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審美的接近性特征透視論文
時間:2022-12-16 05:34:00
導語:編輯審美的接近性特征透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審美按近性;傳統美學特征;時代美學特征;個性美學特征
【論文摘要】編輯的過程也是審美的過程,編輯審美的按近性具有三個特征:傳統美學特征、時代美學特征和個性美學特征。審美的接近性使編輯產品更貼近受眾,引起受眾共鳴,從而更好地實現編輯傳播的價值。
編輯是策劃審理作品使之適應流傳的再創造活動,其以有效傳播為最終目的。為達到目的,獲得最大的傳播價值,編輯活動必須最大程度地貼近受眾,力使編輯的產品從內在的文化傳承到外在的形式包裝和風格品味,均能引起受眾的審美共鳴。
編輯的過程也是審美的過程。要想實現接近性傳播,編輯必須要注重審美的接近性。編輯審美的接近性具有三個主要特征:傳統美學特征、時代美學特征和個性美學特征。
一、傳統美學特征是編輯審美接近性的文化內核
編輯的審美活動,主要以本民族受眾為服務對象。欲得到受眾的認可,引起共鳴,必須在文化層面與受眾相通,或說具有相同的文化內核。這種文化內核是民族的審美共性,是幾千年形成并在骨子里流傳的美學觀念。如果編輯的審美活動浸潤著這些美學觀念,受眾就能從編輯產品中感受到一種無言的親切和接近;反之,受眾在接受信息時便感到陌生,甚至無法理喻,從而拒絕這些信息。
傳統的美學思想十分豐富,盡管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審美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許多傳統美學觀點,總能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并在不同時代,表現出不同的內涵。
1、曲中見奇
“文章貴曲不喜平。”古人寫文章,講究一波三折。即使開門見山.也是先見天,后見地,然后,才點出“山”來。至于“托物起興”,更是慣用手法,往往興之所至,才人主題。行文更講章法,起、承、轉、合井然有致。文章如此,繪畫亦同。宋朝郭熙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霧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可見,中國的傳統文化以“曲折”、“含蓄”為美。曲中見奇,曲中見巧,這一傳統美學思想,在編輯工作中表現出豐富的內涵。
編輯審美中的“曲”,是通過松緊相連、難易相宜、強弱得當、粗細呼應、深淺搭配、藏露結合等藝術手段的和諧處理來實現的。輕松時,如春暖花開,人其中似閑庭信步;緊湊處,似戰鼓聲急,面對時正立馬橫刀。簡易如飄鴻毛;繁難如扛泰山。弱小如春燕掠水;強大如鮑鵬凌霄。細致時描龍畫鳳;粗獷如潑墨流沙。淺淡時如霧如月;深沉時如夜如潭。欲藏時,龍人云端,尚露一鱗半爪;欲露處,如虎踞石上,還藏一尾雄風。
編輯通過節奏的把握,在優劣的取舍編排、封面、版式的設計、標題的制作、畫面的處理、圖文的互配中,實現“曲中見奇”的美學效果,引起受眾的審美興趣,心底產生共鳴。
2、形神兼備
傳統美學講究形神兼備,以形寫神,以形傳神。有形無神,謂之死也;有神無形,謂之虛也。只有形神兼備,才能達到形真而圓、神和而全的藝術境界。
在編輯工作中,如何體現形神兼備的美學思想呢?
首先,要造好“形”這個基礎。神靠形傳,有形才有神。編輯工作依靠文、圖、線等元素來造“形”,因此,一定要注意文字的準確、圖片的清晰和編排版式的恰當、新穎、美觀。編輯產品要有相對穩定的外觀風格和成熟的藝術形象,不能因求變而造成審美混亂,無法保證“形”的完美和穩定。
其次,要有“點睛之筆”,做到以“目”傳神。相傳顧愷之畫人物,或數年不點目睛,人們間其緣故,他說:“四體妍蛋,本無關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編輯工作與書法、繪畫、文學在美學層面是統一的,它也要求在完美的“形”中,精心設置點睛之筆,一點帶活全身,化平淡為神奇,顯示出神采的魅力。如“文眼”、“報眼”、“刊眼”、“書眼”的設置,莫不源于此。實際上,任何編輯活動,不可能處處出采,能有一目傳神足矣。正如文章因一語精妙而傳天下,版面因一圖醒目而扣人心,媒體因一個欄目出色而成為強勢媒體,書刊因一篇佳作動人而流傳于世,這都是“點睛之筆”帶來的審美效應。
第三,要形神兼備,形成整體風格。世間萬物,有形皆有神,只看這“神”是散還是聚,聚,又聚于何處。編輯過程中,面對成千上萬之文圖,若無法聚其神,則形不成風格;神聚于不同之處,則其風格又各異。編輯要善于結合刊物的特點,選擇、編排稿件,聚其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或厚重,或清雅,或古樸,或清秀,或嚴肅,或活潑……只有形神兼備,才能讓受眾既賞其形狀,又品其神韻,從而產生審美的愉悅感。
3、追求意境
王昌齡在《詩格》中指出:“詩有三境:一日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云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于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日情境。娛樂愁怒,皆張于意而處于身,然而馳思,深得其情。三日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古之意境說,雖與今不大一致,但其強調審美主體的作用,頗類司空圖“象外之象,境外之境”說法。意境的美學特征在于意與境的渾然融合,或說主觀與客觀的交融統一。
編輯活動不是簡單的文本壘砌或裝修,而是一個滲透著編輯主體能動性的再創造的過程,貫穿其中的編輯主體的思想感情和主觀意圖要得到充分而具體的表達和體現。編輯的主觀與產品的客觀相統一,使編輯之情與產品之境相融合,就產生了編輯的意境。
境中含意。編輯無法直接表露自己的觀點傾向和思想感情時,可借用各種編輯手段,把觀點、感情隱含在編輯語言之中。這種隱含不是一般的隱蔽,而是使主觀與客觀水乳交融,渾然一體,達到一種全新的藝術效果,如利用線條、圖片、字體、字號、位置、版式等對文章的特別強調處理。
意與境會。稿件之境撥動了編輯的審美之趣,喚起了“不盡之意”,這“不盡之意”又對稿件之境施加影響,通過編輯設計,使境中有意,意中有境,達到意與境會,產生意境之美,使讀者欣賞時為之感動。就拿版式設計來說吧,編輯只有通讀稿件,并被稿件所感染,才能對稿件進行巧妙恰當的安排:每一篇文章放在什么位置?配什么圖片?標題如何擺放?用什么字體字號?文章區如何穿插?線條粗細如何選擇?怎樣留白?顏色如何搭配等等。唯如此,讀者才能欣賞到版面形式與文章內容渾然天成的意境之美。
4,虛實相生
虛與實是一對古老的審美范疇,不僅在藝術創作和藝術評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這種審美習慣已根植于國人的潛意識之中。如繪畫講究“畫留三分白,氣韻自然生”;書法講究“計白當黑”;戲曲以虛擬模仿真實;園林建筑注意留空等等。從哲學層面論之,老莊哲學中的虛實、有無思想,影響著幾千年的東方審美史,至于在文學創作中,虛與實更是最基本的美學原理,從詩詞歌賦到散文、戲曲、小說,無處不閃耀著虛實相生的美的光芒。
“虛和實”體現于編輯活動中,首先表現為對空間美的營造,即對沖擊視覺的“無”和“有”的靈巧揉合上。編輯在版式設計、標題制作、圖片設置上,都應注意“無”和“有”的整合。其次,“虛和實”表現為對節奏美的追求,即對刺激審美的“強”和“弱”的準確把握上。有了主次之間的停頓和強弱變化,也就有了節奏美;有了相對的“虛”和“實”,受眾接受信息時頓生一種似曾相識的美感,并愉悅地參與到信息的傳播之中。
二、時代美學特征是編輯審美接近性的流行色彩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是生活。”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人們的審美觀也是千變萬化的。每一個時代,總有其審美的共性,即時代的美學特征。審美的時代性十分明顯。且不說歷史長河中,審美觀是如何的千變萬化,就是近三十年來,人們對美的認識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三十年前的衣食住行、家居建筑,今天看來已經有些“老土”。當年的“美女”,還不及當今大街上擦肩而過的行人亮麗。特別是在所謂的信息社會中,日益現代化的信息交流手段,使人們的生活在日新月異中趨于多變,趨于浮躁。世界缺少沉淀與持久,人們的審美觀在多元中陷人混亂,甚至許多傳統的審美思想,被迫改頭換面,涂上時代的流行色彩。這種現象的出現,可以說有某種歷史必然性,因而也便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們應當正視,不可回避。
編輯的審美活動,要想體現接近性,只有捕捉、緊跟時代的美學特征,積極進人有效的流通環節,才能體現自己的審美價值。
美的形式承載著美的內容,美的內容制約著美的形式。下面我們從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探討編輯審美的時代美學特征。
1、形式上的時代美學特征
首先,編輯產品通過富于時代美學特征的形式吸引讀者。隨著時代的發展,編輯產品中美的形式變化明顯,上世紀八十年代前,編輯產品形式上通過簡單的元素組合表現單一的時代特征:顏色以黑、白、灰、紅、綠為主;圖像和畫面嚴肅、平穩中顯出呆板,整潔、干凈中露出單調。受眾極易出現審美疲勞。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形式美得到了編輯的強調,并呈現出多元化的審美特征。豐富的色彩,活潑、大膽的圖像畫畫,優美動聽的音樂等多層次的表現手段,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聽覺沖擊力;人性化的和諧設計,信息化的速度追求,表現出多元的時代美學特色。形式的美,成了吸引受眾參與審美的亮麗風景線。
其次,編輯產品通過富于時代美學特征的形式傳達信息。在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時代,編輯產品無法從時效性上取得突破,因此只能追求內容的詳盡完整,以滿足受眾饑渴的信息閱讀心理。那時,編輯的形式不承載太多的信息。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世界瞬息萬變,信息稍縱即逝,與信息傳播有關的審美活動多在快節奏、高速度中完成。編輯的產品,必須從形式上適應這種節奏和速度,以簡潔、方便為美學特征。圖片提倡幅大量多,畫面追求直觀直播,篇幅變得短小精致,裝幀適于攜帶閱讀。如美國甘尼特報團1982年9月15日創辦的綜合日報《今日美國》,便從形式上打破了傳統報紙的局限,充滿時代的美感。它常用引人注目的標題新聞或圖片新聞;報道十分簡短,頗似全國性的新聞簡編;常將冗長深奧的內容化為生動形象的圖表;不注重深度報道和專欄評論;字體醒目,字號較大。它能保證受眾在最短時間里,充分了解國內外的重要新聞信息。
在信息社會里,編輯的產品之間功能不再固守各自領域,形式正在實現交融互補,報紙電視化,報紙雜志化,電視報紙化。特別是網絡媒體,它綜合了其它媒體形式上的優勢,加之本身的技術優勢,一躍成為主流傳媒。它能使編輯賦予產品的時代美學特征,從形式上得到完美的體現。
2、內容上的時代美學特征
編輯屬于精神文化傳播,是實現文化積累文化貯存和文化延續的基本機制。編輯作為文化的傳承活動除了保留了傳統的美學特征,還必須從內容上突出時代的美學特征,以吸引受眾,達到傳播的目的。我們從內容上把時代的美學特征概括為真與新、雅與俗、硬與軟三對范疇。
a.真與新
在編輯的產品中,有注重藝術真實的文學作品,有強調生活真實的傳媒作品,后者是本文的研究對象。
真實是信息傳播的生命。傳播的真實,有別于荒誕虛擬,有別于文學合成,有別于道聽途說,它必須是實在的、具體的、確鑿的信息。這種真實不僅僅是現象真實、本質真實,而且還表現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信息包含的具體事實必須真實;第二個層次是信息中對事實的概括必須真實;第三個層次是信息包含的事實和這類事實的總體要一致。信息社會中,傳媒通過信息傳播為受眾構建出一個“虛擬社會”,“虛擬社會”與“真實社會”的差距,使受眾變得困惑、迷茫。人們總是在變動中追求穩定,在虛擬中渴求真實,求真,是受眾普遍具有的接受審美心態,因此,真實是信息社會的至美,編輯以真實為美,定能引起受眾的共鳴。
如果說“真”是編輯產品的生命,“新”則是編輯產品的靈魂。內容的創新及新鮮,既是編輯審美的追求,也是受眾的審美期待。在“信息就是財富”的時代,人們通過對新信息的掌握、分析、利用,使之轉變為物質生產和經濟交流活動,帶來基本的生活需求。同時,新信息也是受眾審美的需要。信息時代是一個極易產生審美疲勞的時代,人們只有在新信息中才能把握時代的美學特點,充實、完善自己的審美觀,使自己的生活與時代同步,成為一個融人時代的人。編輯的審美活動一定要貫穿“求新”的美學思想,特別是在編輯的內容上,要善于在信息海洋中發現獨家信息,在平常信息中尋求獨特角度,在同題信息中爭取時效。就象一朵最美的花,她一定是與眾不同的,同時,她還必須是在最為嬌美的時刻,最快地與喜愛、期待她的人們見面。
b.雅與俗
“雅與俗”作為一對審美范疇,是民族審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審美層面對文化產品的模糊區分。任何時候,它們都辯證存在著,無法明確區分。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來源于俗,俗孕育了雅。隨著時空變換,雅可以成為俗,俗可以成為雅。雅得過分,也就俗了;俗得天然,也就雅了。
古人以“陽春白雪”為雅,以“下里巴人”為俗。如果從文化層面來區分,官方文化(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知識分子文化)為雅,大眾文化為俗。
不同時代,文化傳播中的雅與俗是有所側重的。有時以雅為主流,有時以俗為主流。信息閉塞的封建社會,統治者控制著文化主體,宣揚“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有意把官方文化和知識分子文化混為一談,使知識分子以“學而優則仕”為人生追求,為統治者服務,從而把文化淪落為統治者手中的工具。那時,信息傳播十分有限,且側重于“雅”,忽視了民間俗文化的交流。二十世紀以來,各種文化思潮興起,特別是信息社會的到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刻,對普通個體的生命價值進行重新審視,對傳統的“雅”文化產生懷疑。人們開始追求個體的自由和價值實現方式,開始觸摸現實生活中近距離的美。這時,大眾文化(俗文化)成為時尚,“俗”成了時代的美學特征。編輯的產品開始體現大眾文化的特點。電視、廣播揭開神秘的面紗,各種與受眾互動的娛樂節目紛紛涌現,黃金時段也開始記錄、講述著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書籍、雜志走下說教的神壇,注重對普通人的關懷,貼近受眾的生活,走進受眾的心靈。報業的發展,由雅而俗的變化更為明顯。單從功能上說,原來報業是以宣傳功能、輿論功能、教育功能為主要功能,如今卻以傳播信息功能、娛樂功能、服務功能為主要功能。內容愈來愈俗,但離受眾越來越近了。這種以“俗”為美的變化,其實質是以“真”為美、以“善”為美的體現。
編輯的審美只有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貼近受眾,才能避免在“雅”的追求中,限人曲高和寡的境地,避免在俗的變化中,落人庸俗、粗俗的泥潭。許多媒體為了開發市場,常有迎合某些低級趣味的需求之舉,這與許多靠身體寫作的美女作家、性描寫泛濫的三流作品、胡編亂造的“戲說”、“水煮”,炒作式的人體彩繪、攝影一樣,都是“丑”的譯釋,與“俗”無關,更與美無關。
c.硬與軟
在新聞報道中,有“硬新聞”與“軟新聞”之說,前者指政治性強、宣傳色彩濃厚的新聞,新聞價值表現為重要性,多涉及理論、政策、思想等較“虛”的問題,文章以說理為主;后者指側重于事實、實踐報道的新呵,有意把政策宣傳、作者觀點隱含在新聞事實的描述、介紹之中,富有趣味性、人情味,可讀性強,因此常有“隨風潛人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軟”比“硬”更能讓受眾接受,從而達到宣傳效果。同志曾說過:“我們的宣傳報道,要軟些,軟些,再軟些。”過去,我們的傳播以“硬”為主,這是由當時的時代背景決定的。在當今信息時代,我們仍然要通過“硬”的作品,旗幟鮮明地表達觀點,深刻嚴密地闡述理論,全面詳細地宣傳政策。但這些“硬”的主題,我們可以通過“軟”的內容來表現,做到“軟”中有“硬”,“硬”中有“軟,以“軟”化“硬”,以“硬”帶“軟”,從而“軟”“硬”兼施。總的來說,當今的信息傳播中,“軟”的比重大一些,編輯產品也以“軟”為美。這是因為:一、以“軟”為主的作品,或由事及理,以理服人,或借景抒情,以情感人,更符合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人們認識事物的基本規律;二、以“軟”為主的作品,更注重細節處的人文關懷,因此更能觸及受眾心靈深處,易產生強烈的震撼力;三、以“軟”為主的作品,傳遞的信息更真實,因而更有力量;四、以“軟”為主的作品,更具有接近性,易使受眾產生親切感。
編輯在選擇、編發稿件時,一定要認真體會“軟些,軟些,再軟些”的美學內涵。
三、個性美學特征是編輯審美接近性的風格標簽
即使接受相同的傳統文化熏陶,生活于同一時代,不同的編輯,其產品也會表現出不同的風格。這種產品個性之美,取決于編輯的審美個性和編輯部的策劃水平及目的。公務員之家
1、編輯的審美個性
人的審美過程,是一個運用已知解讀未知的過程。人腦在認識、反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具有主觀能動性,不同的知識水平,不同的認識能力,甚至不同的性格、興趣、愛好都會影響人的審美層次、角度和側重點,從而在審美共性之中形成千差萬別的個性審美特征。
編輯的審美個性,影響著產品的風格。不同的編輯,其作品或樸實通俗,帶著泥土、青草的芳香;或精巧雅致,如細瓷、韶樂般曼妙;或熱辣新潮,如紅椒人舌,夏日滿懷;或清新高遠,如明月松間、清泉石上;或博大厚重,如海納百川;或靈秀雋永,如風行水上。正是因為有了編輯的審美個性,我們的信息傳播才會春色滿園,百花齊放。
2、策劃應追求個性之美
編輯產品的個性美,除了編輯審美個性的主觀影響因素之外,更多的是在對傳播市場進行科學的調查研究之后,在充分考慮受眾的地域、職業、性別、年齡、心理等因素的基礎上,有目的地策劃和定位的結果。在以市場作依托的編輯傳播過程中,脫離受眾的審美需求是盲目的,這樣的個性美是致命的狹隘。只有釗漢寸某一特定群體的審美需求,有意識地打造出與之相適應的充滿個性美的產品,才能達到傳播的目的。
風格迥異的編輯產品,為什么在受眾中總能引起共鳴呢?首先,這是編輯有針對性地策劃的結果。其次,編輯產品雖然表現出個性之美,但其本質中仍然包含著傳統的、時代的審美共性。再次,時代的審美觀由趨同轉向求異。曾經,我們的審美觀趨向同一:穿同樣顏色的衣服,唱同樣的歌,看同樣的電影,翻同樣的書。美被不斷復制,變得枯燥無味。編輯的審美必須與政治需要保持一致的時候,雖然產品和受眾重復接觸,但離美卻越來越遠。當今時代是一個多元、開放的時代,人們的審美趨向“求異”。人們反感“全面”的假大空和膚淺,喜歡在局限性的深刻中尋求美的真諦,從物質生活到精神領域,尋找適合自己的美。在這種背景下,編輯的審美個性得到支持,造成了編輯產品萬紫千紅的局面。風格多樣化的編輯產品,為各種類型的受眾提供了一個自由廣闊的選擇空間;審美個性化的受眾群體,為不同風格的編輯產品提供了市場,兩個集合之間形成了對應關系。
編輯產品在追求個性美的同時,有必要考慮受眾的需求。如果閉門造車,標新立異,有可能得不到受眾的認同。但若是為了迎合一小部分受眾的審美需求,使自己的產品陷人審美的“死胡同”,也必將影響產品的廣泛傳播。編輯產品的個性,必定是共性中的個性,這種個性之美,一定是唯真、唯新、唯用的。
總而言之,在編輯的審美過程中,傳統的審美特征、時代的審美特征和個性的審美特征,都是為了使作品更接近于社會,更接近于時代,更接近于受眾,一句話,即作品更具有審美接近性,從而在傳播過程中,因為美的力量,而使作品更快更好地為廣大受眾服務。
- 上一篇:公司環境下的內部審計探析論文
- 下一篇:科學發展管理規范化社區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