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教師的教育學探索

時間:2022-09-05 08:51:00

導語:解析教師的教育學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解析教師的教育學探索

當許多教育學者們忙著建構體系嚴整規模宏大的理論大廈之時,一線的教師們卻只能對著高文典冊,煌煌巨著望而生畏。此時,作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的肖川先生卻從學術的象牙塔中走出來,和中小學的教師一道分享對歷史、對社會、對人生、對教育的感悟和理解,“教師的教育學”也就成為了肖川先生教育學思想的鮮明標志。肖川先生的四卷本教育隨筆:《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教育的使命與責任》、《教育的情趣與藝術》,就是他近二十年來辛勤耕耘的成果。

在《為教師而寫作》一文中,肖川先生明確的坦言:“在今天的華夏神州,有1400萬教師,這也是中國最大的知識群體。為他們而寫作,是我今后治學為文的一個重要的追求。”

“為教師而寫作”,是因為肖川先生清醒地意識到“教育的真正內涵,就是價值引導和自主建構的統一”,而“價值引導”的工作是要靠教師來完成的。“眼界決定境界”,教師教育學理論的高低也就決定了教育的高低。

因此,肖川先生心目中的教師應該是“有思想的”,并最終能成為“理想主義者”:“教育作為價值引導的工作,存在于立足現實而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教育的這一特質,要求教師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理想主義者。”(《作為理想主義者的教師》)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教師”有著什么樣的內在特征呢?肖川先生在多篇文章里與教師們分享著他的思考。

從教育的內涵來解讀,“作為理想主義者的教師,他(她)要告訴孩子這個世界的高度,即人性所能達到的高度。”(《作為理想主義者的教師》)在《對教師的期待》一文中,肖先生言辭懇切地告誡教師:“作為教師,您首先是一位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門課程的教師”,“更重要的是,要在學生的心中培植愛的情感。”

從社會歷史的進程來考察,肖川先生認為“在今天,作為理想主義者的教師,應該是先進文化的代表者”(《作為理想主義者的教師》)“先進文化”應該是合乎人性的、有助于個人自由而充分發展的文化,也是有助于建設一個平等、民主、自由、公正、理性、和諧的社會的文化。這樣就給“教師”這個概念賦予了新的時代的內涵:“所以在今天,我們的教師只有具有現代民主政治的意識,才是與我們肩負的責任相稱的,我們才有望成為‘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自覺培植教師現代民主政治的理念》),“這意味著教師應該成為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諳熟人類文明歷程的人,成為在自己的內心確立起并堅定地守護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的人,成為有思想、有靈魂的人。”(《教育信念確立的基石》)在肖川先生看來,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教師”,簡而言之,就是能夠大力倡導和踐行“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的教師。

那我們應該如何來成為一個“理想主義者教師”,或者說如何實現“教師的成長”呢?

我們的中小學教師負擔過重、勞動強度過大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焦慮、過敏、抑郁、偏執等特征與傾向普遍存在于一些教師身上,說我國中小學教師是全世界最辛苦的教師恐怕也并不過分。因此,肖川先生極力呼吁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全社會從各個層面上來形成合力解放教師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如果不這樣,首先我們愧對教師,另外,這也是關系到國家與民族未來的大事。”(《教師的解放》)

當然,作為教師本人,我們不能消極地等待“別人”來“解放”我們自己,我們首先要學會自己“解放”自己:“作為理想主義者的教師,是充滿熱情和樂觀精神的,有著健康和積極的心態。而這也是作為優秀教師最為重要的品質。”(《作為理想主義者的教師》)在《懂得盡可能多一點》、《給教師的建議》等文章中,肖川先生都反復述說著“理想主義者的教師”應該“讓心靈變得豐富和深刻”、“捕捉你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動”、“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給予學生更多真誠的鼓勵”以及“有意味地言說”等等。

只有心態積極了,才能“與經典為友”:“以古典的心情,以從容的氣度,打磨經典”(《與經典為友》)。因為有很多的學習,其價值是十分間接的、潛在的,這就需要我們以寧靜、閑適的心緒來對待。盡管古老的智慧、經典的知識,往往難以具有實際的功效,但都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情性、變化氣質、滋養人生的價值。這其實就是古人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他不無憧憬地寫道:“當我們能以古典的心情對待學習時,春日的鮮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殘陽,都將以更為美好的風姿走進我們日臻完滿的生活。”(《以古典的心情對待學習》)于是,我們在這種“古典的心情”中漸漸培植起深厚的文化底蘊。

有了文化底蘊,才會有教師的專業成長達至專業的成熟。肖川先生提出,教師的專業成熟包括“專業眼光”、“專業品質”、“專業技能”三個方面的內容,而“成熟”就是自主地、理智地熱愛,“成熟”意味著心智的和諧發展、有效的自我表達以及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為了達到這樣的“專業成熟”,肖川先生認為:“教師的專業成熟,其途徑大體上有學歷提升、各種形式的短期培訓、校本培訓、參與教育實驗這樣四種形式。”(《教師的專業成熟及其途徑》)

肖川先生根據對當前的教育狀況深入的考察,他積極地提倡“校本培訓”等教師培訓途徑。通過分析現狀,他認為教師所應具有的教育學與心理學等“條件性知識”是廣大教師所普遍缺乏的,因此,在校本培訓中,引導教師系統地閱讀是極其重要的:“通過系統地閱讀優秀的教育文獻,在教師們的心中確立起關于教育的基本的問題、基本的概念與范疇、基本的原理與命題”(《教師的專業成熟及其途徑》),而且“促進教師的成長,最重要的是要幫助教師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系統地閱讀,批判性地閱讀。”(《教師的專業成熟及其途徑》)

不僅如此,肖川先生在《校本教研與教師成長》、《校本培訓的具體路徑》等文章中,從當今的教育改革現實出發,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通過諸如“教學敘事研究”等適合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成長途徑:“由于教師所肩負的巨大的職業責任,因而教師們成天埋頭于如何教好學而無暇顧及自己的職業生命。而教學敘事正好是以教師歷歷在目的職業生活為基本的立足點,通過激發教師對自己的日常職業生活的描述與記敘以及整理和反思,從而使得教師親身體驗到自己作為一名教師的職業生命之美和職業生命之樂。”(《校本教研與教師成長》)

同時肖川先生非常贊同“教育科研是教師專業成熟的有效途徑”的理念,他認為,“學校中,教育科研的真正的價值不在于‘發現規律,建構真理’,而在于將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變為教師的自覺的教育理想與教育信念。”(《教師的專業成熟及其途徑》)因此,肖川先生希望廣大教師踴躍投入到“新課程改革”中去:“課程改革有助于改造我們的國民性”、“課程改革的第二個積極意義是推動教師成為探索者”(《課程改革的意義》)。于是,肖川先生不遺余力的努力“培植教師的課程意識”,鼓勵教師應該“以改革的精神反思課程改革”,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并且強調“教師本身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自身的成長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師成長的策略》),他宣稱:“課程改革是對教師人格的一種鍛造”(《以改革的精神反思課程改革》)。

但鑒于“唯科學主義”在教育學中、特別是在“教育實驗”中的影響,肖川先生認真思考著“教育實驗的文化解讀”:“教育實驗是在教育活動中進行的,而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引導的活動,教育實驗理所當然更應該彰顯價值引導,它作為探索活動應該是在這樣一個前提和基礎上才能得以確立。從文化生態的觀念上看,作為探索、研究活動的教育實驗都只有在完整地關注全體學生的全面成長的前提下進行,才是健康的、符合教育道德亦即教育人道主義的。”(《教育實驗的文化解讀》)他極其鄭重地宣言:“教育改革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這是教育人道主義的‘絕對命令’”(《以改革的精神反思課程改革》)。是的,在我們學校的上空,應該永遠飄揚著一面“教育人道主義”的旗幟,這就告誡我們必須以積極而又審慎的態度推進課程改革。

“教師的教育學”當然不會忘了教師團隊中“平等的首席”——校長,而且由于校長的重要性,肖川先生對于校長的論述也是著墨頗多的,但肖川先生特別強調的是:“一所成功的學校的領導者一定會堅信:對于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領導(蘇霍姆林斯基)”(《寫給校長:成為卓越的領導者》)。

因此,校長作為“團隊的精神領袖”,首先應該堅守人必須獲得自由、充分、和諧發展的教育理念:“從理論上講,校長主要應該關注和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創造學校文化,如何形成一個學習型組織以培養和提升教師,如何開發課程資源,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等等。”(《校長的職責與境界》)面對當前現狀,肖川先生不無憂慮的寫道:“今天更多的校長忙碌的卻主要是為了應付各種各樣的檢查評比而進行的公關應酬,多方籌措經費以彌補辦學經費的短缺,為課題立項而奔波等等。這是極其不健康、不正常的現象,盡管責任主要不在校長,但作為有境界的校長至少不應該推波助瀾。”(《校長的職責與境界》)校長作為“教育思想的領導”應該更有“智慧與真情,眼界與境界”。為達于此,肖川先生建議校長應該有自己的閱讀計劃,以廣泛的閱讀,來充實廣闊的精神空間,以此豐富和激活師生們的創造沖動。

同時,校長作為“卓越的領導者”應該堅信,當教師們把自己看作是對整個管理體系都至關重要的領導者時,他們會發揮自己的潛能,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孩子們的學習。他們將發現“教育就是服務”的真正含義。因此,肖川先生評判道:“從工作角度講,一個好的領導不是復制自己的強項,而是補充自己的弱點,增加自己的強項。不是找一個人去做和你同樣的工作,而是來組織一個團隊,做你所不能的做的工作。如果能夠這樣選人來組織一個團隊,就是一個好領導者。”(《寫給校長:成為卓越的領導者》)

總之,在肖川先生看來,“一個好校長就在于:他有明確的辦學思想和教育追求,有堅定的教育理想與信念,能夠為學校提出富有感召力并且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奮斗目標;公正、廉潔,有責任感和事業心,進而富于個性魅力和人格魅力;善于在教師中發現和培養領袖。”(《讓精神的旗幟在校園獵獵飄揚》)

肖川先生在《我的2005年》及《細數陽光:我的2006》等文章里記敘了他這些年的行程,而走遍大江南北的背后是深入各地的中小學課堂,聽一線教師的授課,與教師們交往與探討,考察各地的教育狀況的歷程。“近年來,我也嘗試著在基礎教育界面對中小學生來上公開課。我先后在廣州、深圳、廈門、福州、石家莊、赤峰等地嘗試著從小學到高中的多門學科的教學,感受頗多,深知上好課的不易。我也非常愿意向中小學優秀教師學習。近年來,我每年都要聽上百節課,不同學科和不同年級的課。”(《名師帶給我們的啟示》)肖川先生在《用整個生命去備課》的序言中曾如數家珍地概括了眾多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特點。作為著名大學的知名教授竟然能如此關注中小學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狀況,這令人感佩。肖川先生還經常為眾多優秀的中小學教師的專著精心寫作序言和書評,其對教師的拳拳之心與殷殷期望,讓我們能讀出字里行間所蘊藏著的源于心中教育信念與使命的宗教情懷。

因此,我們可以說,肖川先生的“教師的教育學”已不再是大學課本里那些故紙堆似的有關“教師知識”的“教育學”,而是帶著“泥土氣息”的有著真實現場感的“教師的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