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英語教育改革研究
時間:2022-02-18 04:33:00
導語:院校英語教育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的大學英語教育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特別是在教學大綱的制定、課程體系的建設方面成績功不可沒。但社會對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呼聲從未間斷,各大學在重視公共英語教學的同時不滿意教學的效果,學生在掙扎著通過四六級考試的過程中也時常發出抱怨,廣大教師同時承擔著來自各方面批評的壓力。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深化大學英語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我這里主要談兩個問題:一是改革的目的;二是改革應遵循的理念。
一、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的目的
為什么要堅持大學英語教育改革?這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也似乎是一個沒有爭議的問題,也就是說大家對于教學改革的必要性是有共識的,然而這里存在一個認識層面的問題,直接涉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及其目標定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經濟的全球化、教育的國際化將對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產生重要影響,我國正處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轉型時期,中國的高等教育也步入了建設人力資源型強國的關鍵時期,現階段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堅持大學英語教育改革,首要目的就是大學英語教育改革要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中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要實現這一目標,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英語教育將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次,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為大學生個體發展服務。英語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個體發展需要的重要資源,掌握好英語并能夠用英語從事跨文化交際和學術交流已成為高素質和創新能力國際化人才的必備條件。為了實現這兩個目的,我們必須堅持大學英語教育改革,以不斷適應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和大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
從改革的目的出發,大學英語教育應實現由語言技能型向專業知識型教學模式的轉變。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大學英語教育把培養掌握目的語的語言技能作為教學目標是無可厚非的,但從現實發展的情況看,大學英語教育的對象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隨著基礎英語教育的普及與提高,進入大學的考生,特別是重點大學的考生,已經基本掌握了英語的語言技能,也就是說,當今的大學生缺少的不是通識英語的知識和能力,而是本學科專業的英語知識和技能。從大學英語學習者出發,他們期待的是畢業后能用英語在專業領域內進行國際文化和學術交流。所以,現階段再把語言技能的培養作為大學英語教育的目標已經不適應學習者的需求,這也是學生進入大學后對大學英語教育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的原因所在。高等教育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構成國際化人才的四方面要素蘊含著外語技能和專業知識復合的必然性,這里外語能力無疑是必要條件,但成為國際化人才的充分條件是專業知識及實踐能力。因此,大學英語教育必須實現由語言技能型向專業知識型的轉變,使英語學習的目的不再是語言技能本身,而是通過與專業知識的結合,一方面提高英語的應用能力,另一方面掌握專業領域的英語知識,這里英語將成為學習并掌握專業知識的手段。只有采用英語技能與專業知識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才會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動力,提高學習效率。誠然,由于我國高等院校的層次不同,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也不同,教學模式的轉變應考慮這些因素。但是大學英語教育把聽說技能的培養作為主要教學目標,顯然既不符合外語教學規律,也不能滿足廣大學習者的需求,更不能適應社會和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聽說技能的培養是基礎英語教育的主要任務,在大學階段只能作為滿足學習者個性發展的需要來設定,而不能作為整體的教學目標。我們提出實現由語言技能型向專業知識型教學模式的轉變,意在提出應堅持以專業知識為依托的讀寫能力培養為主要目標。當然,一種教學模式的改變需要包括課程、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評價機制等諸方面在內的教學過程作出相應的改變,但這里起著關鍵作用的是教育理念的轉變。
二、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的理念
大學英語教育改革應遵循什么教育理念?
這個問題涉及以什么教育思想為指導進行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的問題。具體點說,開設大學英語課,難道就是要讓隊伍如此龐大的大學生學習英語這門課程嗎?作為英語學習者本人不會思考這個問題,但作為教育者必須思考這個問題。中國近代外語教育是在“西學東漸”的歷史過程中發展而來的。清末時期,為了挽救民族危機,實現民族富強,中國從鴉片戰爭后就開始向西方學習,開辦各類新式學堂或學校,主要是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當時清代的有識之士就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從清末到新中國成立的半個多世紀里,盡管中國屢遭外族侵略且戰亂不斷,但卻出現了一批學貫中西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學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雖時間跨越了近一個世紀仍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筆者曾提出[1]從文化傳播的視角看,全球化呈現兩種發展趨勢:一種是趨同,即朝著現代性的目標發展;一種是離散,即朝相反的方向突出民族性的方向發展。這兩種傾向正是“被全球化”和“使全球化”相互作用的結果。過去一個多世紀中國主要是向西方學習,探求富強振興之路,而今天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在世界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國力不斷增強的新的歷史條件下適時地提出了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可以說,當今的中國再也不是被動地向西方學習,而是以積極的姿態敞開大門,吸收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同時通過輸出“中國制造”傳播中國文化。
開設大學英語課無疑是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我們應從國家人才培養的戰略高度把握大學英語教育改革應遵循的教育思想。傳播中華文化,不斷增強中國的軟實力,在世界各國文化的交融中發揮作用,乃是國家發展的大局。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學為體”的思想在新時期又賦予新的意義。當今時代,堅持“中學為體”思想,就是要在大學英語教育中堅持以弘揚中華文化為本,同時吸收世界的先進文化,并通過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傳播增強中國的影響力。而“西學為用”不是采用“拿來主義”的態度而在于從學中借鑒,借鑒的目的是為了傳播和創造。所以,“中體西用”現已衍生為“傳播與借鑒”,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傳播與借鑒”作為外語教育的指導思想,并以此指導大學英語教育實踐。從傳播與借鑒的思想出發,大學英語教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能用英語作為交際的工具傳播中華文化和借鑒與吸收西方先進文化和世界科技成果的能力,通俗地講,就是“培養跨文化交流和學術交流”的能力。與這一理念相適應,大學英語教育必須改革其教學內容,朝著特殊目的英語和學術目的英語的方向發展,并在改革教學內容的過程中通過加強閱讀教學培養“借鑒”的能力,通過加強寫作教學培養“傳播”的能力[2]。
- 上一篇:計生委腐敗體系懲治調研報告
- 下一篇:師范英語教育系學生教師的素養培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