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角度探析《祭侄文稿》

時間:2022-10-30 02:50:00

導語:心理學角度探析《祭侄文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心理學角度探析《祭侄文稿》

摘要:為了弘揚傳統書法藝術,喚起大家對歷代經典著作的喜愛和重視。本文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分析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把作品《祭侄文稿》的內容和藝術表現形式與心理學緊密聯系,突出“書為心聲”的觀點。提倡用心感悟書法藝術,并將生活融入其書法創作中。

關鍵詞:心理學;顏真卿;《祭侄文稿》

中國以心為本的心理學是一種境界,需要我們用心去理解。豪放者的字體如狂風掃落葉般揮揮灑灑,結構簡省,筆畫連綿;拘謹者的字體如鐵杵磨針一般精雕細琢,字體方整,筆畫平正;平和者的字體如山間流水一般,相見而行,秾纖間出。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世稱“顏魯公”。其留意翰墨,為立家明訓,莫不克尊是守。受家訓的影響,起初他書寫并不是為了成為書法家,不以書自命,書契之作意在適用記事而已。唯其性之愛重,所見亦多,玩習趨變,隨意自娛,不為有名氣反而得其名。他最早著有《多寶塔感應碑》,廣德二年(764)又書《爭座位帖》《麻姑仙壇記》。其中《祭侄文稿》最令筆者驚嘆不已?!都乐段母濉窌谇辏?58),是魯公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行書紙本縱28.8厘米,橫75.5厘米,23行,共234個字(另有涂抹字30余個)(如圖1)。圖1祭侄文稿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和史思明向唐朝發動的戰爭,[1]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是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促使唐代開始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開元、天寶年間,宮廷生活日趨腐敗,邊鎮節度使傭兵49萬,為中央內地兵員的6倍多,造成了內輕外重的局面。安祿山叛變,顏真卿帶軍平定邊鎮,卻由于兵將太少不戰而敗,損失非常慘重,激起顏魯公的憤怒;“悲哀”是失去熱愛或盼望的事物所產生的感受。

[1]顏真卿不僅戰敗,還失去了自己的堂兄顏杲卿和愛侄顏季明。當時叛軍緊逼,顏真卿的堂侄成為他父親和顏真卿的聯絡官,往返于河北正定、山東德州之間傳遞消息,使兩郡連結,形成掎角之勢,齊心效忠于唐王室,抵抗叛軍。但太原節傭兵不救,以至破城,顏杲卿和顏季明先后被叛軍安祿山所殺。所以他完全受心情驅使涂抹、修改、頓挫舒放,正因為如此,此幅書法作品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來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道法自然。從現代心理學的主導觀點看:情緒情感活動至少由情緒情感體驗、情緒情感表現和情緒情感生理三部分組成。它不僅具有獨特的主觀體驗,而且具有獨特的外部表現,如面部表現,以及獨特的神經生理活動,如皮層下部位的特定活動。它既是體驗,又是反應,既是沖動,又是行為,既是有機體的一種復合狀態,又是以特殊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心理過程。[1]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顏真卿的情緒帶有較多的沖動性,難以冷靜。陳深《停云閣帖題記》說:“此帖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如纂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出天造,豈非當公注思為文而于字畫無意于工,反而極其工邪!”(如圖2)[2]

圖2在各種情緒狀態下的呼吸曲線在沒有照相機的時代,人們通過《祭侄文稿》可以了解顏真卿的性格,體會他的心情。性格測驗法是西方廣泛運用的一種方法。鑒定性格的方法有很多種,如觀察法、談話法、傳記分析法、作品分析法等。時過境遷,我們只能通過顏真卿的書法作品和相關史記等去認識他。無論從文學內容還是從書法藝術的角度分析,我們都能在腦海中浮現出當時的場景,體會顏真卿的心境。唐朝希運在《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中強調,心境雙忘就是放下,心就是無心,境是緣起空性,統統放下,乃是真法。生活亦是如此,心境不同,生活亦不同。在書寫中找尋內心世界,在內心世界開出一片墨香的花海。陽光明媚時,臨寫一篇古雅文字,以吾心會古人之心,當吾心與君心相遇,就情不自禁,難以自拔。

作者:張琪 單位:山西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潘仲華.心理學[M].河海大學出版社,1991:146,158.

[2]朱關田.中國書法史[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