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經濟與跨越發展思索

時間:2022-04-26 11:30:00

導語:特色經濟與跨越發展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特色經濟與跨越發展思索

實現跨越發展,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是新時期湖北的戰略目標。湖何實現跨越式發展?從產業發展的視角看,著力培育和壯大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打造具有湖北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提升產業綜合水平和核心競爭力.是其重要途徑。

一、特色經濟是湖北跨越發展的重要支撐

(一)特色經濟是湖北跨越發展的產業基礎

一般來說,特色經濟是基于某種資源、技術等生產要素優勢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特色就是品牌,就是優勢,就是競爭力。湖北省域各市縣情況干差萬別,要想發展,就必須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近年來,湖北各地以工業園區為載體,依托自身資源優勢,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推進企業向園區聚集,培育和壯大產業集群,加快了特色工業的發展;各市縣大力發展特色經濟、特色產業,從平原到丘陵,從邊遠山區到革命老區,都涌現出一批特色鮮明的縣域主導產業,特色農業快速發展。如隨州專用車改裝、宜昌稻花香酒業、仙桃無紡布、鄂州金剛石刀具、通城涂附磨具、宜昌磷化工和電子材料、荊州石油機械、京山包裝機械等一批產業集群快速擴張.形成了各自的產業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特色經濟是湖北跨越發展的產業基礎。首先,發展特色經濟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總體上看,產業結構趨同仍然是湖北各市縣域經濟的突出問題。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沒有充分發揮本縣的地理位置、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因地制宜上項目、培植特色產業是重要原因之一導致重復投資、重復引進。縣與縣之間產業、產品結構趨同程度高、互補性低,支柱產業的選擇雷同,沒有形成帶動本地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龍頭企業、特色產品。發展特色產業,是解決長期困擾各地經濟發展“小而全”問題的一個有效方法,是優化、調整區域產業結構的有效途徑。其次,發展特色經濟有利于推進農業產業化和新型工業化。湖北大多數縣農業經濟仍然是主體。發展特色農業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保持社會穩定的基礎。充分發揮縣域的比較優勢洽理調整農業布局和農產品結構,發展特色農、副、水、畜產品的生產、加工、經營,推進農業產業化,可以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發展特色產業是推動縣域農業產業化的必由之路,在認真考察市場需求的基礎上確立縣、鄉、鎮、村的特色產品,改變傳統、落后的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方式,讓他們聯合起來在“一村一品”、“一鄉一品”新的生產經營方式中.了解更多的產品市場需求信息.±曾強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擴大生產規模、增加收入。隨著縣域特色產品的形成,特色產業將越來越強,知名度越來越高。“一村一品”、“一鄉一品”發展成為“一鄉一業”、“一縣一業”的模式。例如,黃岡地區形成了“蘄春藥材武穴鴨,浠水生豬黃梅蝦,麻城黃牛龍感湖花。團風馬蹄黃州菜,紅安花生英山茶.羅田栗桑甲天下”的一縣一特色品業的格局,明顯了農業綜合效益和縣域經濟競爭力。再次,特色經濟有利于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發展特色產業,形成縣域特色經濟,縣域產品越具有自身的特色悔越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較高的市場占有率。發展特色產業,擴大本地具有優勢的產業和產品的生產。既可以以較少的投入和消耗生產出優質的產品,提高經濟質量,又可以以產品的優勢拓寬市場,還可以生產出更多的綠色產品,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二)特色經濟是中部各省加快發展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中部各省發展勢頭良好,發展速度快于、投資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民生得到有效改善。究其原因,特色經濟的發展是其重要載體。就總量來看.2010年。湖北有7個過千億的產業。其中汽車、鋼鐵、信息產業分別超過三千億;湖南則有9個過千億的產業。就重點產業來看,充分發揮本地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現代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領域的特色產業是各省的共同做法。周邊各省近年的主要做法:一是著力培育優勢產業.壯大支柱產業,形成支撐全省經濟的穩定增長源。“十一五”期間,河南著力培育打造食品、有色、化工、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紡織服裝等六大優勢行業;湖南著力培育專用設備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安徽省著力培育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實現利稅189.8億元)、煙草制品業(157.8億元)、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138.1億元)、非金屬礦物制品業(115.4億元)、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101.6億元),這5大行業實現利稅超百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44.9%。二是大力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新醫藥、新材料、環保、軟件和服務外包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三是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型產業,主動淘汰落后產能。近年來,安徽省以“861”行動計劃為抓手,大力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積極推進工業重點項目建設和企業大規模技術改造。“十一五”前四年全省工業投資累計完成10061.6億元,提高了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有效地提升了工業經濟發展的活力和產品競爭力。四是大力發展本省具有獨特優勢的特色產業。山西圍繞煤炭資源優勢,打造新能源產業,更是進行了“斷腕”式的結構調整,走出“四條路子”、實現“三個跨越”,推動全省經濟實現全面轉型。到2010年底,全省礦井數量將由2598座壓減到1000座;培育3個億噸級的特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和4個5000萬噸級以上的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實現“脫胎換骨”式的產業素質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安全保障水平的飛躍。

(三)特色經濟是湖北跨越發展的著力方向

應當看到.湖北特色經濟仍然發展不夠,既落后于本省經濟發展的需要,也落后于周邊省市。就本省來看,作為農業大省,但農產品加工業滯后,農業附加值不高,淡水水產品產量連續l0年居全國第一,但產值明顯落后于浙江、江蘇、山東、廣東;作為科教大省,但優質名牌產品不多。湖北縣域經濟發展滯后的突出癥結就是特色經濟不足。2010年湖北縣域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330.9億元,占全省的32.7%: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684.01億元,占全省的54.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6247.4億元,占全省的57.8%。被考核的80個縣(市、區)平均生產總值l11.54億元,平均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14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9522元,人均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23.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697.7元。而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f市1的平均規模為:人口83.49萬人,地區生產總值407.10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2.93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5435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197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約9240元,湖北省依然無緣全國百強縣。就周邊省市來看.湖北特色經濟發展的差距仍然明顯。河南省在單位播種面積糧食產量、單位耕地面積糧食增加值和農用機械總動力指標上都處于中部領先。尤其是農產品加工業,2009年,河南省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9.,實現利潤209.07億元。居全省38個行業大類中利潤第3位;其中,蓄肉制品達1l1.6萬噸.速凍米面食品l81.4萬噸,味精44-4萬噸。湖南省農產品加工企業4.8萬家,實現銷售收入2560億元.實現利潤55.8億元;315家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銷售收入1500億元:農業休閑企業經營收入47億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9275個;合作組織成員140萬戶。我省在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上明顯短腿。全國百強縣中,河南、湖南、江西、山西分別有8個、4個、2個、1個位列其中。

二、湖北特色經濟與跨越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市場體系不完善,阻礙特色經濟競爭優勢的發揮

湖北特色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較多.首要的因素就是市場體系不完善。有人說,宏觀調控不力,規劃引導滯后,造成“遍地開花”式的盲目發展,區域差別難以體現,區域優勢難以發揮,制約特色經濟的發展。固然有這方面的原因,但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和市場行為主要基于合理的市場預期,政府干預只能起引導作用,也必須依托市場。湖北特色經濟滯后的根本癥結就是現代市場體系發育的滯后。主要包括,生產要素市場資源發育滯后,導致市縣域資源、技術等優勢難以體現.難以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優勝劣汰,真正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市場主體發育滯后,多數企業尚未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企業競爭不充分,龍頭企業難以成長.特色經濟發展缺乏強勁的“火車頭”:市場考核體系不完善,市場績效難以發揮,特別是以經濟總量為主要指標的政績考核制度助長了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短期行為,導致盲目發展,產業難以合理布局、錯位發展;市場監管體系不完善,企業違法行為時有發生,以次充好、超標排放,特色經濟和特色產業的競爭優勢難以發揮。

(二)科技轉化滯后。阻礙特色經濟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湖北擁有的科教資源居中部首位.在漢高等學校、高級科研人員、國家重點試驗基地數量處于全國第二;但科教資源的投入和利用以及自主創新方面尚顯不足。突出的問題.一是能直接運用到特色經濟生產和發展中的科技成果不夠。2009年,從企業科技人員投入情況看,我省企業科技人員占社會科技活動人員比重(55.88%)、科學家和工程師占社會科技活動人員比重(51.92%)、企業研發人員占社會研發人員比重(58.12%)、研發科學家和工程師全時當量占社會科學家和工程師比重(57.55%),都是中部六省最低的;高技術企業研發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1.68%)低于安徽(1.8l%),企業研發經費占科技活動經費比重(48.28%)低于江西(62.48%)和湖南(55.34%),高技術企業研發經費占科技活動經費比重(53.88%)也低于湖南(56.28%)。再從專利數量看,每萬人專利申請量,我省(16.55)低于河南(53.86);每萬人專利授權量,我省(9.63)與浙江(1oo)差距明顯。二是科技成果在特色經濟中的利用和轉化不夠。2009年,新產品產值占工業產值的比重,我省(61.06%)低于湖南(87.61%);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比重,我省(6.23)也明顯低于浙江(100)。需要注意的是。近年周邊各省大力推進科技成果的運用和轉化,加快發展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代表的特色經濟。湖南新型工業化推進成效明顯,2009年高技術行業實現增加值188.69億元,全省規模工業新產品產值1380.85億元。“十一五”期間。安徽堅持把自主創新作為發展主戰略,相繼啟動了“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等建設。圍繞重點區域和項目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在創新型產業升級、創新型企業培育、創新人才集聚、創新載體建設、創新平臺建設和創新環境優化“六大創新工程”帶動下,安徽的產業、科技、人才、改革“四大成果”呈現加速涌流的良好發展態勢。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幅34%,是同期GDP增幅的2.5倍,高新技術產業占GDP的比重,也從五年前的6-3%提升到10.9%。2009年,安徽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1l位,創新潛力已躍居全國第3位;擁有國家級創新型企業7家,試點企業11家,省級創新型企業和試點企業190家,高新技術企業1116家;70%以上的科研機構、科技活動人員、研發經費以及省級科技成果來源于企業:量子通信、語音合成、全超導核聚變等高端研發居于世界領先水平,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節能環保、公共安全、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已成為安徽最具增長潛力的產業。自主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不僅促進了安徽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更成為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特色經濟的強大引擎。

(三)經濟開放度較低,阻礙特色經濟發展空間的擴大

從對外開放看.2010年.我省進出口總額259.07億美元,保持了中部地區首位,但優勢明顯縮小。江西首次突破200億美元大關,達214.53億美元:安徽進出口總額242.8億美元,逼近我省。從增長速度看,安徽(54.8%)和江西(67.9%)都快于我省(50.2%)。兩省利用外資都快速增長,江西新批外商投資項目1092個,合同利用外資74.9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1.01億美元:安徽新批外商投資項目281項,合同利用外資2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0.1億美元。從對內開放看.近年周邊各省鼓勵民間投資、開放市場.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積極承接產業轉移,為特色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2009年,山西省民營經濟增加值達3565億元,上繳稅金805.7億元,吸納了全省75%的城市新增勞動力和60%0以上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就業1430多萬人。江西省加大對民營經濟的支持,對民營企業實現無差別待遇.省政府專門出臺了稅收優惠政策,重在優化稅收環境,支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支持全民創業與再就業、支持城鄉一體化以及新農村建設。2010年,安徽省非公有制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222.4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57.5%,貢獻率達70.2%,拉動工業增幅l6.6個百分點;抓住國家促進中部崛起重大機遇,推動東向發展戰略,加強泛長三角區域合作,大力推進皖江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河南省非公有制經濟單位達到250萬家.非公有制經濟對全省GDP的貢獻率已超過60%,注冊私營企業達到24萬戶、個體工商戶達到146.93萬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四)配套服務水平不高,阻礙特色經濟的成長

湖北市縣域內中小企業的融資服務體系不完善,專業研究開發機構力量薄弱.集聚高級技術產業人才的環境不優.創業創新成本過高.支撐產業發展的能力不足。金融渠道不暢,“失血”嚴重。國有商業銀行采取“壘大放小”的經營策略,收縮縣級金融機構及其相關業務,對縣域的信貸總量大幅減少.充當縣域經濟發展主力軍的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貸款難、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由于政府、企業、農戶自我融資能力較弱,而本級金融機構受信貸權限的制約,放貸額度十分有限,導致產業發展投入嚴重不足,部分企業和農戶資金“斷鏈”。另外,技術投入少,留住人才難,這是湖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普遍現象。其結果是,縣域經濟的科技含量低,成本高,一些市縣成為夕陽產業、高污染企業轉移的首選,縣域企業難以立足于產業發展的前沿,進而制約了湖北特色經濟的發展。

三、加快湖北特色經濟與跨越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著力培育市場體系,促進特色經濟脫穎而出

加快湖北特色經濟發展,首要的是培育市場體系。要以建立相對完善的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為導向,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步伐。一是要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培育現代市場主體。積極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推動全民創業,培育壯大市場主體。進一步完善和落實促進全民創業的各項政策措施,啟動民間資本,激發民間創業熱情。大力實施“成長工程”.促進小企業迅速發展壯大。二是要加快建立競爭有序的市場機制大力破除壟斷,完善要素市場,促進企業和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三是要加強市場立法,完善市場規則,強化市場監管,促進競爭公平有序,為特色經濟發展提高激勵機制和體制基礎。

(二)著力自主創新.提高特色經濟核心競爭力

要大力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轉型發展創新發展。湖北跨越發展是與科學發展一脈相承的。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增強經濟發展的均衡性、協調性。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武漢金融中心建設,促進電子信息、新能源、新醫藥、新材料、環保等產業保持快速發展。著力突破制約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環節。實現結構優化和發展模式的轉型。加快“創新湖北”建設,繼續實施“科教興鄂”,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確保自主創新的持續性,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水平。要加快產權制度和分配領域的體制機制創新,鼓勵以技術、資本等人股或投資,參與收益分配,為特色經濟的自主創新提供不竭動力。

(三)著力擴大開放,拓展特色經濟的發展空間

要更新發展觀念.增強特色經濟和跨越發展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在當前中部經濟發展風起云涌的大背景下,我省不進則退。慢進也會退。必須搶抓中部崛起、“兩型社會”建設等戰略機遇加快發展,增強發展的緊迫感和危機感。一是更新“中部老大”的觀念,居安思危。我省既不是中部地區經濟總量第一,也不是經濟運行效益最好,如不積極應對.某些領域的暫時優勢也會喪失。二是更新“居中獨厚”的觀念,搶抓戰略機遇。機遇稍縱即逝。當前我省面臨歷史少有的良好機遇。“居中”有優勢也有劣勢,生產要素的集聚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三是更新“內陸”觀念,牢固樹立開放意識。當今市場競爭是全方位、寬領域的,不開放就沒有出路,慢開放就會落后。要擴大開放.培育支撐特色經濟和跨越發展的新增長點。要形成“親商”、“暖商”、“富商”的良好氛圍。既要擴大對外開放,也要擴大對內開放。抓好招商引資,拓展國際市場,促進進出口貿易。要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鼓勵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推進全民創業,培育新的經濟主體和新增長點。

(四)著力完善服務體系,優化特色經濟的發展環境

優化特色經濟的發展環境,既要加強硬環境建設,更要優化軟環境。環境是生產力,是競爭力。在經濟橫向融合的背景下.湖北特色經濟的競爭最關鍵的是發展環境的競爭。改善環境、破解難題的關鍵是要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增強自主發展能力。一是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要進一步推進銀企合作,積極向銀行推薦好的項目和企業,爭取支持。要重點加快推進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增加財政性投入,培育多元投資主體,充實省級中小企業擔保和再擔保機構資本金,增強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融資服務能力。二是繼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政府要以公共服務為主,不斷轉變職能,提高辦事效率。在抓好已取消和調整的行政審批項目落實的同時,進一步清理和取消、調整行政審批項目和非行政許可項目,做到能減則減,能放則放,減少行政審批層次,規范行政許可和審批事項。三是要加強行政效能建設,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進一步轉變職能,改進作風,全面推進政府管理創新,推行社會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進一步完善聯系與服務企業的工作機制,為特色經濟提高良好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