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閱讀失分解析
時間:2022-05-17 10:26:00
導語:文本閱讀失分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學類文本閱讀在全國各份高考試卷中都有呈現,且絕大多數為必做題。文學類文本閱讀賦分一般都比較大,在20分左右,有的省份達到25分。雖然賦分多,但考生在此題上的得分卻不多。據統計,得分率一般在50%左右,個別小題的得分率甚至低于30%。這是什么原因呢?拋開慣常所說的理解不透徹、表達不規范、書寫不清晰等因素,本文結合2011年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試題,從學的角度、考的角度和改的角度,進一步分析此類考題失分的原因。
一、學的角度:文體知識及有關表達知識的建構不系統
文學作品主要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學等四種體裁。一直以來,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都集中在散文和小說上。2011年全國17套高考試卷,考查散文閱讀的有8套,考查小說閱讀有9套。雖同為文學類文本閱讀,但二者所需要的知識支撐卻不盡相同。拿小說閱讀來說,小說閱讀試題一般都緊緊圍繞小說的“三要素”和主題思想來設置,考生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三要素”等知識,就不太可能全面而準確地回答相關問題。例如全國新課標卷文學類文本閱讀選用的材料是林海音的小說《血的故事》,第(2)題考查的是情節中“細節”的作用:“小說一開始就寫乘涼會上的‘南腔北調’,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考生假如不了解小說情節的發展是為塑造人物和表現主題服務的,就很難回答出“表明乘涼會上的人們的外省人身份”(形象塑造作用)、“揭示小說‘中華民族血濃于水,應該一家親’的主題及解讀路徑”(表現主題作用)和“照應下文出現的各種方言”(情節自身的作用)。第(3)題考查的是人物形象,題目直接設問:“‘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點?請簡要分析。”一般說來,概括人物特征、分析典型性格,離不開人物形象塑造的知識。比如:可以直接從人物語言、動作看性格,從肖像描寫看性格,從神態特點看性格,從心理活動看性格等;還可以通過作者的議論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評價等間接地看性格。考生如果缺乏這些“人物”知識,一般很難準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就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直接設題或間接設題的就更多了。如廣東卷《嚴冬海獵》第16題:“閱讀文中兩處畫線部分的景物描寫,請分別說明作者描寫的意圖。”江蘇卷《這是你的戰爭》第14題:“請探究文中自然景物敘寫的深刻寓意,以及對表現人物的作用。”浙江卷《第九節車廂》的第14題:“賞析畫線部分的景物描寫。”江西卷《晚秋》的第16題:“請指出小說開頭畫線部分景物描寫的主要作用。”回答這類問題,只有熟知景物描寫的一般作用,如揭示時令、渲染氣氛、襯托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等,才可能根據具體的景物描寫,有針對性地答題。否則就只能信口開河,不得要領。文學類文本閱讀就有關表達知識直接設題的也很多。如浙江卷《第9車廂》第13題:“故事的主體部分采用第幾人稱敘述?有什么效果?”湖南卷《想飛》第17題:“談談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運用第二人稱的好處。”考生如果沒有較好地掌握人稱使用知識,回答問題就很難答到點子上,也難免答得不夠全面。掌握知識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和基礎。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盡管以考查考生的分析綜合能力、鑒賞評價能力和探究能力為主,但考生如果缺乏必要的文體及表達知識,分析就可能抓不住要點,綜合就容易掛一漏十,鑒賞評價或許就不知從何入手,探究就更難找到路徑。當然,“死”的知識必須同“活”的材料緊密結合,才能使答案有骨架、有血肉,否則只能是貼標簽、述名詞,也同樣會失分。
二、考的角度:命題專家深度研讀和考生淺層理解不匹配
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考查考生的分析綜合、鑒賞評價和探究能力都是通過考生對文本的閱讀理解來實現的。命題專家在對文本進行深入研讀的基礎上,根據考點要求,設置相應的考題并提供參考答案,擬定參考答案也是挖空心思和集思廣益。而考生在考場這個特殊的空間和極為短暫的時間里,閱讀文本只能淺嘗輒止,對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廣度與命題專家很難相提并論。所以,考生在回答命題專家命制的高考試題時,難免失分。例如全國大綱卷《針挑土》第16題:“文中反復出現的‘針挑土’有哪些豐富的內涵?”回答這個問題,需要考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找到文中出現“針挑土”的地方,并加以分析、綜合。第一次出現“針挑土”是在文章的開頭,主要句子是“黑妮就是在針挑土”。這句中的“針挑土”,“揭示了黑妮的工作狀態,從一點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積土成山”(參考答案)。再一次出現“針挑土”是在文章的最后,主要句子是,“我查了針挑土的俗語,原來是這樣說的,‘成家好似針挑土,敗家好似水推沙’,‘賺錢好似針挑土,花錢好似水推沙’”。這里“針挑土”的內涵,參考答案提供的是“水滴石穿、永不言敗的精神象征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考生能夠理解到這樣的深度并概括出這兩點來,實在不易。更不容易的還在于參考答案的另一點,是作為第二小點呈現的,即“‘湘援游’現狀的隱喻:苗族傳統文化正在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態和文化可持續發展,如針挑土”。可以說,這個參考答案有點莫名其妙。一是文本敘述“湘援游”時,根本就沒有出現“針挑土”這個詞,與題干“反復出現”的表述不符;二是參考答案所挖掘的“內涵”,是小說中間部分情節的內涵,而不是“針挑土”的內涵。(懷疑在刪改時刪掉了某個帶有“針挑土”的句子)考生如何能答出這一點呢?此題賦分6分。也就是說,考生回答得再好,也只能得4分,另兩分幾乎沒有得到的可能。再如福建卷《走進騰格里》第15題:“文章第輯輥訛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談談你的看法。”可以說,命題專家對這段文字不知道讀了多少遍,并在集體智慧的基礎上,結晶出非常完美的三點答案:①對城市“物資”生活的不滿和批判(“用自來水沖洗身上的汗漬和沙粒”“用漢堡包、用啤酒填塞腸胃”“用燈光和電視照耀空余的生活”“詛咒過的物資”);②對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離開的無奈(“像一根駱駝刺把根扎在這里”“像一匹駱駝”“把這里的天空,這里的沙漠,這里的夜裝進胸間,帶回去”“我還得回到那個世界里去”“我沒有辦法……”);③對未來生活的希望(“讓他照亮我的精神”“讓靈魂有個呼吸的地方”)。筆者不知道評分細則是什么,但知道考生如果僅答出其中的一點或兩點,絕不可能得到滿分6分。如果要求考生必須回答出其中的兩點或三點才能得滿分的話,也應該給考生一個提示,把題干改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復雜情感”。這樣的話,考生的回答就可能不只局限于其中的某一種情感了,失分的幾率就相對少些。考生對文學類文本探究類試題的回答,和命題專家的深度探究所得差距更大。如浙江卷第15題:“第9節車廂的故事帶給你哪些思考?請結合作品談談你的看法。”參考答案提供的示例是這樣的:①疏于管理、不負責任的工作作風會給他人帶來麻煩和傷害,乘務員、列車長、摘車廂的人似乎都在糾正差錯,可差錯卻越變越大,個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風的問題;②判斷問題勿機械武斷,解決問題勿依賴慣性思維,錯掛兩節車廂造成的差錯之所以遲遲未能得到糾正,和列車長、摘車廂的人思想僵化、缺乏獨立思考精神是分不開的。這兩點“思考”當然沒有問題。可小說為我們提供的思考也許遠不止這些。難道第9節車廂的乘客就沒有值得讓人思考的地方?如果考生寫出參考答案之外的思考,恐怕很難得分。
三、改的角度:苛刻執行參考答案和評分細則不變通
有人說:“高考語文成績是從哪里來的呢?是從課堂上學來的嗎?不是。是從考場上考來的嗎?也不是。高考語文成績是閱卷老師改出來的。”這句話道出了試卷批改對語文分數的重大影響。這種影響在文學類文本閱讀題批改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一方面,文學類文本閱讀題大都為主觀表達題,考生想得到小題滿分很不容易。因為考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所形成的答案,很難與參考答案高度吻合,或多或少都有些出入,這很容易被閱卷老師認為答案概括不全面、層次不清晰、表述不準確等,從而被扣分。例如江蘇卷《“這是你的戰爭!”》第12題:“文中的手帕細節描寫表現了人物什么樣的情感活動?請具體說明。”本題4分。相關情節在文本的第④段: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來幾個學生,恭敬地鞠躬。“孟先生,我們是工學院三年級的,愿意參加翻譯工作。”弗之想說幾句嘉獎的話,卻覺得話語都很一般,只親切地看著他們年輕而帶幾分稚氣的臉龐,亂蓬蓬的黑發上撒著雪花,雪水沿著鬢角流下來,便遞過一塊疊得方整的手帕。一個學生接過,擦了雪水,又遞給另一個,還給弗之時已是一塊濕布了。參考答案提供了三點:(1)面對洋溢著愛國熱情要做志愿者的學生,遞手帕的行動表現了孟弗之作為老師的嘉許和關愛;(2)同學間的遞、接,表現了志同道合的同學間的忘形與契合;(3)師生間的遞、接、還,表現了彬彬有禮的師生在民族大愛的召喚下情感的水乳交融。這樣的參考答案無可挑剔。可考生在考場上,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組織和表達到這樣的程度。
此題的評分細則要求是,答出一點得1分,答出兩點得2分,答出三點得4分;沒有作具體說明只籠統回答的酌情扣分。請看一位考生的答案:表現了孟弗之對這幾位同學的贊賞,對他們擁有愛國之情的感動;也表現了他對同學們的關心之情;(以上沒有具體點出“遞”這個動作細節)手帕全濕,表明學生滿懷愛國熱情,之間的遞、接顯露友愛之意。(沒有關于“還”這一細節說明)這樣的答案在高考閱卷時得1分。再看另一位考生的答案:孟教授遞去手帕,表達了對志愿者的關心,為他們愿為祖國戰斗而感到欣慰;幾位學生傳遞手帕,表現了他們共同努力,團結友愛,互相幫助,有著與國家共存亡的愛國情懷。應該說,這位考生對“手帕細節”的理解是準確的,答案組織得也不錯。可由于籠而統之,且仍缺少“還”的細節分析,這位考生在高考閱卷時只得了2分。另一方面,目前高考閱卷大都是網上評分,為了公平、公正,每小題都至少由兩位閱卷老師評判,兩位老師對同一考生答案的評判一定會有差異。因為考生的回答是主觀的,閱卷老師對考生答案的理解也是主觀的,而參考答案又是客觀的。考生答案的主觀和閱卷老師評判的主觀,很容易造成失分的“客觀”。就拿上面所舉的第一位考生的答案來說,如果不甚苛求的話,孟弗之對學生的關心之情點到了,遞、接的友愛之意答出了,完全可以評定得3分,至少也應該得2分。可這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實現。這道小題,如果一位閱卷老師評1分,另一位閱卷老師評2分或3分,或者一位老師評2分而另一位老師評3分的話,那就一定要打回去讓閱卷老師重新評判。重新評判不僅影響閱卷速度,更要被批評,影響個人形象。怎么辦?很簡單,“嚴格”按照參考答案來:表述不夠一致的,一律算錯;似是而非的,一律為非。這樣,閱卷老師似乎沒有錯了,可考生的得分就大打折扣了。綜上,要提高文學類文本閱讀題的得分率,我們廣大師生需要扎實地教和學,切實提高文學閱讀水平;高考命題專家要能切實從考生和考試的實際出發,命制出更為科學的閱讀試題,并提供操作性強的參考答案和評分細則;廣大閱卷同志(批閱此題的大多數為高校在校研究生),要認真研究參考答案和評分細則,更要切實對考生負責,增強評判的客觀性和科學性。誠如此,文學類文本閱讀才不會是當前師生所說的“鬼見愁”。
- 上一篇:區委安全問責工作方案
- 下一篇:區委環保部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