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美學視野下的醫療服務精神
時間:2022-04-25 04:55:00
導語:小議美學視野下的醫療服務精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學與人文的融合之美TheChenfenglin’sMindBetweenMedicineEthicsandServices以哲學的視角來看,醫學這個特殊的自然科學的任務,是去解釋人本體存在形態和生物性功能,并積極地改善與協調它的存在狀態,是人類自我保護、自我調節和自我追求的進化中,不自覺地建構起的一套特殊的方法體系。遺憾的是,它并不去參考人的精神需要,不過多地關照人們的內心情感,是一個近乎冰冷的學科。
洽洽,這個冰冷的自然學科的對岸,涌動著一股熱情奔放的人文渴求——那是人們對生命體驗的種種美好的期待。
陳鳳林的醫學精神,就在冰冷與火熱的中間,架起了一道美麗的、富有人情味的橋梁。這種人文與自然的結合,冰冷與火熱的融合,用醫學關照人生的思想,產生出一種巨大的美學范式。
近三十年來,作為我國著名婦產科專家夏恩蘭教授的弟子,陳鳳林在不斷提高臨床技能的實踐基礎上,總結并提出了大量前沿的醫學人文觀念,全面闡釋了如“捍衛子宮”、“醫療服務中的物化人文”、“典禮式分娩”等一系列足以引發醫學界哲學性反思的話題。這些觀點,不斷發展和發揚科學的醫學倫理精神,強調醫者應加強對患者群體的人文關懷,也鼓勵和動員患者樹立起健康的信念和生命的信心,以更積極的心態面對病痛。
醫療服務中“物化人文”精神的主旨,在于通過創新性地優化服務中的器械、材料和改善服務流程,給予患者深刻的心靈關愛,體現出強烈的醫學人文精神。在今天看來,其中不少觀念的提法、做法都是革命性的。
1.細節體驗:醫學關懷的物質化
曾有不少醫療機構力借“改良服務”來改善患者的認知態度,但多數人的理解仍停留在其行為層面,無非是“態度好一些”、“環境干凈些”、“效率高一些”,諸如此類,幾乎沒有能力再向深邃的醫學人文實質延伸。
“物化人文”的醫學理想,則專注患者診療中的細節體驗,通過“醫學關懷的物質化”來實現服務質變,進而對患者身心全面呵護。例如,在精心分析了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后,將手術室、診斷室、病房等空間溫度、濕度進行了全面的人性化調節,將所有與身體接觸的醫療器具、材料都進行了適宜感覺系統需要的處理,甚至對患者的內心需要,都在其尚未表述之前給予了滿足。譬如,醫護人員皆知秋冬季節患者輸液常會有發冷、寒顫等不適感,多數人從未以患者體驗出發嘗試去改變什么——而有心人則會通過輸液加溫來改善患者的不適感受。這是細節問題,也是醫療服務文化的差異體現。
2.簡化環節:莫讓患者疾苦“雪上加霜”
超過半數的中國人都習慣了醫院中的漫長等待、反復掛號、屢次繳費這一系列的傳統套路,甚至視為“看病的標準流程”。
現代的臨床服務理論要求,醫療機構要不斷地投入財力和人力,最大程度地方便患者快捷就醫,迅速診治。自然,這也是“物化人文”精神的體現——讓患者反復跑腿、重復檢查、焦急等待,都必將是為其痛苦雪上加霜,也會降低其對醫院、對醫生行醫效率的信任。
目前牙科的診治流程是周折與痛苦的,這使得不少醫生都開始從“快”上設法改變原有程序的復雜性。隨后,世界最快的義齒加工設備——CEREC椅旁牙床機漸漸被一些口腔醫學機構所采用。它通過激光口內拍照,信息直接輸入電腦,通過小型數字牙床機15分鐘就能制出毫厘不差的假牙、鑲嵌體和牙冠套等等,安裝上也不用在反復調試,一次到位,一次完成,立等可取。霎時間,這個從“快”的醫學理想到物質化的行動舉措,完全顛覆了傳統診治觀念中“看牙耗時、反復繁雜”的程序。
3.直觀化診療:患者應有的知情權
信息不對稱(AsymmetricInformation)現象自1963年首次提出后,已經發展成為今天信息經濟學的核心理念。信息不對稱造成市場交易中利益失衡,影響社會的公平、公正的原則以及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同樣,在醫生與患者之間更是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
醫學的專業性使得患者產生了強烈陌生化情緒,這種情緒嚴重地影響了對醫療行為的一般性判斷——幾乎沒有人認為這算個“問題”,不會對患者有什么“不尊重”。然而這個問題“在于在診療過程中,醫者應當給予患者充分合理的解釋,信息不對稱好比是醫院有意回避患者的知情權”。不能將就診過程直觀化、可視化地呈現給患者和家屬,就像是回避知情權問題,有欺瞞之嫌。國內有HIS專家提出,醫療機構可嘗試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讓患者直觀地觀看診斷的每一個過程”的目標,患者隨時可以提出質疑,醫生也必須進行詳盡的回答,讓知情權得到保護。這種醫學人文標準,已經在國內少數的醫院得到了實現。
4.捍衛器官:尊重人體的完整性
人類經過了5000多萬年的進化,才得到今天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機體,我們才因此成為是世界上唯一能夠自我審美的物種。然而,隨著現代外科的飛速發展,完整的機體面對疾病時也要考慮從某個局部“下刀”,或取走,或移來。時間一長,人們就麻木了。
這些年,社會從未停止過如此的呼吁——合理地評估各種治療方案與效果的同時,應當充分地尊重人體器官和組織的完整性。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腔鏡微創手術得到了大量的普及化應用,進而讓越來越多的手術實現不開腹。例如,由陳鳳林醫生治愈的手術中,98%實現不開腹,子宮肌瘤手術也都能保全子宮。
實際上,在疾病的診斷中,會有許多種治療途徑,如醫生害怕承擔責任而盲目地“一刀切”進行開腹及手術切除,都是違背醫學倫理的行為。
5.排除誤診:責任是前提,技術是關鍵
“信息不對稱”和“隱瞞知情權”,成為很多醫生規避診斷風險和回避診斷責任的避風港。所以,排查診斷中的誤診,似乎成了醫生們的另一個重要任務。
某些病種大致會有100多種致病因素,多數情況下的無效治療,都是因為沒找到準確的原因。大道精確地診斷,其一是醫生對患者的疾苦要有發自內心的同情,只有做到“痛患者之痛”,建立完全責任化的職業素養,才能竭盡全力地處理好手中的每一個病案。其二,依靠超高水平的設備投入。否則,患者們頻繁投醫、花冤枉錢、走冤枉路也就在所難免了。
6、醫學發展:沿著人性的路線
分娩作為人類繁衍的一道必須環節,不僅是醫學的研究內容,更是人類學重要范疇。優質的孕育和健康的分娩方式,直接關切到人類生命的發展質量。在剖宮式分娩為主流意識形態的今天,又有學者通過舉行“國際催眠鎮痛分娩與水中分娩研討會”等形式倡議自然分娩法——這才是人類誕生與進化的自然狀態。但是,倡導自然分娩只能算是種愿望,如何要解決掉分娩疼痛的問題,才是“物化”滿足到人體的現實精神需要。
陳鳳林也是最早在國內開展“催眠鎮痛分娩”、“水中分娩”等鎮痛分娩嘗試的醫生,他通過設計改造分娩硬件條件,邀請心理醫生做產前全程心理輔導,減輕產婦精神壓力,讓女性在分娩過程中輕松地體驗到母愛的幸福。
醫學倫理的目標是珍視與保護生命,其內涵在于醫學科學對社會倫理道德的選擇取向,飽含著強大的人文精神。通俗地講,在患者面前,我們一手牽著道德準繩,一手牽著獨有的醫學技能,不得馬虎,更不得懈怠,無論醫生還是護士、科別與資歷、公立與民營,我們所持有的信念和至高追求,都一致的。
醫學倫理觀作為社會道德范疇,凝結著強大的社會美的內涵,反映著人們借助醫學手段來實現對美好的無限追求。醫學追求,也蘊藉著豐富的美的意境,倘若一個醫者,在從醫數年后能回歸到一個完全意義上的患者身份——從患者的內心去體驗生命的價值和醫者的偉大,那么他將在今后的的行醫道路上走得更為幸福,更加美好。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版權歸作者所有,引用請注明來源。
- 上一篇:促進合作學習和班集體概念
- 下一篇:關于如何引發學生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