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滋補肝腎法與柔肝緩痙法治療帕金森病
時間:2022-05-19 10:55:00
導語:透析滋補肝腎法與柔肝緩痙法治療帕金森病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帕金森病屬于中醫老年顫證的范圍。病機屬于本虛標實,本虛為肝腎不足,氣血兩虛,標實為風火內生,痰瘀阻絡,本虛標實,但以本虛為本;筋急風動為病理關鍵,只有導致筋脈失養,影響筋脈的正常舒展攣縮,失卻自如保持動靜的能力,才能導致顫振的發生。所以在帕金森病早期可以采取柔肝緩痙的治法,到疾病后期采取滋補肝腎的方法,以達到濡養筋脈、補益肝腎的結果,取得標本兼治的效果。
關鍵詞:帕金森病;滋補肝腎法;柔肝緩痙法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是一種黑質和黑質紋狀體通路變性的疾病。臨床上以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減少和體位障礙為主要臨床特征。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進展,本病的發病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其致殘性和智能減損,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亦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帕金森病可歸為中醫顫證、震掉、振栗、顫振等范疇。《內經》對本病已有認識。《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素問·脈要精微論》有“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明·王肯堂在《證治準繩·顫振》中精辟地指出:“顫,搖也;振,動也。筋脈約束不住而未能住持,風之象也”,“此病壯年鮮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陰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極為難治。”由于主要在老年期、老年前期發病,故1991年,中醫腦病界統一命名為“老年顫證”[1]。對帕金森病歷代論述頗多,臨床證治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在這里提出滋補肝腎法與柔肝緩痙法配合治療帕金森病。
1病因
1.1年老體虛中年以后,脾胃漸損,肝腎虧虛,精氣暗衰,筋脈失養;或罹患沉疴,久病體弱,臟腑功能紊亂,氣血陰陽不足,筋脈失養,虛風內動。
1.2情志過極情志失調,郁怒憂思太過,臟腑氣機失于調暢。郁怒傷肝,肝氣郁結不暢,氣滯而血瘀,筋脈失養;或肝郁化火生風,風陽暴張,竄經入絡,擾動筋脈;或因思慮太過,則損傷心脾,氣血化源不足,筋脈失養。
1.3飲食不節恣食膏粱厚味或嗜酒成癖,損傷脾胃,聚濕生痰,痰濁阻滯經絡而動風;或滋生內熱,痰熱互結,壅阻經脈而動風。
1.4勞逸失當勞苦不休,使肌肉筋膜損傷疲極;或貪逸少動,使氣滯血瘀,筋脈失于調暢而不得任持自主,發為顫證。
2本虛標實,以虛為本
2.1本虛為肝腎不足,氣血兩虛帕金森病多見于老年人,《內經》云:“年過四十而陰氣自半也”。人到中老年以后,腎精逐漸衰減,加之色欲勞頓之消耗,而致陰精衰少,肝之陰血亦隨之逐漸不足,水不涵木;或五志過激化火,灼傷陰精,精血暗耗;或久病及腎,年高多病纏身,致使肝腎虧虛。肝腎虧虛,腎虛髓減,腦髓不充,下虛則高搖。“肝主身之筋膜”,為風木之臟,肝風內動,筋脈不能任持自主,隨風而動,牽動肢體及頭頸部顫抖搖動。肝腎虧虛,筋脈失養而致虛風內動,顫振因此而產生。
《難經》云:“氣主煦之,血主濡之”。筋脈之柔健,同樣依賴氣血的溫煦、濡養,腎為先天之本,為五臟之根,肝腎不足,必累及氣血化生及氣血之運行,加之年高久病,氣血盈少虧多,遂失卻濡養,筋脈失榮而虛風內動,發為顫振。
2.2標實為風火內生,痰瘀阻絡帕金森病人早期往往是由于內風、火熱、痰濁、瘀血內生,而導致氣機阻滯,氣血津液運行失常,筋脈失于濡養,而致顫振的發生。到中晚期由于肝腎不足,肝之陰陽失衡,陽氣亢逆,又亦陽化生火,火熱灼津,煉液成痰。木旺克土,脾虛滋生痰濕,“百病皆因痰作祟”,痰邪阻絡,而致筋脈失養。人到老年容易氣血不調,而出現氣滯血瘀,氣虛血瘀等,瘀血阻滯筋脈,而致筋脈失養,導致顫證的產生。在虛風、內火、痰濕、瘀血阻絡的作用下,而導致了顫證的發生。
2.3病機為本虛標實,以虛為主本病多發于中老年人,這時人體陰陽失衡,氣血漸虧,尤以五臟之根腎精的虧損最為嚴重,變生風火痰瘀之邪,邪實致患,筋脈失養,初起多見痰瘀阻滯脈絡,筋脈失卻溫煦濡潤之表現,證見手足蠕動、肢體震顫、行動遲緩,拘緊不舒,時輕時重,每遇情志不遂、激動、緊張而誘發或加重,伴心煩、頭暈、胸悶、便結、嘔吐痰涎,舌下脈絡瘀紫,舌尖瘀點等虛中夾實的表現。病程纏綿不愈,遷延日久,正氣日見虧虛,即出現肝腎精虧,氣血虧虛,筋脈失養嚴重表現,見肢顫日漸嚴重,振動頻率日見頻繁,頜振口張,行動笨拙或不能行走,面容呆滯,心悸,懶言,面色晦暗,舌淡黯或黯紫,脈沉弱或虛數。
綜上所述,老年顫證的病理因素為風、火、痰、瘀。風以陰虛生風為主,也有陽亢風動或痰熱化風者。痰或因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而成,或因熱邪煎熬津液而成。火有實火、虛火之分。虛火為陰虛生熱化火,實火為五志過極化火,火熱耗灼陰津,擾動筋脈不寧。久病多瘀,瘀血常與痰濁并病,阻滯經脈,影響氣血運行,筋脈失于濡養而病顫。但患者仍以肝腎不足,氣血兩虛為致病的關鍵所在,虛為本,實為標。
2.4筋急風動為病理關鍵風氣內動為體內陽氣亢逆變動所致。震顫、筋肉瞤動、強直、拘緊等均為內風為患所致。《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可見,內風與肝之關系最為密切。肝為剛臟,司主氣機,主升主動,最易亢逆化風;肝主筋,“肝主身之筋膜”(《素問·痿論》),筋賴肝之陰血濡養而柔健,故《素問·經脈別論》曰:“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肝血充盈,才能濡養筋脈;筋得其所養,才能運動矯健輕盈有力,無論何種原因導致筋脈失養,均會筋急風動而變生顫振,若因年老體弱,醇酒耗精,導致肝腎不足,或脾虛不健,氣血虧虛,或痰熱阻絡,或瘀血阻滯,導致經氣不暢,筋脈失養,筋脈失其主持而顫振由生,故顫振的產生表現于外的便是筋脈的病變,相關臟腑是肝臟。
可見,無論是肝陽化風,肝腎不足,還是氣不溫煦,血不濡養,痰瘀阻絡,只有導致筋脈失養,影響筋脈的正常攣縮,失卻自如主持動靜的能力,才能致顫,因此,筋急風動是本病的病理關鍵。
3柔肝緩痙是本病早期的關鍵治療方法
帕金森病集中地表現為肢體顫振等筋急風動之象,導致顫振的原因早期往往是由于內風、火熱、痰濁、瘀血內生,而導致氣機阻滯,氣血津液運行失常,筋脈失于濡養,而致顫振的發生。然最終歸結為一點便是筋脈失養,筋急風動這一環節上,所以顫振的發生必然累積到筋脈,只有舒筋緩痙熄風與平肝熄風、化痰活血等治法配合運用才更為全面。
肝為罷極之本,肝主筋,筋急必有肝之陰血濡潤不及,治肝乃治顫之大法,治肝之法甚多,但惟柔肝之法最順肝剛烈之性,不可填塞峻補過猛,亦不可行氣活血、通利熄風過峻。岳美中指出:“肝性多郁,宜瀉而不宜補;肝性至剛,宜柔而不宜伐。”取不膩不燥、酸甘平柔和緩之品以達到柔肝緩痙
舒筋、肝筋同治的目的。方藥主要有:白芍、甘草、鉤藤、珍珠母、僵蠶、葛根、黃芪、當歸、川芎。現做一個簡單的配伍分析:方中取芍藥甘草湯酸甘化陰、柔肝緩痙之意,白芍乃養血濡筋、緩急止痙的良藥,酸苦、微寒,養血斂陰,柔肝,質輕不膩,補而不滯,重用不歹;鉤藤甘,微寒,熄風止痙,清熱平肝,清熱力微,熄風功強,亦為平柔之劑;珍珠母咸,寒,清肝平肝,可加強鉤藤的柔肝熄風之功效;僵蠶咸,辛,平,緩痙熄風,兼以化痰;葛根甘,辛,涼,有解肌舒筋,通絡緩急之功,葛根亦為治痙的要藥,《金匱要略》治療剛痙、柔痙均不離葛根。同時配伍黃芪益氣、當歸養血、川芎行氣活血,總體突出柔肝而不滋膩,平肝而不傷氣,益氣而不壅堵,養血而不粘膩,通絡化瘀而不耗氣動血。縱觀全方,突出柔肝緩痙之法是治療本病的一個關鍵治法,全方平淡緩圖,補而不膩,柔肝養血熄風。
顫本頑證,漸久起病,豈能驟然求效,只有以平淡之品緩圖,方為治本之策。
4滋補肝腎法是治療本病的根本所在
帕金森病多發于中老年人,這時人體陰陽失衡,氣血漸虧,尤以五臟之根腎精的虧損最為嚴重,腎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人到老年腎精和腎氣都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消耗,從而出現腎陰與腎陽的虧虛,尤其是腎陰的虧損。帕金森病人病變臟腑主要涉及到肝、腎兩臟,肝腎之間,有“肝腎同源”或“乙癸同源”之稱。肝主藏血而腎主藏精,肝主疏泄而腎主封藏,肝為水之子,而腎為木之母。故肝腎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陰陽互滋互制等方面。肝藏血,腎藏精,腎精肝血,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休戚相關。所以,腎精不足或虧損,就會影響肝血的生成,肝血不足,就會導致肝陽上亢,內風由生。不僅肝血與腎精之間存在著同源互化的關系,而且肝腎陰陽之間也存在著相互滋養相互制約的關系。腎陰不足就可以累積肝陰,肝腎陰虛,陰不制陽,水不涵木,就容易導致肝陽上亢,變生內風。在李中梓的《醫宗必讀》中就有關于“肝腎同源”的記載:“然木即無虛,言補肝者,肝氣不可犯,肝血自養,血不足者濡之,水之屬也,壯水之源,木賴以榮。”所以,后世醫家論述帕金森病時認為本病屬于本虛標實之證,本虛便是肝腎虧虛,治療時亦選用肝腎同治。
在治療帕金森病人時,我們臨床用藥選用補陰為主的方藥。因本病臨床所見以肝腎陰虛者為最多,尤其疾病發展到中晚期時。且肝腎陰虛為其他各型的發病基礎,故補陰類方藥使用最為廣泛。常用方藥為六味地黃湯加味治療,藥用熟地黃、山藥、澤瀉、枸杞子、山茱萸、何首烏、牡丹皮、白芍、龜板、麥冬、玄參、鉤藤、龍骨、牡蠣、甘草。現做一個簡單的配伍分析:方中取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六味地黃湯之意,滋補肝腎之陰;何首烏補肝腎、益精血;白芍甘補酸收,能柔肝滋陰;麥冬、玄參取滋陰降火之意;龜板質重清降,善滋陰除熱、平肝熄風;鉤藤甘,微寒,熄風止痙,清熱平肝,清熱力微,熄風功強,為平柔之劑;龍骨、牡蠣二藥質重沉降,具有平肝潛陽熄風之效。縱觀全方,我們可以看出治療帕金森病時應該以滋補肝腎之陰、熄風止痙為主,兼以配合其他治療方法。
筆者認為,在治療帕金森病時應該以滋補肝腎與柔肝緩痙法配合使用,治療從肝腎兩臟入手,以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隆呈祥.中醫老年顫癥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S].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2,15(4):39.
[2]魏國成.中醫藥治療帕金森的進展[J].光明中醫,2006,21(8):40.
[3]王克勤.震顫麻痹的中醫治療[J].中醫藥研究,1991,2:35.
[4]屠英梅.帕金森病的中醫治療進展[J].北京中醫,1999,5:56.
[5]王永炎,李明富,戴錫孟,等.中醫內科學,第6版[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370.
[6]楊曉軍.從中醫角度探討帕金森病[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3(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