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教育智慧的教師教育

時間:2022-12-15 11:02:49

導語:走向教育智慧的教師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走向教育智慧的教師教育

摘要:教育智慧是人們在認識教育活動和從事教育實踐時所表現出的心靈活動的一種整體存在狀態,其核心表現是教師對教育事理深廣的理解力、教育意義敏銳的覺察力和教育實踐有效的決斷力。教育智慧是教師勝任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時代對教師專業發展提出的迫切需要,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因而,教育智慧是教師教育的必然選擇。基于教育智慧的特性和生成規律,構建以教育智慧為目的的教師教育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引導教師形成“理論學習•實踐反思•人格修煉”的“智慧型”生活方式,注重過程性的評價方式。

關鍵詞:教師教育;教育智慧;以人為本;“智慧型”生活方式

教師教育是教師培養和培訓的統稱,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教育過程。基于時展的要求和教育實踐中的困境,走向教育智慧教師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何謂教育智慧

深入地認識教育智慧的內涵是走向教育智慧的教師教育首先需要明確的問題。關于教育智慧內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一是教育智慧是人的多方面能力的綜合。如教育智慧是教師感受的敏感性、教學機智、與學生溝通等能力的綜合[1]。二是教育智慧是一種基于能力而達到的境界。如教育智慧是“教師在對教育本質深刻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在具體的教育實踐活動中不斷深化、完善自身的教育認知、教育理念、教育能力、教育直覺等,體悟生成的教育適切性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教育境界”[2]。三是教育智慧是一種心智思維品質。如教育智慧是指教師在其專業領域深刻體驗與執著思考的基礎上,對教育本質與教育過程所持有的的一種深刻洞察、精確理解、迅速判斷等成熟完善的心智思維品質[3]。四是教育智慧表現為一種教育機智。范梅南認為,教育智慧“不是一種行為準則、技術或方法”,因而不能夠傳授,是“一種以兒童為指向的多方面的、復雜的關心品質”[4],它表現為教育機智。這種教育機智是對兒童體驗的理解,尊重兒童的主體性,“打動”兒童,在具體的教育情境中面對各種復雜的情況,采取適切的教育行動,與兒童結成一種教育關系,從而促進兒童的成長。這些觀點主要是運用知性思維的方式對教育智慧的內涵進行揭示,具有一定的啟發性,但沒有從根本上把握教育智慧的內涵。知識和能力都是形成教育智慧不可或缺的條件,但是知識和能力并不是教育智慧本身。從存在論的思維方式來看,教育智慧是人們在認識教育活動和從事教育實踐時所表現出的心靈活動(知、情、意)的一種整體存在狀態,它以觀念的形式內在于人,并作用于教育過程,指向學生的成長,其中既凝結著體現價值取向的德性,又包含了教育活動相關的知識與經驗,二者融合于人的教育能力中,其核心表現是教師對教育事理深廣的理解力、教育意義敏銳的覺察力和教育實踐有效的決斷力。教育事理深廣的理解力意味著對宇宙萬物、社會百態、人類心靈的深刻洞見和領悟,以及對教育的本質和規律、學生的本質特征、教育情境中學生的真實狀態的深刻認識,它標識著教師對從事教育活動所需的豐富知識、觀念和經驗的自由鏈接和合理創造。教育意義敏銳的覺察力是在具體的教育情境中,教師能夠真誠地關心學生、聆聽學生和自己內心的聲音,迅速地察覺到學生內外部的各種細微變化,并理解其所蘊含的教育價值和教育學意義,從而有效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開啟學生的智慧。教育實踐有效的決斷力是建立在教育理解力和覺察力的基礎之上,將人們內在的教育智識外化為處理現實問題的教育能力的關鍵環節,是順利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解決教育問題和處理教育事務的根本保證。

二、教師教育為何要走向教育智慧

教師教育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教師教育走向教育智慧,意味著教師教育的目的是要促進教師教育智慧的生成。教師教育為何要走向教育智慧呢?1.教育智慧是教師勝任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是為了智慧和需要智慧的事業。教育為了智慧,意味著教育的目的在于增進人的智慧。知識和能力固然是教育應該追求的目的,但都不是最終的目的。教育是為了人的生活。人所生活的世界是以整全的方式存在的,并通過人的活動與人發生著意義關聯,這不是僅僅依靠知識和能力所能夠把握的,而是需要人的智慧。教育需要智慧,意味著教師具有教育智慧才能勝任教育工作。擁有教育知識和教育能力是教師勝任教育工作的必要條件,但并不是充分條件。正因為教育是為了增進人的智慧,這才需要從事教育實踐的教師具有教育智慧。教育實踐充滿了偶然、意外和不確定性,“要求教師根據教育對象的發展特點,通過對教育情境變化的感知、辨別、選擇,并探尋合理有效的行動方式”[5]。擁有教育智慧的教師具有教育事理深廣的理解力,才能洞徹宇宙、人生、社會的奧秘,掌握教育的根本規律,具備教育所需的豐富知識和多方面的能力,因而可勝任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并啟發學生的智慧;擁有教育智慧的教師具備教育實踐有效的決斷力,可在基于教育理解力的基礎上,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活化,能夠根據具體的教育情境迅速做出判斷,采取決定,從而有效地組織教育活動、解決教育問題和處理教育事務;擁有教育智慧的教師具有教育意義敏銳的覺察力,能敏銳地感知復雜的教育情境中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在基于教育事理的理解的基礎上,發現這些現象和問題的教育意義,進而做出教育價值判斷,并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從而啟迪學生的智慧,促進學生的成長。2.教育智慧是時代對教師專業發展提出的迫切需要。我們正處在一個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的時代,知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長和更新,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網絡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知識。在這個知識內儲化時代逐漸趨向衰落,而知識外儲化趨向日益增強的情況下,智慧也就真正要從掌握知識過程中成長的“附屬”角色,轉換為“主要”角色了[6]。這意味著今日的教師無須、也不可能成為知識的百科全書,但必須擁有教育智慧。教師擁有了教育智慧,就可以深刻地理解事物,覺察事物和情境的教育意義,并在教育實踐中采取合理的決斷和行動處理教育問題。擁有教育智慧的教師更善于發現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規律,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有效地實現知識、方法和思維方式的遷移,從而啟迪學生智慧的生成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在當今的教育實踐領域,為了應對時代的挑戰,我們的教育改革在持續地進行。然而,在我們的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一些關乎課堂生存與質量以及人才培養的各種深層次問題卻一直沒有很好地解決。導致這一現象“最關鍵的原因是,長期以來我們熱衷于將各種理論引入、移植到課堂,在要求教師接受時,忽視了教師基于自身體驗、感悟、反思、實踐而形成的教育智慧的作用,甚至壓抑了這種作用的發揮”[7]。當下的課堂,最缺少的是教育智慧,教師的素質中亟待加強的也是教育智慧。因而,教師的教育智慧是當今時代對教師專業發展提出的迫切需要。3.教育智慧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動力。教師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教育智慧既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最終目的,也是教師專業成長進一步發展的動力。首先,教育智慧有助于教師專業理想的建立。教育事理深廣的理解力所包含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可以加深教師對教育本質的認識;教育意義敏銳的覺察力融合滲透了個體的教育信念、習慣和價值觀,體現著教師對人生意義的關懷和價值追求,可以為教師提供專業行為的理性支點;教育實踐有效的決斷力可以為教育理想和信念的建立提供可靠的執行力。其次,教育智慧有助于教師專業知識的拓展。教育智慧使得教師能夠正確地認識教育現象,發現教育的規律,理解教育的原理,從而有助于教師實論走向教育智慧的教師教育現專業知識量的擴展、質的深化和結構的優化。再次,教育智慧有助于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教育實踐有效的決斷力可使教師在教育實踐中進行正確的判斷和抉擇,為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提供可供參照的標準和現實路徑。最后,教育智慧有助于教師專業特點的形成。教育智慧可以促使教師進行積極的自我體驗,并為教師形成個體的教育哲學與教學模式提供條件。

三、走向教育智慧的教師教育之建構

教師教育智慧的生成是教師教育的最終目的。基于教育智慧的特性和生成規律,構建以教育智慧為目的的教師教育是實現教師教育智慧生成的有效途徑。1.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因而促進人的發展,實現人生的幸福,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因此,“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乃是教師教育的根本要義,理應成為走向教育智慧的教師教育的指導思想。教師教育所確立的“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方面是教師教育要尊重教師作為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既是指“人之為人”的類本性,也指每個人的個性。人的類本性最重要的體現是人的主體性,創造性是人的主體性的最高表現。個性表現為個體的差異性。教育所面對的是每個鮮活的個體,每個個體身上是人的類本性和個性的結合。以人為本的教師教育就是要尊重和發揮教師的主體性,激發教師求知的天性和創造性,將教師教育的目標指向教師本身的發展,激發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同時,尊重教師生命的多樣性,呵護每個教師的獨特性,基于教師的個性差異,實現個性化的教育,以充分發展教師的個性。另一方面是教師教育要體現對教師的人文關懷。它主要表現為關注教師的精神和物質需求,增進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和促進教師的人生幸福。教育智慧是內在于人的,教師教育的價值取向必然要指向教師本身,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能動性。可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智慧生成的內在要求,理應成為教師教育的指導思想。2.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設置合理的教師教育的課程體系是實現教師教育目標的關鍵。在培養中小學教師的課程體系中,“通識教育、學科教育、教師專業教育、實習這四大模塊是不可或缺的”[1]。圍繞教育智慧的生成,教育教育的課程體系應該注重形成教師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多方面的能力。此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提高與智慧涵養更為相關的諸如哲學、文學和藝術等人文課程的地位,適當增加它們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比例。西方哲學和中國的“性道之學”以有別于知識、技術、器物之學的方式把握世界,構成了智慧之思的實質內容。哲學是“愛智慧之學”。哲學類課程包含了對宇宙、人生、思維和教育的根本看法,揭示了它們普遍的規律。學習哲學可以培養人對真理的不斷追問、反思的習慣和方法,因而學習哲學的過程就是涵養人的智慧的過程。文學和藝術作品,通過具體的形象,或優美的文字,可以培養人豐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智慧的基礎。二是突出具有理智訓練價值的科學課程,如語言學、數學、邏輯學等課程的重要地位。形式科學具有重要的思維訓練價值,更具有遷移性,而發達的思維能力是智慧生成的基礎和核心。三是設置名著研讀課程,尤其是將哲學、心理學、文學、教育學名著列入課程內容。名著都出自偉大的知識分子之手,包含了對人類永恒主題和普遍真理的探求,揭示了共同的人性,蘊含了人類的智慧之光,因而加強名著的學習與交流,可以增進教師的教育智慧。四是必須格外重視教育實踐類課程。因為教育能力是在掌握教育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教育教學和教育研究的實踐而得到提升的。另外,從其現實表現上看,教育智慧是一種實踐智慧。教育的實踐智慧只有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通過不斷總結、體悟、追問和反思,將普遍性的理論知識和具體情境的實踐知識融會貫通才能有效生成。因而,要加大實踐課程在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的比例,通過教育實踐涵養教師的教育智慧。3.引導教師形成“理論學習。人格修煉”的“智慧型”生活方式教育是源于生活、為了生活并通過生活而進行的。教師教育智慧的生成是蘊含在教師的日常生活的整個過程之中的。走向教育智慧的教師教育,要引導教師形成以教育智慧的生成為根本目的、以“理論學習•實踐反思•人格修煉”為途徑的“智慧型”的生活方式。深入的理論學習和長期的生活實踐經歷,以及基于二者的追問和反思是涵養教育智慧的主要途徑。自古以來,凡有教育大智慧者如孔子、荀子等都非常重視“好學”。孔子關于“六言六弊”的論述突出地表達了“好學”與智慧的關聯性[8]。荀子的《勸學篇》開篇即說“學不可以已”;惟好學的君子才可以“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加拿大學者康奈利認為,教師通過自傳、日記以及個人敘事等自我反思的方法,可以促進教育實踐智慧的生成[9]。人格修煉應貫穿于人的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的過程之中,為教育智慧的生成提供動力和保障,理應成為教師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佛家和儒家都認為,人格的修煉可以增進人的智慧。《大學》中也講到,心“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心靜就是要不為名利和各種欲望所累而理性地行動。教師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堅守教師專業發展的理想,充滿對教育事業的愛,能夠自我約束,自我激勵,每日精進,形成“理論學習•實踐反思•人格修煉”的“智慧型”的生活方式,就可實現教育智慧的生成。4.注重過程性的評價方式。教育知識、能力和經驗都不是教育智慧本身,但傳統的教師教育評價方式總是立足于對教師各種知識和能力的考察,因而難以實現考察教育智慧的目的。教育智慧的生成固然離不開教師教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升,但它更重要的是通過長期的學習、實踐和思考而慢慢地涵養出來。因此,教師教育應該注重過程性的評價方式,以促進教師教育智慧的生成。教師教育注重過程性評價,就是要將教師的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課內學習與課外生活、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貫通起來,通過教育智慧生成的日常途徑來考察和評價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表現。從職前教育開始,建立每個老師的專業成長記錄檔案,以此為依據對教師的教育智慧進行評價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過程評價。成長記錄檔案由教師的日常生活所構成,主要包括教師日常的教育實踐與反思、教學案例分析、課堂實錄、理論學習的心得、教師之間學習交流的記錄以及教師的教育研究記錄等內容。以教師的專業成長記錄作為對教師進行評價的依據,目的在于使教師將教育智慧的涵養落實到教師的日常生活之中,激發教師自我發展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引導教師形成一種智慧型的生活方式,有效地促進教師教育智慧的生成。順應時展的需要和教育發展的要求,建構走向教育智慧的教師教育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然路徑。只有立足于教師自身,體現對教師的人文關懷,將教師專業發展的主動性充分激發出來,引導教師過一種“智慧型”的生活,才能促進教師教育智慧的生成,從而實現教師教育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葉瀾.新世紀教師專業素養初探[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8(1):41-46.

[2]文雪,林葉舒.教育智慧的內涵理解[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4):49-52.

[3]裴躍進.教師教育智慧內涵構成初探[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7(8):3-6.

[4]馬克斯•范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9.

[5]蔣茵.教育實踐智慧的建構及其價值[J].現代教育管理,2012(2):87-90.

[6]楊啟亮.體驗智慧: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一種境界[J].江西教育科研,2003(10):3-6.

[7]田慧生.時代呼喚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師[J].教育研究,2005(2):50-57.

[8]陳來.論儒家的實踐智慧[J].哲學研究,2014(8):36-41.

[9]張光陸.教師實踐智慧生成的自我理解之路[J].教育學術月刊,2009(7):68-70.

作者:胡朝陽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