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印順大師眼中的宗教一探
時間:2022-03-11 03:39:00
導語:小議印順大師眼中的宗教一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印順大師上世紀初出生于浙江海寧。跟大部分同輩的中國人一樣,大師一生隨著歷史的浪潮漂流起伏,歷經戰亂、運動,與現實抗爭,曾經苦悶,曾經頓悟,曾經熱血,曾經頑固不化,曾經上下求索。大師厚積而薄發,在生命的后半截大力盛開,他和他的弟子使人間佛教的思想得以行于世間,成為影響深遠的宗教運動。在大陸對于印順大師的介紹中,總免不了提到,大師是太虛大師的弟子,人間佛教的思想來自太虛大師,而大陸倡導人間佛教的一些大師也以太虛大師為宗。印順大師自己,也承認。但是,身處在飄搖年代,繁忙的太虛大師所提出的人間佛教在思想、內容、實踐各方面來說,畢竟有限,也與印順大師的畢竟不同。鑒于大陸的佛教界是改革開放以后才重新開始恢復生機,印順大師卻從到臺灣就一直耕耘不輟,說他才是人間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個人認為并不為錯。大師對于宗教自有一番獨到的見解。
關鍵詞印順大師;宗教;佛教
秉承著先輩如太虛大師的改革精神,為佛教的現代化以及佛教之復興而奮斗終身的印順大師,既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也是一個著作豐富,在學術上廣受承認,備受贊譽的大學者。他自稱“佛弟子”,不是哪一宗哪一派的弟子,而是“佛”的弟子,他主張學佛就是向佛學習,應該兼容并蓄,不應該只取一經。他所撰寫的作品,如《印度之佛教》之類,乃是踏實研究之后,寫下的嚴謹的作品,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宗教徒,憑著宗教熱情,從信仰的角度出發,加入許多自己的宗教體驗和自己愿意相信的故事的成果。這樣有些矛盾的印順大師的宗教思想,會讓人好奇并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宗教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即使在人類社會極大繁榮,科學技術發達倡盛,人類自信心爆棚,宣稱“上帝死了”,宣稱唯物主義是唯一真理的時代到來很久之后的今天,宗教仍然是人類社會最普遍最常見的社會現象之一。或許,正因為其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影響無孔不入,也使得人們對于宗教的認識五花八門。
自來,關于宗教的定義、概念便多如牛毛、層出不窮,似乎每個學者心中的宗教二字的含義多少都有著這樣那樣的不同。
《辭海》中對宗教作了這樣的定義:“社會意識形態之一,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靈,是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在人們意識中的歪曲、虛幻的反映。”
《宗教百科全書》的定義為:“總的來說,每個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們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得試圖完美解釋這個世界。當某些行為典范在特定的一個文化中得到確立時,它就將在這個文化中打下深深的歷史烙印。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應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會中還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響。”
中國的主流認識,無一例外地,把宗教定義為一種“意識形態”,從這個中心出發去做一些描述然后作罷。
西方學者對于宗教的定義卻往往讓人有大開眼界之感。如門辛的“人與神圣真實體驗深刻的相遇、受神圣存在性影響之人的相應行為。”,繆勒的“人對于無限存在物的渴求、信仰和愛慕。”……總的來說,西方對于宗教的定義,多數在人與神的關系上作文章。
印順大師所著的《妙云集》下編中,有一篇叫做《我的宗教觀》的文章,大師在里面對自己的宗教觀做了一番全面的介紹和剖析。
大師在開篇,就說明自己是佛教徒,是以佛教的世界觀來看宗教。然后表明對宗教的態度,宗教不是迷信,是人類的文明根源、人類智慧的產物,宗教與人類的正常生活是不可分的,“大家應以諒解的同情去了解他,或者進一步的去接受他。”。
大師說明出自翻譯“Religion”的宗教一詞對于宗教的定義并不能很好地囊括所有的宗教,于是自己引用佛經給宗教做了一個新的能合于所有宗教的定義:“宗,指一種非常識的特殊經驗;由于這種經驗是非一般的,所以有的稱之為神秘經驗。教,是把自己所有的特殊經驗,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使他人了解、信受、奉行。”
接下來,印順大師從宗教的本質、宗教的特性、宗教的層次、宗教的類別、宗教的價值以及宗教之理想等六個方面把他的宗教思想做了一個全面展現。總結起來有以下幾條:第一,宗教的本質是人類在環境中的意欲表現;第二,宗教有兩個特性,即順從于超脫;第三,大師從佛經諸天世界的建立層次,說宗教有五個層次,“多神、一神、梵我、唯心、正覺”;第四,宗教分三個類別,自然宗教、社會宗教以及自我宗教;第五,宗教的價值在于宗教能使我們強化自己和凈化自己;第六,關于宗教的理想“永生”和人們對于佛教的“無生”的誤解及解釋,提出“新生”概念。
總體上來說,就是在對自己的宗教觀念做一個闡述的同時,為讀者解釋一下部分的佛教觀念。
印順大師關于宗教的定義,無疑非常獨特,準確地揭示了宗教的一個面,解決了佛教這個“沒有神”的宗教的定義問題——這個問題,關注的人很多,有人把宗教定義為“宗教是對某種精神實在的神圣義務。”,也是從這個問題出發的。大師關于宗教的本質是人類在環境中的意欲表現的論述,與西方一些學者的觀點不謀而合,如蒂利希就把宗教說成是“人的終極關切”。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他的這種說法,其實跟我們傳統的宗教定義也有相通之處。
宗教“是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在人們意識中的歪曲、虛幻的反映。”,這樣的說法很有道理,但是,從某種角度而言卻有些粗糙感。這并不是宗教獨有的現象。人們的意識中,每時每刻都有因為自然力量或者社會力量或者兩者合力而產生的“歪曲、虛幻的反映”出現,這些反映卻大多不是宗教的。換句話說,不是只有宗教這種意識形態里,才有對于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的“歪曲、虛幻的反映”。印順大師對于宗教本質的論述,對于這個定義,在某種意義上而言是一個不錯的補充。是的,宗教在“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在人們意識中的歪曲、虛幻的反映。”的這一層身份之外,它還有另一個面目。它是一代又一代在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的作用下生存著的人們,從自己的欲求出發,為了自己的精神需要而做出的一種精神上的創造凝結成的、永續創作和永不完成的作品,隨著時代、社會的變化(下轉第39頁)(上接第38頁)而變化。不是被動地、機械地接受外來影響的結果,其中也飽含著人類追求幸福、安寧的主觀能動作用對人自己、對社會的影響。
不能了解這一點,即不能認識完整的宗教;不能了解這一點,即不能解釋當今世界的宗教形勢。
近代史上,地球人經歷了理性大解放,無論是西方東方,現代的文明之花到處開遍。百年以前即有人預言宗教的衰落,而宗教的確也有起有落,但是,無論是現代文明的沖擊,還是歷史巨浪的暴力碰撞,都沒有對宗教造成致命傷害。二十世紀末葉起,宗教的力量在世界范圍內卻有了復蘇的上升趨勢。信教的人在增加。盡管世界上仍然是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占多數,這些人并不都是文盲、不都是掙扎在社會底層急需精神鴉片慰藉的社會成員。
是的,我們不能認同印順大師那樣的佛教徒的一些觀念和態度,絕不會說出諸如“這不是鴉片,而是維持生命的必要營養”這樣的話,但是,過去關于宗教即是一種精神鴉片的看法,的確是武斷了。
現代宗教研究早已表明,宗教雖然的確能為統治者所用,變成麻痹人民的工具之一,但是,宗教的功能遠不止于麻醉劑一項。歷史上,古今中外的統治者們莫不對宗教的麻醉功能努力加以利用,但是,事實上,根本沒有僅僅依靠麻醉統治的可能。宣揚宗教精神,不論是教人以和平,還是煽動起圣戰的煙塵,歷史上所有的事件背后,真正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宗教,而是真切的人的利益!!虔誠信佛的農民也會抄起大刀,跟隨領袖在血與火之中來個生死之搏,狂熱地向往著耶路撒冷的基督教騎士也會發起叛變起義回家。
沒有人是真正的傻瓜,即使是狂信者也有理智的一面。何況所謂狂信者,歷來在任何一個成規模的宗教里都不能占信徒的多數。宗教里的信徒們(包括狂信者)都是有所求而來,他們在本質上仍然是一個一個的個體的人,這一點不會因為信了什么教而有改變。宗教之所以在今天的世界仍然風行,乃是因為今天的人們仍然需要它,因為無論是科學還是政府都不能使人的欲求得到足夠的滿足。這些不能得到滿足的欲求也就不可避免地轉向宗教。正如印順大師所說的:“這一切,如世間而可以使人類滿足,獲得,那宗教就可以取消了,否則宗教會永遠的存在。”宗教是人的宗教,宗教學也是研究人的科學,如果不能放下歷史的歧見,認真觀察了解、體悟人的存在、人的處境,則不能觸及宗教問題的真正核心。
參考文獻
[1]釋印順.妙雲集[M].臺灣:正聞出版社2000
[2]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
[3]宗教百科全書[M].
[4.]羅德尼·斯達克[美].威廉姆·希姆斯·本布里奇[美].宗教的未來[M].高師寧張曉梅劉殿利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5]埃里克·夏普[英].比較宗教學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6]斯賓諾莎[荷].神學政治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 上一篇:復核在中藥調劑中的作用綜述
- 下一篇:探索讓教育教學在愛心中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