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會計公正品質情感的培養

時間:2022-06-29 08:46:00

導語:小議會計公正品質情感的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會計公正品質情感的培養

摘要:客觀公正。會計人格的豐盈;決棄道德冷漠,凸現會計人的社會正義感。

關鍵詞:公正公正情感道德內化社會正義

公正,又稱為正義,意即“正直,不偏私”公正”應成為會計道德規范中的核心。但在現實的會計工作中,會計人對某些會計職業行為發生了道德的困境,加上現實世界各種利益的誘惑,于是行為上會出現公正的道德解約行為,陷入公正的悖論之中。如何解決會計人面臨的職業道德上的困惑?著名的精神病理學家魯克在情緒與個性中說到高水平的情感不是遺傳的培養的結果,如果忽視這方面的教育,就會使整個一代人全部生活中相應的情感道德回到原始的野蠻狀態之中”同時還說“要使人取得重大成績,就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感”也就是說,會計人公正品質的形成和回歸,職業道德教育中的公正品質情感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會計人公正的道德品質需要情感浸潤。休謨提出過“道德來自情感”命題。會計職業道德的培養不能脫離情感,道德情感與理性是相統一的

1會計公正品質與情感密不可分

羅爾斯指出“正義論”一種有關道德情感的理論,旨在建立指導我道德能力或更確切地說,指導我正義感原則”道德意義上的公正,說到底是個情理原則。

首先,對會計人來說,對單位經濟業務進行確認、計量、記錄、演講時能否公正,不可能都來一番深刻的道德認識、分析思考,恰恰是由于情緒的激昂、良心的呼喚、義務感的驅使對現實作出的反映,并且只有在強烈的公正情感支配下,才干使過去“聚存”道德認識付諸實踐。如果僅僅在理性上冷漠地認識到公正”而缺少公正的道德義務感和責任感的積聚,不能保證其會發生公正品質的必需把股東、債權人、國家的權利當作自己的權利;把股東、債權人、國家的成敗當作自己的成敗,從而才可能使自己的應盡義務和責任具有自覺自愿性。當他具有高度的公正情感時,才會把公正作為職業人生的價值追求;高度的公正道德情感常駐其心靈,才干使會計人的行為成為真正的公正行為。

其次,會計職業行為是非善惡的評價是以其行為所具有的社會意義為評價標準的一個有公正道德情感的會計人,不但可以對自己的職業行為做出理智評價,還可以做出情感評價。這種對自我職業行為的理性和情感兩方面進行統一的評價,就叫做“職業良心”一個會計人當這樣評價自我行為從而認識到符合自己的職業行為原則同時也符合善時,會覺得“良心無愧”當有利于雇主、有利于客戶的信息被公布而使自己受到領導、董事或合伙人的壓力,會覺得問心無愧而“坦然、自豪”能充溢自信與非公正的力量相抗衡。當一個會計人評價自己的行為有悖于公正時,自覺到良心責備”很快體驗到不安、懺悔,并使它居于良心發現而自愿改正他行為,頂住無論來自任何方面的阻力。就是這種公正的道德情感使會計人個體對自己的會計行為堅持著心理的推動力和承受力。任何道德如果失去了心理推動力和承受力,那就只能成為毫無意義的符號而已”

2公正情感培養的目標指向

會計人要具有公正的道德品質,需要道德情感的浸潤,這樣才干使會計人的行為走向高尚。而建立怎樣的公正情感培養目標,對于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工作者來說深感急切而又朦朧,但有一點是十分確定的這就是個體公正道德觀的內化和社會正義感的實現。

2.1公正道德內化,會計人格豐盈

什么是道德內化?就是指道德社會化的主體—人,經過一定方式的社會學習,接受社會道德教化,將社會道德目標、價值觀、道德規范和行為方式轉化為自身內在道德需要,形成其穩定的道德人格特點和道德行為反應模式的過程。個體的道德內化具有發展性的特點,走向是由他律向自律向自由的三個階梯發展,最終成為一個具有完善人格的人,用道德范疇來表達就是從義務到良心到自由的三階段。

公正的道德義務是律的階段。這一層次上,會計的行為規范取決于法律、權威和權力。通過服從既成的規范來履行其公正的義務,常以“必需”履行的形式來實現。這一階段中,對會計人的品質培養除了宣講教育外,還應有一定的儀式,讓會計人感受公正之神圣化。對新畢業的會計專業學生、對新上崗的會計人員,通過一定的集體儀式如宣誓建立神圣化心靈,從而完成認知階段。但必須明確,這一階段,會計人雖然認識到應承擔公正的義務,但由于未能真正理解所給定的道德規范,未能從心靈上、情感上真誠地認同道德規范,那么他人格上還不是獨立而健全的會計行業,人格不健全的表示之一是公正情感的缺失。公正情感的缺失表示就是對他人、對社會的權利缺乏正常的情感。不少會計人為自己的利益、本單位的利益做假賬,提供虛假信息,偷稅漏稅等,損害他人利益、國家利益,侵犯了人的權利。這種公正感缺失癥實際上就是對他人、對社會缺乏正常的情感,對他人、對社會毫不關心、無動于衷、冷漠無情,從而成為了利己主義者。

而公正的道德情感的培養,就是要消除這種情感缺乏癥,要使會計人的人格豐盈起來。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要使會計人對公正之底線—尊重他人權利抱有崇敬的情感。拉法格在思想起源論》中說,公正的概念用畢達哥拉斯公式表示就是不要破壞天平上的平衡”尊重他人權利的情感就是公正的道德情感。當一個企業連工資都發不出時,該企業的領導人、財務部門的負責人卻照樣可以坐高級轎車、進高級餐廳、住豪華賓館,會計人是義憤填膺?或是熟視無睹、事不關己?還是認為對領導工作不能提出異議?這天平上,會計人情感的籌碼在哪里?沒有公正的情感,就不會尊重企業職工的權利,就會對侵犯職工權利的行為冷漠而無動于衷,甚至于參與其中。

公正內化的第二層次是公正的良心,自律階段,會計人對公正的價值意義有了深刻的認識和掌握并上升為義務感和責任感。當公正的情感強到足以使個人感到要像自己希望受到他人對待的那樣去對待他人時,才干達到自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公正的良心能夠對會計人的行為起到調節作用。行為前起著鼓勵和禁止的作用;行為中起著監督作用;行為后起著“法庭審理”作用。這全過程中,公正的良心,同理性、情感、意志相互密切聯系的但有時直覺在這之中仍會產生作用,這就有可能使個體忽視義務的律,不顧社會輿論的監督,做出錯誤的行為選擇,乃至走向犯罪之路。會計實際道德生活中,不少走上違法道路的人正是所謂“受騙的良心”使然,這種情況是不乏其例的所以,不能滿足于“良心發現”良心還要在實際的道德關系和道德活動中受到審查,而且還應該用公正的道德義務作為意向。當公正的良心和公正的義務相統一,律與自律相輝映,公正的內化就走向第三層次—自由。

自由”就是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將公正看作是職業道德的肯定性來行為,將公正價值的實現看作是職業需要和樂趣。而實現這種轉換,必需是認識上的自覺、情感上的自愿、行為上的自主,三者缺一不可。自由的人格就是幼稚豐盈的人格,從會計來說,自由的人格就是解脫了抵觸與壓力、解脫了盲從與依附的人格,走向自主、自為、自由的幼稚人格的過程。只有達到這樣的幼稚高度,公正才是有效的充沛的而這一階段更是要依靠情感的自愿。只有情感上的自愿,才有意志,才干真正實現公正的自由。

2.2決棄公正冷漠,凸現社會正義感

決棄公正的冷漠,凸現社會正義感,應該說是會計人職業道德的公正情感培養的最高目標。因為社會發展到今天,終究不是靠“獨善其身”就能保證社會健康的個體道德功能的發揮有賴于社會的整合能力,尤其是價值多元化的時代,社會價值意識的整合水平,已不再完全歸因于主流意識形態或某種政治的需求,而是依靠社會制度基礎上人們社會公共意識和情感需求,主要是社會公正感的強弱。目前社會生活中出現了較為普遍的道德冷漠癥,一方面標明了人們道德素質的低劣,同時也表明了社會道德整合能力的萎縮。道德冷漠癥往往表示為對“常德”無知、對“美德”麻木、對“失德”無視。現實道德生活中,少數會計人幾乎是道德盲”生活在道德真空中,不受任何道德限制,隨心所欲、無所不為。如果說這些人僅僅是對道德的無知還可以通過知識來補救的話,那么,對道德的麻木就只能訴諸情感,重新喚起會計人對道德的熱情,但這決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有,對失德行為的寬容”問題上,會計行業集中表示在對單位領導的寬容”領導報銷的憑證、簽字的單據不認真審核,更有甚者是協助領導多貪多占,明知領導的行為是違法,失范、失德,犯罪,但又缺少正義感,這就嚴重地破壞了社會風氣,使人們對社會正義感的建立喪失了信心。因此,對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培養教育就是要堅決與這種道德冷漠癥決棄。

社會正義感是道德情感的最高表示,理應是道德情感培養的最高目標,而社會正義感又來源于社會正義原則及其制度。會計人應維護社會正義原則及其正義的政治制度。因為只有個體德性、政治目的社會制度多個角度實現正義精神,會計人的公正德性才干實現。首先在行為上,會計人應是個遵紀守法的人,遵守國家法律、法令;遵守會計法律法規和國家的統一會計制度;敢于與非公正的社會行為作斗爭。其次,凸現社會正義感,還要為社會正義增添風采。作為會計人,就是要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的職業會計師道德條例》中明確指出,會計人會出現道德的抵觸:首先是職業會計師經常會面對發生利益抵觸的情況;其次是當職業會計師的責任與各種各樣內部或外部涉及一些特殊因素也會發生多種沖突。這種抵觸中,國際會計師聯合會要求會計師要有獨立性,不只要有形式的獨立,而且還要有實質上的獨立;要求會計師能公正行事,堅持主觀和職業謹慎。

會計人要做到客觀公正”但“什么時候采取什么樣的行為比較合適,有時確實是很難決定的要做到這一點,人不只需要智慧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幼稚的生活經驗,而且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感—職責情感、正義情感、善與惡的情感”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中,將情感灌注其中,讓會計人理性之心性與情感之心靈融合,做一個公正的人格豐盈之會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