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四部曲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時間:2022-06-30 06:41:00
導語:小議四部曲培養學生探究能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學就是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學習成為一種思索活動。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為培養兒童自身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創設一個廣闊的空間,通過教師必要的啟發誘導,填補空缺,引導學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識,在掌握知識中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其核心就是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知識的過程,使學生的能力得到發展。在從事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中,我從以下幾方面在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發展能力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培養學生主動探究
要使全體學生都能主動地得到發展,就必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究新知識的過程,為他們創造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小學數學教材中有許多內容是可以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和研究的,而我們教師更多的是替學生“包辦”了,例如:幾何圖形的面積、體積計算公式,從原來的直接出示,讓學生死記硬背套公式;轉變為教師演示推導過程,學生依然死記結論,套公式;有些老師雖然和學生一起動手推導過程,得出結論,這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了,然而還不夠,我們指導學生推導的公式是千篇一律,說明教師的思維束縛了學生的自由空間,讓他們沿著一條路走的思想依然是“包辦”。
因此我注意讓學生在相對自由的氛圍中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如在圓柱的體積公式推導過程中,教完了基本公式:V=SH之后,我出了這樣一道題目:
例1、一個圓柱體側面積是30平方厘米,底面半徑5厘米,求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學生用剛學的公式費了很大勁才算出來,計算如下:3.14x5x5x[30:(2x3.14x5)〕二75(立方厘米),這種解法,一般的學生是很難快速解答出來的,因此就給他們留下一個疑問,如何巧妙的計算呢?
我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動手操作,學生都有學具模型,我提示學生,經過拼接把一個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仔細觀察這個長方體,變換不同的位置,經過學生獨立思考,反復驗算,終于有幾組學生舉手發言,他們得出這樣一個式子:30=2x5=75(立方厘米)。他們的理由是當把拼成長方體橫放下來,則將有圓柱側面的一面作為底面,高就是半徑,因此得出V二S側:2xr。他們的思路是如此清晰,推理嚴密,又完全是一種自我發現,出乎我的意料。
因此我認為我們每一個教師不應該懷疑學生的能力,他們無限廣闊的思想空間常常是我們無法企及的未知領域。所謂教育失敗從深層次而言,是教師的自我封閉而導致的直接后果。因此,我們每一個教師應該認識到,研究性學習是解放學生更是解放教師的全新理念。
二、學習方式上進行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
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很重要。同樣,學習環境、學習方式對學生的人格、品質、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也很重要。在傳統的學習觀中,這個問題長期被忽視,雖然一些有識之士曾多次指出并提出許多措施,但是由于既定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問題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在傳統的學習環境中,雖然幾十個人在一個教室里學習,但學習方式卻是個體的、封閉的,聽課、理解、做作業、考試,除了與教師的單線聯系之外,缺少橫向的、與同學之間的溝通。這種環境和學習方式,尤其是學習的激烈競爭,容易使學生形成冷漠、自私、狹隘和孤僻的性格,這方面的教訓很多,甚至發生了許多悲劇,其根源在哪里?除了品德教育、人格修養的因素之外,與這樣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狀態不無關系。
因此,在教學中我盡量給學生討論、分析的機會,使學生在知識方面相互補充,在學習方法上相互借鑒,同時要求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尊重,暢所欲言,既要表達自己的觀點,也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想法,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學會與同學合作,正確評價他人與自己。對那些不善于動腦筋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讓他們通過認真聽并體驗同學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分享合作學習成功的喜悅,從而使他們受到啟發,得到提高。
三、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靈活性人格表現為反應敏捷,思維容量大,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善于隨機應變,具有較強的融會貫穿、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能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它是創新活動必要的人格因素,培養學生靈活性思維是靈活性人格的靈魂。所以,我們每一個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重視開發,培養學生的靈活性思維,一方面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另一方面要重視一題多解、一題多思、一題多變,誘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思考和尋找答案,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盡可能獨特的解題方法,其中開放題的設計、“開放性”提問對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深刻性,從而塑造靈活性人格尤為重要。
如教學了“圓柱體的表面積”后,我出示了這樣一題:例3,一個高是10厘米的直圓柱,把它的底面分成若干個相等的扇形,再把圓柱切開拼成和它等底等高的正方體,求正方體與圓柱體表面積相差多少?
此題如果按常規思路分析,需要先分別求出正方體和圓柱體的表面積,然后再求出表面積相差多少。這樣解答必然會陷人繁瑣而復雜的計算中,我啟發學生能否打破常規思路的框框,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從圓柱體變為正方體的變化過程和變化結果去仔細對比分析。
學生經過思考并進行了討論,認為:因為圓柱體變為正方體后,正方體上下兩個面正好是原來圓柱體的上下兩個底面,正方體的前后兩個側面正好是原來圓柱體的側面,而正方體左右兩個側面則是原來圓柱體沒有的,因此只要求出正方體左右兩個側面,問題就解決了。因為這個圓柱高為10厘米,把它的底面分成若干個相等的扇形,再把圓柱切開拼成了一個和它等底等高的正方體,因此可得,這個正方體的六個面均是棱長是10厘米的正方形,從而可求出正方體與圓柱體表面積相差:10x10x2=200(平方厘米)。
綜上所述,我認為,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如果培養和發展了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可以提高學生獨立地獲得問題的解決能力,并讓學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由對知識的認識過程轉化為對問題的探索過程;由對知識的認知掌握轉化為對問題的探究解決。這樣才能使學生學會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不斷地用探究科學的態度與方法去認識、發現、改變與創造,真正使今天的學習成為明天適應、參與和改造社會,從而獲得發展的基礎。
- 上一篇:財務工作培訓體會
- 下一篇:新老師文化培訓工作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