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終身教育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時間:2022-05-06 09:58:00

導語:小議終身教育對學校教育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終身教育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摘要:科學和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知識的更新是日新月異,人們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已經不能使他們終身受用了。隨著對終身教育的探討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發覺我國的教育體制和教育內容已經不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學校必須改變現行的教育理念,以終身教育的思想來培養學生,讓學生掌握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技巧,真正使學生能夠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用在學校里所學的技能,不斷地學習和提高自己,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關鍵詞:終身教育、學校教育

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出現的以微電子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的巨大沖擊作用下,整個世界正在出現一系列的重大變化,使人們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挑戰,如:電腦的出現、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知識的加速更新等。使原有知識的組織結構、形式和思想觀念已經不能幫助人們適應新的社會和知識的變化,也不能幫助人們戰勝新的挑戰。尤其是那種認為青少年時期在學校受到的教育和掌握的知識足夠應付未來一生中所遇到的各種挑戰的觀念更是不足取。學校教育首先要對這陳舊的觀念提出挑戰,從社會的實際出發,建立新的教育觀念,即終身教育的觀念。該觀念要求人們不應把受教育的時間僅限于青少年時期,而應貫穿于人的一生,同樣學校也不是人們受教育的唯一場所。這種觀念要學校拋棄原有我是唯一教育場所的陳舊觀念,而要擴大教育的場所和范圍,把學校教育的觸角伸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發揮學校教育的優勢以及長期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所積累豐富的經驗,更好的發揮學校在未來社會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從而維護學校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一.終身教育觀念的起源和發展

終身教育這一指導思想最早出現在古希臘、羅馬、伊斯蘭的思想中,在中國和印度的古代哲學中也得到體現,如:我國廣為的流行的“活到老,學到老”就充分的體現了最樸素的終身教育的思想。后來在被稱為“教育界的伽俐略”的夸美紐斯(enius,1592—1670年)、盧梭(J.J.Rousseau,1712—1778年)以及1800—1920年教育運動的代表們的身上也體現了這種思想。如“活動課程”、“新型學校”、“為孩子著想”等。

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影響終身教育概念的演變的首要因素是社會的需求。隨著工業社會的出現,社會發展的持續加快,使得人們面臨著起來越復雜的問題,尤其是后工業時代的出現,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時代的到來,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挑戰。其次是成人教育對終身教育的提出也起到重要作用。有關成人教育的組織及其引起的討論對提倡的原則起到十分重要的影響,并使這一原則與以往的論據和經驗結合起來,從而促使人們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概念。

最早正式提出終身教育概念的是1972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出版的《學會自下而上――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但當時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在198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我國北京召開了“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會議的主題之一,是要“發展一種二十一世紀的新學習觀”因為“由于教育技術的進步,即使一個文盲,現在也可能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再一次把終身教育作為一種二十一世紀新的學習觀向國際社會響亮地提出來,從而引起了人們廣泛注意。到了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羅馬舉行的“首屆終身學習會議”把終身教育的思想推向了現代教育思想的主流。

隨著對終身教育探討的深入,人們已經把終身教育思想應用于職業教育,乃至整個教育活動范圍內發展修改的各方面。可以說,終身教育不僅包括了整個的教育過程,更重要的是關心兒童教育,幫助兒童過著他們應有的生活,同時把他們培養成未來的成人,使人們時該準備去從事各種形式的自治和自學,以適應是日新月異的社會。

二.學校必須調整教育思想和觀念,培養出具有終身學習能力新型人才,以適應當今時展的需要,真正發揮學校的教育職能。

教育,如果象過去一樣,局限于按照某些預定的組織規劃、需要和見解去訓練未來社會的領袖,或想一勞永逸地培養一定規格的學生,這是不可能的了。教育正在日益向著包括整個社會和個人終身的方向發展。這使得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學生必須成為教育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這種個人同他自己的關系的根本轉變不僅是未來學校教育所遇到最困難的問題,也是科學與技術革命教育中所面臨的最困難的一個問題。因此,當今的學校教育也應把重點放在教育與學習過程的“自學”原則上,而不是放在傳統教育學的教學原則上。

社會和教育的關系,在其性質方面,正在發生變化。教育不再是一種義務,而是一種責任了。這就是說,每一個公民享有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學習、訓練和培養自己的各種手段,因此,從他自己的教育而言,它將基本上處于一個完全不同的地位。

終身教育要求學校培養出的人,必須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種機會,去更新、深化和進一步充實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說要能利用最初在學校教育中獲得的知識和自學能力,不斷的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知識結構和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不斷變革的世界。學校教育要完成自己的使命,鞏固在教育中的主導地位,其教育活動必須圍繞四種基本的學習加以安排,教會學生基本的生活能力和技巧。

1.學校教育要教會學生學會認知

學校教育教給學生的更多的是為掌握認知的手段,而不是獲得經過分類的系統化知識。學生既可將其視為一種人生手段,也可將其視為一種人生目的。由于知識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且始終都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試圖想什么都知道愈來愈做不到,并且學習知識的過程永無止境,也可通過各種經歷得到進一步的充實。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畢業后從事工作性質和內容一成不變的情況日益減少,學習過程與工作經歷的結合就起來越緊密。如果學校教育能提供了有助于終身繼續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學習的動力和基礎,那么學校教育就是成功的。

只有教會學生學會認知,才能使學校的職能由教育本位轉向學習本位,也就是說由傳授為本轉變為學習為本,由學會知識轉向學會學習,將更能夠體現當今時代對學校的要求。學校依然是學習的重要場所,但它愈來愈顯得只是具有基礎性、過程性和一種形式性的價值。

2.學校教育教會學生學會做事

如何教會學生實踐他所學的知識?還有在不能完全預計到未來工作變化的情況下,如何使得學校教育與未來的工作相適應?這就要求學校教育不僅能使學生獲得專業資格,而且也要讓學生獲得能夠應付許多情況和集體工作的能力,尤其是應付某些預料不到的情況,能促進集體勞動,這是目前學校教育中被過于忽略的一個方面。如果學校能通過邊學習邊參加一些職業活動進行自我驗證和自我豐富的話,讓學生明白這種能力和資格在許多情況下是較容易獲得的。這說明,學校與工作之間的各種可能的交替形式應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同時學校教育應該使學生明白沒有學習活動相位將不可能構成為現代生活方式。終身學習將促進社會文化、體育、健康、閑暇活動的整合,促進學習活動與職業活動以及社會、企業、學校、傳媒等以學習為紐帶建立連接,形成新的社會活動樣態。

3.學校教育要教會學生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和他人一直生活

這種學習可能是今日學校教育中的重大問題之一。當今世界是一個充滿暴力的世界,它與人們的對人類進步寄予的期望背道而馳。人類歷史始終是一部沖突史。而且正有一些新的因素,正在沖突的危險。學校能否設計出一種能使人們通過對其他人及其文化和精神價值的認識,來避免沖突或以和平的方式解決沖突的教育?

在學校教育中傳授非暴力的想法是值得贊賞的,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學校教育應教會學生逐步發現他人,學會與別人共同生活,共同計劃;懂得人類的多樣性;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間具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的;培養學生在人類活動中的參與和合作精神。學校教育也應該讓學生認識到,終身學習特別是社會成員的后續性學習成果將改變人固有的階層和層級狀況,對終身學習成果的認識可提高到制度層面和社會價值層面,從而影響到勞動人事制度和企業雇傭制度發生根本的變化。

4.學校教育要教會學生學會生存

發展的目的是在使人日臻完善,使人的人格豐富多彩,表達方式復雜多樣,使人作為一個單純的人,作為一個家庭和社會成員,作為一個公民和生產者、技術發明者和有創造性的家,來承擔各種不同的責任。從這意義上來講,教育首先是一個內心的旅程,它的各個階段與人格的不斷成熟的各個階段是一致的。可見,教育作為實現成功的職業生活的一種手段,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建設相互影響的社會關系的過程。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應該讓學生更充分的發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斷增強的自主性、判斷力和個人責任感來行動,使學生的各種潛力,如:記憶力、推理能力、美感、體力和交往能力等,也得到充分的發展。

現展史告訴我們:驅動經濟快車,靠的就是全體國民的精良素質,靠的就是高素質的人才。然而,國民素質的精良,高素質人才的涌現,依賴于高素質的終身教育。因此,優先發展人的素質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動力。要適應與時俱進的時代需求,就要創新終身教育方法。學為已任,終身做人,終身在學,以新促學,以職求學,增智為學,也就是為了發展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學,孜孜不倦地終身學,學以立德,學以增智,學以致用。實現從以發展客體為中心向以發展主體為中心、從以開發自然資源為主體向以開發人的資源為主體的兩個轉變。

而目前的學校教育系統不顧其它學習形式,越來越強調獲取知識,已經不能適應時展的要求了。新的教育體系是應把學校教育作為終身教育中的一個環節來加以設計,努力讓學生獲得進行終生都能學習和生存的能力,建立一個人人都能學習并且終生都能學習的機會。這種思想應該在制訂教學計劃和確定新的教育政策方面得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