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哲學視閾中贖罪
時間:2022-06-12 11:40:00
導語:心理哲學視閾中贖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伊恩•麥克尤恩(IanMcEwan,1948-)是戰后英國文壇獨樹一幟的小說家。他的想象奇譎靈動,文筆疏冷犀利,語言精準洗練,敘事宏微并蓄。麥克尤恩敏銳地捕捉到人性中病態、陰郁的一面作為他冷色調作品關注的對象,其作品中時常充斥著莫可名狀的荒誕與苦澀,給讀者造成強烈的心理沖擊?!?a href="http://m.ushengzhilian.com/lunwen/jiaoyue/zhexue/201206/528485.html" target="_blank">贖罪》作為麥克尤恩的一部力作,自2001年問世起便備受矚目。恢宏蕩闊的二戰背景與女主人公布里奧妮痛苦贖罪的心理程相互交織,不僅堪稱一部戰爭史詩,更是一部承載個體成長印記的“心靈史詩”。1誠如學者所言,“《贖罪》秉承90年代向歷史小說回歸的傳統,將故事設定在作者未曾經歷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但歷史上重大事件只是個人生活的潛在背景,或者說構成主人公命運的坎坷和心理創傷的一個隱喻。”2麥克尤恩在小說中多處著墨,采用多重敘事手法,凸顯了人物人格的復雜性,對人物心理狀態的分析構成了解讀整部小說不可或缺的腳注。
一﹑創作家與白日夢《贖罪》
講述了一個彌漫著弗洛伊德心理論哲學氣息的故事:13歲的女孩布里奧妮•塔利斯敏感、穎悟,整日沉迷于文學創作的狂熱幻念中。盛夏的午后,布里奧妮透過窗口目睹姐姐塞西莉婭與管家的兒子羅比因一個明瓷花瓶發生爭執,塞西莉婭褪去衣衫跳入噴泉撿拾瓷器碎片,最后兩人不歡而散的神秘場景。神思恍惚之中,布里奧妮誤以為姐姐蒙受了羞辱。隨后,羅比托布里奧妮將一封信轉交給塞西莉婭。受強烈好奇心驅使的布里奧妮私拆了信件,信中羅比傾吐了對塞西莉婭熾熱的情思,輕佻的內容讓布里奧妮倍感驚詫,從而加深了對羅比的誤解。當晚聚會上,表姐羅拉遭人欺凌,布里奧妮武斷地指認羅比為罪犯,羅比由此鋃鐺入獄。但塞西莉婭堅信羅比無罪,矢志不渝地愛著羅比。三年半后羅比出獄,投身對德戰爭,塞西莉婭成為一名隨軍護士。兩人雙雙因戰爭罹難,只剩下年邁的知名作家布里妮奧用盡一生去懺悔、去贖罪,希求羅比和姐姐執著的愛,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塵封到永恒……“這個劇本,布里奧妮是在兩天時間里一氣呵成的。那兩天里,她奮筆疾書,為此錯過了一頓午飯和晚飯?!惫适乱潦?,布里奧妮13歲時癡迷創作的形象便躍然紙上。為了迎接哥哥利昂回鄉,她創作了名為《阿拉貝拉的磨難》的愛情戲劇。劇中的女主角阿拉貝拉邂逅化裝成貧窮醫生的王子,兩人墜入愛河,喜結良緣。實際上,布里奧妮在11歲時就開始涉獵文學創作領域了,幻想與沉思讓她像著了魔一樣變得沉默寡言?,F實世界變得朦朧氤氳,布里奧妮陷入了潛意識編就的陶然游思。布里奧妮專注的創作狀態,儼然成為與弗洛伊德《創作家與白日夢》遙相呼應的文學佐證。弗洛伊德指出,人類童年時的游戲本能會逐漸轉入到文藝創作之中。作品是游戲的替代與延續?!皠撟骷宜鞯?,就像游戲中的孩子一樣。他以非常認真的態度———也就是說,懷著很大的熱情———來創造一個幻想的世界,同時又明顯地把它與現實世界分割開來?!?/p>
只不過在創作階段,孩童的游戲變成了創造性的幻想,這種幻想具有白日夢的性質,情節和內容都很生動,但沒有睡眠相伴。創作家在白日夢中宣泄自己未遂的愿望,之后以文字為載體、以文學的形式記錄下這些愿望。這些激發幻想的愿望,“根據幻想者的性別、性格和環境而各不相同;但是它們很自然地分為兩大類?;蛘呤且靶牡挠?,或者想要出人頭地;或者是原欲的愿望?!辈祭飱W妮曾經墜入過這樣的白日夢境:哥哥利昂向一群朋友炫耀布里奧妮的作家身份———“我妹妹是作家布里奧妮•塔利斯,你肯定聽說過她?!薄兹諌衾镎凵涑鏊龝诚氤蔀樽骷乙垣@得別人贊譽的愿望。而不論是她11歲時寫就的戀愛故事抑或13歲時創作的愛情戲劇腳本,始終如一的愛情主題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不二結局則透露了布里奧妮內心所隱匿的原欲。當時光溯回到1932年的時候,布里奧妮年僅10歲,羅比19歲。一次,羅比教布里奧妮學習游泳。10歲的布里奧妮已對羅比心生情愫,為檢驗羅比是否愛她,布里奧妮縱身跳入水中,羅比舍命營救。事后布里奧妮坦言自己對羅比的愛慕。羅比為自己竟被一個小女生所暗戀而忍俊不禁,但對布里奧妮而言,這不啻于一次鄭重其事的告白。羅比進入劍橋大學讀書后,她“把這種感情埋在了心底,通過幻想使之愈發強烈,或者在她的小說中進行加工潤色。她是那種生活在幻想中的女孩。河邊發生的一幕足以讓她一直念念不忘”。(298)的確,布里奧妮的故事總是描述著“愛情的萌發、困難的克服、重逢和婚禮”。(293)她自己甄選素材進行文學創作,異于寫英雄史詩和悲劇的古代作家,從歷史中汲取既成材料,因此屬于弗洛伊德定義的第二種作家類型。這類作家的作品中都會設置一個“作為興趣中心的主角”,5主角會經歷某種磨難或危險,以博得讀者對故事主角的同情,但終會化險為夷、欣喜落幕。弗洛伊德說:“通過這種主角不受傷害的性質,我們立即可以認出‘自我陛下’,他是每一場白日夢和每一篇故事的主角?!?布里奧妮的作品作為她白日夢的具象載體,袒露了她想要化身故事主角的﹑被愛的幻想。幻想源于未滿足的愿望,幻想的完滿反襯了現實的脆弱。從目睹泉畔雙人情景時的迷惘,到私拆信件后的震撼,布里奧妮逐步認清了羅比鐘情于姐姐的事實。她由愛生恨,無法消弭心中的怨怒與嫉妒,于是便在潛意識鬼使神差的指引下,武斷地指認羅比為侵犯表姐羅拉的兇手,并由此背負上了贖罪的重荷。
二﹑個體心理與群體心理
13歲的布里奧妮正處于由童年時代駛向少年時代的微妙渡口。兒童的幼稚青澀與成人的成熟莊重形成兩股對立而又糾結的氣場。一方面,布里奧妮想要揮別童年,揮別懵懂無知的狀態。小說中有一幕隱喻式的圖景:布里奧妮獨自一人惡狠狠地抽打蕁麻?!俺榇蚴n麻正起著一種自我凈化的作用,她現在毆打的是童年時代,因為她已不再需要童年。”(95)童年賦予布里奧妮的,是一種如影隨形的卑微感。另一方面,年紀尚幼的她又無法完全參與到成人世界中去,心理滯留在兒童與成年的中間地帶。她仍舊依賴母親溫暖的懷抱,也無法理解姐姐與羅比之間的愛情。布里奧妮厭膩這種與成人世界隔著一層玻璃窗的尷尬,所以更加殷切地設法介入其中,以獲尋成人的認同與尊重。將羅比和姐姐魚雁傳情的信件公布于眾,指證羅比侵犯表姐羅拉的罪行,無形之中為布里奧妮所期望的華麗轉身提供了契機。當布里奧妮迅疾地沖進姐姐房間搜找信件時,她“兩步一級地跨著臺階,心中洋溢著興奮感:她正在行善積德,做一件非凡之舉,這一定會讓大家感到震驚,人們一定會對她頌揚之至”。(226)布里奧妮的舉動潛藏著一種成長型需要,一種尊重需要。尊重需要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論中的一個概念。馬斯洛結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及華生行為主義學派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人本主義理論,認為個人是一個統一的組織和系統,其大多數欲望和要求是相互關聯的。馬斯洛把人類的需求分為幾種遞進的需求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尊重需要分為兩種:一是自尊,二是來自他人的承認與尊重。為滿足尊重的需求,人們會積極地用行動讓他人認同自己。7需求層次論是解釋動機與人格的重要理論,對于揣摩布里奧妮的“犯罪”心理來說也同樣適用。指認羅比罪行的過程中,布里奧妮內心并非波瀾不驚,而是充滿了焦灼與惶恐。尤其是當羅比將夜晚失蹤的雙胞胎找回,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現在眾人面前時,布里奧妮心里更加忐忑不安了。她在警官面前將羅比描述為徹頭徹尾的壞人,倘若所述失實,那么她很可能會失去人們的信任與尊重。從布里奧妮思緒中紛紛墜落的意識碎片可以瞥見她的憂慮———“誰還會相信她呢?她的一切辛勞,她的一切勇氣和清醒的頭腦,她為了把羅拉弄回家所做的一切全都竹籃打水一場空了?!?235)“他們———她的媽媽、她的哥哥、警察———他們會不再理睬她,他們會與羅比•特納結成聯盟來對付她?!?235)布里奧妮對于失卻成人信任與尊重的隱憂,從反面印證了她渴望獲得成人尊重的心理需求。指認羅比這一重大事件帶給她一種社會參與感,讓她覺得自己抽離了不成熟的兒童時代。嫉妒、幻覺,加之成長中愈發不可抑止的尊重需要,使得布里奧妮站到了心理犯罪的風口浪尖。弗洛伊德指出:“只有在極少的例外情況下,個體心理學才有可能忽視該個體與他人的關系。在個體的理智和精神活動中,其他人總是作為一個參與者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出現:或者作為一個榜樣,或者作為一個對象,或者作為脅從者,或者作為對手?!?個體心理學可以合理地擴展成為群體心理學。布里奧妮之所以步入指控羅比的歧途,不僅與她的個體心理密切相關,還與當時牽涉進羅比案件的人的群體心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表姐羅拉出事的那晚,布里奧妮只是隱約看到了罪犯的行跡。布里奧妮依據自己偏頗的主觀印象,斷定侵犯表姐的人就是羅比。每當她心生動搖時,審訊的警官們就會提醒她之前所呈的供詞?!八麄兊膽B度在暗示她,若這么做,她就是個傻姑娘,浪費了每個人的時間。他們沒有這么講,但粗率的舉止暗指了這個意思。”(217)于是,在每次問訊中,布里奧妮語氣堅定地反復陳詞,講述她“看見”了羅比的“事實”。群體所釋放的暗示性信號對布里奧妮的個體心理產生了感染作用,個體的意識個性消失,而潛意識個性躍居支配地位,左右著個體的情感與思想。當布里奧妮異??隙ǖ氐莱鏊^的真相時,她感覺自己周圍如同“簇擁著一大群教徒”。(218)她不能在圣壇前令他們失望。布里奧妮把問訊的警官們擬作虔誠的教徒,在心里勾勒了一幅極富宗教色彩的圖景。宗教所具有的非理性的迷幻,與群體心理趨于同質。弗洛伊德在論述人格結構理論時借鑒了勒邦在《群體心理學》中的論述。依勒邦之見,群體不渴求真理,而依附幻覺。群體認為虛幻的存在優于真實存在,常被虛幻之感牢牢掌控,將虛幻等同于真實。群體具有不在兩者之間做出區分的明顯傾向?!霸谝粋€群體的心理活動中,檢驗事物真實性的功能在具有情感性的精神灌注的愿望沖動的強大對比之下,不能再施展任何作用。”9警官們在拿到羅比寫給塞西莉婭的私密信件后,在探知了兩人在藏書室里的親昵行為后,羅比在警方心中業已成為一個危險人物。警方對羅比懷疑與憎惡的情緒強化了布里奧妮心中同樣的情感。于是,布里奧妮先前的猶疑和畏怯在情緒交感的左右下悄然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泰然與決絕的態度。“你那個時候看見了他?!薄拔艺J為是他?!薄皠e說你認為,就說你看見了他?!薄笆堑?,我看見了他。”“就像你看見我一樣?”“是的?!薄澳阌H眼看見了他?”“是的,我看見了他。我看見了他。”(231)群體心理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得布里奧妮淹沒在群體之中,喪失了個體的差別能力與局限感。個體心理與群體心理的共同蠱惑如同黑暗中的手掌,將羅比推入了厄運的淵藪。
三﹑超我與負罪感
布里奧妮希求羅比事件能夠隨時光流逝而淡出記憶,然而這件事就像樹木的年輪一樣,成為她揮之不去的心靈紋理。善與惡、對與錯、真與幻、罪與罰……長大成人的布里奧妮該如何逃脫良心的拷問與道德的鞭笞?當18歲的布里奧妮開始懂得愛情,當她得知羅比蒙冤入獄后所過的非人生活,當她看到姐姐為與羅比廝守而和家人脫離關系,布里奧妮對于自己在年幼無知時所犯下的罪行幡然悔悟。“出于愧疚,她不時地自我折磨,將一個個細節串成一個無休止的圈環,一串需要一生去撥弄的念珠。”(221)道德上的罪惡感,是自我與超我之間矛盾對立的體現。弗洛伊德將人的心理結構劃分為三個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與生俱來的動物性本能,遵循快樂原則以滿足人的原欲。自我是意識的主體結構,代表著理性與判斷,處于本我與外界之間,遵循現實原則以調節本我與外部世界的沖突。超我是“充滿清規戒律和類似良心的人格層面”,10遵循道德原則,為自我確立了道德范本?!皬谋灸芸刂朴^和道德觀來看,或許可以說本我完全是非道德的,自我則力爭成為道德的,超我則可能是超道德的。”11良心代表超我,肩負著監督本我的責任。弗洛伊德在談及自我與超我的關系時指出,良心會規律地與自我分開,對自我進行審問和約束。即使一個人在心底期望做某件使人快樂的事情,也常會因為受到良心的反對而最終放棄。倘若個人因抵制不住期望的吸引力而違背超我的意志行事的話,在事實行為產生之后,超我就會以嚴厲的責難懲罰自我,使個人感到愧疚和悔恨。布里奧妮從犯罪到贖罪的過程,便是一個受盡超我折磨的過程。她放棄了去劍橋讀書的機會,到姐姐曾經工作過的醫院當了一名護士。機械繁冗的工作﹑千篇一律的生活﹑死氣沉沉的環境……對于這些,布里奧妮都要默默忍受,她把護理病人當作對自我的規誡與懲罰。超我不時提醒自我過去的罪責,于是往事如永遠不能風干的傷口一樣被超我無情地撕開,自我已是肝腸寸斷﹑欲哭無淚。牢獄之災讓絕望的羅比感覺自己成了被縛的普羅米修斯,“肝臟每天被兀鷹啄食一次”。(261)塞西莉婭苦苦守望著與羅比重聚的時刻,冷暖自知。想到自己給姐姐和羅比制造的悲劇,又無法得到他們的諒解,布里奧妮心里充滿了無法言喻的痛楚。自我與超我的矛盾形成的巨大張力,觸動著她心靈最柔軟的角落。她寫信祈求姐姐的寬恕,又煞費苦心地披露羅拉事件的真相。但紛飛的戰火將她贖罪的現實希望燃為了灰燼。姐姐罹受空難,羅比染病喪生,布里奧妮的贖罪之路變得越發崎嶇坎坷。戰爭加重了她的罪孽感,超我變得更加嚴酷,羞辱并苛責愧疚的自我。姐姐和羅比終在天堂安息,布里奧妮的良心卻無法得到安寧。在小說最后一章,麥克尤恩抒寫了晚年布里奧妮的內心獨白。“羅比和塞西莉婭依然活著,依然相愛,依然肩并肩地坐在藏書室里,對著《阿拉貝拉的磨難》微笑嗎?———這不是不可能的?!?480)風燭殘年的布里奧妮聲稱贖罪是一項永遠無法完成的任務,但“奮力嘗試是一切的一切”。(480)她選擇了寫作。在布里奧妮的小說中,姐姐和羅比終于能夠繾綣相偎到地老天荒。通過最后這章帶有元小說性質的意識流可以得知,布里奧妮憑借文學創作的慰藉感到了些許釋然,超我的跋扈面對自我的沉靜,也終于有所收斂。四﹑動作失誤與情物崇拜《贖罪》在敘事藝術上主要采用了全知視角。最后一章采用第一人稱視角。77歲高齡的布里奧妮追憶似水年華,在冥思中述說自己心理現實的口吻像極了伍爾芙筆下的女主人公。
外部現實營造的歷史感與心理現實營建的細膩感渾然交匯,時間的跨越及空間的跳躍錯落有致,視角的轉換豐富了故事構架,也使人物之間相互聯結﹑相互映照,增加了人物的立體感。除了多重視角的運用之外,麥克尤恩還在小說中設置了雙重敘事線索。一條線索圍繞布里奧妮的“罪”而展開,另一條線索則圍繞羅比的“罪”而展開。布里奧妮從犯罪到贖罪的過程與羅比受刑受罪的過程相互影射,凸顯了麥克尤恩筆力雄健的敘事功底。如果說布里奧妮這一人物承載了“罪與罰”的主題,那么羅比則承載了愛情與戰爭的母題。麥克尤恩在刻畫戰爭場景時突出了對外部環境的寫照,而在刻畫羅比與塞西莉婭的愛情時,則涂上了一抹弗洛伊德心理哲學的隱喻底色。羅比和塞西莉婭既是童年的玩伴,也是大學的校友,但是劍橋畢業返回家中的羅比起初卻一心寄情園藝,對塞西莉婭若即若離。塞西莉婭表面假裝若無其事,實則心緒紛亂。她覺得羅比的舉止有些惱人。明明可以隨意出入,他卻煞有介事地按起門鈴;塞西莉婭下來開門時,他“站在外面大聲地像公干似地問是不是可以借本書”。(34)恰逢傭人在擦門廳的地板,羅比脫去鞋襪,夸張地踮腳走過。羅比是管家的兒子,受塞西莉婭父親的資助才完成了學業。羅比十分清楚他和塞西莉婭間懸殊的身份落差,但塞西莉婭卻不以為意。在她眼中,羅比是個“夾雜著橙色和膽汁般綠色眼神”(37)的魅力男子?!氨粣鄣膶ο笙碛心撤N程度上的免受挑剔,其所有特征比沒有被愛的人或者比他本人還沒有被愛的時候,都評價的高些?!?2塞西莉婭中意羅比卻保持緘默的場景里仿佛飄蕩著弗洛伊德的畫外音。她對羅比的傾慕使她忽略了羅比卑微的背景。塞西莉婭不覺間在心目中將羅比完美化,并渴望與之建立親密融洽的關系,因此對羅比的刻意疏遠感到惱火。與此同時,羅比也暗戀著塞西莉婭,他眼中的她氣若幽蘭。甚至塞西莉婭腿上一顆法尋幣大小的痣也成了飾品,而非瑕疵。羅比想象著塞西莉婭在書的封面上留下的指紋,又把書湊近鼻孔欲重溫她的氣息。對指紋的留戀說明羅比已進入了崇拜情物這一戀物之高級階段,由此可見他對塞西莉婭用情之深。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人們“對待對象與對待自我的方式是一樣的,以至于當人們處于愛的狀態時,相當多的自戀力比多流溢到該對象上”。13而且“自我變得愈益謙卑,對象則變得愈益高貴,直到它最后占據自我的整個自愛”。14羅比對塞西莉婭看似冷漠疏離,但在弗洛伊德心理哲學注腳的幫助下,可以領會到兩人之間意亂情迷的相思。在《贖罪》中,最具隱喻色彩的當屬“泉畔雙人”的場景。塞西莉婭與羅比進行了一場尷尬沉重的對話,心生不快的她拒絕了羅比給花瓶灌水的請求。羅比在與塞西莉婭的僵持中不慎將花瓶掰碎,塞西莉婭心懷怒氣,褪去衣衫躍入噴泉撿拾花瓶碎片。她拒絕給他任何補救的機會,用放逐作為對他的懲罰。起初羅比認定塞西莉婭這樣做是對他的蓄意羞辱,但傍晚時分延綿的意識流吐露了羅比心底的秘密:“弗洛伊德可能會說些什么呢?他會這樣說嗎?———她在發脾氣的背后,隱藏了她無意識地要向他袒露自己的欲望?!?103)“即使是在她生氣時,她也想讓他看見他到底有多美,也想使他依戀她?!?102-103)后來塞西莉婭對羅比信件的接受及兩人在藏書室中的呢喃耳語證實了羅比潛意識中的猜測。愛似心中蟄伏的潛流,羅比和塞西莉婭心照不宣,但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使得塞西莉婭欲蓋彌彰的愛逐漸浮出水面。泉畔事件后,羅比為自己“笨拙和不體諒的行為”寫信向塞西莉婭致歉,然而陰差陽錯,那封無傷大雅的手寫信件夾在了《格雷解剖學》中,那封羅比原想銷毀的﹑帶有原欲沖動字眼的信卻被他信手放進了信封里。弗洛伊德在過失心理學中解釋了這種動作錯誤產生的動因:動作錯誤和口誤﹑筆誤﹑誤讀等過失一樣,是一種有目的的心理過程,能夠通過過失探測過失之人潛意識中的某種愿望。羅比在潛意識中期望擁有塞西莉婭,過失的背后,包蘊著他對塞西莉婭渴慕的愛意。
在小說文本中,創作家與白日夢的關系揭示了幻想與現實的落差;群體心理對個體心理的影響昭示了布里奧妮的犯罪動機;自我與超我間的矛盾使布里奧妮產生了深重的負罪感;動作失誤的現象暴露了塞莉麗婭和羅比的愛情心理。麥克尤恩將人物人格置于心理空間加以觀照,使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與硝煙彌漫的外部現實世界交相呼應,為作品開創了自由的維度。
- 上一篇:高績效政協機關經驗交流
- 下一篇:鎮委防汛排澇整改情況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