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德育方法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3 10:25:00

導語:孔子德育方法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孔子德育方法分析論文

一、孔子的世界觀

孔子的世界觀即孔子的“道”。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四》)這句話告訴我們,孔子以“道”為人生的根本追求。什么是孔子的“道”呢?孔子在《系辭傳》中指出:“精氣為物,游魂為變”,說明了萬物、生命的起源。那么“游魂”又從何而來?孔子進一步指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是人人本具的性體,此性天然而有,寂靜光明,無生無死。太極動則顯象起用,所生之象,其數無窮,但始動之際,只有一明一暗兩種形色,明色為陽,暗色為陰,因此稱為陰陽兩儀。陰陽消長,于是太極失明,轉變?yōu)橛位辏鬓D生死。總之,儒家認為太極生陰陽,陰陽生五行,陰陽五行生萬物。五行體現于人則是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所以,做到仁、義、禮、智、信就是符合“道”。

孔子的世界觀決定了其教育的基本內容。孔子學說是以“仁”為核心的,這是由孔子的世界觀決定的。《述而第七》篇:“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志于道”就是心向著“道”,為了追求“道”,就得“據于德”。《中庸》說:“率性之謂道”,循性不變就是“道”。“德”出于“道”,所以,為了追求“道”,就得“據于德”。“道”是體,“德”是相,兩者皆是內在。由內而外起作用,即是“仁”和“藝”。“依于仁”就是一切從“仁”上開始。“仁”是“道”和“德”的表現,所以以“仁”為核心的教育內容是由孔子的世界觀決定的。“游于藝”就是通過六藝來達道。《論語》開篇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指出學習的目的是改正自己的行為,也就是行“仁”,并提高人的內在修養(yǎng),以此達道。所以,孔子的世界觀決定了孔子的人生追求,也使道德成為教化的主要內容。

孔子的世界觀決定了其教育方法。我們知道,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是世界觀的體現,同時又對具體方法有指導作用。《大學》把儒家教學概括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現方法就是使心專一,《三字經》中概括為“教之道,貴以專”。傳統(tǒng)的教學注重內求,給學生一段詩文,先不講意思,讓學生不斷地讀,則其意自現。孔子的學生都學《詩》,《詩》越讀,意思越出來,出的不是詩文的意思,而是本心的真知和能力,這種教學方法與以太極為本體的世界觀相一致。孔子在教學中一系列具體教學方法的運用,也都有其特定的理論依據,比如因材施教、啟發(fā)誘導等。

二、孔子的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由不同層次的方法構成的,有方法論層次上的德育方法,如因材施教法,也有具體方法。本文嘗試著對孔子的幾個主要教學方法加以探究。

1.身教法。身教就是以身垂范。《說文解字》上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其中包含有身教的意思。在道德教育中身教起著重要作用。首先,身教具有教化功能。人的行為是在一定的思想、信念等指導下進行的,所以,別人可以透過一個人的行為體會到他的思想和信念,從而實現教化功能。其次,身教具有榜樣作用。一個人的行為如果對社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就容易得到周圍人的肯定,并自覺不自覺地進行模仿。另外,榜樣還通過激勵和感染,促使人們堅定信念并化為行動。儒家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因此,身教法就顯得尤其重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保ā妒龆谄摺罚_@句話告訴我們,孔子以道德修養(yǎng)為重,所以能身體力行,不斷地完善自己。“……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學而第一》)從子貢對孔子的評價可知孔子為人溫和、善良、恭敬、節(jié)儉、禮讓,可見孔子非常重視自身修養(yǎng),為學生做出了好榜樣。

2.寓教于樂。孔子注重在藝術中陶冶性情。孔子的學生都學《詩》,《詩》能陶冶性情,使人的喜怒哀樂皆中節(jié)。《為政第二》篇:“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三百篇全為真情流溢之作,學得這個真字,言行思想無不率真,便是由《詩》入道。這樣,內容上是大道的表達,再配上和諧的音樂,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藝術教育中提升人格。音樂等藝術對人的道德修養(yǎng)有很大影響。《樂記》指出:“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樂記》還闡明了先王立樂之方:“先王恥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樂而不流,使其文足論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節(jié)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這段話說出音樂與人的道德之間的關系,可見,藝術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有著深刻的理論依據。

3.啟發(fā)誘導。“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第七》)。意思是說,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不去開導,不到他努力想說而說不出來不去引發(fā)。告訴他一個角落是如此,它不能隨之聯想到另外三個角落也是如此,就不再多說了。“啟”是使人獲得開導,好像突破盲點,領悟其要旨;“發(fā)”是使人獲得引發(fā),找到適當方式表達自己的體會,所以老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使學生能充分思考,并用適當方式表達自己的體認。這樣做的理由有二:其一,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其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學記》指出:“時觀而勿語,存其心也。”即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先觀察而不要事先告訴學生什么,以便讓他們用心思考。孔子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學而第一》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文中反映出子貢對貧富的看法已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孔子則提出更積極的“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促使子貢立即聯想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見子貢已經獲得了啟發(fā),體認到做人要不斷地完善自己。

4.因材施教法。因材施教的哲學依據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既然不同學生的特點不同,那么在教學中就應采用不同的教育。孔子擅長運用因材施教法。《論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第十一》)冉有平時做事退縮,所以孔子鼓勵他放開手腳去做;而子路卻膽大敢為,所以孔子對他多加管束。這種因材施教法,契機契理,所以孔子的學生出現了七十二賢。

5.討論法。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用討論與辯論等方式就某一問題各抒己見、澄清思想、尋求結論的教育方法。討論法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思維潛力,在對話中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形成新觀點。討論法符合思維規(guī)律。凝結著古人智慧的《學記》充分肯定了討論法的作用,《學記》指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是教學失敗的六種原因之一。在學習中一個人獨自冥思苦想,不與友人討論,容易學識淺薄,見聞不廣,可見討論法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孔子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運用討論法。《八佾第二》中記載:“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這段話反映出子夏向老師請教,子夏問:“‘笑瞇瞇的臉真好看,滴溜溜的眼真漂亮,有這樣美好的面目,始有笑倩盼動之美。’這句詩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繪畫之事在素地之后。”“繪事后素”,就是繪畫之事后于素。這句話是比喻,“素”是比喻美女的面頰美目,這是美的素質;“繪事”比喻笑倩盼動,這是美的姿態(tài)。先有美質,而后有美姿,故說“繪畫之事在素地之后”。子夏立即領悟出一個道理:“那么,禮是不是后來才產生的?”也就是說學禮以忠信為前提,孔子說:“能夠帶給我啟發(fā)的是子夏啊,現在可以與你談《詩》了。”這一則故事通過師生的對話,各自都有所感悟,這就是討論法的妙用。

6.獎懲法。獎勵是一門藝術,適當的獎勵可使學生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從而增強其學習動機。孔子善于運用表揚法。《雍也第六》記載:“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所以孔子很看重他,并經常表揚顏回。這樣做不僅激勵顏回不斷完善自身,而且也會帶動別人向顏回學習。表揚的手段有很多,不僅有口頭上的稱贊,也包含著其他形式。《公冶長第五》中記載:“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孔子評價公冶長,認為可以把女兒嫁給他,雖然公冶長曾被關在監(jiān)獄中,但不是他的罪過。能夠托付女兒終身,就是對對方的最好肯定。

懲罰是一種消極的強化的教育方式,懲罰應當公平準確,使被懲罰者吸取教訓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同時也能使他人引以為戒。《先進第十一》中記載:“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這段話說的是孔子的一位多才多藝的學生冉求,在擔任魯國執(zhí)政大夫季氏的家臣時,努力為季氏聚斂財富,孔子對此非常不滿,聲明:“冉求不是我的同道,同學們可以敲著大鼓去攻擊他。”在師道尊嚴的古代,這種大張旗鼓的教訓方式可以說是非常嚴厲的懲罰。懲罰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必須讓被懲罰的學生認識到問題之所在,使他們改正不良行為。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6年版。

2.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3.傅佩榮:《傅佩榮說孔孟論人生》,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陳戍國:《禮記校注》,岳麓書社2004年版。

論文關鍵詞]孔子;道;德育方法

[論文內容摘要]中國古代學術的核心是如何做人,這也是儒家教育的主要內容。孔子在教學過程中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本文通過對孔子的世界觀及其教育方法的研究,探討孔子教育方法的合理性,以便改進我們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