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規劃設計論文
時間:2022-12-26 11:16:00
導語:小區規劃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居住小區規劃設計時在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解決功能問題的同時應將環境美融合在一起考慮。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氣侯類型豐富,文化藝術和生活習慣都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但從住宅建設上來看,從南至北,從東到西,居住小區幾乎都是千篇一律的長條形住宅和行列式的排列,雖有某些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大同小異,互相雷同,地方特色不明鮮,沒有個性和獨創性。
目前,住宅小區規劃的主要通病是單一的同一方向的行列式排列,即典型的“兵營式”住宅,這種住宅在單體設計上多采用了一梯兩戶的梯間單元式住宅。此類型住宅可以給住戶創造一個安靜、互不干擾的室內居住環境。由于這種居住小區在規劃設計時只采用一種類型的建筑,使得小區景色一模一樣,從而造成一種單調的居住環境,雖說建筑具有高度的秩序,并且不同住宅組團之間有非常不同的構圖,我們仍會感覺缺乏變化。近年來,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內容的不斷豐富,一些發達國家提出了“人—建筑—環境”的學說,使建筑學、心理學、環境學和生態學互相滲透,從而強調人與環境自的有機結合。人們已不滿足于這類居住環境,人們的活動已不只局限于斗室之中過安靜的日子,居住在這類環境里的人們常常埋怨:“活動的地方都沒有”。從這句話里來分析,以前建造的“兵營式”居住小區已不能滿足人們休憩、生活和學習的居住要求。
條形住宅行列式排列的居住住宅小區內部空間缺少變化,外部輪廓缺乏韻味,對空間未能合理營造,加上單體設計又是清一色的“磚頭塊”式住宅體型,住宅組團內間距、層數、色調都強調一律的統一性。給人的印象只能是單調、呆板、枯燥,缺乏變化和生氣,無新鮮感和人情味,無可供人們回味的地方。這種居住小區規劃設計的似乎成為一個沒有明文規定的規矩一樣,在我國各地居住小區規劃設計中普遍采用。這種“兵營式”居住小區由于其整體骨架的單一性,使得其間的綠化也便流于單調。目前的綠化形式一般都是在兩棟住宅之間載種喬木,這給居住小區外部空間環境的營造帶來一定的難度。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上卻淡化了以人為本的設計宗旨,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社會安定、鄰里交往等較高標準的因素。將居住空間環境的設計只局限于能用、經濟等簡單的使用水準上。居住在單元住宅樓內的人心中無不有一種由于缺乏鄰里間人際交往,感情世界難以溝通的遺憾和無奈。有的甚至居住多年鄰里間尚不知姓名與職業,更談不上有什么互幫互助的友情,以往庭院中的和睦相處、熱情相待、彼此關懷的鄰里關系已蕩無存。由此,家中老人無聊無快樂之所,鄰里間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人無信息溝通。更有甚者,使某些偷盜分子有機可乘,竟堂而皇之地以搬家名義將家中貴重物品洗劫一空,而鄰里間卻全然不知。由此對社會安定和人民的生活安全造成不應有的危害。同時給社區管理等帶來許多不便。
造成這種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還是規劃設計者主觀努力的問題,沒有活躍的思想和創新的精神,在規劃設計中忽視了人們的更高標準的生活需求的設計原則,同時建筑設計與規劃脫節,建筑形成單一,對總體的環境效果相對來說考慮得比較少,對外部空間處理流于粗線條。
怎樣讓人們從幾十平方米的斗室中走出來而使居住者的身心受到潔靜,力求達到人與自的完美結合,這是每個規劃設計者應該認真探索的問題。社會的進步從而導致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們渴望有優美安靜和舒適的居住環境。要創造一個這樣的居住小區,作為規劃設計者必須對居民的需求和心理加以研究。居住環境是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居住行而建造起來的一種客觀的外界環境,它改變和影響著居民的生活和心理。不良的居住環境,會導致居民不良的居住行為:而良好的居住環境則使人們心理處于平衡狀態,精神積極向上。
我國古代建造出了很多聞名于世的園林,如蘇州的諸園林等,這些庭園,原為私人游憩,怡情休養之所,常連于宅旁屋后,故當時設計,不崇莊嚴偉大,但求靜精巧,計劃不重對稱,免呆滯之,而須曲折,有引人人勝之概,常以建筑為主體,以花木為培襯,覺有天之真趣,給人感情之舒適,陶醉之感覺。雖然那時建造的園林是為少數人服務的,但不論立于任何觀點之上來看,其心理手法之宗旨是以人的生活需要而出發,符合人的審美情感。有園林之所以能在當今還受現代人的取悅觀賞而久居不衰,其巧妙之處就在于以自然為背景,取之自然,還之自然,形成一幅整體美的畫卷而意味無究,古園林的造園技巧對我們今天的居住小區的規劃設計是有很好的啟迪的。
為了豐富居住小區空間的外部輪廊,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不宜將同一單體住宅重復布置,應將高、中、低層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營造。不要只局限于單一層數和型式的住宅。從布置手法上,為豐富居住小區的外部輪廊線,高層住宅布置在小區的中央部位,低層住宅布置在邊部位。這樣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閉的空間或形成與外部空間隔絕的局面,能夠和周圍形成統一的整體。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比如為適應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布置時應盡量保留原來的自然地形,從遠處看,輪廊參差錯落,高低起伏具有韻味。為了克服過去“兵營式”規劃布局的呆板和單調,對住宅組團中的條型住宅,采用以變化方向的行列式布置為主,分散布置點式住宅為輔的布局手法。各住宅組團之間由綠地、低層公共建筑隔開,使居住小區成為建筑高低錯落,綠地相連,道路便捷的既統一又有變化的整體。在規劃中密切結合綠化布置,住宅組團綠地根據配置的花草樹木相互區別,各具特色,使居民從室內及外部都能看到綠地,提高居住環境質量。
為了充分地利用空間,把居民的居住環境從室內引伸到室外,擴大居住空間,方便居民的活動,創造一個整體的住宅組團是適合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要的,如英國著名建筑師和城市規劃家F.吉全德所說:“過去采用單純的單元式住宅與聯排式住宅的混合方式,但在被幾乎有無限可能的,多樣變化的住宅類型混合修建的形式所取代。這樣的設計方法,不但使建筑物適合于每個住戶的特殊的居住形式,而且將它們設計成有機整體,也就是把建筑物組合成一系列相互補充的形態,由單純的平面變成連續的建筑復合體的組合形式”。以往單一的條形住宅行列式布置的住宅組團是對空間的化整為零,那么整體住宅組團的規劃布局就是對空間的化零為整之典范。在50—60年代國外許多發達國家在這一方法上下了很深功夫,創造了一系列的適合人們居住心理的好的居住環境,壁如:荷蘭某居住小區,用地6公傾,人口23000,整個小區由7個大小不等,層數不同,類型多樣的住宅組團組成,以此形成獨特的多樣化的居住環境。又如德國某地居住小區,用地148公頃,人口24000,7200戶。居住區由20個環形住宅團組成,每個組團用地90×150米,由7棟層數和類型都不同的住宅組成一個半形敞的院落,每個院落的布局都各不相同,各具特色,院內有大片綠地和設有兒童游戲和老人休憩場地。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為我國住宅建筑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現我國許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區的建設中大量采用了整體式住宅組團的規劃布局方式,這種規劃布置的特點是對空間給予了充分的重視,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它縮短了公共建筑與住宅的距離,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間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土地可以重復利用,群體景觀比較完整,給住戶有安靜、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組團內外用綠化來聯系,既又小范圍的外部空間,又有區域性的大范圍的公共空間。居民圍繞公共空間活動或是游憩、打牌下棋、玩球和談家論政,都有一個可供人們合適的位置。就好象大家庭一樣。此規劃布局形式與我國古園林的設計手法普具相似之處,是適合人們的心理和身體需要的。
整體式住宅組團的建筑造型并不是要求五花八門,其中一個組團可以采用一種單體形式也可采用幾種形式。關鍵在于根據地形、地在整體布局和環境布置中著意營造,可以前后錯迭、高低錯落、因地借勢、就其自然,其布置靈活多樣。這種居住小區空間環境豐富,通風、視野、朝向均較好,而且還有一個可用來著意刻化的大空間,有利于對其配景予以創造。
居住小區的道路布置,改變以往“橫平豎直”的規劃模式,大膽采用以典代直的規劃方法,創造出“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的自然環境來。壁如,意大利某居住小區用地29.5公頃,道路采用逐級由寬到的樹枝狀道路網,建筑的布置完全摒棄了行列式規劃方式,而用房屋的朝向仍保證了住戶良好的日照條件。由于住宅獨特的規劃布置,使住宅全部為三層的建筑群體,仍然獲得與眾不同的效果。又如,我國安徽省某地,占地3公頃,整個居住小區內的道路均采用曲線布置,住宅間的小道也曲線連接,塑造成田園風景式的居住環境。居住其間使人如置身于大自然而心情舒暢。
總之,要建設富有特點和具有新穎的居住空間環境的居住小區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們每個設計者在規劃設計上搞創作,不拘泥于教條,不難出現具有特色的與周圍環境協調適合人們居住心理的居住小區,盡可能地給人們提供舒適、安靜和新穎優美的居住環境。這也同時需要我們每個規劃設計者們必須具有豐富的專業技巧,充足的信息及跨學科的知識。
一個居住小區建成投入使用后,便形成了一個“小社會”。它不僅僅是一個物質環境,同時還是一個社會環境。居住小區必須有恰當的功能和合理的經濟性,但也同時必須使人們感到愉快即環境優美和舒適。所以,在規劃設計居住小區時必須考慮居住小區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一個居住小區建成投入使用后,便形成了一個“小社會”。它不僅僅是一個物質環境,同時還是一個社會環境。居住小區必須有恰當的功能和合理的經濟性,但也同時必須使人們感到愉快即環境優美和舒適。所以,在規劃設計居住小區時必須考慮居住小區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居住區詳細規劃》編者:王仲谷、李錫然,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居住區規劃設計》編者:《居住區詳細規劃》課題研究組編;
3.《市鎮設計》編者:[英]F.吉伯德等著,程里堯譯
4.《國外城市規劃》1999年第二期
- 上一篇:現代景觀設計理論分析論文
- 下一篇:居住區公園設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