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子掩其父之謎
時間:2022-04-29 08:51:00
導語:透析子掩其父之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子掩其父”,在封建時代是大逆不道,不符合“善則歸親”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基本原則,該當問罪。不過,也有特例,令封建王朝也沒奈何的特例——都江堰二王廟中的偶像,至少一千多年中一直是“子掩其父”格局。子乃二郎,其神長期雄踞主殿,血食甚??;父乃李冰,其神長期偏殿配享,香火次之。此種格局,下限在初期,其時父子神像俱毀,泥胎灰飛煙滅。1972年重塑“革命現代李冰”,一改千年傳統,將父親塑于正殿,兒子塑于偏殿,今已毀,二王廟內,只有一王了。1972年所塑“李冰”,受思潮影響,并無王者之相,無官帽,更無金身龍床冕旒之屬,儼然凡人,哪有帝王威福?按當今觀念,那些穿高級衣冠,進口名牌的款、腕,假如來到這穿著粗布衣服的“王者”面前,必然產生疑慮:當王的穿著這么窮酸,誰還愿削尖腦袋去爭官,爭王?
話說回來,“子掩其父”格局的上限在于何時呢?這似乎是個謎。但從史料中零星可覓其旁證。早在唐代,二郎神已名聲大振。全國各地,多有二郎神廟;二郎神的英雄業跡,也各地多有。當然,其中不乏有封建官僚、好事文人的拉名人以炫耀鄉里,因為在封建時代,國家級神人故里,七品官按五品待遇,皇糧國課征收減半,秀才舉人名額增加,故里父母官還可隨朝廷大官參與祭典,披紅戴彩,耀祖光宗。而正宗二郎神故里,是在都江堰。因為封建時代,京中大官,省級大官,都要親自到都江堰二郎廟致祭。清代四川總督駱秉璋前來祭奠時,見兒子雄踞大殿,父親屈居偏殿,臉上不悅道:“子掩其父,得無紊歟?”當然,他無力扭轉這上千年根深蒂固的民間信仰。他應當頓悟:“兒子”并不姓李、何來“子掩其父”的矛盾。
兒不姓李,古有其說。一曰姓楊,《西游記》中擒獲孫大圣的“灌口二郎”是也(灌口即今都江堰市);二曰姓趙,為隋嘉州太守趙昱是也。趙昱也曾斗龍斬蛟,為梅山七圣之首。而前二王廟大殿上二郎神像,全然是《西游記》中楊二郎形象,《劈山救母》中楊二郎形象。為三只眼,且有三尖兩刃刀及哮天犬立于大殿左右兩側。盛唐有詞牌名《二郎神》唱遍神洲;五代前蜀王王衍出巡,儀仗輝煌,前呼后擁,百姓見之,說是灌口二郎下凡。北宋初年青城王小波、李順起義,李妝扮成二郎神,大得民間信仰,一呼百應。北宋永康軍(今都江堰市)迎神賽會,百姓宰羊數萬頭以敬二郎神,郡政府僅靠征收宰羊稅,就足夠一年財政開支。長期以來,民間的二郎神多次被企圖納入官方模式,(例如二郎李冰多次被官方封一長串王號等)而民間的二郎神又每每掙脫官方的納入。于是有姓楊姓趙姓李之說,又有二郎即李冰之說。諸說究竟何是何非,或者都是都非,其中大有明堂。
〈二〉
姓李說在民間得不到理睬與認同,只在一部分士大夫中有小范圍的市場。
二王廟原先稱作二郎廟。元末才改稱二王廟。二王即二郎神和李冰。在二郎廟對面,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和經久不衰的道教中心——青城山。道教所奉的重要神祗之一,即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在都江堰之側的趙公山,即趙昱(二郎神)白日飛升,隱居修道處,趙公山麓的王婆巖,即二郎神擒獲孽龍的“遣跡”。北宋初葉,宋真宗好道,封二郎神為清源妙道真君,宋徽宗時又封。元人雜劇《二郎神醉射鎖魔鏡》中二郎神出場道白有:
“吾神姓趙名昱,字從道……我親自仗劍入水,斬其健蛟,收了眉山七圣,騎白馬白日飛升,灌口人民與吾神立廟……
朱熹《朱子語類》說:“梓潼與灌口二郎兩個神,幾乎割據了兩川?!辫麂磋麂劬?,又名文昌帝君,也是道教所奉之神。而二郎神之信仰,因其能以泉水為民治百病,能斬蛟擒龍,變水患為水利,能主持正義,抑惡揚善,捉妖降魔,更在梓潼之上。從今存于灌口二郎廟內木壁鐫刻的陸游〈〈灌口神君歌〉〉的描述看,二郎神全然為道家尊神。
道教之所以在都江堰發祥,是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及群眾基礎的。漢末張道陵在此化符水為民治病,發展五斗米道教徒的時間,與民間對二郎產生崇拜的時間,十分接近。其時宦官專制,腐敗盛行,遠離宦官專制中心的西僻之蜀,民風古樸,信仰自由。如果說儒教是在朝的教,則道教是在野的教,更得廣大非儒生的無文化的下層勞動人民的信仰。由于道教在都江堰道徒眾多,群眾基礎甚廣,所以,以儒家思想為基本指導思想的朝庭,對之也另眼相看。唐太宗時,青城山道教與佛教發生地盤之爭。結果唐太宗御筆親自批示,使道教獲勝,佛教寺廟遷出青城山以外地方。佛教儒教,在這都江堰地區的信仰,都不及道教。雖然儒教在全國范疇看,是占統治階級指導地位的教,但因科舉,因熟讀儒家之書而入官場的官,比之于廣大黔首,畢竟是少數,少數為官者信仰儒教而多數為民者信仰道教,為官者中,也有不讀書(儒經)而從其他門道進入官場者,并不信儒教,也有表面上假奉儒教而實際并無信仰者,也有背叛儒教而改信道教者,如隱居青城山的前官吏杜光庭、范長生、張俞等。
青城山上清宮內有一匾,大書“李實孔師”,既有崇道抑儒一面,又有與官方意識形態拉關系套近乎的一面。孔子政治主張難以實現,想乘桴逃往海外,海外沒去成,轉而好道,全力研究易經??鬃酉氩坏?,在他死后幾百年,神州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會讓儒教成為官方倡導的信仰。然而,中國哲學骨子里是以老子為核心思想的道家的哲學。這是漫長專制統治的必然結果,故道教在民間的信仰比儒教大得多。在道教中心都江堰,道教對儒教,更是產生著碰撞、爭斗與排斥。大多時是道勝儒敗,有時則呈膠著狀態融糅合流。生于儒教之鄉山東的諸葛亮,來到產生道教的川西,競脫去儒服常穿道袍,常搖道家之鵝毛扇,并學道妝神,不正是因為道教大得西蜀民間信仰,大得全國民間信仰之故么?
〈三〉
安史之亂后,整個封建社會如日中則仄,開始走下坡路。這就導致人們特別是隱居之士對道教的信仰呈上升趨勢?,F實的黑暗腐敗,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在道教中尋求精神撫慰與避風港,在道教神祗身上寄托保護、幫助和拯救的希望。唐季五代北宋,隨著《二郎神》曲唱遍神洲,二郎神名聲大震,幾乎家喻戶曉,無不謨拜?!端问贰份d:北宋徽宗政和七年詔修神保觀(觀為道家廟宇),俗所云二郎神者,京師之傾城男女,負土以獻,不知何神?!笔锥既绱?,全國各地當然仿效。故道教之二郎神,能割劇兩川,并向全國發展。
道家神祗二郎神的大得民間信仰,引起了堅持不語怪力亂神原則的薦紳先生的不安與疑慮,并開始了將二郎納入正史有名的李冰名下的努力。《朱子語類》言:“蜀中灌口二郎神,當時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現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出來?!?/p>
對于儒教士大夫倡言的二郎姓李說,道教和廣大無文化的勞動人民,進行大力的對抗與反擊,大力炮制二郎姓趙姓楊說并大力宣傳傳頌,以消極抵抗二郎姓李說。這樣,自南宋起,無名無姓史志無征的二郎,出現了姓李姓趙姓楊三說并存局面,愈炒愈熱,熱鬧非凡,為二郎進一步蓋過李冰,推波助瀾。
《龍城錄》言,二郎(趙昱)隱青城山修道。唐太宗封其為神勇大將軍,廟食灌口。唐明皇幸蜀,加封赤城王(青城山有赤城閣),又封顯應候,昱斬蛟時,年二十六。“《川主三神合傳》言:“二郎托名趙道士,宋真宗加封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道書《灌江備考》言:”二郎為蠶叢之后,故額上有一縱目。”今都江堰旁趙公山,即趙公(昱)隱居處。趙公山麓的王婆巖,即二郎神擒獲孽龍處。
神州各地上演的元人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中,灌口二郎神唱道“不周山戮破天吳,曾把共工試太阿(言斬水怪治水);誰教有窮能射日,某高擔五岳逐金烏。”(都江堰有民間故事《二郎擔山趕太陽》)“小圣灌口二郎是也……看了些日月盈虧,山河變遷,灌口把威施,天涯將姓顯!”(今二郎廟大殿右下側“威應剎那“斗大四字,乃頌揚二郎神威)二郎在小說《西游記》、《封神榜》、《劈山救母》、《聊齋》、《寶蓮燈》《搜神記》《警世通言》……中更是威力無比,大得神洲廣大下層百姓的信仰。以上所舉具有種種神威的二郎神,均為楊姓。
隨著封建王朝的日益腐敗,道教和民間的姓趙姓楊說,大大得勢,并從而促進二郎神在民間之信仰,再上新臺階?!锻踣呖兛肌份d,元至順元年,川撫某只請封二郎,不言李冰。清道光時,川撫請改二郎廟為李冰廟,以二郎配享,被中央駁回道:“以前代祭(二郎)典,相沿已久,不易輕于變更?!鼻逖矒釕椀抡埣佣煞馓柖谎约袄畋?。可見無限信仰二郎乃民心所向。官府也不得不順應民心,以合潮流。因此,二郎神雄踞大殿的格局,千年不變,至今不變
民心不可違,誰也不敢下令百姓在“父”的香火上加大力度而減少“子”的香火.宋代,二郎神又被官方封為顯英王.今青城后山味江村尚存顯英王摩崖石刻像,像右側有石刻哮天神犬.上方石刻扶桑帝.神龕兩側有石刻楹聯:東望扶桑帝,西蜀顯英王.據石刻文字記載,該神龕刻于清同治元年壬戌(公元1862年)此外,都江堰北側的靈巖山上也有石刻二郎神像,在黑風洞旁.在今都江堰天馬鄉,尚存有二郎神擔山趕太陽留下的遺跡----童子山.
〈四〉
都江堰,是古蜀國本土文明的源頭與見證,都江堰旁曾經有過的望帝詞,是古蜀人民圖騰崇拜的祭壇。古望帝,是蜀人長久寄托哀思、維持和發揚蜀文化的一個高標與載體,南朝蕭齊明帝建武四年(公元497年)。因二郎神在民間的信仰大超望帝,益州剌使劉季連乃將望帝祠遷往郫縣,望帝祠原址改名崇德廟(今二郎廟)改祀二郎神與李冰。按應劭《風俗通》所言,李冰者,秦王滅蜀后60年所派出之特派員也,代表秦國入主蜀國的最高軍政長官也,為操秦腔唱秦調敲秦缶,喜吃老陳醋羊肉泡饃之秦客也。而望帝杜宇者,古蜀國國王也,為土生土長,吃麻辣燙、說川話唱川腔的蜀國本地人也。秦王輸入的異國文化,與古蜀國的本土文化發生撞擊,發生異化。但是,以武力開道的秦文化,并未使本土蜀文化斷根。正如以武力開道的滿人沒有征服漢文化一樣。年年歲歲,杜鵑花開之際,杜鵑鳥啼之際,這古蜀本土文化,都要得到一次凝聚與積淀。李商隱詩“望帝春心托杜鵑”,杜鵑啼血染花紅,“教民務農”的杜宇死后,還化為杜鵑,還不忘教民務農?!安脊?!布谷!”這暮春花影中一聲緊似一聲的帶血的啼叫,叫黃了麥穗,叫綠了秧苗。叫醒了千絲萬縷永遠剪不斷的古蜀族遺傳下來懷戀與鄉愁。而那開遍西蜀山野的俗名映山紅的杜鵑花,當其恕放,如火如荼,正好喚起土著蜀族對于踏進天府盆地的強秦鐵騎的反感與敵愾。正好喚起抗衡異國文化,繼承和宏揚蜀國本土文化的潛意識,喚起思古之幽情?!靶Q叢及魚鳧,開國何范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而通秦塞的第一序幕,不是和平的橄欖枝,而是秦軍的鐵蹄、不是輕歌曼舞,而是干戈染血。干戈“文化”征服了農業文化。其起因,則是秦王吹牛說牛屁眼里能屙金子。欺騙了貪財的蜀王,派出“五丁”去牽牛。屙金子之牛沒得到。反而“地崩山摧壯士死?!笔チ苏唷K娜f八千年的天府,四萬八千年的世外桃源,就這樣,像一個如花似玉的弱女子,被秦始皇兵馬俑式的孔武有力的秦軍鐵蹄,給柔碎了。
蜀人思念杜宇,“至今巴蜀民農忙時,先祀杜主(宇)”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杜宇也是治水的英雄。即使祀杜主的廟遷走了,古蜀國,特別是都江堰一帶的人民,還是在心底里,祭祀杜主。杜主教民務農作示范用的農具,為鐵臿。臿為先秦常見農具,如鏟,如布,先秦布幣,即象此農具形。臿可務農,也可作修河治水工具。東漢山東武梁祠石刻大禹像,雙手持臿,可知臿為治水工具。
公元前316年,蜀國滅于秦國后,蜀民對杜宇的懷念與崇祀并未因武力而斷絕,可見其在巴蜀民心中信仰之深,可見其與都江堰治水的不解之緣。正如屈原死后,楚人甚至所有神州人都懷念他,并將他發明的“求索“一詞常掛嘴上一樣,杜宇在兩川,在巴蜀,也深受懷念。而遷廟于郫后,杜宇廟香火之盛,也代代不絕。
〈五〉
蜀人懷戀失去的蜀國。至今,在最后一個蜀王開明十二世兵敗為秦軍所殺的武陽鎮,不是還有許多與蜀王有關的地名、傳說與古跡嗎?開明治水偉績,不是廣為蜀民傳頌嗎?
蜀,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善于栽桑養蠶繅絲織帛。蜀,就是蠶?!对娊洝飞嫌小熬昃暾呤瘢粼谏R啊?。黃帝正妻嫘祖,亦即養蠶的發明者嫘祖,為蜀山氏,正是蜀族先人。古蜀國國王蠶叢,亦與蠶桑有關,竟直接以蠶命名。蜀字額上有一夸張的目字,以突出蜀字的額頭之眼。在四萬八千歲之前,嫘祖與黃帝部落聯姻,共同擊敗蚩尤部落。當周武王伐紂之際,巴蜀派兵,助王滅紂。巴蜀之君,被周武王親切地稱為“友邦冢君”。古蜀國蠶叢帝,又稱“縱目人”。試看二郎神之額,有一突出的“縱目”,與蠶叢的縱目,與蜀字頭上的夸張突出之目,何其相似乃爾。突出目,就是突出蜀。近年來,在都江堰灌區之一的廣漢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遺址,出了大量古蜀國文物,雄辯地證明著秦滅蜀之前很久很久的時代(至少在商代),古蜀國早已是具有爛燦水文化文明的發達的農業國了。值得一提的是,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人頭像都突出目,都與《西游記》中及前二郎廟大殿二郎神形像,在冠冕,臉型五官縱目諸方面,皆有酷似之處。二郎神手中的獨特兵器三尖兩刀刃,又與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的古蜀王的玉兵器玉璋,極其相似。秦滅蜀后不久,秦焚書坑儒,“秦燒天下書,諸候史記尤甚,”“史官非秦記皆燒之”。故蜀國歷史,全是空白,古蜀國史官文字檔案,銷毀殆盡。然而人嘴是燒不掉的,十口相傳,代代不絕,古蜀國史,只可從民間帶神話色彩的傳說中,略見端倪。近年來川西平原都江堰灌區接連發掘五座先于夏商時代的新石器時代古城遺址,再次證明:秦滅蜀之前蜀國是有歷史,有悠久歷史的。二郎廟內長期“子掩其父”格局的存在,正是對秦王割斷歷史的卑劣行徑的一種反諷,正是對于被抹殺的古蜀國歷史的一種依稀而模糊的記憶。五座古城遺址中,有距都江堰僅十幾公里的芒城,其給排水工程之科學、精巧,令人嘆服。它給予“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秦人恩賜”的說法,以有力的一擊。假如都江堰真是秦王派人來修,那為啥要在滅蜀60多年后才修呢?難道這之前成都人都不喝水、不用水么?沒有水利,成都平原憑什么成為“天府”呢?秦滅蜀,正是垂涎成都平原是“天府”啊!而“天府”是早在秦滅蜀之前就有此稱呼了。假如都江堰真是秦王派人來修的,那為什么與都江堰同時的鄭國渠在秦史中有130多字的詳細記載,而秦史中只字不提都江堰?在《史記》中都江堰的開鑿排在大禹治水之后,西門豹治水之前,是在春秋時期。
如果把江山比作多嬌的美女,則強占蜀國江山的秦軍,即是強占美女的強人。假如你生在二千二百多年前秦滅蜀國之時代,秦軍攻入川西平原,那時你才兩、三歲,父親母親帶著你逃難,被一秦兵手起刀落,殺死你的父親,娶了你美女般的母親,燒毀你父親與母親的結婚照及你父親的一切照片,燒毀你父親純凈的一切情書,不留一點痕跡。待你長大成人后,這一秦兵說他就是你父親。而母親卻在悄悄地暗示你,你的真正的父親的舉止言談及音容笑貌。這一暗示,正如民間傳說中關于古蜀國的傳說。暗示日積月累,使一個兩、三歲不記事的小孩,也會對真正的父親產生一種依稀的印象,而對于假父親,產生一種以更高強的本領超過之,壓倒之,實現“子掩其父”的夢想的強烈愿望,這種愿望,不是你一個人有,而是千百萬四川人民都有,這眾人的愿望匯聚起來,必將對頌秦者、諛秦者所樹立的秦官的信仰,產生動搖,產生偏差,產生危機,代代相傳,孕育出另一種信仰。一種對古蜀國縱目蠶叢帝的信仰。
〈六〉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故陳勝吳廣農民起義打出“張楚”旗號,建立“張楚”政權。張楚者,張大楚國也。北宋都江堰農民王小波李順起義,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權。“大蜀”者,張大蜀國也。大蜀政權的首領李順,曾妝扮為二郎神,以增強民眾的信仰,以張大蜀國。二郎神是蜀國故土文明的結晶。信仰崇拜二郎神,是蜀民的另一種“伐無道、誅暴秦”的委婉方式,是對于暴秦的高壓下產生的社會心理傾斜的自我調節與恢復。是蜀文化記憶的自覺復蘇。因為二郎神是蠶叢的替身。
信仰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命題。信仰是不能強求的。老百姓信仰誰,不信仰誰,是不以統治者意志為轉移的。千百萬人民的信仰匯聚起來,可以改變歷史的進程,如水滴石穿,水到渠成,二郎神長期雄踞大殿,正是民間信仰力量所致。
一百年前,梁啟超曾痛心疾首地揭示說,中國的歷史書,只是帝王將相的家史,而在總體上忽視了中國人民。他堅決主張,歷史學的責任,就是廣泛地講述人民的歷史和文化的歷史。實際上,自古以來,對于中國歷史書只為帝王將相作家史的狀況不滿者,遠不止梁啟超一人。寫歷史書的大權,歷來由依附官方的儒家知識分子所壟斷。《廿五史》,從《史記》到《清史稿》,全是在總體上忽視了人民。
被忽視被輕視的人民,對于史書顛倒歷史的寫法的一個常見報復辦法,就是對史書無名的而具有人民性的人物加以崇拜與神化。對于史書上無名的二郎的崇拜、神化,應發端于東漢。東漢末年桓靈時期,宦官專政,賣官鬻爵,黨錮禍接,正直受壓,“寒素清白濁如泥,高門良第怯如雞?!肮俑卑咎煜轮啵鄙酥撬?。其時離太平道黃巾大起義,已近在咫尺,社會心理處于官方失去信仰,對官方提倡的信仰也失去信仰的狀況。
迄今為止,我們所發現的在都江堰上造神以避水患的最早物證,就是東漢靈帝建寧元年(公元168年)官方所立的“三神石人”。三神石人于1974年及1975年在都江堰魚嘴以下河底發掘出二個,(今存都江堰伏龍觀大殿。)一個是李冰神石人,高2.9米,其胸前銘文有“故蜀郡李府君諱冰”、“都水椽、長陳一造三神石人鎮水萬世”等字;第二個是持臿神石人,無銘文,缺頭,體形小于李冰神石人。根據各地出土東漢園雕造像的對稱審美原則,根據神廟中主神兩側侍者對稱的審美原則,根據李冰石人身上銘文對稱的事實可以肯定“李冰神石人兩側應是對稱的相同的二個持臿神石人。這第二個持臿神石人,雖未出土,但肯定是存在的。2+1=3嘛。無名神石人,史書無名,因其雙手持臿,與勞動人民相似,更能引起勞動人民的共鳴、崇拜與信仰,更能使人意識到治水功勞屬于持臿者而不屬于袖手旁觀者。在漢代,大官左右兩側的隨員、侍從,或者說副手、辦事員,名稱就叫“郎”。如“木蘭不用尚書郎”,“員外郎”等,在古代青年男子也叫郎。袖手垂拱的府君兩側的二位侍從,就叫二郎。帶有勞動人民影子的二郎,在勞動人民占絕大多數的都江堰甚至兩川,必大受同情與尊重。
〈七〉
可惜,1975年修整都江堰時,持鋤民工挖出的持臿神石人已無頭部,它在抗擊洪水的斗爭中,不惜拋頭顱,斷頸脖。無頭石人是否戴著郎官的官帽(郎官起源于戰國,漢代郎官戴著進賢冠),不可確證。假如它沒戴官帽,而是束發平民,那就更好。古時對不知名的平民青年男子,美稱為“郎”,平民青年女子,則被美稱為“女郎”,如:“不知木蘭是女郎”。束發平民的二郎,比之于戴著官帽的李府君,在那個黑暗的賣官賣爵的、官逼民反的時代,誰,更能博得深受官府壓迫剝削的窮苦勞動人民的信仰?肯定是持插勞動者。這種信仰是堵不住的,如洪流一般堵不住的。由于當時文盲率為百分之九十幾,廣大勞動人民并不認得府君胸前銘文,并不知它就是史書有名的李冰,只是從其官帽上判斷其“是個當官的”。(廣大勞動人民認不得字,也讀不了史書)鑿造神石人的石匠,是勞動人民,有意無意地把勞動人民形象,溶進二郎身上,為后世的“子掩其父”局面,埋下了伏筆。東漢末年官民矛盾加深,自然地導致勞動人民對官的反感和對持臿勞動者的尊敬與景仰。太平道黃巾大起義后,是三國兩晉南北朝,長期戰火紛飛,動蕩不安,官府聚斂,民生愁苦,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更把擺脫苦難的希望,寄托于持臿神石人二郎。二郎能抗洪治水,能斬蛟擒龍,能“曉汲清泉,晚除百病”。能抗旱降雨等等神通,經都江堰灌區及兩川廣大人民的口碑,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千傳萬,久之,傳出了名噪兩川甚至華夏的二郎神。迎神報賽時娛神的歌曲,形成了詞牌《二郎神》.在長期口口相傳中,數詞二被誤解為序數詞二,因為立于都江堰魚嘴上鎮水的三神石人,存在時間不長,很快被江水沖倒,埋入江底,“死“無對證。在長期的民間傳頌中,臿演變成了更加戰無不勝的三尖兩刃刀,這刀的形狀,與三星堆出土的古蜀王的玉兵器玉璋形狀極似。二郎額上,加上了象征蜀字頭上夸張的目字和古蜀王縱目人蠶叢標志的智慧的縱目。又根據都江堰兩側群山自古多獵戶的現實性,根據蜀漢譙周《蜀王本紀》載:“魚鳧田于湔山"“蜀王獵于褒谷”……蜀民遂將二郎頌為搜山除惡,驅虎豹、斬豺狼的好獵手(見《二郎搜山圖》,此圖宋、元、明皆有畫家作過。)其獵犬,被神化為哮天犬。二郎本是無名英雄,史書不載。后人為擴大傳頌效應,便附會上姓、名。但不論是姓李姓楊姓趙,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年輕的,能擒龍斬蛟治水安民的?!靶绽钫f”一直有姓無名,只稱二郎、令人生疑?!段饔斡洝分袑O悟空稱二郎神為小郎君。而出土于都江堰河底的持臿神石人,其造型(身材)比李冰石人單薄、苗條,顯然是個青年的郎?!八馈倍鴱统龅睦?,為二郎起源提供了鐵證。
在道教大盛的唐宋時期,都江堰的名稱不叫都江堰,而叫“侍郎堰”。侍郎者,侍從于李冰左右的持臿青年郎也;侍郎者,二郎也。
“三神石人”是李冰神話和二郎神話的源頭。即使最早敘述李冰神話的,抄襲西門豹為河伯娶婦故事的《風俗通》,也比三神石人晚幾十年?!讹L俗通》作者應劭為漢獻帝時河南人,他在任泰山太守時,鎮壓過太平道黃巾起義。應劭以神話形式,首次說李冰是秦守,殊不知他冠以的秦字,反幫了“蜀守冰”的倒忙,促成了二郎蓋過李冰。神州大地連綿幾千年的對屈原的懷念,對楚、蜀的同情,對暴秦的怨忿,對專制制度的反感,使民間信仰,從“秦守”身上,分流到無名無姓的二郎身上,造成“子掩其父”現象。這種掩蓋,在南宋“李冰父子”說出現之前,不叫“子掩其父”,而應是“蜀文化掩蓋秦文化”、“勞動者掩蓋袖手者”、“道思想掩蓋儒家思想?!碑攽吭诒狈絻礆埻罋⒌劳降南骰氐澜檀蟊緺I都江堰時,兩川廣大道友及勞動人民,對于應劭編造的所謂“秦官李冰”,還會無限崇拜,無限信仰么?
無名無姓的二郎,史無對證,更便于想象夸張,更便于理想化,更便于美化神化,更便于撥高。二郎神要成為大殿的主神,處于中央位置,只能合二為一,將二個郎合為一個“二郎”。大殿神龕上主神位置不可能塑二個郎,那樣就不符合主神的鼻梁必須在神廟中軸線上的原則,不符合一廟只一主神的原則,故二位郎合為一位二郎。
〈八〉
以勞動者面目出現的持臿二郎,其形象由漢靈帝初年樹立時的矮于李冰,逐步發展到大大地高于李冰。前,高踞二郎廟大殿的二郎神高大形象,是僅居偏殿的李冰塑像的幾倍。其香火隆盛程度,亦大大高于李冰;其歌頌二郎的匾額楹聯,也是偏殿李冰的十幾倍。封建時代的官府和儒者,見二郎得到如此大的民間崇拜與信仰,便想將這信仰加以利用。其方法之一,就是封王。二郎、李冰,被封建王朝封以一連串的王號。盡管二郎廟被官方改為二王廟,但是民間還是叫它二郎廟。叫起來更親切,更象自己人,更有可靠感。更表達了“子掩其父”現象的理直氣壯,理所當然。
如今,1972年期間塑于偏殿的持臿二郎像,已被拆毀,而按前老樣子老尺寸重塑了李冰夫婦像。這樣,二郎廟中就缺了二郎。缺了名副其實的代表勞動人民偉大力量和智慧的標志。缺了廟的主心骨和擎天柱。在大殿上重新按前老樣子老尺寸老規格重塑二郎神高大形象,是民心所向,遲早會要進行的。因為二郎廟里沒有二郎,是古今中外的大笑話。沒有二郎神,《西游記》、《聊齋》、《封神榜》、《寶蓮燈》《二郎神醉射鎖魔鏡》《大鬧天宮》《二郎斬蛟》……的戲沒法演。孫悟空趁二郎神離開灌口之機來到二郎廟,變成假二郎神以騙守廟判官的情節等,將無根源,無背景。
二郎代表勞動人民,李冰代表公仆。公仆本該是勞動人民的兒子。所以,正確的、合符歷史唯物主義原則的說法應是:
李冰是二郎的兒子;二郎是李冰的父親。
“李冰父子”應是“二郎父子”,二郎是李冰的老前輩,是比李冰早得多的古蜀治水英雄和
開山鼻祖蠶叢帝,二郎神既不姓揚也不姓趙更不姓李。無姓無名的二郎神是人民的化身。
當你凝望那震動全世界的羅中立的巨幅油畫《父親》時,你會明白:在中國,在勞動人民占絕大多數的中國,誰,才是真正的父親。
在看了《逼上梁山》后寫給延安評劇院的信中說,要把帝王將相占據舞臺的顛倒了的歷史再顛倒過來,讓勞動人民成為歷史的主角?!秶H歌》唱道:“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勞動者自己,才是上帝。
“子掩其父”現象,有深理焉。
原二王廟大殿二郎神像右側有句楹聯,叫作“十四縣民命食天盡是此公賜與”此聯只有二郎神當之無愧,因為二郎神就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的人民,就是億萬史書不載的勞動人民的化身。千百年來,百姓對二郎的日益高漲的信仰,占壓倒優勢的信仰,體現了一個基本社會法則——勞工神圣,勞動者先神起來,“子掩其父”,合情合理!蜀守死了,而人民不死。人民繁衍至今,年年歲歲都修都江堰。誰能設想:今年摒退數萬修河民工,一個不用?鎮水萬世的希望,寄托在永遠年輕的象征人民的神通更加廣大的二郎神身上。從東漢靈帝建寧元年至今,已過了六十一世,離萬世還遠。鎮水萬世的任務,只能依靠萬世不死的永遠年輕的各朝各代人民。準此,則“子掩其父”現象,將萬世長存。向“善則歸親”、“善則歸主”陋習挑戰的現象,將萬世長存。
- 上一篇:演講小組活動小結材料
- 下一篇:小議壽險公司的戰略管理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