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間裂縫控制論文
時間:2022-07-07 10:02:00
導語:地下空間裂縫控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分析建筑結構裂縫產生的各種原因,提出從材料、設計施工和維護方面控制裂縫的技術措施。介紹我國現行防水技術規范;新型防水材料及其應用技術。
一、前言
鋼筋砼結構出現裂縫是不可避免的,在保證結構安全和耐久性的前提下,裂縫是人們可接受的材料特征。近十多年來,隨著鋼筋砼結構的長大化和復雜化,以及商品砼的大量推廣和砼強度等級的提高,結構裂縫出現機率大大增加,有些已危及結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有的地下工程裂滲已影響其使用功能。建設部對此十分重視,召開多次學術研討會,工程界各方專家提出許多技術措施,認為控制裂縫是個系統工程。針對地下工程裂滲比較普遍的現象,我國研制許多新型防水材料,建設部提出今后主要開發應用環保型的中、高檔防水材料,剛柔結合,全面提高我國防水工程的質量和耐久性。
本人根據長期的科學研究和大量工程實踐,提出鋼筋砼結構裂縫控制和防水一些新技術,供工程界參考,不妥之處請指正。
二、結構裂縫產生的原因
結構裂縫產生的原因很復雜,根據國內外的調查資料,引起裂縫有兩大類原因,一種由外荷載(如靜、動荷載)的直接應力和結構次應力引起的裂縫,其機率約20%;一種是結構因溫度、膨脹、收縮、徐變和不均勻沉降等因素由變形變化引起的裂縫,其機率約80%。裂縫發生與材料、設計、施工和維護有關,現作以下分析。
(一)材料缺陷
在變形裂縫中收縮裂縫占有80%的比例,從砼的性質來說大概有:
1.干燥收縮
研究表明,水泥加水后變成水泥硬化體,其絕對體積減小。每100克水泥水化后的化學減縮值為7~9ml,如砼水泥用量為350kg/m3,則形成孔縫體積約25~30L/m3之巨。這是砼抗拉強度低和極限拉伸變形小的根本原因。研究表明,每100克水泥漿體可蒸發水約6ml,如砼水泥用量為350kg/m3,當砼在干燥條件下,則蒸發水量達21L/m3。毛細孔縫中水逸出產生毛細壓力,使砼產生“毛細收縮”。由此引起水泥砂漿的干縮值為0.1~0.2%;砼的干縮值為0.04~0.06%。而砼的極限拉伸值只有0.01~0.02%,故易引起干縮裂縫。
2.溫差收縮
水泥水化是個放熱過程,其水化熱為165~250焦爾/克,隨砼水泥用量提高,其絕熱溫升可達50~80℃。研究表明,當砼內外溫差10℃時,產生的冷縮值εc=△T/α=10/110-5=0.01%,如溫差為20~30℃時,其冷縮值為0.02~0.03%,當其大于砼的極限拉伸值時,則引起結構開裂。
3.塑性收縮
砼初凝之前出現泌水和水份急劇蒸發,引起失水收縮,此時骨料與水泥之間也產生不均勻的沉縮變形,它發生在砼終凝之前的塑性階段,故稱為塑性收縮。其收縮量可達1%左右。在砼表面上,特別在抹壓不及時和養護不良的部位出現龜裂,寬度達1~2mm,屬表面裂縫。水灰比過大,水泥用量大,外加劑保水性差,粗骨料少,振搗不良,環境溫度高,表面失水大等都能導致砼塑性收縮而發生表面開裂現象。
4.自生收縮
密封的砼內部相對濕度隨水泥水化的進展而降低,稱為自干燥。自干燥造成毛細孔中的水分不飽和而產生負壓,因而引起砼的自生收縮。高水灰比的普通砼(OPC)由于毛細孔隙中貯存大量水分,自干燥引起的收縮壓力較小,所以自生收縮值較低而不被注意。但是,低水灰比的高性能砼(HPC)則不同,早期強度較高的發展率會使自由水消耗較快,以至使孔體系中的相對濕度低于80%。而HPC結構致密,外界水泥很難滲入補充,在這種條件下開始產生自干收縮。研究表明,齡期2個月水膠比為0.4的HPC,自干收縮率為0.01%,水膠比為0.3的HPC,自干收縮率為0.02%。HPC的總收縮中干縮和自收縮幾乎相等,水膠比越小自收縮所占比例越大。由此可知,HPC的收縮性與OPC完全不同,OPC以干縮為主,而HPC以自干收縮為主。問題的要害是:HPC自收縮過程開始于水化速率處于高潮階段的頭幾天,濕度梯度首先引發表面裂縫,隨后引發內部微裂縫,若砼變形受到約束,則進一步產生收縮裂縫。這是高標號砼容易開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5.減水劑的影響
人們發現,自八十年代中期推廣商品(泵送)砼以來,結構裂縫普遍增多,這是為什么呢?除了與砼的水泥用量和砂率提高有關外,人們忽視了減水劑引起的負面影響。例如過去干硬性及預制砼的收縮變形約為4~6×10-4,而現在泵送砼收縮變形約為6~8×10-4,使得砼裂縫控制的技術難度大大增加。研究表明,在砼配合比相同情況下,摻入減水劑的坍落度可增加100~150mm,但是它與基準砼的收縮值相比,卻增加120~130%(見圖1)。所以,在《砼減水劑》規范GB138076-97中規定摻減水劑的砼與基準砼的收縮比≤135%。研究表明,摻入不同類型的減水劑砼的收縮比是不相同的,一般是:木鈣減水劑>萘磺酸鹽減水劑>三聚氰胺減水劑>氨基磺酸減水劑>聚丙烯酸減水劑。這說明商品砼澆筑的結構開裂機率大與減水劑帶來負面影響有關。其機理尚不清楚。
以上是從水泥砼物理化學特性分析其各種收縮現象,早期塑性收縮會導致結構出現表面裂縫,砼進入硬化階段后,砼水化熱使結構產生溫差收縮和干燥收縮(包括自干收縮),這是誘發裂縫的主要原因。近十年大量使用商品砼開裂增加,除與單方砼水泥和摻合料用量增加外,減水劑增加砼收縮值變形的負面影響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6.砼后期膨脹出現裂縫,主要是:
(1)水泥中游離CaO過高,Ca(OH)2體積膨脹所致;
(2)水泥中MgO過高,Mg(OH)2體積膨脹所致;
(3)水泥和外加劑堿含量過高,與集料中活性硅等發生堿-集料反應所致;
(4)有害離子Cl-、SO4=、Mg++等侵入砼內部,導致鋼筋銹蝕或形成二次鈣礬石膨脹破壞所致。
7.結構物在任意內應力作用下,除瞬間彈性變形外,其變形值隨時間的延長而增加的現象稱為徐變變形。砼拉徐變時對抗裂有利,一般可以提高鋼筋砼極限拉伸值50%左右。而砼壓徐變很小,一般把收縮變形與徐變變形的計算一并加以考慮。砼收縮經驗公式很多,但是,實際工程所處條件變化較多。一般采用如下任意時間砼收縮計算公式。
εy(t)=3.2410-4(1-e-0.01t)M1.M2……Mn
式中M1.M2……Mn-為水泥品種、骨料,水灰比、溫度、養護和不同配筋率等修正系數。
其中不同配筋率的修正系數見表1。也即限制收縮與自由收縮之比,隨配筋率提高而減小。
表1
配筋率(%)0.000.150.200.250.300.400.50
修正系數M1.000.680.610.550.500.430.40
(二)設計問題
鋼筋砼結構是由砼和鋼筋共同承擔極限狀態的承載力,結構設計師根據地基情況,靜、動荷載、環境因素、結構耐久性等控制荷載裂縫。這里不作討論。從國內外有關規范可知,對結構變形作用引起的裂縫問題,客觀上存在兩類學派:
第一類,設計規范規定很靈活,沒有驗算裂縫的明確規定,設計方法留給設計人員自由處理。基本上采取“裂了就堵、堵不住就排”的實際處理手法。
第二類,設計規范有明確規定,對于荷載裂縫有計算公式并有嚴格的允許寬度限制。對于變形裂縫沒有計算規定,只按規范留伸縮縫,即留縫就不裂的設計原則。
大量工程實踐證明,留縫與否,并不是決定結構變形開裂與否的唯一條件,留縫不一定不裂,不留縫不一定裂,是否開裂與許多因素有關。我們認為,控制裂縫應該防患于未然,首先盡量預防有害裂縫,重點在防。我國結構工程向長大化、復雜化發展,砼設計強度等級向C40~C60發展,設計師多注重結構安全,而對變形裂縫控制考慮不周,這也是結構裂縫發生增多的原因之一。
(三)施工管理問題
砼配合比設計是否科學合理,水泥與外加劑是否相適應,砂石級配及其含泥量是否符合規范要求,砼坍落度控制是否合理,這些都影響到砼的質量及其收縮變形。
砼澆筑震搗不均勻密實,施工縫和細部處理馬虎,會帶來結構開裂的后患;過震則使浮漿過厚,抹壓又不及時,則砼表面出現塑性裂縫,十分難看。
邊墻拆摸板過早(1~3d),砼水化熱正處于高峰,內外溫差最大;砼易“感冒”開裂。
砼養護十分重要,但許多施工單位忽視這一環節,尤其是墻體和柱梁的保溫保濕養護不到位,容易產生收縮裂縫。某些露天構筑物盡管當地濕度很大,但由于吹風影響,加速了砼水分蒸發速度,亦即增加干縮速度,容易引起早期表面裂縫,風速對水分蒸發速度的影響見表2。這也許是夏季比秋冬季,南方比北方出現結構裂縫較多的原因。
從已建工程調查中發現,底板養護較好,出現裂縫概率較低,而底板上外墻裂縫概率很高約占80%,這與保溫保濕養護不足有很大關系。
除上述技術因素外,施工管理不嚴,趕進度,偷工減料,工人素質差,施工馬虎等也是造成結構裂縫的人為因素。
(四)對維護缺乏認識
我們發現不少結構是在澆筑完3~6個月,甚至在1~2年內出現裂縫。除荷載問題外,主要是環境溫度和風速引起的收縮變形所致。有些地下室不及時復土;上部結構不及時做好封閉;出入口長期敞開,屋面防水層破壞不及時修補等。這些與施工和業主對結構維護缺乏認識有關。鋼筋砼結構與其他物件一樣都存在“熱脹冷縮”的特征,尤其超長結構更為明顯,所以,應重視已澆結構的保溫保濕維護工作。
三、有害裂縫與無害裂縫
裂縫按其形狀分為表面的、貫穿的、縱向的和橫向的等等。裂縫形狀與結構受力狀態有直接關系。裂縫分為愈合、閉合、運動、穩定的及不穩定的等。例如寬度0.1~0.2mm裂縫,開始有些滲漏,水通過裂縫同水泥結合,形成氫氧化鈣和C-S-H凝膠,經一段時間裂縫自愈不滲了。有的裂縫在壓應力作用下閉合了。有的裂縫在周期性溫差和周期性反復荷載作用下產生周期性的擴展和閉合,稱為裂縫的運動,但這是穩定的運動。有些裂縫產生不穩定的擴展,視其擴展部位,應考慮加固措施。
根據國內外設計規范及有關試驗資料,砼最大裂縫寬度的控制標準大致如下:
無侵蝕介質無防滲要求,0.3~0.4mm。
輕微侵蝕,無防滲要求,0.2~0.3mm。
嚴重侵蝕,有防滲要求,0.1~0.2mm。
判斷裂縫有害還是無害,首先視它是否有害結構安全和耐久性,其次是否影響使用功能(如防水,防潮)。例如地下和水工工程,小于0.1~0.2mm裂縫視為無害裂縫,作簡單表面封閉即可,再作柔性防水層就更保險了。樓面裂縫0.3~0.4mm,對結構是安全,視為無害裂縫,可不作處理。對于受力的梁、柱,涉及結構安全,裂縫要妥當處理。
既然變形裂縫一般不影響承載力,但它防水問題就值得研究了,根據工程調查,由裂縫引起的各種不利后果中,滲漏水占60%。水分子的直徑約0.310-6mm,可穿過任何肉眼可見的裂縫,從理論上講防水結構物是不允許裂縫的,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工程實踐表明,裂縫寬0.2mm,開始漏水量5L/h,一年后只有10mL/h,這說明裂縫逐漸自愈。當然,對有滲水裂縫要及時處理,這并不是難題。
工程實踐表明,結構裂縫的發生的原因很復雜,也是不可避免的。如對建筑物抗裂要求過嚴,必將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科學的要求應是將其有害程度控制在允許范圍內。這些關于裂縫的預測、預防和處理工作,統稱之為“建筑物的裂縫控制”。我國科技界和工程界正在不斷探索,有許多成功經驗值得借鑒。
- 上一篇: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紀念大會講話
- 下一篇:國稅建設的經驗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