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術防治措施論文
時間:2022-03-16 12:32:00
導語:腹部手術防治措施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討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對我院自1996年1月~2005年7月各種腹部手術后發生切口脂肪液化時所進行的治療方法進行對比分析。2002年3月前我們采用傳統方法治療,共27例,作為對照組;2002年3月后我們采用切口置管持續負壓吸引治療,共27例,作為試驗組。結果試驗組的平均治療時間和平均術后切口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結論適當的處理措施有利于減少術后脂肪液化的發生。切口脂肪液化時采用切口置管持續負壓吸引治療能減輕患者痛苦,縮短治療時間。
【關鍵詞】腹部切口;脂肪組織;液化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術創口愈合過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延長了愈合時間,給患者及家屬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經濟上的負擔。及早發現和恰當的處理,能縮短療程,減輕醫生壓力。我院自1996年1月~2005年7月各種腹部手術后發生切口脂肪液化54例,其中27例我們采用皮下置管持續負壓吸引的治療方法,起到了良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自1996年1月~2005年7月,在我院各種腹部手術后發生切口脂肪液化54例。其中2002年3月前我們采用傳統方法治療,共27例,作為對照組;2002年3月后我們采用皮下置管持續負壓吸引治療,共27例,作為試驗組。兩組病例男女比均近似1∶2,年齡均在24~80歲,體形均較肥胖,皮下脂肪厚度4~15cm,所涉及手術類型均包括膽囊切除術、肝左外葉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膽腸吻合術、胃癌根治術、直腸癌根治術、肝切除(左半肝或右半肝)術,脾切除+門奇斷流術、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兩組病人均于手術后3~7天出現切口愈合不良,表現為較多黃色滲出液,內混有脂肪滴、積血及壞死組織,切口邊緣平整,無紅、腫、熱、痛等炎癥反應。滲液涂片鏡檢見紅細胞和較多脂肪滴,標本培養無細菌生長。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肥胖程度、手術類型、炎癥反應及滲出液量差異均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根據不同的治療方法,將病人分為兩組。對照組:拆除部分縫線,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清除壞死組織,擠壓傷口排除滲液,內置慶大霉素鹽水紗條引流,每日換藥1~3次,當創面肉芽組織新鮮時用蝶形膠布固定,直至傷口愈合。試驗組:不拆除縫線,于皮下深層、前鞘前面放置12號無菌吸痰管(揚州華夏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此吸痰管間隔2~3cm于不同方位側壁剪多個1~2mm大側孔。吸痰管遠端從切口上端第1、第2針間引出皮膚2~3cm(包含1個側孔),近端或吸引端從下端第1、第2針間引出皮膚(側孔不能外露),可用絲線固定或不固定。使用持續負壓吸引,負壓在0.010~0.015kPa左右,定期每日使用生理鹽水100ml由遠端沖洗皮下引流管1~2次,保持引流管通暢,2~5天后無分泌物時即可拔除引流管。
1.3結果對照組病人療程為4~19天,切口均于術后11~25天愈合;試驗組病人療程為2~5天,切口均于術后7~12天愈合。兩組治療方法中平均治療時間和平均術后切口愈合時間如表1所示,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t檢驗)。兩組治療方法中均沒有因處理脂肪液化延長抗生素的應用,切口無一例發生院內感染,見表1。
表1兩種治療方法療效比較(略)
2討論
2.1術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診斷根據病人切口的臨床表現,脂肪液化一般可明確診斷。筆者的體會是:(1)多于術后3~7天發生,表現為皮下組織游離,按壓切口皮下有較多黃色滲液,滲液中可見漂浮的脂肪滴,無異味。(2)切口無紅腫、疼痛等炎癥表現,切口邊緣及皮下組織無壞死現象。(3)滲出液涂片鏡檢可見大量脂肪滴,培養無細菌生長。
2.2術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切口脂肪液化的病理、生理機制尚未完全清晰,多數學者認為切口脂肪液化與體形肥胖有密切關系,并與術中是否使用高頻電刀有一定的關系[1,2]。而切口暴露時間較長,動作粗暴,嚴重擠壓及過多鉗夾脂肪組織,也有可能刺激脂肪組織發生氧化分解反應,引起無菌性炎癥反應,導致液化。此外,筆者體會到在老年伴發糖尿病的女性病人中,如果圍手術期血糖控制不佳,使本身血運較差的肥厚脂肪組織血液供應進一步發生障礙,也易誘發脂肪液化,兩組治療方法中均有此類病人6例,約占病人總數的22%。
2.3術后切口液化的預防除了手術中注意無菌操作、動作輕柔、保護切口外,采取以下處理措施筆者認為有利于減少術后脂肪液化的發生:(1)合理使用電刀。在肥胖病人使用電刀時,應將電刀的強度調到以剛好能切割組織為佳,盡量縮短電刀與脂肪組織接觸的時間,避免反復切割組織以及對脂肪組織出血點盲目電凝止血。(2)縫合皮下組織前以大量生理鹽水沖洗切口,將已壞死脂肪組織沖洗干凈,減少術后壞死組織的量。(3)縫合皮下組織時要全層縫合,不留死腔,縫合間隔適當,縫線松緊適度。(4)若皮下脂肪組織過厚,結合病人手術時情況,估計有脂肪液化的可能,可于皮下深層、前鞘前面置管持續負壓吸引,24~48h后拔除。(5)對于老年女性糖尿病病人,要控制好圍手術期血糖。(6)對于肥胖病人,術后早期換藥時注意觀察切口,可從切口上方向下方以適當壓力擠壓切口,一方面可將滲液擠出,避免脂肪液化的發生;另一方面可早期發現脂肪液化,有利于早期處理。
2.4切口脂肪液化的處理傳統脂肪液化的處理方法,療程長、愈合慢、患者痛苦較大,近年來有不少學者提出了一些改進方法,如脂肪液化腔內注射強的松治療,使療程縮短至平均8.8天[3];如使過氧化氫、胰島素生理鹽水沖洗,平均療程約4天[4]。筆者采用皮下深層、前鞘前面放置無菌吸痰管,持續負壓吸引的方法,脂肪液化的治療過程明顯縮短,平均約3天。原因可能在于通過持續負壓吸引,使得壞死的脂肪液化組織及時被吸走,保持了切口的干燥,避免了壞死脂肪組織引起周圍脂肪組織的進一步液化壞死。通過皮下置管引流雖然患者活動受到一定限制,但免除了過去常規撐開切口引流的痛苦,又減少瘢痕面積,縮短了愈合時間,降低了醫療費用,獲得了患者的肯定,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 上一篇:巨結腸根治術圍術期護理論文
- 下一篇:非小細胞肺癌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