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導管未閉圍術期監護
時間:2022-05-28 10:17:00
導語:動脈導管未閉圍術期監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動脈導管未閉是主動脈和肺動脈間的先天異常通道,位于降主動脈峽部與肺動脈根部之間。通常導管粗5~15mm,長3~10mm,外形呈管型、漏斗型和窗型。其發病率21%在先天性心臟病中居第2位,在兒童病例中占首位。以女性多見最適當的手術年齡是學齡前[1],患兒年齡小,增加了護理的難度通過不斷的探索實踐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2010年1~10月采用非體外循環下的手術方法,治療40例肺動脈高壓患兒,效果滿意。其中男15例,女25例。年齡1~12歲,均未輸血,術后1周出院,效果滿意。治療效果:術后血壓升高26例,體溫升高15例,經降壓、鎮痛應用激素等治療,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均順利出院。
2.術前護理
術前常規指導患兒做深呼吸及有效咳訴、方法如下。指導患兒做深呼吸運動,2次/日,每次10分鐘。在深呼吸后張口并使聲門開放用力向外噴射氣體,同時連續小聲咳嗽,將痰液運動到喉部,再用力咳出。給予必要的呼吸道準備,加強超聲霧化,預防肺部感染。對于肺高壓的患者,遵醫囑給予低流量氧氣吸入,改善患兒缺氧癥狀。心理護理:患兒年齡偏小,增加了護理的難度,入院后應有意識地多與患兒接觸,多給患兒擁抱,撫摸以增進彼此間的親和力,減少其陌生感使之能較好的配合手術,消除其恐懼心理。向家屬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取得患兒及家屬的信任。
3.術后護理
術后血液動力學改變,引起循環功能失調;體循環血容量增加;導管離斷后,內臟血液的重新分配;術后疼痛反射、緊張煩躁興奮以及術后輸液量過多等因素,都可導致血壓升高。術后短期內24小時極易并發高血壓反應。如果高血壓得不到控制有效控制,將可能出現高血壓腦病、視力損害、左心衰竭及腎臟損害。正確使用降壓藥物,對預防和控制術后高血壓起著重要作用。當血壓偏高時,可給予硝普鈉泵入,一般開始用1~5μg/(kg•分)開始泵入,并根據血壓情況逐漸調整藥物用量[2],保持血壓穩定以防血壓忽高忽低的波動。拔管后病人可口服卡托普利,逐漸減少硝普鈉用量。重度肺動脈高壓患者可持續給予鎮靜劑,防止患兒出現肺高壓危象。患者左向右分流大,下半身血容量相對較少,周圍血管量高阻抗狀態。當導管結扎后,下半身血容量增加,致血管痙攣,血壓增高。術后左向右分流消失。體循環血容量增加。故輸液速度不可過快。若血壓持續升高,致腦動脈痙攣,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發生腦水腫出血等。因此應注意觀察患者的精神狀態,有無頭痛、煩躁、嘔吐。及早發現喉返神經損傷和膈神經損傷。拔除氣管插管后,囑患者發聲。若有聲音嘶啞,飲水嗆咳等喉返神經損傷癥狀時,可用激素地塞米松治療3天。同時應用維生素B12、谷維素等營養神經藥物。應特別注意防止飲水時誤吸,誘發肺內感染。術后不輸血和血漿等膠體制品。該手術一般失血不多而且導管閉合后循環血量增加,所以術后早期常有暫時性血壓升高,為防止輸入膠體后血容量增大,血壓進一步上升。無特殊情況術后一般不輸血或血漿。
乳糜胸的觀察:若術后損傷胸導管,術后2~3天可出現乳糜胸。應禁食補充葡萄糖溶液,引流液減少后可逐漸給予低脂肪高蛋白飲食。若保守治療無效,應手術結扎胸導管。康復指導:動脈導管未閉,一般采用左側后外切口,切口較長,在側背后,患兒術后左臂不敢活動,疼痛,走路斜著身體,左肩低右肩高,家長應鼓勵患兒多活動左臂,走路時姿勢要端正,逐漸增加活動量,術后3個月內不宜過度勞累,按時服藥,定期復查。
- 上一篇:全區早夜市整治方案
- 下一篇:滑石行業稅收征收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