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礙中醫臨床診療探究論文

時間:2022-01-19 10:03:00

導語:睡眠障礙中醫臨床診療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睡眠障礙中醫臨床診療探究論文

關鍵詞:睡眠理論;睡眠障礙;心神;營衛

摘要:睡眠是人類生命活動的重要內容,對睡眠的研究由來已久。早在秦漢之際,在我國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就記載著睡眠理論的內容,相關論述涉及睡眠的生理機制、睡眠障礙的病因病機和病癥分類以及癥狀描述等多方面內容,形成了陰陽睡眠理論、營衛睡眠理論和五臟睡眠理論,為后世醫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從人類發展史上看,在很長的時期,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這樣的方式生存,很大程度上是限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是出于無奈,最初也許沒有人去注意為什么天亮了人會醒來,天黑了人要睡覺,但也由此適應了自然變化規律,正是這種與晝夜更替和諧的痛寐節律為人類自身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睡眠是人類生命活動的重要內容(在此不談及其他生物的睡眠),與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良好的睡眠不僅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機體功能活動正常的寫照。我國歷史上不同時代對睡眠有不同稱謂,先秦多稱“寐”、“寢”、“膜”,為其前后的文獻廣泛應用。《黃帝內經》除沿用以上稱謂外,以“臥”表達睡眠之義的情況比較多,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即屬此種情況,早在馬王堆醫書《十問》中就有“一昔(夕)不臥,百日不服”的論述。漢代以后慣稱“睡”或“眠”,以單音詞形式表達,“睡眠”一詞以合成詞形式表義最早見于翻譯后的漢文佛經,南朝慧影《智能疏》:“凡論夢法,睡眠時始夢。如人睡眠中夢見虎威號叫,覺者見其如其夢耳。”《黃帝內經》對睡眠有獨到的認識,并形成了中醫學睡眠理論的基本框架,內容涉及睡眠的生理機制、導致睡眠障礙原因及辨證治療等。西醫學關于睡眠有抑制擴散學說、中樞學說和睡眠物質三大學說。巴甫洛夫以大腦的興奮與抑制論述覺醒與睡眠,睡眠是人體的抑制擴散狀態。之后神經生理學家們,從動物實驗認識了睡眠中樞。又有對激素和神經遞質的系統研究,以及在上世紀80年代,睡眠研究者從尿中提取出“尿核貳”,該物質有引發睡意的功能,被稱為睡眠因子或睡素。這種睡眠因子,既能促進睡眠,又能增強人的免疫功能。事實證明,人在發燒生病時,睡眠因子分泌增加故睡眠量也隨之增加,使人體白細胞增加,吞噬細胞活躍,免疫功能和肝臟解毒功能增強,體內代謝速度加快,從而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故爾有人稱睡眠是治病良藥。總之,睡眠這一十分平常的生理現象的確涉及諸多復雜的因素與機制,較之西醫學而言中醫學睡眠理論獨具特色。

一、睡眠的生理機制

中醫睡眠理論認為睡眠是以神的活動為主導,營衛之氣的陰陽出人為機樞,五臟藏精化氣為基礎的整體生理過程。

中醫理論中神的含義較為復雜,本文提及的神主要指五臟所藏之神,即心之神一神、肝之神一魂、脾之神一意、肺之神一魄、’腎之神一志。睡眠以脾腎意志為基,心神的自覺意識內斂為主導,肝魂隨之潛隱,肺魄失出人之機,則精神活動減弱乃至停止、各種感覺與運動反應遲鈍,進人睡眠狀態。在睡眠狀態下,心神屈藏止息,魂魄相合而安寧,魂不游蕩而無夢,魄處其舍而形靜。《莊子齊物論》:“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

營衛之氣的陰陽出人為睡眠之機樞,《靈樞口問》云:“衛氣晝行于陽,夜半則行于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氣盡,陰氣盛,則目螟;陰氣盡而陽氣盛,則痞矣。”《靈樞營衛生會》云:“衛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靈樞衛氣行》:“天周二十八宿,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陽主晝,陰主夜。故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晝日行于陽二十五周,夜行于陰二十五周,周于五藏。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于目,目張則氣上行于頭,。”岡五臟主氣化。睡眠的各種神志信息由營衛氣血載負運轉,而營衛氣血的生成、運行與五臟密切相關。只有五臟氣化和調,營衛氣血充實、升降出人有序,才能使氣順神靈,睡眠以時而沉酣。故肝之藏血疏泄生發氣機、心脾之化營生血、肺之主氣行營衛、腎之主水蒸騰津液,以及肝脾調和、肝肺升降相因、肝腎藏泄適宜、心腎水火相交、脾腎先后天互養等,對睡眠活動的各個環節都有著重要的生理意義。

五臟藏精,是一切生理活動,也是睡眠活動的基礎根底。先天之精化為五臟軀體,五臟主軀體又生化后天之精,以為氣化活動基礎。五臟之精充盛,其氣化活動才有充足化源,睡眠以精為根基,精盛體壯才能痞起神情充沛、寐息深沉酣暢,如《營衛生會》述少壯之人“晝精而夜眼”、老人“晝不精不夜眼”。

概括地說,《黃帝內經》睡眠理論有三,即陰陽理論、營衛理論和五臟理論,而五臟理論當為核心。中醫學睡眠理論體現了其天人合一思想,重視整體,重視時間因素,重視時間的周期變化,又強調睡眠(寐)與清醒(痞)由心神所主宰,神靜則寐,神動則痞。心神是五臟神之一,心神能否發揮主宰作用有賴于五臟神之間的協調與各司其職,這一認識確立了以五臟精氣神論睡眠的基本原則。后世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不斷豐富祖國醫學睡眠理論,為養生及臨床開創了獨具特色的道路。

二、睡眠障礙

2.1睡眠障礙的主要病癥睡眠的正常機制遭到破壞即導致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失眠、嗜睡、夢寐不寧、睡行癥。

失眠,或稱不寐、不得眠:表現為夜間難以人睡、或難以持續睡眠,并在隔天清晨醒來時有疲勞感。從神的層面看,心神受擾,動搖不定,可致不寐;從氣的層面看,衛氣留于陽,不人于陰則不寐;從精的層面看,五臟陰精不足,心神的活動、氣的運行失去原動力,亦可致不寐。

嗜睡:嗜睡總屬心神不能應時外張,魂魄沉溺于內,以致寐而不痛的病證。究其原因總以陰、寒、濕、痰為患。而嗜睡見于大病后者,多氣虛懶臥;見于病證危重者,是精氣衰竭,神敗難振,當另論。

夢寐不寧:表現為多夢,常伴夢魔、夢驚、夢吃、夢交等,因夢不能安臥。一般以不快夢境反復出現,醒后身心不適為要點。從五臟神的層面看,夢之所生,在于寐后魂不安舍,魂不安多因魄受到內外刺激,魂有所感而受擾,魂魄分離,魄靜而魂動也。內刺激與生理或病理狀態有關,也可因情思經歷之痕記有所憶起而使魂不安寧而夢。《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篇》云:“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播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與,甚饑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黃帝內經素問方盛衰論篇》云:“是以少氣之厥,令人妄夢,其極至迷。三陽絕,三陰微,是為少氣,是以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藉藉,得其時則夢見兵戰。腎氣虛則使人夢見舟船,得其時則夢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播灼。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得其時則夢筑垣蓋屋。”《黃帝內經靈樞淫邪發夢》云:“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脾氣盛,則夢歌樂,身體重不舉;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將以上三段經文的內容歸納起來可見:夢境的不同與臟腑陰陽的盛衰虛實有關,由此可見《黃帝內經》對睡眠中夢的現象已經有高度的認識,并引導人們通過了解病人的夢境,測知病人的臟腑陰陽氣血之盛衰,邪氣之強弱,病變之部位,從而正確診斷,以利于有效施治。

睡行癥,或稱夢游,表現為睡中起來,睜開眼睛,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往往步伐緩慢但能避開障礙物,有時只限于睡房內活動,有時會走出去,嚴重者有離開住處很遠的情況。通常能自行返回繼續人睡,醒來對此毫無記憶。其原因是人寐后雖然心神內斂,意識潛而不張,但魂魄不寧,相為顛倒,魄激而形動,故睡中起坐或行走而不自知,醒后亦不能回憶;并非意識下的魂魄活動,故無“形開”(覺醒),多無感知,或僅有表淺感知。常見于少兒神志發育不全者,亦可發生在成人。

2.2睡眠障礙的辨治思路睡眠障礙的病機之本在于機體陰陽失調,一般地說不外飲食勞倦、情志刺激傷及人體臟腑氣血,導致臟氣不平,氣機逆亂,陰陽所主失序,出現少寐,或夢寐不寧、或嗜睡、或睡行等癥。從睡眠由心神主宰這一觀點出發認識睡眠障礙,啟發了從臟腑精、氣、神的角度分析睡眠障礙的病因病機思路,從而歷代醫家在臨證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逐步形成了以臟腑為核心論治睡眠障礙的基本原則。由于陰陽、營衛、五臟精氣神之間彼此聯系,故對于睡眠障礙的認識允許多視角、全方位,對不同體質、不同性格、不同年齡、不同地域、不同病因、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季節所發生的同類疾病,均為辨證的重要依據,因此,中醫“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方法,體現了人性化治療的重要特色。wWw.gWyoO

三、結語

重視五臟精氣神,以臟腑辨證治療睡眠障礙是中醫臨床的一大特色,也堪稱一大優勢,其理論依據源自《黃帝內經》,加之后世醫家的不斷探索,中醫學睡眠理論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目前,睡眠障礙仍是困擾人們健康的棘手問題,臨床上以失眠最為常見,如何發揮中醫睡眠理論的優勢,更好地解決復雜的睡眠障礙問題,對此中醫工作者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