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生存與傳承模式
時間:2022-07-06 11:35:11
導語:侗族大歌生存與傳承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侗族和侗族大歌
“漢人有字傳書本、侗家無字傳歌聲”,因為沒有專門的侗文,侗族人用有韻律的歌唱,傳承了他們百年來的生活方式和習俗文化。作為侗歌最精華的組成部分,侗族大歌不僅是一種音樂藝術,更是對侗族歷史的真實記載,直接而生動的表現侗族文化,將侗族的社會結構、生產生活、婚姻家庭、習俗文化等方方面面傳承給后人。在侗族地區學習唱歌就像是漢人學習文化一樣,不會唱歌的人就如同沒有接受文化的人,會被人瞧不起。“后生會找不到媳婦,姑娘嫁不出去”,“只有會唱歌,會種田,才有出路”。可以說,人們對于侗歌的熱情源于一種身份的認同。侗族人民世代喜歡唱歌,在那些沒有電視、電腦的年代里,人們的唯一娛樂就是唱侗歌。
二、侗族大歌的形式
(一)侗歌唱歌內容
侗族大歌歌唱自然、歌唱勞動、歌唱友誼和愛情,反映的是一種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侗歌按內容可以分為:(1)對歌。這是最常用、最普遍的的歌,不管何種場合都可以用的歌。(2)情歌。流行于年輕人之間,有時候老年人之間也會唱,但是很少用于跨代唱歌。現在也有跨代唱歌,現在的年輕人由于唱歌的經驗少,跟別人對歌的時候對不上,父母就在背后出主意,但有種作弊的嫌疑。(3)河歌。歸類于情歌類,但是唱調不同,以抒情為主,不需要琵琶,不一定在古樓上唱歌。(4)認祖歌。講述本民族歷史。(5)敘事歌。記一個地方的歷史、故事。這些歌多是自己現場編造的,唱出來的歌就好比是用文字寫出來的美文。
(二)侗歌演唱地點
(1)鼓樓。真正的侗族大歌,必須要在鼓樓中進行,要有對壘才叫大歌。所謂對壘就使鼓樓是侗寨的象征,鼓樓文化可以說是侗族文化的縮影。侗族素有建寨先建鼓樓之說,鼓樓是一個公共場所,除聚眾議事外,它還是重要的娛樂休閑場所,是大歌演唱和傳承的重要場所。一般重大節日活動的對歌大都在鼓樓中進行,連續唱唱三天三夜。(2)民宅。大多情況下唱歌是家中的一種聊天方式。侗族的民宅是木制吊腳樓,過去幾個女孩子相約在吊腳樓上紡紗、織布的場景時常出現,她們邊聊天邊勞作,興起時唱著侗歌。歌聲從古老的吊腳樓中傳出,有時候男孩子們聽著歌聲也喜歡過來湊熱鬧。對他們來說侗歌已經不只是歌,而是一種表達話語、抒發情緒的方式。
(三)唱歌的形式
(1)休閑方式的侗歌。在沒有任何娛樂工具的年代里,要打發農忙過之外的時間,唱歌是最好的選擇。侗族人一直有“飯養身,歌養心”就是道理,足以看出侗族人對與侗歌的重視和喜愛。這種休閑方式對侗族人來說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2)競賽方式的侗歌。這里主要指不同寨子之間的競賽。客人進入寨子要么亮開嗓子唱歌,要么敲響鼓樓里的鼓,全寨人就知道有客人來對歌了。兩個寨子里的代表人分居兩邊對歌,直到分出輸贏。贏得勝利是一種榮譽,會受到人們的尊敬。據說勝出者在一個月內都回不了家,會被人們爭相邀請到家中做客。這種競爭迫迫使人們學習和鉆研侗歌。
三、侗族大歌的傳承形式
(一)歌師的形成
在侗族,學習侗歌就是學文化。要成為歌師必須要見多識廣、懂道理、懂言語。要成為歌師,首先要學會前輩歌師們的歌,然后自己要會編歌、會創作。能夠成為歌師的很重要的原因是記性好,能夠記住前輩們的歌。總體來說,歌師主要以教歌、傳歌、編歌、創歌為己任。
(二)傳承方式
(1)歌師的傳承。與漢族的傳統不同,侗族的歌師不是由師傅指定的,而是要有一定的威望,要受到大家公認才行,這就是歌師代代相傳的模式。從前,每年十月過后只要有空閑時間,七八個年輕人都會相邀到歌師家學侗歌。跟歌師學歌是不用交學費的,歌師認為既然是被尊為歌師就有義務將自己的這些技藝傳給后人。(2)侗歌傳承模式———歌班。歌黨就是有組織地向歌師學習唱歌的一群人。父母會將一些同歲數、同性別孩子撮合在一起,加入這樣的歌班便于孩子建立人際關系。
四、民族旅游背景下的侗族大歌傳承現狀
隨著旅游服務業的發展,侗歌極大的促進了侗族地區的旅游發展,其經濟價值被挖掘出來。侗歌的展演給當地政府、商業機構、個人帶來了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收益。許多優秀的侗歌演唱者將唱侗歌作為謀生手段,走出寨門、擺脫貧困。然而,過度的旅游開發造成的偽文化現象卻是對傳統文化的極大破壞。過去自發的進行的歌唱比賽變成一種商業展演,唱歌由自發性,變為強制性。人們在急于提高侗族大歌知名度的同時,忽略了它的本質,即對壘,沒有對壘就使侗族大歌失掉了原生態,一切都變的機械化。年輕人只忙于自己的那一套生存技巧,無人顧及大歌的智慧。從前寨隊和寨隊之間的比賽是一種只一比高下,沒有名次之分,沒有獎勵,只贏名望的比賽,而現在摻雜著太多的功利思想。
- 上一篇:老齡辦治理庸懶工作方案
- 下一篇:老齡辦服務機制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