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投資經濟環境與法律策略
時間:2022-08-17 05:23:40
導語:地方投資經濟環境與法律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加坡位于馬來半島最南端、馬六甲海峽出入口、赤道以北,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國土面積約707平方公里,由新加坡島和63個小島組成,常住人口約500萬,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常年高溫潮濕多雨。新加坡資源比較匱乏,主要工業原料和生活必需品依賴進口。新加坡是東南亞地區重要的金融中心、運輸中心和國際貿易中轉站,也是世界電子產品重要制造中心和第三大煉油中心。
一、經濟發展概況
新加坡屬于外貿驅動型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高度依賴美國、日本、歐洲和周邊市場,是亞洲“四小龍”之一。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新加坡憑借健全的金融體制和著眼長遠的發展戰略,自身所受沖擊較小,但由于其經濟總量小,嚴重依賴對外貿易,區域經濟形勢惡化使其1998年經濟增長大幅下降。2001年,遭遇世界經濟下滑、國際市場電子產品需求下降和受美國“9•11”事件影響,新加坡經濟出現自獨立以來最嚴重的衰退。面對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挑戰與機遇,刺激經濟發展,新加坡政府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制定從傳統經濟向知識經濟轉型的戰略規劃,由新成立的經濟重組委員會全面討論經濟發展政策——高科技戰略、中國戰略和擴大腹地戰略,目的在于提升產業結構,積極尋求海外市場,拓展對外經貿活動的空間,同時大力弘揚創業文化,積極對外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確定了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保持GDP持續穩定增長、增加就業崗位、控制通貨膨脹、構建富有活力與穩定的知識型產業樞紐、增強企業競爭力和創新力。
吸引外資是新加坡的基本國策,其投資規模不拘,是一個促進商貿,方便創業的國家。新加坡吸引的前十大直接投資來源地分別是英國、荷蘭、美國、日本、瑞士、挪威、印度、馬來西亞、德國和法國。新加坡吸引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險服務業、制造業、批發零售貿易和酒店餐飲業,約占外國直接投資存量的87%。全世界7000多家企業已捷足先登,來自中國的企業超過1600家,居中國向東盟國家投資的首位,其中上市的中資或含中資的企業已達100多家,新加坡具備了適合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尋求發展機會的良好環境。
(一)國際化環境良好新加坡是世界上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最多的國家,和29個戰略伙伴國家和組織簽署了促進和保護投資的協議,具有相當強的國際商業輻射能力。其中,新加坡與美國簽署的自由貿易協議是美國首個與亞洲國家簽署的協議,自2004年起,駐新企業在美國拓展業務時更加便利。1985年,中新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國政府關于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為兩國的進一步經濟合作,特別是在平等互利原則的基礎上,摒除商貿障礙,使貨物、服務和勞務的流動都能更暢通無阻,保障駐新企業的海外投資和進一步向世界各地拓展。
(二)一流的基礎設施新加坡擁有世界級的海、陸、空及電信通訊網絡。新加坡港務集團經營全世界最繁忙的中轉集裝箱碼頭,處理全球1/4的轉運量,為商戶提供通往130個國家、700個港口的200多條航運線。亞洲最完善聯運網絡的機場——樟宜國際機場,載客與載貨航班往返50個國家和140多個城市。全球第三廣、亞洲第一廣的網絡連接面,99%的人口具備寬頻網絡接駁能力,世界經濟論壇在2002年把新加坡評為全球十大網際網絡整備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此外,國內高效率的交通網絡覆蓋至現代化商業大廈、時尚保留區和特設工業區。
(三)充裕的研發資源新加坡的研究院走在科技的前端,為工業提供增值服務。新加坡研發項目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2001年的環球經商環境評估中排名第三。新加坡政府對生物制藥、信息咨詢、精密加工、微電子等領域的研發投入力度大,科技研究局負責確保新加坡的研發業保持世界一流水平,引進和培養了一批來自美國、歐洲、澳洲和亞洲的研究人才,希望新加坡成為本地和海外研究人才的匯聚點,為孵化期間合作研發,提供了可利用的平臺。政府也努力加強高等學院和業界的合作交流,學術界和業界的頻繁接觸對國際企業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此外,新加坡的勞動隊伍是世界公認具備生產力、工作態度優質且技術水平良好,同時國內外各類培訓和進修獎學金計劃保證了員工的技術水平不斷提升。
(四)金融中心地位新加坡地理位置優越、地處東西交匯之處,長久以來都是主要的區域金融中心,商務所需的一切金融服務都可在此完成,本地證券和貸款市場以及亞洲美元市場都可提供經商所需的資金。新加坡是全球第四大外匯交易中心,金融市場具有深度和資產折現力,眾多環球企業都選擇在此設立區域財資總部。新加坡交易所是亞太區首個綜合證券和衍生產品交易所,亞洲很多主要企業都已在這里掛牌上市。投資風險業在新加坡已相當成熟完善,170多家風險投資公司負責管理175億新元的風險基金,投資的對象都是有商業化前景的技術開發項目。股票市場管理規范,主板和創業板真實地反映投資市場的變化情況,投資者成熟,融資環境良好。新加坡坐擁東南亞6億人口的市場,以及亞洲28億人口的市場,新興市場的增加與快速發展刺激了消費和創新產品的開發,以及各種配套服務。
三、新加坡投資的法律和政策分析
新加坡法律體系主要受英國法律文化和傳統的影響,仍保留部分英國普通法的傳統,其法律淵源包括成文法和判例法。自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共和國成立時,新加坡就開始建立國內法律體系,如今日趨完善。新加坡是法治嚴明的國家,對各種違法行為均有明確、嚴厲的處罰。在新加坡投資不可弄虛作假、虛假陳述和提供作偽資料,更要杜絕賄賂等犯罪行為。
(一)新加坡對外國投資的相關規定新加坡負責投資的主管部門是經濟發展局(EDB),隸屬于新加坡貿工部的法定機構,也是專門負責引進外資的機構,具體制定和實施各種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并提供高效的行政服務,致力于將新加坡打造成為具有強烈吸引力的全球商業與投資樞紐。新加坡政府制定了特許國際貿易計劃、商業總部(營業總部、跨國營業總部)獎勵等多項計劃鼓勵外資進入。根據新加坡政府公布的2010年長期戰略發展計劃,電子、石油化工、生命科學、工程、物流等9個部門被列為獎勵投資領域。按照新加坡《公司法令》的規定,注冊成立的公司應是一個商業實體,組建公司依照《公司法令》注冊,有限責任合伙公司依照《有限責任合伙法令2005》的規定進行注冊。
(二)新加坡對外國投資的優惠新加坡優惠政策主要依據《公司所得稅法案》和《經濟擴展法案》以及每年政府財政預算案涉及的一些優惠政策。其目的是為了鼓勵投資、出口、增加就業機會、鼓勵研發和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以及使整個經濟更具有活力的生產經營活動。包括:在新加坡享有先鋒企業稱號的公司,可享受免征5-10年所得稅的優惠待遇;向非新加坡居民或在新加坡沒有常設機構的公司或個人提供與海外項目有關的符合條件的服務公司,其90%的服務收入可享有10年的免征所得稅待遇;將區域總部或國際總部設在新加坡的跨國公司可適用降低的企業所得稅稅率;擁有或運營新加坡船只或外國船只的國際航運公司,可以申請10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最長期限可延長到30年;此外還有發展和擴展獎勵、金融財務中心獎勵、研發業務獎勵和國際貿易商獎勵。
(三)新加坡對外國投資的限制新加坡對外資準入相對寬松,除國防相關行業及個別特殊行業外,對外資的運作基本沒有限制,法律沒有關于聘用當地人的一般要求,但是要求外籍人員必須取得許可證才能在此就業。對于外資進入新加坡的方式沒有過多限制,除金融、保險、證券等特殊領域需向主管部門備案外,絕大多數產業領域對外資的股權比例等無限制性措施,但如果是涉及交通、通訊、電力、新聞等少數公共事業部門的投資,行政審批的控制較嚴。另外,新加坡《制造業限制投資法》規定了限制外資進入的產業,這些產業關系到新加坡國計民生的行業,限制的目的在于保護國內的民族工業,促進新加坡經濟的良性發展。
(四)新加坡關于保護知識產權的規定新加坡一直嚴肅對待知識產權的保護,致力于把新加坡建成重要的區域知識產權中樞,制定了一系列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同時通過資金支持等手段積極營造鼓勵創新、方便智力成果產業化的科研、政策和商業環境。新加坡是《巴黎公約》、《伯爾尼公約》、《馬德里協定》、《專利合作條約》、《布達佩斯條約》、《與貿易有關知識產權協議》等國際條約和組織的成員國。國內則有諸如新加坡知識產權局、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新加坡詞曲版權協會、新加坡唱片業協會和新加坡協調中心等機構。健全的國際和國內法律規范、完善的國內協調機構以及豐富的專業人才、資源,為投資者在專利權、版權和商標權的訴訟、仲裁、科技知識和評估服務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滿足投資者的相關需求。
四、中國向新加坡投資展望
1985年11月21日在北京,中新兩國政府簽署了《關于促進和保護投資的協定》,新加坡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中國企業投資新加坡近年來呈快速增加的趨勢,已成為中資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前沿陣地。同時,新加坡政府也日益重視中國市場,將中國列入未來推動新加坡經濟增長的“第四引擎”(其他三個為:美國經濟、電子業、周邊區域經濟)。為此,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政策促進中新貿易與投資。包括:加大新加坡在華投資力度和擴展行業范圍,積極引導企業把投資地域從中國沿海擴大到西部;敦促企業從傳統企業以外尋找商機,進行經濟結構重組;推行商業和教育方面的多項計劃,加深新加坡人民對中國的了解。未來兩國投資合作的重點是:第一,加強高新技術領域的合作、利用新加坡實施“走出去”戰略、共同開發大西北和人才雙向交流。根據新加坡《產業21計劃》,工作重點是推進新加坡企業國際化,對華投資地域將逐步向西部地區推進,中國應抓住機遇,以中國—東盟博覽會為契機,加強推介工作與效果,積極擴大推動與新加坡的合作。第二,組織中國有條件的企業到新加坡上市。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是亞洲影響較大,效益較好的一家交易所,看好中資企業的發展前景,希望能吸引更多有發展潛力的中資企業到新加坡上市。中國可利用新加坡發達成熟的證券市場組織有條件的企業到新加坡上市,以籌措企業發展所需資金,并借此走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第三,旅游方面的合作。新加坡旅游業發達、管理先進,在旅游資源開發和組織跨國長線旅游上有豐富經驗和優勢。中國旅游資源豐富,雙方合作可互補。第四,開展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新加坡建筑市場競爭激烈,政府招標項目技術含量高、施工難度大,中資企業通過工程承包、勞務合作可提升競爭力和學習技術與管理經驗。
- 上一篇:物價局政治學習計劃
- 下一篇:物價局六型機關創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