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發展新興產業是調結構的突圍之路

時間:2022-04-01 03:29:00

導語:透析發展新興產業是調結構的突圍之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透析發展新興產業是調結構的突圍之路

摘要:我國經濟要長足發展,“調結構”是關鍵。新興產業能夠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生產力合理布局。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國新的經濟增長引擎,是應對未來競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新興產業

著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大用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力度,加大研發投入,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我國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并必定成為我國經濟“調結構”的突圍之路

經濟結構是個除了產業結構外,還有城鄉結構、區域結構、分配結構的“大結構”。經濟結構的調整既包括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也包括投資和消費結構的調整;既包括一、二、三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包括各產業內部結構和產業組織結構的調整;既包括區域結構的調整,也包括城鄉二元結構的調整;既包括所有制結構的調整,也包括國有經濟的戰略調整。未來我國面臨的重大戰略任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推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和出口內需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轉變,由主要依靠生產要素數量擴張帶動向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帶動轉變。

“調結構”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面臨的一個難題。“調結構”也是全球“后危機時代”產業布局主線。我國經濟要長足發展,“調結構”是關鍵。目前中國經濟正從短期刺激經濟增長過渡到中長期持續的拉動,如何調整經濟發展結構性失衡顯得尤為重要。未來一段時期,我國“調結構”政策的重點應該是:內外需失衡;投資與消費失衡;信貸高增速與通脹失衡;產業結構失衡: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制碳排放量,抑過剩產能;地區結構失衡。除了靠刺激政策拉動內需外,當前亟待解決產業結構失衡問題。

“調結構”可能催生許多行業投資機會,如包括汽車、家電,農業消費行業、煤炭、化工、有色資源類行業;新能源、物聯網、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低碳經濟主導的節能減排產業;抑制產能過剩的鋼鐵、汽車行業并購重組;城鎮化和產業轉移中的基建、房地產行業。以上投資機會即包括了傳統行業;又涵蓋了新興戰略性產業。這里特別值得關注的更多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機會。

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我國靠4萬億投資等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迅速扭轉了經濟快速下滑的局面,但也暴露出來一系列問題,一是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政府投資的拉動,投資、出口和消費比例失衡,經濟增長的動力尚不穩固。二是巨量信貸投入在有力地刺激我國經濟復蘇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劇了我國長期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鋼鐵、水泥、電解鋁、造船、煤化工、平板玻璃等行業均存在較突出的產能過剩。同時,多晶硅、風能設備等新興產業因投資過度,也開始出現新的產能過剩。因此,堅決抑制產能過剩,淘汰落后產能,調整結構便刻不容緩。

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對于“調結構”意義重大。當前,一場席卷全球的新興產業革命已經全面發起,包括新能源等在內的新興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新興產業的發展,能夠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調整,優化資源配置和生產力合理布局。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世界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步伐加快。發達國家不但以綠色、低碳技術及其產業化為突破口,著力塑造新的競爭優勢,搶占產業制高點,而且提出“再工業化”的思路,力圖保持和鞏固其在高端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已對我國出口產業的升級形成競爭之勢。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利用其更加廉價的勞動力優勢,加緊與我國在傳統國際市場展開競爭。在這樣的挑戰下,只有通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才能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塑造新優勢,爭取主動。因此,加快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產能、抑制過剩產能、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我國應對未來競爭、實現長遠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信息產業等這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迎來巨大發展機遇。

伴隨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興起,許多相關行業將迎來巨大的投資機遇。中央經濟政策已經定調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傾斜。我國將綜合運用財政和信貸手段等多種經濟大力扶持新興產業。財政扶持的重點是加大對于核心技術研發的投資;信貸則是鼓勵中小企業發集合債,發改委將推動建立健全新興產業發展的投融資體系。《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提出將從國家戰略層面以系統的部署推動其迅猛發展。中央將會把更多資源投入到新興產業,完善市場準入標準,支持民間資金進入。新興產業的各個行業必將迎來巨大的投資機遇。這將是繼“四萬億”投資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之后中央又一刺激經濟增長的重大舉措。從長期看,提升經濟的作用甚至超過四萬億投資計劃。面對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一開創性事業各地應有所作為。戰略布局“調結構”造就的行業投資機會,注重培育新興的戰略性產業。及時把握未來經濟動態,系統科學地研究部署,注重培育良性的“生態環境”,建立良好的體制、機制,以利于這些產業“幼苗”茁壯成長。推動科技創新和自主品牌建設,推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環保節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抑制高耗能行業,改造和淘汰落后產能,促進技術進步和行業升級,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當然在產業升級過程中,我們也要警惕產業升級同質化現象。避免因投資過熱,出現新的產能過剩問題。要制宜地發展的新興產業,力圖充分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形成國內有效的合作與分工機制,從而降低不必要的同質化生產和重復建設。確保經濟發展的成果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