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與真實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2 04:43:00
導語:童話與真實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童話作為文學體裁是兒童文學中的一種,然而童話不只屬于孩子,許多成年人也需要童話。童話的本質在于它構筑了一個與現實世界完全不同的童話世界,它既是通往過去的,也是指向未來的。人們對童話的需要來自對現實世界的超越性要求,也源于人類早期經驗中把握世界的方式對他們產生的心理影響。童話的最高價值在于它的真實,這種真實不同于現實生活的“在者”的真實,更接近于海德格爾的“存在”真實。
【關鍵詞】童話世界;超越性要求;把握方式;真實。
通常說起童話,人們的直覺反應就是想到孩子。童話是屬于孩子們的,他們有七色花,有格林童話、也有安徒生和丑小鴨,還有最近的哈里波特。可是,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嗎?有的人也許會補充說,童話也屬于曾經的我們,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的確,真實情況的一部分是這樣的,那么另一部分呢?這讓我想起了那部著名的法國童話《小王子》。《小王子》是圣·德克旭貝里(也譯作安東尼·圣修伯里、圣愛克蘇貝里或者安托萬·德·圣埃克絮佩里)的作品,它寫于1943年。如果在互聯網上搜索關于它的介紹,就能看到許多關于它的數據。比如:全球閱讀率僅次于《圣經》的最佳書籍,全球發行量已超過5億冊,譯本至少在102種以上。這些數據告訴我們一個有些讓人驚訝的事實,也可以引用關于這部童話的另一種介紹來描述:“它是一部寫給成年人的童話故事”。真實情況的另一部分就是:這個世界上除了孩子,許多成年人也在看童話;不僅是在他們小時候看,長大之后也看;不只是重溫他們小時候看過的童話故事,也看新的、可能是專門寫給他們這些大人的童話。真實的情況就是,人們需要童話。
一
在開始關于童話這種現象的全面考察之前,首先我要弄明白什么是童話?!掇o?!穼ν挼慕忉屖牵骸啊瓋和膶W的一種。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節神奇曲折,生動淺顯,對自然物往往作擬人化的描寫,能適應兒童的接受能力?!盵1]這種從文學體裁的角度對童話的解釋,讓我們了解了作為大的文學現象的一部分的童話是什么樣子的,也了解到了想象、幻想和夸張對它的重要性。不過,這些似乎還不足以解釋人們為什么需要童話,和人們需要的童話到底是什么的問題。那么把視線轉向童話本身來試試,看看童話里面都有什么。鄉村、農場、城堡、公主、巫婆、精靈、士兵、小女孩、會說話的各種動物和植物、能實現愿望的花、能畫出真東西來的毛筆、騎上去可以飛上天的掃帚,甚至是別的小行星上面來的小王子……這些東西里面有的在現實里(或者說在歷史上的現實里)就能找到,比如農場、城堡、公主、士兵、小女孩和小行星;可是我們沒見過動物和植物說話,也沒見過會飛的掃帚,更沒見過用氫氣球做太空旅行的叫做小王子的小男孩。這些顯然不是我們眼中現實世界里面的存在物,它們違背了人們對于這個世界的基于理性和邏輯的認知。那它們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這些雖然不曾在現實世界里面出現,卻又是似曾相識的,來自我們記憶深處的某個地方,在那里這些似乎就是我們對世界的印象的一部分,它們以記憶碎片的形式被保存下來了,而存儲了這些碎片的地方的時間坐標就是童年。也許這樣我們就能知道了,童話是一個用真實的和想像的材料共同搭建起來的孩子眼中的活的世界,當這個世界被以文學的形式再現出來,就是童話。童話的世界,和我們所在的這個真實的或者說現實的世界相比,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海德格爾認為“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個世界”[2]童話的本質和魅力就在于它構筑了一個和我們所生活著的現實完全不同的世界,人們看童話,就是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同時,又因為童話是以孩子的眼光去創造和發現的世界,人們看童話,也是回到一個過去的舊的世界。童話就是一個不同的世界。
童話世界與現實世界不同,在于對世界的把握方式不同。童話是孩子眼中的世界,孩子們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捕捉關于他們眼前的這個世界的信息,再去建造一個屬于他們的世界。他們不知道什么是認知,更不知道什么是理性和邏輯,他們甚至分不清現實和想象的差別。對于一個孩子,世界可能就是一片葉子、一只蜻蜓、或者天空中的一團云彩,或者這些東西的簡單混合物。在這個世界里面,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是有生命的,有思想和有感情的,那是一個活的世界。與之相對或者說相反的是屬于成年人的現實世界。(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所說的孩子和成年人不只是年齡上的區分,而是一種認知方式或者生存方式的區分,比如一個成年人可以擁有孩子的心境,擁有自己的童話世界,而一個孩子,在他長大的過程中也可能失去童話世界,而完全進入現實世界。)現實世界里面,人們對世界的把握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認識性的,把世界作為客體和對象來加以認識。另一種是實踐性的,它遵循價值原則和功利原則,旨在處理好自己和作為客體和對象的世界的關系。而這兩種把握方式其實并不是他們選擇的,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們是被賦予的,或者被強加的,伴隨著每個人受到的教育和他們的成長,這種把握世界的方式漸漸成了他們的內在本質,于是童話的世界消失,世界失去了生命,成為嚴謹的、豐富的卻也是對象化了的現實世界。一個人對世界的把握方式,決定了他擁有什么樣的世界。孩子滿懷生命熱情的眼睛里面,有一個充滿各種可能的活的世界,他們自己就是這世界的一部分,這世界也是他們的一部分。成年人的眼中也有一個世界,他們用冷靜的眼睛去認識這個充滿秩序和法則的世界,他們在世界之外,世界也在他們之外。作為文學體裁和文學現象的童話,則是那些還沒有完全失去童話世界的成年人對于童話世界的懷念和再現。
二
現在,知道了童話是什么,就要解決另一個問題了——人們為什么需要童話?人們生活在自己的現實世界里,他們在現實世界里面呼吸,喝水,吃飯,睡覺,學習,工作。他們為什么需要童話的世界呢,為了放松和娛樂嗎?可是他們有雜志、電影、電視節目、健身房和游樂場,這些都比童話更能讓一個工作疲憊的成年人感到快樂。為了顯示對過去曾經有過的生活的懷念嗎?那么從前的玩具、舊相片,日記和回憶錄就能實現這個目的,并且會更生動更具體。為了探尋人的意識和心理更深層次的奧秘嗎?可那樣讀童話就不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種需要,而變成一種工作了,那顯然不是我所要研究的作為人類生活中一種現象的童話了。那么到底是為了什么,人們要對這個并不屬于自己的童話世界顯示出這么大的興趣和熱忱呢?這可能要從更廣闊的范圍和更深的層次上去尋找答案了。
首先,從現實生活的角度來看,人們對童話的需要來自于對他們所在的現實世界的超越性要求,這種超越要求體現在童話現象中,既是通往未來的,又是指向過去的。對于一個孩子來說,童話世界可能就是他的世界,是他的世界的全部內容。而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童話世界卻變成了這個巨大的、無處不在的現實世界之外的一個奢侈的小角落。絕大部分的時間里面,人們只能在現實世界里面遵循著現實世界的法則,以一個成年人的身分生存著,童話世界只是作為一種有時模糊有時清晰的記憶存在在他們的腦海里面,只在偶爾的哪一刻,以一本童話故事的形式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里。兩種世界的這種巨大的差別和距離感,讓我想到了宗教和現實的關系,宗教之于現實,是一種彼岸和此岸的的關系。當人們在此岸世界感到挫折和空虛,就會傾向于呼喚一個彼岸世界的存在,把希望寄托在那里。因為有了彼岸世界的存在,此岸世界的種種不如意之處才顯得可以容忍了。童話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的關系和這種關系有些類似,但又不太一樣,童話世界是可以存在于現實世界之中的,它與現實世界之間的關系不是并列的或者說可以相互替代的,而是共存的。但是人們對童話或者說童話世界的期待,卻和人們對宗教彼岸世界的希望一樣,是出于一種超越現實世界及其法則的深層心理的需要。人的大腦和心靈是很復雜的東西,它們并不是現實世界和它的理性法則和功利法則能夠完全規范在內的。事實上,正因為身處在現實生活之中,人們才更想跳出現實世界,去擁有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生命體驗,而這正是童話所能帶給他們的,如前面提到的,既是進入一個新的世界,又是回到一個舊的世界的感覺。從這種意義上說,人們看童話,就是從現實世界中暫時逃離出來,躲到童話的世界中去度假,或者說療養。
其次,從深層心理結構上看,對童話的需要源自人類早期經驗中對世界的獨特的把握和感知方式。童話和童話世界代表了一種人類早期階段把握和感知世界(這里所說的世界也包含他們自身)的模式。在人類文明前進的過程中,這種早期的把握世界的方式逐漸被更為復雜也更為精確的理性認識和邏輯推理所代替,而沉淀為人類深層心理結構內容的一部分。這一演變過程也被再現在了人類個體的成長過程中,兒童以一種非己非物的態度去認識世界,他們眼中的世界是有生命的的混沌一體的世界,感性與理性,情感與理智,想象與現實……所有這些后來出現的東西在那里都是融為一體的,而這就正是童話產生的心理基礎;隨著兒童成長為少年,青年,直至成為完整意義上的成年人,他開始更多的用理性思維方式去認識面前這個對象化的世界,用歸納和分類的方法去收集和整理來自于這個世界的信息,用邏輯判斷和推理去解決這個世界里面的具體問題,用現實性的實踐原則和功利原則去處理自身與世界的關系。這樣,兒童時期所擁有的世界和擁有這樣的世界所依賴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就成為了一個人的個人歷史的內容,就象作為整體的人類早期把握世界的方式成為人類歷史的一部分那樣。而這段個人歷史通常不是被肯定的,至少不是被重視的,人們對待它的態度就是把它當場第七個燒餅之前的某一個燒餅,或者認為它是在通往真理的路上必經的坎坷。但是即使不被肯定和重視,作為童話和童話世界的心理基礎的這段歷史卻實實在在的人們的心靈深處留下了痕跡,成為超越了理性所能把握和解釋的領域的深層心理結構的一部分,而對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正是這種人類早期(包括群體早期時代和個體早期階段)把握和感知世界的思維情感模式的存在和影響,人們才在現實世界里面感受到了對童話世界的需要和呼喚。讀童話,進入童話世界,會讓人產生一種故地重游的親切感和幸福感。
三
關于童話現象的考察,還有第三個問題,那就是童話的意義問題,也是關于童話的價值判斷問題。這就要談到童話和真實的關系問題,它決定了我們從“真”這個具有終極價值判斷性質的層面上對童話的價值做出怎樣的判斷。
通常,人們談起童話,就會自動地把它和“美好的”、“奇妙的”這樣的詞語聯系起來,對他們來說,童話的魅力正是在于它不是現實。這樣是不是說童話就不是真實的?或者對童話的價值判斷不能從“真實”的層面上去進行探討了呢?這涉及到了我們對于“真實”的定義和“真實與“現實”的關系問題。什么是真實?是否我們所見、所聞、所感的東西和所被告知的關于這個世界的那些“常識”就是真實的?事實上,比起真實來,這些更應該是屬于現實(包括當下的現實和歷史的現實)的范疇。胡塞爾認為這是“自然的態度”和“歷史的態度”,他以“懸置”的方法對這兩種態度加以限制,并試圖以此實現對它們的超越,從而走向一種“面向事物本身”的態度?!懊嫦蚴挛锉旧怼本褪峭ㄟ^“現象學還原”回到認識過程的始源和客觀性,只有在認識的始源處才能獲得“真實的實在性”。胡塞爾現象學體系中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意向性”,也支持了他關于“真實”的這種看法,他強調一切對象都是在意識中生成的意向對象,而一切意識都必須指向意向對象。也就是說,人們習慣了的“真實”(實際上是“現實”)其實只是在意識中受到了意向性限制和被它構造出來的,每個人都只能擁有事實的一角或幾角而非全部。這樣,“自然的態度”和“歷史的態度”就失去了它們的根基,成為了被置疑和超越的對象。根據現象學的這些觀點,現實不能等同于真實,真實不是像現實那樣直接就可以獲得的,它需要通過努力來實現把握。現實不等于真實,那么作為與之相對應的概念的童話,它和真實的關系是什么呢?童話世界里面有許多我們在現實世界里面無法見到和無法實現的東西:會說話的蜘蛛、會飛的掃把……然而是否這樣童話就是不真實的?如果這樣去判定一種事物是否真實,那就仍然是一種認識的態度和一種自然的態度。要真正理解童話和真實的關系,我們就要回到童話作為文學作品的本質角度來看。在海德格爾看來,文學是存在的“顯現”,文學作品所構成的世界就是在呈現被遮蔽了的存在本身,因此它就可能比我們的常識狀態下體驗到的現實生活的本身更接近真實。童話把握世界的獨特方式,比起現實世界中人們對世界的對象化的認識態度,更接近于現象學的“本質直觀”,正因為不夠明晰和確切,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了包容性和開放性的特征,如童話的世界不會簡單地否定某種事物存在和表現的可能性,而是采取一種平等的態度,去感受它們的存在,探究它們的的意義,這就減少了因為過分追求對象的明晰所帶來的那些源于意向性的限制。童話世界中那些由想象生出的各種現象,在某種程度上正是這個世界更本原的面貌的體現。比如童話中那些會說話的動物和植物,通過“語言”這種特殊的能力的獲得,它們重新擁有了與人類進行對話的平等的身分,而這正是擺脫了我們人類中心主義立場之后所顯現出來的真相,童話就是以這種簡單的方式揭示出了人類與自然環境和其他生物關系的命題。童話所反映的是另一種真實,它是不同于現實生活的“在者”的真實的更接近于海德格爾的“存在”的真實。童話與真實的這種關系,也許正是它具有真正巨大的魅力的最終原因。我們也可以說,童話的最高價值就在于它的真實。
【注釋】
[1]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飞虾^o書出版社1979年,第4049頁
[2]爾伯特·霍夫塔特《詩歌,語言,思想》44頁見《西方美學通史》第六卷《二十世紀美學》上蔣孔陽朱立元主編朱立元張德興等著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第471頁
【參考書目】
《西方美學通史》第六卷蔣孔陽朱立元主編朱立元張德興等著上海文藝出版社
《現象學在中國——胡塞爾〈邏輯研究〉發表一百周年國際會議》上海譯文出版社。
- 上一篇:交通系統主題實踐活動方案
- 下一篇:道路運輸企業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