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宏觀貨幣政策論文
時間:2022-09-25 05:08:00
導語:金融危機下宏觀貨幣政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金融危機后中國的貨幣政策
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源在于結構失衡、儲蓄率過低、不恰當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金融根源是違背信貸原則發放住房按揭貸款,衍生產品多次衍生風險揭示不夠,監管失職沒有限制金融杠桿率。寬松的貨幣政策引發了通脹,利率上升刺破了房地產泡沫,也刺破了金融泡沫。金融機構資產惡化、資本縮水,引致信貸緊縮。房地產泡沫破裂、信貸緊縮引致經濟下滑和大宗商品市場泡沫破裂。在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中國人民銀行代表國家發行貨幣,研究制定和具體執行貨幣政策,在省級分行和地市中心支行的配合下監管各級各類商業銀行執行有效的貨幣政策。從法律法規層面上,根據1997年國務院的《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條例》,中國人民銀行咨詢議事機構進行統一的貨幣政策研究和規范。全國人大制定的《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在國家貨幣調整和制定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一作用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等相關部委的配合下發揮出來。具體的貨幣政策工具有很多,主要涵蓋了使用公開市場業務進行貨幣的買賣、提高或降低存款準備金的手段、使用中央銀行貨幣貸款的發放、調整利率的上下限政策、干預人民幣對美元或其他貨幣的匯率政策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日臻完善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內生動力。以2002年加入WTO為標志,中國日益融入全球化進程,與世界經濟的互補推動了經濟增長。亞洲金融危機后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改善了中國的基礎設施,為經濟的高速增長提供物質基礎。2002以來是我國改革開放之后經濟發展最好的時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GDP連續5年保持10%以上增長率,2007年更是達到13%;2007年年中以前,高增長伴隨低通脹,外貿連續6年保持20%以上增長率,且出口快于進口,使貿易順差與外匯儲備大幅增長,從2002年的2800多億猛增到2008年的1.95萬億美元;企業利潤大幅增長,尤其是國有大型企業;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增速達30%以上。2007年年中物價開始上行,通貨膨脹壓力增大,經濟過熱征兆顯現。2007年年底“兩防”(防通脹、防過熱)的緊縮性調控措施出臺。2008年經濟趨勢開始由升轉降,當宏觀調控措施開始奏效時,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傳遞到中國,使正在下行的中國經濟“雪上加霜”。在內需與外需雙雙下滑背景下,中國經濟進入明顯下行軌道:前期(2008年年底前)受國內緊縮性政策影響較大,后期(2008年年底之后)受全球危機影響越來越大。
二、貨幣政策及效果分析
2008年,在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全球性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發生轉折性變化,經濟由持續升溫轉為開始步入下行通道,物價漲幅由逐步升高轉為持續下降。隨著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的急劇變化,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由“雙防”轉向“一保一控”,再轉向“保增長”,貨幣政策則經歷了由“從緊”到“靈活審慎”再到“適度寬松”的轉變過程。總體而言,人民銀行根據年內不同階段經濟金融情況的特點,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實施反周期調節,較好地維護了經濟金融的穩定運行。2008年年初,“從緊”的貨幣政策對于抑制通貨膨脹、防止經濟過熱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我國更好地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奠定了基礎;2008年7月份以后逐漸放松的貨幣政策對于保持經濟較快增長和金融體系平穩運行產生了積極效果;一系列差別性貨幣信貸政策的實施,有力地支持了“三農”、中小企業、災后重建和經濟結構調整。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要根據經濟運行情況,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貨幣信貸總量合理增長,優化信貸結構,發揮好資本市場的積極作用,有效防范和及時化解潛在金融風險。中央提出了“穩增長、調結構、保民生、促穩定”要求,2012年宏觀政策的重心將是“穩增長”優先,除非國內外的經濟基本面出乎預料地惡化,否則貨幣政策將平穩推進,穩健的貨幣政策在2012年回歸“中性”。中國銀行業有強烈的貸款沖動,偏離了適度寬松的政策。相對于8%的經濟增長和預計的4%的物價上漲,17%的M2增長率、16.7%~20%的貸款增長率(5~6萬億元)是適度寬松的貨幣環境。給市場一個平穩的貨幣環境和信心是貨幣政策的任務,經濟的復蘇要靠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內在發展動力的啟動,不能靠信貸的巨額投放,中國要有經歷經濟轉型痛苦的心理準備。理順價格信號,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改革國民收入分配機制,解決中國經濟二元結構問題;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維護社會穩定;制定好有利于節能降耗、保護環境的產業政策和財政稅收政策;用改革促進企業優勝劣汰、產業升級、技術進步,提高企業競爭力。
三、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性
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性效應有很多,主要是使用擴張的貨幣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時刺激或抑制宏觀經濟的運行,這一效果體現了非對稱性。換句話說,擴張的貨幣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著政策的有效程度。國民經濟正常運行的時期,貨幣政策比較溫和,國家作為貨幣的發行者,積極維護宏觀經濟調整,居民和企業可以維護政府的貨幣政策,因此這一切都是符合規則的。但是,當遇到貨幣貶值、經濟崩潰及危害到實體經濟時,貨幣政策就必須發揮作用了。例如,建國初期,發行人民幣就是統一貨幣市場,改變日偽法幣、軍用票貨幣混亂的情況。又如,聯邦德國發行的土地馬克也是為了維護宏觀經濟的發展。還可以使用貨幣政策的產出和物價效應進行非對稱性分析,修正物價水平和貨幣量水平提高或者降低存款準備金的手段,使用中央銀行貨幣貸款的發放、調整利率的上下限政策,干預人民幣對美元或其他貨幣的匯率。危機時期不一定要用過度嚴謹的貨幣政策,也可以使用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經過危機前和危機后的貨幣渠道對比,可以對金融危機和貨幣渠道進行適當的控制。當前應該在某些方面適當刺激經濟發展,在不同經濟周期分別采取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
四、結論
除保增長外,還應抓住機遇,推進改革與結構調整。總結以往經驗教訓,把科學發展觀落實到實處;利用物價下行機遇,改革價格機制與調整價格;利用需求下降機遇,淘汰落后企業與落后技術;在發達國家進口需求下降時,鼓勵企業開拓發展中國家市場;實施促進就業措施,推進就業再就業體系完善;利用擴大投資機遇經濟結構調整;抓住機遇擴大境外投資、儲備資源等;利用擴大消費需求機遇,解決民生問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我國應對此次金融危機實施了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較快扭轉了經濟增速下滑的局面,率先實現了國民經濟的總體回升,對我國快速平穩地渡過此次金融危機起到了積極作用。我國也為世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所以,中國連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符合中國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保證了中國免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強勁沖擊。
作者:張金龍單位: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社會保險事業管理辦公室
- 上一篇:便民中心建設自查報告
- 下一篇:影響房地產市場的貨幣政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