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所有制的內涵與意義

時間:2022-09-04 04:41:00

導語:個人所有制的內涵與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個人所有制的內涵與意義

一、個人所有制理論的內涵

1867年,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這是馬克思關于重建個人所有制的重要觀點,其內涵表現在:

1.個人所有制是公有制。按照否定之否定規律,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分離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本質,那么對資本主義的否定就自然轉到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重逢上來,社會主義所有制當然不是對原個人所有制的簡單還原。因為社會經濟狀況發生了根本變化,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已經讓位于社會化大生產,孤立的個人的生產已經成了聯合起來的集體生產。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如果理解為生產資料歸屬于勞動者個人的私有制,那就與否定之否定規律相矛盾了,所以應理解為公有制。

2.個人所有制是聯合起來的所有制。重新建立的、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個人所有制不是小生產狀態下孤立的、原始的所有制,而是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對個人主體地位的高層次回歸。不是只要生產資料全體社會成員人人都有了,就建成了個人所有制。實質上,即使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擁有生產資料,但如果是孤立的、單獨的擁有,就與歷史上的私有制沒有根本的區別。因此,個人所有制不是個人各自占有生產資料,而是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個人對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

3.個人所有制是勞動者個人完整享有所有者權益的所有制。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要消除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所有權分離所導致的勞動與人的異化,為勞動者個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根本保證。因為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只有讓勞動者在共同占有和使用生產資料的同時,又能對生產資料完全擁有一份屬于他個人的所有權,充分享有占有、使用、支配和管理等一系列權益,個人利益才會得到充分的滿足,才能夠充分發揮勞動者的能動性、創造性,從而真正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此,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是重視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產權全面享有的所有制。

二、個人所有制理論的價值分析

1.個人所有制理論有助于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個人所有制是以廣大勞動者為主體的社會化聯合所有制。“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忽視勞動者個人對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占有和使用,勢必會影響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難以實現其自由全面的發展。我國的產權改革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勞動力產權在企業產權結構中的地位,勞動力除了工資性收入外基本得不到其他的補償。王玨教授指出,“產權改革必須承認勞動力的產權。不承認勞動力的產權是雇傭勞動力制度的特征,在雇傭勞動力制度下,勞動者就沒有財產,不拿利潤,只拿工資,永遠是無產階級,不可能達到共同富裕”。

2.個人所有制理論為職工持股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國企改革目的之一是實現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市場經濟有效結合。員工持股制度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有制的一種有效的實現形式,符合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理論的趨勢,又體現了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中小國有企業實行的員工持股制度,是聯合起來的、集體的勞動者個人所有,不是指分散的、孤立的勞動者或私人所有。有利于形成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有利于實現財產占有方式的社會化,形成共同富裕的財產基礎。

3.個人所有制理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個人所有制理論實質是要建立適應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個人所有和社會所有完全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以人為本。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轉型時期,收入分配不公、差距不斷拉大越來越成為影響我國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因此,以個人所有制理論為指導,積極推行員工持股,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結合起來,通過調整國家與企業、企業與員工、企業內不同層次員工之間的利益關系,構建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利益共同體,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實現各個利益主體的利益,增強企業凝聚力,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