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動在精神病護理管理的應用
時間:2022-05-20 10:11:45
導語:品管圈活動在精神病護理管理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研究在精神病護理管理中應用品管圈活動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在2018年1—12月間來該院精神科治療的17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并隨機分為86例對照組與86例研究組,分別給予不同的護理模式,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研究組在基礎護理上采用品管圈活動。結果研究組的相關指標(常規操作、護患溝通、病情知曉、知識掌握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間進行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意外傷害、服藥差錯、溝通不良、跌倒等)為13.95%,研究組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3.49%,研究組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間進行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滿意度為84.88%,低于研究組的97.67%,兩組間進行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治療的依從性(70.93%)低于研究組的90.70%,兩組間進行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精神科護理中采用品管圈活動有很高的臨床價值,不僅提高了護理質量,還能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
[關鍵詞]品管圈;護理管理;精神病
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護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常規的護理方法已不能滿足精神科患者的需求。品管圈活動廣泛應用于各個科室的護理工作中,并取得了極佳的護理效果[1-2]。為提高該院精神科護理質量,該研究選取在2018年1—12月期間來該院精神科治療的17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來該院精神科治療的17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并隨機分為86例對照組與86例研究組,兩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86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40例;年齡在30~75歲,平均年齡(60.12±2.1)歲。86例研究組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39例;年齡在31~74歲,平均年齡(60.13±2.3)歲。兩組患者在基礎資料上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研究組在基礎護理上采用品管圈活動。具體操作如下:①成立品管圈小組:將科室內成員組成品管圈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管理人員,負責分配任務及組織培訓。成員們共同討論,制定活動主題,主題確定后做好分工。②確定計劃:定期展開討論,對精神科室內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常見的問題有科室的治療儀器是否滿足患者的需求;患者及其家屬能否了解疾病;患者是否能配合護理等。③實施計劃:主要分為以下幾點:做好排班:組長負責落實人員安排,選取兩個組員做責任護理,負責對護理過程中的文書書寫、用藥護理及護理操作,并且分配任務時,要依據每位護理人員的實際能力進行搭配。定期進行人員培訓:培訓內容主要包括活動執行的標準及操作技術。對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找出科室內存在的缺陷,不斷滿足患者的需求,同時要注意保持科室內環境干凈、清潔、定時開窗通風、定時消毒。精神科患者病情較為特殊:需要有安靜的環境,因此,護理人員要做好入院前指導,指導患者要遵守科室內規章制度,共同維持良好的生活環境。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的交流:及時了解患者及家屬的疑慮,耐心地解答患者及其家屬的問題,以消除患者及其家屬存在的不良情緒,使其能夠配合醫師治療,促進患者康復。1.3統計方法。數據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相關指標。經過護理后,研究組的相關指標(常規操作、護患溝通、病情知曉、知識掌握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間進行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兩組不良事件的發生的情況。經過護理后,對照組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意外傷害、服藥差錯、溝通不良、跌倒等)為13.95%,研究組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3.49%,研究組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間進行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2.3兩組患者的滿意情況及治療的依從性。對照組患者滿意度為84.88%,低于研究組的97.67%,兩組間進行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治療的依從性(70.93%)低于研究組的90.70%,兩組間進行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精神科疾病較為復雜,患者較為特殊,對護理人員的能力及素質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精神科護理工作難度較其他科室較大,容易發生不良事件[3-4]。經過該次研究,發現引起不良事件的因素常見以下幾個原因:①管理因素:未做好剛入職人員的培訓,未規范相關制度,排班不合理[5];②護理因素:護理人員專業知識掌握不牢,護理操作能力不強,未具備對風險事件發生的預知能力;③患者自身因素: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能力低,加之疾病類型特殊,不能很好地配合醫生治療。該研究通過在精神科實施品管圈活動,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通過實施品管圈活動能及時發現科室內護理質量問題,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6];實施品管圈活動能使護理管理科學化,使普通的護理人員也能參與科室內的護理管理,促進了護理人員的積極性,加強了護理人員的責任感[7-8]。綜上所述,可見在精神科室內實施品管圈活動不僅能提高護理水平,還能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及滿意度。
[參考文獻]
[1]鄧紅欣,張憲賓.品管圈對精神科優質護理服務的促進[J].心理醫生,2016,22(2):189-190.
[2]徐明.精神科護理工作中應用品管圈管理法的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12):48-50.
[3]吳麗媛,劉文廣,王蓮群,等.品管圈活動在慢性衰退期精神病患者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7):923-925.
[4]楊愛華.開展品管圈活動在精神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10):1403-1406.
[5]王素紅,席永濤,邱玉華,等.品管圈活動在降低精神科暴力行為中護士的受傷率中的應用[J].中國傷殘醫學,2015,15(14):208-210.
[6]魏冉敬.風險管理在精神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雜志,2017,46(2):10,24.
[7]方勇飛.品管圈在門診輸液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評價[J].2018,26(7):124-125.
[8]全映波,陳麗波,彭曦,等.品管圈在降低精神科病房危險物品遺存發生率中的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2015,16(29):138-139.
作者:范海嬌 劉情情 單位:淄博市精神衛生中心
- 上一篇:精神科護理以人為本理念分析
- 下一篇:精神科標準化護理管理體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