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信息化水平透析
時間:2022-01-13 04:17:00
導語:中原城市群信息化水平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信息化正在逐漸成為推動區域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關鍵因素。對中原城市群信息化建設的現狀進行了分析,認為要使中原城市群成為實現中原崛起的龍頭,發揮其對河南省經濟發展的拉動和輻射作用,需要相關部門在政策、信息基礎設施、人才教育和培養等方面加以扶持,將信息化作為制定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因素。
論文關鍵詞:信息;中原城市群;信息化
信息化是人類社會繼農業化、工業化、城市化后的又一次浪潮。信息化所帶來的技術創新活動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極大地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將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信息基礎設施水平也將成為衡量一個城市投資環境優劣的重要指標,網絡技術和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也將改變城市化的運行軌跡。信息化逐漸成為推動區域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關鍵因素,成為人類進步的新標志。無論是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城市化的進程中都要面對信息化這個全新的課題。
面對全球信息化浪潮的興起,我國一直予以高度關注。199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了《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信息服務業被作為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重點行業。同年,國家科委印發了《關于加速發展科技咨詢、科技信息和技術服務業的意見》,要求利用計算機和現代通訊技術等多種手段,建立各行各業各種層次的信息服務系統,向全社會提供多種形式的信息服務,并制訂了相應的政策和措施。我國已將信息產業列為重點產業,并制定了信息產業發展規劃。所有這些都表明了國家決定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發展信息產業的決心和遠見卓識。
一、中原城市群倍息化現狀分析
(一)中原城市群墓本概況
中原城市群的概念,是2003年河南省政府在《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的。中原城市群是指以省會鄭州為中心,包括洛陽、開封、新鄉、焦作、許昌、濟源、平頂山、派河在內共9個省轄(管)市,下轄14個縣級市,34個縣城,374個建制鎮。
中原城市群城市體系在大的框架上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大鄭州都市圈;第二層次以大鄭州都市圈為中心,以洛陽、濟源、焦作、新鄉、開封、許昌、平頂山、漂河等8個中心城市為結點,構成中原城市群緊密聯系圈;第三層次為外圍帶。
2003年,中原城市群總人口達3872萬,占河南省的40.3%;區域面積5.87萬平方公里,占河南省的35.3%;該區域國內生產總值3884.16億元人民幣,也占河南省的55.35%。中原城市群九城市中有54所大學,大專以上畢業生共計8.9萬人。九城市中,鄭州和洛陽是兩個國家級信息技術推廣應用試點市,鞏義市是國家城市信息化試點市,漂河市還成為全國首個“以信息化帶動農業產業化試點市”。過去的2年里,該區域的經濟平均增長率達到16.8%,高于河南省發展速度3.7個百分點,發展潛力非常巨大。中原城市群九城市間的經濟交往和合作源遠流長,既有地緣關系,也有歷史基礎,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已初步形成區域合作的良好發展態勢,呈現出項目規模大、合作領域廣、互補性強、效果明顯等特點。
(二)中原城市群信忽化取得的成績
在中央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盡管河南省的信息化起步較晚,但發展卻非常迅速。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全省的信息化工作,并多次召開了信息化工作會議,省“十五”計劃提出了關于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要求。
中原城市群早在“八五”、“九五”期間就為信息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十五”期間更是以“政府推動、市場導向,聯合建設、有序競爭,資源共享、互聯互通,體制創新、技術創新,重點推進、應用發展”的原則,大力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目前,中原城市群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基礎設施建設穩步發展
河南是我國通信樞紐,而中原城市群更處千河南省的地理中心位置,全國“八縱八橫”的光纜干線有“三縱三橫”經過該地理區域,為全省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目前,區域內光纜總長度達到了12萬多公里,數據和多媒體端口擁有80多萬個,互聯網出省帶寬達到了8.SG,IP網總帶寬達到了90G,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寬帶IP網。這些為中原城市群實現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信息產業發展較快
2003年,中原城市群信息產品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00億元,同比增長17%,已成為區域內及全河南省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區域內具有高等院校54所,其中,鄭州大學、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等高等院校是高級軟件開發人才的主要來源。區域內有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2個,軟件園1個。
3.信息化開發應用碩果累累
中原城市群的產業布局是傳統產業所占比例太大,占全區域GDP的95%以上,工業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要改變這種現狀,一個有效的途徑就是要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拉長產業鏈條,提高最終產品比重,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科技信息技術和電子信息產品的規模化生產,抓住機遇,迎頭趕上,加快推進信息化進程。為此,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通過與IBM公司簽約合作,在更深的層次上大力推進政府信息化、科教信息化、金融信息化和制造業信息化等。
(1)政府信息化。中原城市群已經初步建立以“三網一庫”為基本架構的政府系統政務信息化的樞紐框架,即:各級政府機關內部的辦公業務網(內網);區域內各省轄市政府、市直部門聯接的辦公業務資源網(專網);以因特網(Internet)為依托的政府公眾信息網(外網);政府系統共建共享的電子信息資源庫。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提高了政府運行的效率,提升了政務透明度,增強了公眾的參與性和對政府行為的監督,從而使政府的決策行為建立在準確、及時、可靠的信息基礎之上,受到了社會公眾的好評。
(2)科教信息化。河南省科研計算機網主干網建設已經基本建成,鈕蓋了中原城市群各省轄市的所有高等院校和大部分中專院校。初步建成了覆蓋高等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公用教育信息資源庫。
(3)金融信息化。已經逐步建立了全區域統一共享的金融信息系統,即:建設完善的宏觀經濟金融統計信息、金融監管信息及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基本實現所有金融機構在授權范圍內可隨時查詢與其有信貸關系的企業資信狀況,基本實現了“一卡在手,全城通用”。
(4)制造業信息化。目前,在機械、電子、冶金、建材、化工、電力、交通、紡織、醫藥等行業中,一批企業開展了MIS,Intranet應用,有的企業建立了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設計單位基本實現了計算機輔助設計(CAD),企業信息化工作有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以鞏義市為例,2004年全市工業企業上網率達90%,建成企業網站200余家,局域網30多個,有3000多家企業利用網站、網頁、專用軟件、上網專線開展電子營銷業務。
(三)中原城市群信息化存在的問題
盡管中原城市群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這個過程中,新舊思想觀念的碰撞,新舊管理模式的磨合,必然會激發出不少的矛盾,也會形成一些不可避免的誤區和問題。特別是讓習慣于傳統管理模式和思維定式的管理者短時間了解、理解、建設和應用信息化,的確并非易事。當前,中原城市群信息化存在的問題有:
1.信息化意識薄弱
中原城市群中目前的經濟和社會尚不發達。由于落后經濟條件的限制,廣大居民普遍對信息化認識不足,存在“短視”行為。把它當成是政府推行的“面子工程”、“政績工程”。因此,缺乏推進信息化的思想動力,“等、靠、要”思想相當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信息技術在全社會的廣泛應用。
2.對信息化的投人不足
各地信息工作的手段還很不完備,大多處于”硬件不硬、軟件很軟、運行較難”的狀況,各級農業部門信息化設備不多,有的縣農業部門甚至連計算機還沒有。由子資金投入不足,信息技術研究不能順利開展。
3.專門人才不足
由于中原城市群的經濟相對落后,很多人才在這里受過教育后紛紛“孔雀東南飛”,導致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技術應用和創新能力明顯不足,制約著信息技術的整體應用水平。
4.信息產業總量偏小
信息產業總量偏小,規模不大,整體實力不強,其總量占河南省GDP的比重和對GDP增長的直接貢獻率較低,對信息化的支撐作用發揮的不夠明顯。據測算,2001—2003年,信息產業對中原城市群經濟的帶動作用只有5%。
可見,信息產業規模偏小,占經濟總量比重偏低,已經限制了信息產業對中原城市群經濟發展的貢獻度,成為實現依托信息產業拉動中原城市群經濟快速發展目標進程中的一大障礙。
二、對中原城市群伯息化建設的建議
河南省地處中國中部地區,信息化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盡管中原城市群信息化水平高于河南省其他地區,但和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因此,加快信息化發展步伐,切實提高河南省的信息化水平,是中原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現實選擇。
(一)充分發揮政府對城市信息化建設的推動作用
從全球范圍看,城市的信息化建設大體上可分為兩種模式:城市聯盟模式和政府推動模式。在中國,由于領導重視是項目實施的關鍵之所在,“一把手原則”目前還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因而,政府成為城市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推動者。從另一方面看,由于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擁有者和信息技術的最大使用者,電子政務幾乎援蓋了信息技術、信息內容、信息服務等產業的所有領域,成為我國實現信息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黨的十六大對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提出了新要求,特別是就電子政務明確提出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行電子政務。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設是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因此,河南省城市信息化建設模式主要還是政府推動型,充分發揮政府在城市信息化建設中的推動作用。
(二)加強城市信息基拙設施建設
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是推進城市信息化的前提條件。信息基礎設施就是利用數字化技術,以寬帶大容量光纖為主,衛星和微波信道為輔作為傳播通道,集計算機、電視機、錄像機和電話機四機功能于一體,可以傳遞語言、數據、圖表、視像的多媒體高速通信。當前,城市信息基礎設施的發展重點是接人網、基礎核心網絡與寬帶傳輸網。要利用現有網絡資源和社會成本,建設具有相當規模、結構合理、安全可靠、面向未來的國家信息網絡,同時,要強化網絡與城市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要建設基礎國情、公共信息資源、宏觀經濟數據庫及其交換服務中心,完善地理空間信息系統。
加強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加大對信息基礎設施的投人力度,這種投人,不僅僅是資金的投人,當然建設資金的投人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資金的投人需要注意資金的來源多樣化,改變過去基礎設施投資政府一枝獨大的局面,制訂相應的吸引其他外部投資的優惠政策,形成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局面。吸引國外資金與民間資金進人城市信息基礎設施投資領域,可以有效緩解河南省投資資金不足的問題,同時還可以為城市信息基礎設施投資注人新的活力,避免政府投資對私人投資的“擠出效應”。
(三)重視信息人才的教育與培訓
城市信息化的關鍵在于信息人才的教育與培訓,沒有完備的信息人才教育與培訓體系,信息化的實現只不過是一句口號。而這一點往往被人們所忽略,因為人才的培養在短期內難以見到效益,而短期的硬件投資卻可以提高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綜合實力。其實,這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從我們前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在校大學生人數對城市信息化具有較大的影響作用,這其實就表明了信息人才對信息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決定作用。
高素質的信息人才是城市信息化成功之本,對其他各經濟要素起決定性作用。信息產業的發展需要充分的人才保證。目前,信息人才缺乏已成為河南省信息產業進一步發展的一大障礙。因此,在校教育方面,繼續發揮大中專院校的重要作用,在教育投人有限的情況下,可考慮采用社會辦學、聯合培養等多種方法予以輔助。多渠道地為城市信息化發展輸出人才。在職培訓方面,現有企業、機關或其他信息部門要有計劃地培訓自己的信息工作者,加快信息人才的知識更新。此外,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全方位地介紹信息產業方面的知識。,培養全民的信息意識,適時建立信息技術人員的考核機制,使信息業對從業人員的選擇步人正軌。
(四)扶持信息產業的發展
信息技術自身的產業化,使區域產業結構發生了一系列巨變,傳統的消耗型產業比例縮小,新興效益型產業迅速發展。信息技術和產業的發展關系到一國的基礎設施、管理水平、市場發展水平、經濟開放程度等一系列問題。信息技術產業化還意味著信息技術設備和信息產品、信息服務的生產、流通和分配的擴大化、普遍化,從而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的信息化進程。
國內外一些學者提出,信息技術會帶來另一次技術革命,正如其他技術革命一樣,信息技術的產生,必將對產業結構產生重大的影響,引起信息產業的發展與壯大。加快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領域的廣泛應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扶持信息產業的發展,除了政府投人資金、制訂發展規劃之外,還需要把握信息技術發展的新態勢,鼓勵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信息產品制造業、軟件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同時,還應該利用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更新與改造。通過使用信息技術和電子手段,可以及時掌握市場動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和整個區域經濟的運行效率,加快資金周轉,改變企業和市場的傳統作業方式。信息技術及應用將改變區域市場的結構和貿易方式,有利于各區域之間的聯系與合作,進一步擴大區域市場開放程度。重點發展以電子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相結合而組成的各種信息技術,加速實現利用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更新與改造,擴大信息技術在信息服務上的應用,使信息生產、流通、分配及服務的規模不斷擴大,從而促進信息市場容量及信息用戶數量的擴大。
- 上一篇:企業薪酬制度的保障措施透析
- 下一篇:小學一年級學期末家長會班主任講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