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保二人臺嬗變及特色

時間:2022-05-07 04:11:00

導語:康保二人臺嬗變及特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康保二人臺嬗變及特色

在河北省張家口壩上地區一帶。流傳著一種與“二人轉”表演形式相似的傳統民間藝術,當地人稱之為“二人臺”。人們耳熟能詳的《走西口》、《五哥放羊》等民歌就出自“二人臺”。2006年,“二人臺”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康保縣的當家品牌.現對其發展脈絡及藝術特色試作分析,并對其未來的發展試作展望。

一、康保二人臺的產生與演變

康保二人臺的產生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屬于東路二人臺,其來源有:(1)山西的民歌、秧歌,河南、蘇卅I等地的小調與康保本地的“爛席片”等曲調相結合形成了康保二人臺的唱腔。(2)干嗑兒(或稱呱嘴,類似順口溜。但對仗并不嚴格)與數板形成了康保二人臺特有的說表演部分。(3)社火中的舞蹈成分構成康保二人臺舞蹈表演的基礎。(4)從周邊地區的較成熟的外來大劇種中吸收了戲劇部分,促進了康保二人臺劇種的形成。康保二人臺建立在當地居民窮困、單調的繁重勞動之上。具有質樸、粗獷、帶野味的藝術風格.很適合壩上地區獨特的歷史與地理環境,在當地深受喜愛。其發展演變,大體經過了一下幾個階段:

(一)小戲雛形階段

據記載,“自康熙年間始,清政府放寬了出塞墾荒的禁令,河北、山西、陜西等地的農民涌入張家口一帶墾荒.有的打短工春去冬回,有的攜家小長期定居。在這種條件下.藝人們在元宵節之后,由三幾個人搭成小班繼續串村打土攤演唱.農忙時節返回。演唱時,村民圍起一個圓圈,有二人分別裝扮丑角、旦角。這種表演被人們稱為“蹦蹦兒”

(二)歌舞表演形式逐漸向戲曲形態過渡

1945年8月,張家口解放后恢復了廟會活動。為“康保二人臺”戲劇提供了較多的演出舞臺。二人臺藝人們如饑似渴地觀看演出,提高了霸王鞭、手絹、折扇的表演技巧,打破了原來二人臺單純走圓場、繞八字的形式,規范了戲劇的表演程式。

(三)鶯獲新生

期間,二人臺藝術受到嚴重摧殘,大部分曲牌、劇目被作為“情歌小調”禁止演出,全縣專業、業余團體被迫解散。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康保二人臺又獲新生,恢復成立了縣二人臺專業劇團,藝人們又重新活躍在舞臺上,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二人臺女演員,獲得真正改頭換面。

二、康保二人臺的劇目特征

(一)小巧玲瓏,注重表現百姓家長里短

康保二人臺的演出劇目絕大部分從民間取材,想老百姓所想.唱老百姓所唱.道出了人民群眾的心聲。因而康保二人臺不演重大歷史人物,不演重要歷史事件,而把老百姓的家長里短放在第一位。康保二人臺的傳統劇目有百余個,經常演出的有五十余個,如《走西口》、《回關南》、《賣老婆》、《姑娘抽大煙》、《頂燈》、《撒蕎麥》、《壓糕面》、《打櫻桃》、《摘花椒》、《十對花》、《賣麻糖》、《賣菜》、《割紅緞》、《哭獄牢》、《珍珠倒卷簾》、《打后套》、《小放牛》、《小叔子挎嫂嫂》、《大連成》、《老爺爺騷媳婦》、《妓女告狀》、《賣碗》、《盼丈夫》、《懷胎》、《水刮張家口》、《畫扇面》、《槍崩小五點》等等。康保二人臺的眾多劇目以本地區廣大農民、牧民,特別是藝人的遭遇為創作素材,或者編演本地區的真人真事,直接反映了人民的現實生活。因其題材小,主人公的角色也多是長工、丫環、農家男女、媒婆、老媽子、做小買賣的人等小人物。在故事情節的表達上自然也就相對簡單樸實,花樣不多。通常一出戲在一開場人物就會自報家門.簡單介紹劇中人物情節、戲劇沖突。康保二人臺雖然以愛情生活為題材的劇目居多,但在思想內容上大多反映了廣大農民的不幸命運與對質樸人性的追求和濃厚的反封建傾向例如小戲《拉毛驢》講述了:劉根喜與李桂香夫妻二人去逛廟會,路遇東家丁老東欲調戲李桂香,被劉根喜抓住,用繩子拴在毛驢后邊,大出其丑的故事。人物:劉根喜、李桂香、丁老東三個;事件:拉毛驢;地點:廟會。人物少,事件小。通過劉根喜這個角色一上場的數板就把故事的大概背景。故事情節交代得比較清晰:幕啟,劉根喜上。劉根喜(數板):說南鄉,道南鄉,南鄉有個好姑娘。姑娘今年二十歲,爹娘給她配新郎。頭一個尋下個劉員外。姑娘一聽淚汪汪。叫聲爹娘聽我講,人家嫌他胡子長。大小老婆十來個,侍女丫環擠滿了房。成天起來不動彈.就像個死豬臭水坑里躺。二一個尋下個小少爺,姑娘一聽淚汪汪。叫聲爹娘聽我講,人家嫌他常尿床。年齡剛滿十二歲,個子就像那支車棒。鮮花插在那牛糞上,左思右想不相當。三一個尋下個賭博漢,姑娘一聽淚汪汪。叫聲爹娘聽我講,人家嫌他整天就往賭博場。家產輸了個凈打凈,整天和老婆鬧饑荒(吵架、打鬧)。氣得老婆上了吊,留下娃娃受犧惶。四一個尋下個莊家漢,姑娘一聽喜洋洋。叫聲爹娘聽我講,人是鐵來飯是鋼。世上倒有七十二行,誰家吃飯也短不了糧。我二人要是成婚配,歡歡喜喜度時光。若問這個姑娘她是誰,她就是我妻李桂香來李桂香。提起我妻李桂香,真是石頭上開花——生綻啦!自從娶過門來,我下地,她紡線,我剝蔥,她搟面,我拉風箱她打炭,這光景過得倒也不賴!今天正是四月八,奶奶廟上唱大戲,有心領上我妻前去逛會,不知道她樂意不樂意?待我回到家去,商議商議。行行去去,去去行行,拐彎抹角來到家……人物雖小卻道出了人間真情,主人公的身份雖處于社會底層,卻刻畫和反映著當地當時的社會現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由于東路二人臺這種“小”的劇目特點,才使其能夠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達到喜聞樂見的效果,深受人民的喜愛。

(二)以小見大,以簡見繁。小劇種卻能演大戲

康保二人臺傳統大劇目不以載歌載舞見長,而善于演故事。在百余個傳統劇目中,抹帽式丑旦戲和載歌載舞丑旦戲,在數量上雖然占相當比例,但成就和影響都不突出。有影響的、生命力強的傳統劇目都是多人物、故事性強的劇目。康保二人臺的劇目的發展過程中,借鑒了外來較成熟的大劇種的有益成分.因而具備了演“大戲”得先決條件。康保二人臺的劇目比較早地進入到多人物、多角色、分行當階段,大大增加了戲劇成分。解放以后,康保二人臺率先將戲劇《朝陽溝》、《卷席筒》以二人臺的曲調、唱腔進行了改編,并成功地搬上了戲曲舞臺,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取得了極大的轟動效應。四、康保二人臺的唱腔特征二人臺是康保人的山藥魚魚、羊肉湯湯、莜面窩窩、羊皮襖襖,紅事唱,白事唱,閑的時候唱,忙活的時候也唱,唱起來高亢唯美、眉飛色舞,跳起來樸實大方、不亦樂乎,土的掉渣的念白、情真意切的表演早就成了當地人心中的一道亮麗風景。康保二人臺來源于民歌,它的唱詞結構十分簡單,屬于由二句或四句構成的典型民歌體結構形式。主要有宮、商、徵、羽幾種調式。這種結構方式直接影響甚著曲調結構形式,內蒙古西部地區爬山歌中到處可見這種山歌結構形式,它雖然形式短小,但卻能夠展示完整的音樂構思。刻畫出鮮明的音樂形象。如譜例一中,旋律起伏大,樂句中常出現大音程,演唱者以一種高亢嘹亮的信天游的形式,展現了晉西北農村空曠、荒涼的景象。這是康保二人臺戲劇《朝陽溝》的開場——祖國的大建設一日千里。女主人公王云環的唱段,創作者把《走西E:I》的曲調經過改編.采用羽調式作為這段唱腔音樂使用。音樂形象舒展.樂句銜接自然,表達人物形象與社會背景貼切。但是康保二人臺唱腔的曲調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就是單調的結構程式無法表達豐富多彩、復雜多變的內容。由于康保二人臺音樂屬于單樂段結構,不能像京劇慢板和晉劇慢三眼那樣舒緩,也不象夾板,流水板那樣緊張激烈,若遇大段唱腔,四句一段反復唱,不僅不利于表現戲劇沖突和人物情感,也會使觀眾感到單調乏味。因此必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出新腔。康保二人臺無論是曲牌、唱腔、念白、舞蹈等都具有與眾不同的藝術特征。它有極強的觀賞性,面部表情細膩夸張,舞臺動作講究技巧和生活化。曲調悠揚高亢。演唱有張力、音色純樸自然,注重細節,劇情短小活潑、舞蹈粗獷豪放、情感豐富細膩具有風趣幽默的獨特藝術魅力。表演者眉飛色舞,欣賞者意猶未盡。

三、康保二人臺的未來發展展望

康保二人臺的藝術工作者為了使康保二人臺的表演進一步完善,針對自身在演唱、舞蹈等方面的不足正在尋求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康保縣政府針對康保二人臺演員繼承和縣二人臺藝術團薄弱的實力。采取了引進人才、加大財政投入、保障劇團藝術工作者的生活開支等有效手段,大大提高了劇團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作熱情。如能在保有自身特色的基礎上廣納博采,必能長久流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