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一體化區域經濟論文
時間:2022-08-20 04:04:52
導語:校企一體化區域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實體一體化
校企實體一體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共同組建教學實訓基地,即學校和企業按比例對實訓基地的建設承擔一定的費用。沙洲職業工學院與德豐集團共同在德豐集團總部構建了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共同出資搭建了施工現場職業技能視頻直播系統作為企業管理和學生學習公用的一個數字化平臺。在學校,由德豐出資建設了施工綜合實訓基地。
1.2共育一體化
“德豐訂單班”根據德豐集團的需求,重新審定培養目標,于2014更新調整專業設置,新設置了工程造價專業。建立了科學、規范、有序、高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機制。與企業共同制定專業崗位能力標準,共選課程,合編教材,全程培訓,完成一體化的培養方案,見圖2。
2組織實施與運行管理
通過與江蘇德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形成了具有沙工特色的“43211”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的組織實施與運行管理模式,所謂“43211”運行模式是指“四個專業三線協調兩會一辦一中心”,“四個專業”即建筑工程系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工程造價專業、工程監理專業、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直接面向合作企業,負責有關本系校企合作的具體事宜;“三線協調”即校企合作協調委員會、建筑工程專業教育理事會、建工系校企合作辦公室分別在學院層面、行業層面、系部層面就校企合作一體化辦學作出領導決策,形成三條運行管理線;“兩會”即校企合作協調委員會和建筑工程專業教育理事會通過走訪、交流與企業溝通,定期召開會議,對校企合作一體化辦學作出決策指導;“一辦”即建筑工程系校企合作辦公室,負責處理日常事務;“一中心”即校企合作一體化辦學圍繞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把實現校企雙贏作為工作的中心目標。
3主要成果與體會
3.1合作就業成績斐然
沙工建筑工程系創新人才培養供應鏈模式,與企業合作共同實施“2+1”培養模式和“訂單班”。學生通過兩年的時間完成企業參與制定的課程理論學習與基本技能實訓,最后一年到企業進一步強化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訓練,真正實現專業與產業、課程與崗位、實踐教學與真實工作情景的3個“無縫對接”。建筑工程系與江蘇金廈建設集團、江蘇華通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江蘇興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張家港市興華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等12家信譽資質一流的企業簽訂了“2+1”人才培養協議書,和江蘇德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了“德豐班”明確了校企雙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合作辦學模式已覆蓋本系所有專業。不僅有利于優秀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學生就業率的提升,還加深了校企之間的合作。圖4是我系學生到合作企業就業的情況。
3.2合作發展共同提高
沙工建工系于2007年開始與“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的試點,經過與江蘇德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的多年合作,既促進了教學改革,又提高了服務能力;既推動了學生就業,又向企業輸送了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既推動了“雙師型”隊伍建設,又加強了企業的技術創新;建工專業與江蘇德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截止到2013年12月,建工系與江蘇德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了兩個校企合作項目化工作室和一個視頻直播中心;近兩年來,建工專業申報橫向科研課題4項,取得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兩項(參與),申報省級教學教改課題多項,申報發明專利多項,省多媒體課件二等獎兩項,省優秀畢業設計團隊優秀獎一項,個人三等獎兩項,校企合作開發課程12門,編寫教材10部,其中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兩部,省重點立項教材一部。與此同時,與本專業辦學緊密結合的企業:江蘇德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07年,德豐產值為5個億;2011年,德豐集團完成產值20個億,被授予江蘇省建筑業“競爭力百強企業”、蘇州市政府“重合同守信用企業”稱號;2013年,德豐集團完成產值36.5億元,被授予江蘇省“信用管理示范建筑業企業”,成為蘇州市政府投資建筑工程首批預選承包商,同年還再度榮膺江蘇省建筑業“競爭力百強企業”稱號。江蘇德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取得的成績離不開“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2007年以來,沙工建工系為德豐集團提供高素質人才48個,其中8人已經成為分公司領導,26人為各分公司技術骨干。
4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發展方向
4.1成立職教集團使校企雙方優勢資源充分集聚
盡管沙工建工專業“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的廣度和深度都有一定程度的突破,校企合作企業的數量與質量齊頭并進,但是這種成績的取得大多停留在起步階段,合作的緊密程度大都取決于領導的重視與否。為了使校企雙方的合作激勵落實,成為可持續不斷深化的合作行為,職教集團的成立已經成為必然的選擇[5]。
4.2建立網絡平臺促進校企之間信息充分流暢
網絡平臺從四個層面:學院、職教集團理事成員單位、行業企業和學生通過網絡信息平臺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為高效快捷地與企業行業多方位的合作,有效實現工學結合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校企雙方互贏提供極為便利的條件[6]。可以進行快捷的信息傳遞,實現政府、企業、行業與學校的“四方聯動”,為深化校企合作提供了一條捷徑。
作者:何海榮張興才張洪堯單位:沙洲職業工學院
- 上一篇:廉潔自律和厲行節約自查報告
- 下一篇:流域經濟的區域經濟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