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賞析景與情思索

時間:2022-05-14 09:22:00

導語:古詩文賞析景與情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詩文賞析景與情思索

古詩文最常使用“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敘事緣情”等抒情方式,將作者的感情傾向、審美意趣通過生動的形象表達出來。所有好的古詩文作品,無一例外地表現了作者的審美意識,要把握作品中的“情”,不僅要知人論世,了解其創作背景,作者往往把自己的身世處境與個人榮辱融注于自己的作品中,常常通過寫景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們鑒賞古詩文,分析其情感傾向,就必須從景物入手。只有在景物所描繪的意境、意象本身蘊含的內容把握準確的基礎上,才能體會出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意緒。在古詩文的學習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一、掌握古詩文中景物賦予的常用意蘊

某些景物經過長期的歷史文化積淀,賦予了特定的審美內涵。如“柳”字,其音同“留”,具挽留之意,故在古詩文中常用它來表達熟悉的離愁別恨。諸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門外柳花飛,玉郎猶未歸”,莫不如是。而“羈旅”往往寫游子思鄉之情。如“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鴛鴦”則喻指愛情,“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孔雀東南飛》)。“楊花”漂泊無定,“子規”啼血哀鳴。當然,意象在特定的環境下也可賦予新的內涵,但平時如加強對意象的把握,將有利于盡快進入作品所描繪的意境,體味作品所蘊含的感情色彩。

二、抓住作品的主要景物(景象)進行分析

古詩文作品中,詩歌的形象意境既具有巨大的概括性、包容性,又具有很強的朦朧性。古人寫文章,講究含蓄凝煉之美,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在鑒賞時,常難以直接看出蘊含的感情。所以,要善于抓住主要景物(意象)所蘊含的內容來思考言外之意。如杜甫《登高》,詩人首先用了六個特寫境頭,選擇了“風急”、“天高”、“猿嘯”、“渚清”、“沙白”、“鳥飛”六種景物,極力渲染秋江景物肅殺的特點。夔州以風大聞名,風聲中傳來猿猴的哀叫,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是迎風飛翔不停的水鳥。這幾個景物給人一種悲涼的感覺。詩人在首聯就用凝練的筆觸渲染出一種悲涼氣氛,緊接著作者的視野逐漸拓寬:仰望落葉,落葉隨風飄零;俯視江水,江水奔流不息。

“落木”蕭蕭,“長江”滾滾,不僅形象地寫出了落葉發出之聲,長江洶涌之狀,更主要的是透過這種蕭條凄冷的意境,折射出詩人此時居無定所,流落夔州,韶光易逝,斯人年邁,壯志難酬的情感。此詩首聯與頷聯寫景,為頸聯和尾聯的抒情打下基礎。頸聯的“獨登臺”,表明前兩聯的景物是詩人登臺后所見之意,這此景與心中之情緊密相連,望著如此蒼涼凄清的秋景,又怎能不聯想到自己年老多病、流落他鄉、生活艱難的處境?這種漂泊之愁與孤獨之感怎能不與眼前秋景傳達的意緒共鳴?所有的愁思與孤獨,猶如眼前無邊落葉和滔滔江水,排之不盡,驅之不絕。尾聯續寫詩人備嘗艱辛,國破家亡,平添白發,再加上本欲借酒澆愁,卻因病戒酒,愁緒就更難排遣。通過移情,感知的對象才化為有靈魂、有生命、有性格的東西,才被審美對象納入視野,體現了作家的情志個性,使藝術形象帶有鮮明獨特的個性特征。情與景相互交融,以情寓景,以景顯情。

三、把握詩、詞、曲,景與情的表達

技藝范仲淹的《蘇幕遮》,上片寫景“碧云天,黃葉地”點明時節,湛藍的天空中點綴著的潔白的云彩,廣闊的原野上鋪滿了金黃的落葉。秋天景色連綿不斷,和天邊水色相接,帶著寒意呈現翠色的煙霧籠罩著水面,夕陽、青山、碧水渾然一體,顯得迷茫凄清。“斜陽”既點明時值傍晚,使人聯想到“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孤獨之愁。青青小草不解心情,詩人看到“芳草”,觸動了自己的情感,草木無情,人卻有情,這樣,就為從上片寫景到下片抒情作了非常自然的過渡。“黯鄉魂,追旅思”,明確告訴讀者此情即思念家鄉而神傷的“鄉愁”,這種愁無法排遣,“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意即在好夢里才能稍作安慰,這就告訴我們此種鄉思旅愁無時無刻不掛在心頭。“好夢”是什么,詞人未作說明,但從上下文可以看出它是細雨夢回與家人團聚。由于夜夜難以入睡,所以,盡管夜景迷人,卻不能去欣賞,而獨自倚樓眺望則會更添愁情緒。為了消愁,只能借酒,豈料酒入愁腸愁更愁,反而變成了相思之淚,更加懷念遠方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