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曼海姆的社會境況決定論
時間:2022-04-05 05:11:00
導語:深究曼海姆的社會境況決定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考察了知識社會學的中心思想,即受海姆的“社會境況決定論”,并在此基拙上探討了受海姆這一理論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區別。
關鍵詞:知識社會學社會境況決定論唯物史觀
“社會境況決定論”是曼海姆知識社會學的中心思想,它探討“知識的存在決定”或“思想的社會決定”。曼海姆認為,思想家總是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環境、社會狀況中,特定的社會環境、社會狀況造成了思想家看問題的社會角度,思想家從自己的社會角度出發形成思想理論,就難免使自己的思想理論帶有自己的社會偏見,成為一種意識形態。因此,思想終究是由社會境況決定的,曼海姆把這叫做“境況決定論”或“社會境況決定論”。不少西方學者將這一觀點同馬克思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相提并論,并稱為“馬克思一曼海姆觀點”。讓我們對曼海姆的這一觀點作一考察,并澄清這一觀點同馬克思的觀點的區別。
一、社會境況決定論的表現
曼海姆的“社會境況決定論”認為,思想、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并不是由思想理論本身決定的,而是由思想理論之外的社會境況即社會環境、社會狀況決定的,曼海姆把這些決定思想理論產生和發展的因素也叫作“存在因素”或“超理論因素”。
具體地說,曼海姆說的“存在因素”或“超理論因素”是指客觀存在的生活經驗、群體利益、社會地位、社會過程以及其他社會環境因素。在他看來,這些社會性因素制約著人的認識方式,使不同的社會環境的人產生不同的思想,因此,思想理論必定同這些社會性因素有關。
例如,競爭就是重要的社會存在因素或超理論因素。“競爭不僅通過市場機制控制著經濟活動,不僅控制著政治和社會事件的過程,而且也提供對世界的不同解釋的動力。當這些不同解釋的社會背景被揭示出來時,人們會發現它們只不過是爭奪權力沖突群體的觀念的表現。曼海姆認為,理論上的分歧往往可以歸因于世界觀上的差異,而這種世界觀上的差異又是由不同群體的競爭和對抗無形中引導著的。因此,要真正理解一種理論或一種思想,就不能根據它所解釋的對象,因為不同解釋者對同一對象可以有不同解釋,而應當具體地分析解釋主體,看他屬于哪一個社會集團,貫徹什么樣的集團目的和期望,只有這樣才能弄清一種理論的真實意圖,才能真正理解這種理論。
又如,世代更替也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存在因素,它和競爭一樣制約和促進思想理論的發展。曼海姆認為,要考察世代更替對思想發展的作用,就不能在生物學的意義上,而應當在社會文化的意義上來加以理解。“如果我們不加任何區別地簡單地談論‘世代’,我們就會把純粹生物學的現象同社會文化力量造成的現象混為一談”。正如從橫向看,一個人總是歸屬于一定的社會群體,總是有一定的社會位置一樣,從縱向看,一個人也總是置身于一定的歷史時期,總是有自己的年代位置,這種年代位置同樣制約和影響著他的思想。另一方面,世代更替不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更替,而且是社會文化的傳遞過程,每一代人都是這一傳遞過程的中轉站。而每一代人在傳遞社會文化時,都要同它進行新的接觸,就好像一個人在社會流動中要進行新的接觸一樣。在這種新的接觸中,“個人的意識會發生相當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是經驗內容的變化,而且是個人的思想和精神狀態的適應性變化”(3)。不同世代的人們對世界會有不同的解釋,因此,世代是造成人文社會理論發展變化的一個社會存在要素。“這一要素在許多情況下影響著理論的選擇原則和組織原則,影響著理論的分化,并影響著在特定社會和特定時期中流行的觀點”。曼海姆說,思想理論初看起來似乎是自行發展的,而從知識社會學的觀點看,它只不過是由競爭,世代交替以及其他社會存在因素支配和影響的有節奏的運動。
曼海姆認為,思想家的社會境況不同,他們在形成理論時的角度即“觀點”也不同,這些不同主要表現在:
第一,對同一個概念的理解不同。例如不同社會派別的思想家都使用自由這一概念,可是在這一概念的理解上卻差異極大。在19世紀上半葉的德國,傳統保守主義思想家把自由理解為各個等級根據自己的特權生活的權利,而浪漫保守主義思想家和新教派運動思想家卻把自由理解為每個人都按自己的個性去生活的權利。此外,自由派思想家則把自由理解為所有的人都掌握有同樣的基本權利。曼海姆由此得出結論:“總之,即使是在規定概念時,這一規定的角度也是由觀察者的既得利益引導的。也就是說,思想是由特殊的社會群體所期望的那種東西引導的。
第二,使用對立的概念。例如保守派思想家喜歡使用“民族精神”這一概念,而進步思想家則喜歡使用“時代精神”這一概念。這是由于保守勢力經常以民族傳統、文化差異和國情差異為理由,拒絕接受新思想和新制度;而進步勢力則主張順應時代潮流,接納新事物。
第三,沒有使用某些概念。思想家在形成理論時,由于其社會境況的作用,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回避某些問題,這就造成了與這些問題有關的概念的不存在。“某些概念的不存在不僅表明某些觀點的不存在,而且常常表明對掌握某些生活問題興趣的不存在”。而這終究是由思想家的社會境況造成的。
第四,所用基本范疇的特點不同。曼海姆說,保守派思想家所使用的范疇常常具有整體性,它“不打破經驗材料的具體完整性”,而激進派思想家所使用的基本范疇往往具有分析性,他們通過分析的途徑得到更小的思想單元,以便“可以通過因果性范疇或功能性整合將其重新組合”。曼海姆認為,這種特點上的差異最終也起源于他們社會境況上的差別。
第五,采用的思維模式不同。曼海姆認為不同社會集團的思想家有不同的思維模式。如當時進步勢力的思想家喜歡應用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用自然科學的思維模式來考察社會現象。而代表沒落的地主、貴族等勢力的思想家則不接受這種思維模式,而是更喜歡采取諸如“人格型”的思維模式。
第六,抽象的水平不同。曼海姆說,有的思想家在其理論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便停留在一定的抽象層次上,不再向前推進了,這種情況同思想家的社會立場有非常重要的關系。
曼海姆的社會境況決定論對人們的思想至少具有以下影響:第一,它使人們看到,人文社會科學理論不同于自然科學理論,它不是由客體或對象決定的,而是深受主體的社會境況制約的。這就對思想是由對象內容決定的這一傳統觀念造成了極大沖擊。第二,曼海姆的上述觀點,對于把思想發展史看成純理性、純邏輯過程的傳統理性主義無疑是當頭一棒,使人們看到了思想發展的非連續的一面,這就對傳統思想史的研究造成了極大的沖擊。第三,曼海姆上述思想沉重打擊了傳統的抽象真理觀,為非理性因素和社會性因素引人認識論進一步開辟了道路。
二、社會境況決定論的歷史考察
所謂歷史考察,主要是尋找現代社會思想多元化的社會歷史原因,同時說明知識社會學產生的原因。
在曼海姆生活的年代,社會思想體系多如牛毛,且各自互相攻擊,呈現出思想多元化的局面。各種思想都自稱正確,可究竟誰是正確的?對此許多人感到十分茫然和無所適從,因此社會上盛行各種各樣的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曼海姆稱這種局面為“當代思想困境”,并認為要擺脫這種思想困境,就必須弄清各種社會思想的來龍去脈,這就需要從社會歷史方面考察思想多元化的原因。曼海姆認為,現代社會思想多元化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教會權威力量的動搖。在歐洲中世紀,教會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它凌駕于國家政權之上。這種權力上的集中必然要求思想上的壟斷,即由教會來壟斷對世界的解釋權。這種壟斷性的思想有一個特征,這就是它離日常生活的公開沖突相對遙遠,而以學術性的面目出現。這種思想盡管也有內部爭論,但這些爭論卻不反映不同社會力量之間的沖突,而更多的是出于建立體系的需要,這種建立體系的需要總是把宗教和其他生活領域的事實作為支持已有的學說的證據。在這種情況下,是不可能出現真正的思想沖突的。而隨著社會力量的變化、文藝復興的到來、宗教改革的出現,教會力量也就一步步地衰落了,與這種衰落相適應的是教會對世界解釋的壟斷權的喪失,這樣真正的思想爭論就開始了,解釋世界的其他方式就日益被承認了。
二是社會動蕩的加劇。曼海姆在此強調了社會交往的重要性,認為社會動蕩加速了人們的社會交往,在交往中各種思想方式得以傳播、碰撞,會合于同一個心靈中,這對于沖擊人們原有的思想信念起著很大作用,促進了思想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例如工業革命伴隨的一個現象就是急劇的社會流動,社會的水平流動使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和地區,以及不同行業的人們頻繁接觸,人們在接觸中發現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思想方式。但是,僅僅發現思想方式的多樣性,還不至于導致對自身思想信念的動搖,因為人們仍有可能固守自己的傳統和習慣,而把其他思想方式視為異端。
但是社會的民主化進程還造成了劇烈的垂直流動,即不同地位的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而社會的垂直流動使得社會下層的思想方式能與上層的思想方式相抗衡。“這種民主化進程首先造成了這種可能,即它使原先沒有公認的有效性的下層思想方式獲得了有效性和威望”曼海姆認為,在一個靜態的社會中,不同的社會階層有不同的體驗世界的方式,即使他們信仰同一個宗教,他們也有著不同的信仰方式和解釋方式。因此在穩定的社會中,下層思想方式不會造成上層思想方式的動搖。而在民主化時代情況則不同,民主化使下層思想能夠在同一個有效性的層面上與上層思想相抗衡,而且民主化造成的垂直流動促使不同階層的思想方式會合于同一心靈,使人體驗到它們的不相容性。這樣就動搖了人們原有信念的權威性,迫使人們這樣去想:“思想過程的多樣性難道不是可能的嗎?如果一個人審視思想的可能性,難道不是可以發現眾多的方式嗎?因此曼海姆認為,只有當水平流動伴隨著劇烈的垂直流動時,人們對自己原有的思想方式的有效性的信念才會發生動搖。而只有人們對自己原有的思想信念發生動搖,思想的多元化才有可能。
三是不從屬于任何階級的知識階層的出現。曼海姆說:“現代生活的一個最顯著的特征是,知識活動不再像在以往文化中那樣,專門由一個特定的階級和牧師來承擔,而是由不依附于任何階級的一個社會階層來承擔,這個社會階層的成員來自社會生活的越來越廣闊的領域。”在中世紀,由于教會統治一切,因此教士擁有布道、教育和解釋世界的權利。而且教士的思想和行為受到社會組織的嚴格控制,他們的使命是把教會內部的思想凝聚力強加給其他思想方式。而在現代社會,教士喪失了對解釋權的壟斷,取而代之的是自由的知識分子階層。由于現代社會的知識分子出自社會各階層,他們不屬于某個特定的階級,他們的思想不受特定組織的制約,這樣他們在思想上就展開了自由競爭。曼海姆認為,知識分子之間不得不競爭,因為他們只有通過競爭才能贏得公眾的贊同。由于知識分子來自社會各階級和階層,因此他們在競爭中,實際上也就把社會各集團的利益沖突轉變成觀念沖突。這樣也就造成了思想的多元化。
總之,曼海姆對現代思想的多元化的原因進行了社會歷史的考察,這一考察也就是對現代各種人文社會思想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的說明。在這一總體性考察的基礎上,他又對某些人文社會學科的形成進行了具體的說明,指出了現代認識論、心理學和社會學思想形成的歷史條件。曼海姆還指出,現代人之所以會產生思想困境,是因為他們對思想多元化感到困惑,而他的知識社會學則要揭示各種思想的歷史起源,說明它們的社會群體基礎,指出它們的社會功能,從而對它們分別予以理論上的定位,使人們能知其所以然,把思想多元化看成正常現象,讓各種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失去市場。因此曼海姆認為,他對現代思想困境的歷史性分析,同時也是對他的知識社會學產生的歷史條件的說明。曼海姆這一考察,使人們對近代社會科學產生和演變的社會根據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 上一篇:單位所有權成本與公司管制構建
- 下一篇:淺論中國單位資本規章的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