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風濕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18 02:00:00

導語:針灸治療風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針灸治療風濕研究論文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常見的風濕性疾病,至今病因不明,中醫學認為RA是由于人體營衛失調,感受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或日久正虛,內生痰濕、瘀血,正邪相搏,使經絡、肌膚、筋骨氣血受阻失于濡養而出現肢體疼痛、腫脹、酸乏、重著、變形,治療有內服藥和外治法。而針灸可減輕局部癥狀,改善關節功能的作用。我院在近幾年中應用針灸治療RA的臨床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在本院專科病房與門診選擇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1987年RA診斷標準。受試者在18~65歲之間,病級為1~2級,紅細胞沉降率(ESR)≥30mm/1h,符合衛生部制定的抗風濕藥物研究指導原則活動期RA的標準,受試者排除明顯心、肝、肺、腎等的器質性疾病,藥物過敏史和暈針史,孕婦與哺乳婦女不納入試驗。受試者在3個月內未使用過二線藥物。病人的一般情況見表1。

表1病人的一般情況

組別例數性別平均年齡歲平均病程年病期(例)病級(例)

男女ⅠⅡⅢⅠⅡⅢ

針灸組3052545±53±5255010187

對照組1531244±733±51230942

注:二組間差異無顯著性

1.2方法:45例患者按年齡、性別、病期、病級隨機按2∶1配對分為二組:對照組應用消炎痛25mg,3次/d,治療組不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而應用隔日1次針灸治療,每次40min,1個月為一療程。

取穴:①整體取穴:根據整體治療原則,患者每次取背部督脈經和膀胱經,肝俞、睥俞、腎俞和命門穴,手足陽明經曲池、足三里和足少陰腎經太溪穴。②局部取穴:根據患者受累關節取穴。肩關節取肩于、肩貞、肩內阿是穴,肘關節取曲澤穴,腕關節以陽池、陽谷、陽溪穴,指關節取八邪穴,膝關節取膝眼、曲泉、膝陽關、陽陵泉穴,踝關節取解溪、昆侖、丘墟穴,趾關節取八風穴,顳頜關節取下關穴。四肢穴位采用溫針以驅寒逐濕,通利關節,針刺采用捻轉提扦補瀉法,隨后溫針2次,應用灸粒溫針。背俞一般用附子餅間接灸法(附子餅為附子∶丁桂∶冰片以40∶9∶1比例制成)。

1.3觀察方法:每2周隨訪一次,每次檢查晨僵、關節腫脹指數、關節壓痛指數、握力,每4周隨訪血尿常規、紅細胞沉降率(ESR)、類風濕因子(RF)滴度,部分患者測定超氧化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脂質過氧化物酶(LPO)和亮腦啡肽,測定超氧化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和脂質過氧化物酶(LPO)采用化學比色法,亮腦啡肽采用放免法測定,由華東醫院協助完成。

1.4療效評定:顯效:關節腫脹指數改善率、壓痛指數改善率、握力改善率、晨僵改善率和ESR改善率等五種改善率均數>70%。改善率=(治療前值-治療后值)/(治療前值-正常值)×100%。有效:以上五種改善率均數>50%。改善:以上五種改善率均數>30%。無效:以上五種改善率均數<30%。

1.5統計學處理:治療前后計量指標改變用t檢驗,組間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療效比較用Ridit檢驗。

2結果

2.1療效評價:針灸組30例,顯效1例,有效7例,改善17例,無效5例,改善率83.3%;消炎痛組15例,有效3例,改善9例,無效3例,改善率80%,二組間經Ridit檢驗,P>0.05,二組間差異無顯著性,針灸組療效與消炎痛組相似。

2.2針灸與病程和關節功能:見表2。從表2中可見病程越短療效越好;關節功能損害越少,療效也越好。

表2針灸療效與病程和關節功能的關系

療效病程(年)關節功能

<1/21~22~3>3ⅠⅡⅢ

顯效0010100

有效3211421

改善3635593

無效0113023

有效率(%)10088.883.366.61008457

2.3針灸治療前后臨床和實驗室檢查的改變:見表3。

表3針灸治療前后臨床和實驗室檢查的改變

項目針灸組(30例)消炎痛組(15例)

治療前治療后P值治療前治療后P值

關節腫脹指數6.9±4.44.7±4.3<0.00113.4±3.612.6±3.5>0.05

關節壓痛指數17.2±7.610.1±0.7<0.00113.1±3.19.1±2.4<0.02

晨僵(H)2.9±1.61.9±1.6<0.0012.3±1.71.4±0.5<0.02

握力(mmHg)83.5±31.295.7±62.1<0.001102.3±28.6113.8±30.4<0.05

ESR(mm/1h)57.2±25.746.4±27.2<0.0175.1±29.562.6±29.6<0.01

CRP(μg/L)18.8±11.68.2±14.5>0.0517.9±12.110.2±12.1>0.05

RF(對數值)2.4±0.42.2±0.4<0.012.4±0.32.2±0.4>0.05

2.4針灸治療前后亮腦啡肽(LEK)、超氧化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和脂質過氧化物酶(LPO)的改變:見表4。

表4針灸治療前后LEK、SOD、CAT和LPO的變化

項目LEK(10例)SOD(18例)CAT(18例)LPO(18例)

mg/mlU/g(Hb)U/mg(Hb)nmol/L

治療前85.1±41.8485.9±38.617.1±3.55.7±1.0

治療后172.5±62.2458.2±46.118.1±1.65.2±1.1

P值<0.01<0.01>0.05<0.05

2.5不良反應:消炎痛組有1例頭痛,有2例胃腸不適,針灸組無明顯副作用。

3討論

RA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無特效藥物,經常使用非甾體抗炎藥消炎鎮痛,但該類藥物引起嚴重胃腸道癥狀和肝、腎、神經等方面損傷,而中醫認為RA屬痹證,一般均為正虛標實之病,除應用藥物治療外,中醫針灸治療RA是一種非藥物消炎鎮痛療法。本研究用艾灸背俞穴溫陽益腎、調和氣血。局部取穴祛瘀通經,捻轉提扦補腎法治療RA,療效可達83.3%,與消炎痛的消炎鎮痛療效相似,經Ridit檢驗,P>0.05。同時發現病程越短關節功能損傷越少,療效越好。目前沒有一種早期RA的標準,根據Morgan等[1]報道早期RA病程12個月以內的患者為界限,針灸治療對早期RA療效較好(見表3)。針灸組治療前后關節腫脹指數、關節壓痛指數、晨僵、握力均有明顯好轉。ESR、RF滴度也有改善,P<0.01,消炎痛對關節腫脹指數、關節壓痛指數、晨僵、握力、ESR也有好轉,P<0.02,而對RF無明顯作用,與我國近年來報道相似[2]。

Mezes等[3]和Wade等[4]檢測RA患者血漿和滑膜液中LPO的含量增高。Pasquier等[5]和Marklund等[6]報道RA患者外周血多形白細胞中SOD活性和滑膜中SOD活力下降或相對不足。這說明RA患者存在自由基代謝紊亂,所以測定RA患者紅細胞中SOD、CAT活性與血漿LPO治療前后變化可了解針灸治療RA的療效。本研究針灸治療后SOD活力明顯下降,P<0.01;血漿LPO含量降低,使關節炎癥減輕,關節功能好轉。

自從Hugher[7]首先從亮腦內分離出亮腦啡肽以來,對針灸鎮痛機制的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成柏華[8]在家兔實驗中觀察到針刺對中樞和外周亮腦啡肽有同步影響,針刺后,組織中亮腦啡肽(LEK)增高,腎上腺髓質內LEK下降而血漿中升高。RA患者針灸治療后LEK含量明顯升高,P<0.01,證實針灸治療對RA患者有消炎鎮痛作用,但副作用比非甾類抗炎藥低。本研究發現針灸治療后ESR與RF滴度下降明顯,有待進一步了解針灸治療對免疫調節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