受到重視,較短的生產周期,富有彈性的生產過程。為了適應并引導消費大眾的需求,資本一方面改變生產過程的內部環節,另一方面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消費者身上,研究如何才能制造出花樣繁多的新的消費需求。因此,資本必須要在人們的價值觀,即文化上發揮指導和引領的作用,才能進一步促進生產和消費的結合,從而在深層上保證剩余價值的實現和資本再生產的循環,現代性的消費文化正是由此生成。

三、文化形式:二律背反的解決途徑

福特主義和后福特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歷史意義,它不僅使得日常消費品的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從而資本能夠進入消費品生產領域,而且通過改變社會的整體精神氣質,深刻地改造了大眾的消費模式,使得大眾不再以“需求”為尺度自然地進行自己的消費,而是以潛在的“欲望”為導向主動地建構自己的消費,這就是流行于西方社會并向全世界擴散的消費主義。所謂消費主義,是指不是為了實際生存需要的滿足,而是追求被文化形式所不斷制造出來的欲望的滿足的生存方式和價值觀,它具體表現為把占有更多的物質財富和消費更多的高檔商品作為人生成功的標志,并以此作為生存意義的源泉和人生價值的尺度。消費主義所表征的是人們被刺激起來的消費欲望,而欲望滿足的意識必須在一定的文化價值系統中才能獲得合法性。

欲望往往被看成是純粹主觀的個體事情,其實這種自然主義看法深深掩蓋了欲望的根本的社會性質。“我想要某種東西”至少表明:這種東西與某種生活方式聯系在一起,“想要”本身就與人們愿意及如何在社會中生存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不管是否被意識到,它都作為顯性意識的前提進入到了每個人的意識深層,這正是文化進入個體身心的過程。因此,首先是具有價值取向的文化系統在人們的各種需要和欲望中確定哪些應當得到滿足、滿足多少和怎樣滿足,哪些需要和欲望是必須加以控制和禁止的,現實生活的人們才能去追求某種特定的生活方式。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生活方式本身是相對的文化范疇、社會范疇,而消費主義企圖把追求無盡欲望的滿足說成是自然的和普遍的,無疑具有了意識形態的性質,這就把理論的觸角深入到了為某種利益格局做合法性辯護的現代性消費文化系統。

在現代社會中,大眾的基本生存需要都已經得到滿足,資本要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必須要通過廣告、電視、電影、宣傳等各種文化手段和文化形式向大眾推銷適合于資本增殖的生活方式,因此,現代性消費文化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無止境地追求欲望的滿足,“資產階級社會與眾不同的特征是,它所要滿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過了生理本能,進入心理層次,因而它是無限的要求。”腳醴一旦消費者的消費愿望經欲望中介后達到無限的層次,那么資本增殖就具有了可靠而持久的保證,這其中發生關鍵作用的杠桿便是消費文化對大眾生活方式乃至個體身心的影響和重塑。

感恩節的傳統是在11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四慶祝,但是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卻在1939年宣布該年的感恩節在11月23日,這一小小的改動不是其他什么原因,僅僅是源自俄亥俄州百貨公司老板小弗雷德·拉扎勒斯的建議,在他看來,這樣做會使“圣誕采購”旺季延長一周。布爾廷斯評論道:“這次羅斯福總統宣布對感恩節的日子作小小的調整,乃是意味深長的,因為它既揭示了美國圣誕節的實質,還表明感恩節這一古老的節日也轉變為一個美國消費性節日了。”事實上,圣誕節和圣誕老人的形象本來也都是美國式的傳奇或神話,圣誕樹和圣誕賀卡也都是美國商業神話的副產品。只有想象一下,在1948年左右,美國每年都會銷售2800萬棵圣誕樹和15億張賀卡,它和經濟的關系是多么緊密。

通過賦予節日這一傳統形式以商業規定性,資本成功地將大眾需求納入現代生產鏈條當中,而這對于市場交換過程的順利進行、資本增殖和資本再生產都是至關重要的,這更加說明了現代性消費文化的意識形態性質,亦即資本性質。這是資本和文化的雙重化過程:一方面是資本的文化化,資本越來越借助予廣告等傳媒文化形式推銷自己、實現自己,任何刺激消費欲望,從而有利于資本增殖的措施,都要通過現代性消費文化才能獲得合法性,現代資本離開文化將寸步難進;另一方面是文化的資本化,各種文化形式只有借重于資本的強大推動力,才能獲得不斷發展的源泉,現代文化離開資本將停滯不前,這正是消費文化在現代世界呈現出的“正反同體性”(巴赫金)、“神秘的兩面性”(哈維爾)和“崇高的暖昧”(胡大平),這些構成了現代性消費文化的總體面相。

通過以上的論述不難看出,資本邏輯的二律背反在現實層面表現為生產過程和交換過程的脫節,為了避免脫節所導致的資本增殖的失敗,資本充分運用文化形式來激發消費的欲望,使大眾往往不顧社會的經濟條件或生態條件而陷于欲望的追求當中,從而造就了資本主義生產與市場的有機結合,現代性消費文化是這一結合的關節點。通過引導某種特定的消費模式,使人的日常行動趨向于特定的方向,從而為資本增殖服務,這就是現代性消費文化在資本時代的生存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