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經濟模式的概念與類型透析
時間:2022-05-10 11:42:00
導語:省域經濟模式的概念與類型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模式分析省域經濟發展模式發展模式類型
【摘要】本文具體介紹了模式分析法及省域經濟發展模式概念,并對省域經濟發展模式在理論上進行了分類。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省域經濟發展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省域經濟發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一、省域經濟發展模式的概念分析
1、模式概念。模式(Pattern)一詞指涉的范圍十分廣泛,它是指由多個相關因素或多個子系統構成的一種具有內在結構和運行機制的復合系統及其運行方式,是被加工后的一種范式,一種可模仿、推廣或借鑒的一種相對固定的運行方式。它不同于在約束和假定條件下通過數理方法形成的數理模型。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中,對其運行模式的研究已經成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模式分析方法是一種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是通過把事物及其運動方式進行理論概括而進行思維的一種方法,它是人類思維的一個典型特征。概括的說,模型忽略掉它所描述或解釋的原型(特定事物或現象)中的次要特征,而突出原型的本質特征,以使人們把握錯綜復雜、變化多端的特定事物或現象,并運用概括出的模式范疇來解決實際問題。
從東西方思維方式的比較來看,模式理論的基本思想起源于中國,是中國文化的固有思想。模式的中文解釋是: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模式的思維方式存在于中國古代文化的各個角落,包括哲學、法律,醫學,兵法,體育,文學,直到我們行為處事的方式。例如孫子兵法中,充斥著各種模式。孫子說,至于死地而后生,就是一種戰爭模式;三十六計,條條都是戰爭模式,而走為上計,則是講:在諸種模式中“走”這種模式是最好的策略選擇;甚至空城計,都可以講是一種在特殊條件下的戰爭模式。
模式分析方法現已廣泛運用于社會科學中。在政治學中,人們把西方民主政體的政治體制模式概括為:總統制模式和內閣制模式等。前者如美國,總統有很大的權力;后者如英德,內閣總理或首相有很大的權力,總統或國王更多的是榮譽職位,無實權。在公共管理科學中,人們把政府的公共管理類型在歷史上的變遷,高度概括為三種模式轉換,也就是從古代傳統的統治型模式到近現代的管理型模式再到現代和未來的服務型模式。在經濟學中,較早使用模式分析的是二戰后的發展經濟學家,例如1950年代,發展經濟學家納克斯對發展中國家提出了三個可供選擇的發展模式:初級產品出口模式、工業制造消費品出口模式和國內市場擴張模式。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尤其有名的是世界銀行提出的東亞模式。目前模式分析方法已廣泛運用于經濟學和管理學中,如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商業贏利模式等。
模式分析方法之所以被人們廣泛運用,概括起來講是因為它有以下三大優勢:一是通過對各種事物運動規律的提煉而將它們概括為不同的模式,有助于人們在相同或相似的條件和環境下參照相應模式來解決或處理所面臨的實際問題。例如,中國古代兵法中的三十六計,就是三十六種模式。二是通過提煉事物的基本特征而將它們簡單地概括為不同的模式,有助于人們認識和把握復雜事物的本質及運動規律。例如,公共管理理論將政府管理形態在歷史上的發展演變高度抽象地概括為:統治型模式、管理型模式和服務型模式。三是面對事物新的發展和變化,而在已有理論不足以解釋和解決其發展變化時,通過對其進行模式概括,有助于突破已有理論的束縛,使人們能從思想上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例如,發展經濟家把東亞數國經濟發展奇跡概括東亞模式,以及近年來把中國經濟發展道路概括為中國模式,就是因為占主流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理論難以解釋這些國家的發展之迷。
2、省域經濟發展模式概念。省域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是指我國特定省級行政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式,它反映的是省域經濟發展中具有本質性、規律性的活動特征。由于經濟發展是多元因素復雜作用的、動態的有機體,且從歷史的角度看,經濟發展又是很多周期疊加的結果,所以省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形成,是一個省域的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同時省域經濟發展模式又是隨著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大環境和自身經濟發展進程,在實踐中不斷優化升華的,在一定歷史階段和一定領域既表現出相對穩定性的一面,也表現出漸進性和漸變性的一面。省域經濟以特定的省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省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配置資源,是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陳仲伯,2006)從經濟運動過程來看,它是由再生產各個環節(即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構成的;從經濟結構來看,它涵蓋了國民經濟所有部門的比例關系;從發展來看,它一般具有一定的獨立性、能動性和不平衡性;從地位上看,它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在我國國民經濟戰略實施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的基礎作用,因為全國經濟發展狀況,從區域空間角度看,即是全國各省域經濟發展的綜合。
我國省域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僅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同時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特色的發展模式,這些模式,有的反映在一個省域經濟總體發展方向、路徑的宏觀層面上,有的反映在特定產業、特定領域、發展方式方法的中觀層面上,還有的反映在一個行業、一個增長極點(產品、產地)發展的政策路線、技術路線、市場路線途徑選擇的微觀層面上。因此,研究探索省域經濟發展模式,深化對省域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對深入貫徹落實、實踐科學發展觀,推動省域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中國省域經濟發展模式的類型
目前,對我國省域經濟發展模式類型的研究還未見系統研究報道,根據經濟活動中的要素作用、組織方式、市場依賴等關鍵性節點,我們對省域經濟發展模式作以下分類。
1、從資本所有權的角度看,有公有資本推動模式、民有資本推動模式和外來資本推動模式等。古典的哈羅德—多馬模型得出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結論就是:資本的不斷形成是經濟持續增長的決定性因素。雖然早期的發展經濟學據此而“唯資本論”是不正確的,但是沒有一定資本的積累,經濟發展也不可能的。這一道理在省域經濟發展中同樣成立。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的來源通常具有多元化特征;而資本來源與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存在著較大的關聯性。就一個省而言,實際上是一種混合經濟,單靠某一種資本是很難實現推動經濟良性發展的。實際的情形是只有公有、民營、外來資本共同作用,效力才有可能達到最佳。所不同的只是三種資本的各自作用力有所不同而已。因此,從推動省域經濟發展的主導資本性質,可以將省域經濟發展模式分為公有資本推動型模式、民有資本推動型模式和外來資本推動型模式。
2、從聚集經濟角度看,有中心外圍開發模式、點軸開發模式、網狀交織模式、圈層開發模式等。中心外圍開發模式即“中心—外圍理論”在區域經濟學中的典型運用。這一模式的實質是區域經濟核心區通過發揮其支配效應、信息效應、心理效應、現代化效應、聯動效應、生產效應等來鞏固和強化自身的支配地位,并通過核心區創新帶動擴散區的創新,以核心區的增長促進整個空間系統的發展。
點軸開發模式即根據區域經濟由點及軸發展的空間運行規律,合理選擇增長極和交通便利、資源豐富的具有發展優勢的軸線地帶,并使產業向增長極和軸線地帶集中布局,從而以點由軸及面,逐步形成產業密集帶,促進和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
網狀交織模式是點軸經濟發展模式的延伸。它是通過加強不同增長極或增長點之間的有機聯系,延長和拓寬發展軸,通過加強不同發展軸之間的有機聯系,使發展軸由直線延伸狀態轉變為網狀交織發展結構,形成縱橫交錯、上下貫通的立體型發展軸網絡,從而把全區域各個增長極或增長點納入一個統一的發展系統中。
圈層開發模式的特征是區域經濟的發展應以城市為中心,并根據城市擴張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將城市由內到外分為內圈層、中圈層和外圈層,以圈層狀的空間分布為特點逐步向外發展,如長株潭城市圈、武漢城市圈等。這種模式通過極化效應造成經濟吸引,并通過擴散效應造成經濟輻射,形成統一的生產和流通渠道,帶動周邊次級城市發展及農村城鎮化建設。
3、從地緣經濟的角度,有珠三角模式、長三角模式等。所謂地緣經濟,就是依靠地理區位的優勢而發展起來的一種經濟。(蔣年云,2007)地理位置相近的多個行政經濟區域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聯動發展已成為加速經濟發展,提高經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為增強綜合競爭力,不同的省際之間向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方向,共同打造超行政區劃的共同經濟區,已成為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如長三角就包括了上海、浙江、江蘇三省市的有關地區,目前珠三角也由期初的“小珠三角”擴大到現在的“泛珠三角”區域。這些經濟共同區是相關省市通過共同發揮地緣經濟優勢,從而實現各自發展目標而形成的一種泛省際行政區劃的經濟發展模式。它們在產業結構調整、產業鏈組建和產業集群打造諸方面極力追求聯動協作共同發展,對省域經濟及經濟區域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
4、從對區域內外生產要素和產品市場依賴程度的角度看,有外源主導型發展模式和內源主導型發展模式。不同地區根據其資源稟賦條件和發展環境,對本地區內外的生產要素及市場依賴程度有所差異。采取外源主導型發展模式的地區往往擁有優越的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等不可移動要素的天賦優勢,對外資具有很強的聚集力,外資進入后往往有利可圖,這些地區往往利用加工貿易、轉口貿易和金融服務業等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來推動本地工業化進程和經濟發展,如廣東在這方面非常典型。而內源主導型發展模式主要依靠本地的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自身不斷增強的經濟聚集力完成累積循環,實現后天的分工和專業化及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優勢,推動本地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其經濟具有很強的根植性。溫州就是典型的依靠內源型經濟發展起來的地區。
【參考文獻】
[1]張孝德:模式經濟學新探——中國市場經濟模式的選擇與創新[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2]陳仲伯: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與實踐[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蔣年云:區域經濟的制度分析[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 上一篇:深究農村中小學美術教學方法
- 下一篇:當前國內企業跨國發展方案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