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人文藝術對人居生態環境意義
時間:2022-05-17 05:33:00
導語:深究人文藝術對人居生態環境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人居環境中的人文與生態
1.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交互關系的科學
“生態學”一詞最早由法國的生物學家海克爾提出。如果從生物之一“人”的角度來理解生態學,那么生態學就是研究人的生存的科學。
(1)人在生存空間里都會與別的事物有關,并且相互制約、相互依存。人的一切行為活動必須以空間環境作為載體。作為人居的空間環境,有居室、家具、設施、背景、場合、氣氛、時空等內容。人隨時隨地、持續長久地與這些空間環境相伴相生,不可能脫離空間環境自在自生。同樣,如果空間環境不與人的行為活動發生關系,那么它只能是自在之物,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也就不具備人居環境的條件。
(2)人居空間環境必然要有其走向,并遵循著物質循環轉化與再生的規律:環境—人—環境這種規律的相互關系也是一種因果的關系,動因與誘因,刺激與反應,內因與外因,條件與根據等總是相伴而生。環境影響人的行為活動,其內容、方式、特點、秩序等顯現出一種規律性(如習慣行為),以及非規律性(如隨機的、陣發的、復雜的行為);人的活動也影響著環境,人為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而對環境的要求,是“以人為中心”還是“以物為中心”,是使人為了物欲的目的而干預影響自然,與自然疏離,還是與自然和諧共處,既利用和改造自然,又順應自然,使人居環境達到良性的、持續發展的效果,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模式。“人因宅而立,人文藝術對人居生態環境的意義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
(3)人和人居環境是正比例的互動關系。人居環境作用于人,除了物質性效應外,還作用于人的非物質性效應。好的人居環境對于人的精神、心理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如激勵作用:其一為調動人的內驅力,使其自身產生一種振奮、進取的潛能,產生積極主動的行為;其二為給人以某種啟迪和誘導,使其人格自覺走向修正完善。如果人居環境一味提倡功利性,只求物質享受,把智慧聚焦到生理方面的舒適和愉悅上,那么人就不能在人居環境中得到全面的享受,同時還會阻礙人居生態系統的長遠性和持續性發展。
(4)因此,生態系統應是一個整體的系統,它包括了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兩大范疇。自然生態側重于人與自然的直接關系,向人提供健康的物質性方面的生理需求;人文生態側重于人與社會的直接關系,向人提供健康的精神性方面的心理需求。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組合成為復合的生態系統,它們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作用于“人—社會—自然”。
2.關于人文藝術與人居環境人與文合而異于自然界為“人文”。
劉勰在《文心雕龍》說:“心生而言立,言立而為文明”。人文就是生態學中研究人與環境整體交互關系的學科,它能從基本的生態意義上升到美學境界。它有如下特征:
(1)強調個人的尊嚴和人格的完整及充分的自我發展。從人居環境的角度來說,人文藝術關注人的感受和思維活動,因此它涉及到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歷史學、風俗學、文化學、宗教學、倫理學等學科。在傳統的室內設計理論中,往往較注重人的表層行為方式,如“室內人體工程學”,只是研究人體的各種數據、尺度及其應用,但卻沒有關注人的心理行為,以及心理活動所表露的行為特征。但在中國古代的民居建筑中,強調的不僅僅是實用,更注重其結構、形式、內部設置、外部裝飾等所表達出來的理念、氛圍、情感、趣味,尤其是文人士大夫參與到家居的建筑設計后,建筑就把它的藝術欣賞價值與倫理教育價值擺到重要的地位上來了。
(2)人文藝術體現在人居環境中的教化與導引作用。人文理論認為,人應對自己的生活和行為負責,人在意識到事物的真相并具備決心時可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行為。人文藝術往往通過感性直觀的空間環境顯現出來,隨著人居環境的不斷發展,具體的宗教意識、政治意識、倫理意識、哲理意識,總是以某種形式在環境空間里積淀,對人進行著道德的教化和人格的導引,因為人在修正完善自己的“態度和思想”的前提下,才可以真正對自己的生活和行為負責。所以,人文藝術與人居環境體現了一種循環關系。
(3)人文藝術在人居環境中的體現,影響著人的體驗,并通過這種體驗來感知世界。這種感知又影響其人格,并指導其行為以滿足全部自身的需要。家居環境通過人文藝術的方式,向人傳輸一種價值觀,使其“有德才有情,有德才有志”。這種價值觀支配著人的價值取向,在生活中獲取各種需求,完成人生的旅途。在中國長期的古代社會里,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禮”和“義”是人們尊崇的價值觀“,禮”感化人心“,法”規范統一人的行為。因此,人與人居環境的關系是一種因果的轉化關系。人文藝術通過環境作用于人,概括地說就是要使人“修心、養性、立品”,然后“平天下”。
(4)人文藝術在家居環境中,作為一種獨特的符號,有自己形式的語言語法、組織原則和傳達手段。人文藝術研究的是“具體的”,它不可能像自然科學一樣,用普遍性的一般規律統籌所有的人居環境,而是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它用感情和目的性的手段,突出人居環境的獨特性、意向性、復雜性和創造性。
(5)人文藝術在人居環境的體現,經歷了從人基于生存的本能而直覺體驗的實用空間和精神空間,發展到用語言、文學、藝術、象征、宗教等文化為參照架構,運用“修心、怡情、養性”的抽象概念,并結合了幾何圖式,形態結構、視覺原理、現代科技、現代功能的具象空間。又由于人文藝術對人居環境的功效作用,人們在生理性的需求得到相對滿足后,更向往一種融社會、文化、歷史、未來、自然等為一體的人文藝術的生態環境,這是社會文明和歷史的必然。
二、人文藝術的生態環境對人的意義
1.關于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作用的相互關系
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現代人們的生活質素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物質的標準伴隨著身心健康的需求越來越高,范圍越來越廣,人們對家居的空間功能要求相對獨立、功用、細化。關于物質性和精神性因素、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的相互關系,我們不妨用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的動機理論”,對人居環境作一些“需求”的比較。人的需求為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社會)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從人居的角度來理解馬斯洛的需求層次,我們可以作這樣的翻譯:如果把“需求層次”比喻作金字塔的話,那么屬于低級的需求部分是物質性的層面,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是金字塔的基礎,屬于高級的部分是精神性的層面,如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是金字塔的上層。基礎的建構決定上層的建筑,上層的建筑是金字塔的聚焦點,是一種象征,是一種代表,是一種標志。可以這么說,人居環境的最高境界就是塔尖,是人們對人居環境的理想追求。
2.從家居環境中追求精神性的藝術境界
在中國的古代,相當一部分的人們懂得從家居環境中追求精神性的藝術境界。從皇家的宮苑、王侯仕宦的府邸、富商巨賈的公館、及至文人雅仕的私家宅園,都不約而同地聚焦于對藝術境界的追求,把精神性的藝術體現作為最高的追求境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古人還把家居延伸為“隱逸”、“復歸”、“悟道”、“蓄銳”等功用,令自己的失意之心轉而在家居中對自然宇宙進行探究,進行各種高雅的活動,或吟詩作畫,或撫琴品茗,或讀書思考,或著書立說,使自己達到“物我融合”、“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使自己“觀事理,滌志氣”,獲得心靈的平凈,人性得到復歸。
3.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用“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來形容
人文環境對人的奇妙作用一點都不為過,所謂“地靈則人杰,人杰則地靈”“,心心相印,因人傳地,地傳人”。(杭州西泠印社碑銘)古時江南一帶因有眾多的人文景觀與私家園林,城市是“古書建就的城市”,還有眾多的詩書傳家、學術傳家、藝術傳家的名人,因而使江南具有了濃厚的文化底蘊,有文脈相承的沿習,從而不斷衍生出眾多的才子佳人。廣東也因其開放的地理環境和中西文化兼容的人文環境,在近現代涌現出不少的時代俊杰。可見,人文藝術生態環境的良性結果能正比例地作用于人。
4.人文藝術的生態環境的普及化與時代性
過去有觀點認為,家居環境的人文之美是“禮不下庶人”,人文之美只對文人士大夫等起作用,平民百姓溫飽尚且成問題,哪有條件講究“人文藝術生態環境”。其實,關鍵就在于“溫飽”問題。人在滿足了低級需求后,才可以有更高一級的需求欲望。古往今來,不少只是庶民出身的“豪紳”,其家居也是滿堂“仁義道德”字畫,也供奉孔老夫子;不少的村頭祠堂中,刻畫“三娘教子”、“岳母刺字”,勸人勤學;不少像“四合院”一樣的民居建筑,具有嚴格的倫理道德規范;不少像客家人的“圍屋”,讓宗族之人血脈相傳所以,人文藝術環境最重要的特征是對人的精神起作用,它不論人的貧富及貴賤而能夠“有教無類”。
現代的人文藝術的生態環境,應是在傳承和發揚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兼容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運用現代的科學成果,結合現代人的特點,研究人與自然、人與山水、人與環境、人與環保、人與景象、人與空間等方面的關系,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歷史、人與文化、人與情感、人與心理、人與科學等方面的關系。因此,人文藝術的生態環境首先是使人向善的,這是優化人居環境的科學之道。
- 上一篇:礦企機械化開采實施方案
- 下一篇:土地違法建設管治工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