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科學發展觀與倫理思想的契合
時間:2022-05-05 08:30:00
導語:小議科學發展觀與倫理思想的契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蘊涵著豐富的倫理精神,主要包括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理念、公正平等的倫理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等。我們認真挖掘傳統倫理思想中的精華部分,會發現科學發展觀中的重要理念都能從傳統倫理思想中找到文化淵源,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一、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及其內涵
長期以來,以同志、鄧小平同志、同志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我們黨不斷探索和研究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重大問題,取得了重要成果。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上的發展既面臨著歷史性機遇又面臨嚴峻的挑戰。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從發展的全局出發,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四個方面。我們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從此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十七大”同時提出要深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而將科學發展觀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理論與實踐高度。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人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吸取人類文明進步的新成果,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進一步明確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
二、科學發展觀的倫理精神
科學發展觀內容豐富,涵義深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同時蘊涵著豐富的倫理精神。其倫理精神主要包括:“以人為本”的人文價值取向、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理念、公正平等的倫理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時代倫理精神。
(一)“以人為本”的倫理精神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同志在2004年3月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作為發展的最高價值目標,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自由發展、完整發展、充分發展和和諧發展,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人的全面豐富的需要得到最大滿足。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也是馬克思主義極其重要的基本觀點之一,就是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世界的物質統一性,以及人具有自覺意識和主觀能動性的基本觀點貫穿于社會發展理論之中。馬克思、恩格斯曾明確強調:“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以人為本的倫理精神在本源上蘊涵和體現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認識自然世界、改造人類社會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點。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把人作為社會的本質。社會發展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人,為了人的發展創造條件。
(二)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理念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總結國內發展經驗,借鑒新形勢下的國外發展經驗,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當代最新的發展理念,就是要使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這一發展觀是在肯定發展的必要性的同時,堅持發展與環境的辯證統一,要求實現代際公平和代內公平,要求人們承認和尊重自然萬物自身的存在價值和發展權利,實現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四大系統之間和諧共存、協調發展,從而建立起包括自然界在內的新的倫理道德秩序。這正是和諧共處的生態倫理精神的體現,是出于對人類利益的關心。
(三)公正平等的倫理精神
公正平等,簡而言之就是公平,今天我們所說的公平主要指人與人之間(包括代與代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的公平),它涉及到人格的尊嚴,經濟、政治和文化的權益以及人生存發展的機會等許多方面的內容。社會公平正義的倫理指向是保障人性和人權的多主體參與機制,旨在營造促使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社會環境。
科學發展觀在今天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政治與經濟實踐的實質性指導過程中,應該說是具體體現了公正這一精神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要通過發展保障社會平等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針對發展進程中的社會公平問題,科學發展觀提出了堅持效率與公平有機統一的基本原則,加大了對弱勢群體的扶持力度;要求堅持共同發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強調“五個統籌”。這充分體現了全社會要關心愛護幫助困難群眾,盡可能地使他們享有平等的醫療、教育、就業等機會,盡可能地使最大多數人生活幸福的倫理精神和道德原則。
(四)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時代精神
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論述,是對社會主義道德觀的精辟概括和最新發展,體現了時代倫理精神與中華傳統美德的結合,是對新形勢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系統總結和凝練升華,是引領社會風尚的一面旗幟。
社會的發展靠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體是人,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堅持以人民群眾為本,其內涵要求培育有高尚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的人,培育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的人。堅持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把每一個人作為發展的核心,把塑造新型公民作為科學發展的前提。社會主義榮辱觀旨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榮辱觀,使人們在追求幸福生活、推動社會發展的實踐活動中能夠做到知榮棄恥,褒榮貶恥,揚榮抑恥,做當榮之事,拒為辱之行,以正確的榮辱導向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發活力,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素質。推進社會的健康發展。以“八榮八恥”引導當今社會倫理取向,注重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特色,體現出社會發展的現代意識。
三、傳統倫理思想與科學發展觀的契合點
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認真挖掘傳統倫理思想中的精華部分,就會找到其與科學發展觀理念的契合點。
第一,“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批判地繼承了我國古代的民本思想。“以人為本”四個字最早出現在《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尚書》中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墨子的“民為立國之本”、孟子的“民為貴,社翟次之,君為輕”等等都說明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包括著“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中國傳統倫理其本質就是一種關于人的哲學,在儒家倫理思想中體現得尤為突出。
儒家創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仁學”思想,也被稱為“人學”或“人本學”。“仁者,人也”,“仁者,愛人”,“克己復禮視為仁”,這些表明了孔子不僅重視人,而且提倡人與人之間的“愛”。“仁”既是孔子道德學說的核心,也是最高的道德標準。他強調以人的關系來把握人的本質,并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中實現人的價值和人的完善。儒家還勸誡人們奉行“忠恕之道”,強調通過外在的社會規范(即“禮”)來展現仁愛的精神,以尊重友愛、寬容、恭敬的人道原則和平共處;倡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精神。孔子在尊重個人人格的前提下,把協調人際關系視為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的一種手段和途徑。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的這些人文精神都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主題文化資源。
第二,科學發展觀在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體現了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理念,遵循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可持續發展的準則。這與傳統倫理思想也有契合處。儒家認為,人在治理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人的智慧和能力,但不能違背客觀自然規律。從天道和人道的整體和諧來考察人的行為的合理性,用倫理態度對待自然,把自然界的山水和仁智等德行聯系起來,效法天道始終不改的法則,并認為人對天不是消極被動的順應,實現“天人合一”要靠自身的努力。中國傳統倫理思想追求的這種“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深人思考人與自然關系時提出的極其重要的倫理思想,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而科學發展觀也是在總結人類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都體現了先進倫理文化的發展要求,蘊含著和諧共處的生態倫理道德。
第三,我國古人歷來重視榮辱,道德歷來是傳統文化體系的核心,而“德治”思想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條重要的政治倫理思想,古代很早就提出了“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管子講“倉察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說的就是要使社會富強,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然后能使人民行為有禮,懂得榮辱,有自己的尊嚴。孔子說:“志于道,據于德”,“為仁由己”。《荀子》“榮辱篇”說:“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儒家經典《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所有這些都是要求人們要有好的道德追求和選擇,才可以促進社會的發展。在物質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提高人們的道德意識尤為重要。而“八榮八恥”既吸收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的精華,同時也反映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新時代的道德要求,因此提倡這一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提高全民道德素質、實現社會和諧的必要事業。
- 上一篇:科學發展觀的人與自然的聯系詮釋
- 下一篇: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的建構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