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護理以人為本理念分析
時間:2022-05-20 10:09:12
導語:精神科護理以人為本理念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研究以人為本的理念應用于精神科患者護理工作中的臨床效果。方法將該院2017年1月—2019年3月的56例精神疾病患者分為兩組,每組28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基礎護理,觀察組患者接受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比較兩組患者的精神癥狀與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護理后,對照組患者的精神癥狀指標評分均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738、13.935、10.935、8.748、7.674,P=0.000);護理后,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指標評分均明顯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997、4.723、4.543、4.859,P=0.000)。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75.00%,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92.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809,P=0.000)。結論以人為本的理念應用于精神科患者護理工作中,其臨床效果顯著,在改善患者精神癥狀的同時,還能提高生活質量與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以人為本;精神科;生活質量;精神癥狀;護理滿意度
精神科患者由于存在著知、情、意的異常以及社會功能的嚴重受損,往往會產生異常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活動,該病確切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其與遺傳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等密切相關,該病對患者和家庭成員以及患者的周邊相關人群帶來了較重的影響[1]。該病在急性期大多需要采取住院治療,且封閉式管理較為多見,研究表明,精神科患者住院期間的護理質量對患者病情的康復和預后顯得尤為重要[2]。鑒于此,該研究選取該院2017年1月—2019年3月56例精神科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以人為本的理念應用于精神科患者護理工作中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該院56例精神科患者為研究對象,該次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知情該研究并簽字。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8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9例;年齡范圍24~65歲,平均年齡(43.4±10.3)歲,病程范圍1.5~24.0年,平均病程(9.4±0.6)年;觀察組中,男20例,女8例;年齡范圍23~66歲,平均年齡(44.3±10.6)歲,病程范圍1.4~23.0年,平均病程(9.2±0.7)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及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即對患者進行精神科日常監護、常規用藥指導、生活飲食干預及體征監測等。觀察組患者接受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具體措施為:入院歸檔:患者入院后,根據患者的病情、身體情況、性格特點以及家庭背景等,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制定相應的護理對策。病房環境干預:在患者入院前,護理人員將病房打掃干凈,確保床鋪整潔,個人用品齊全;將溫濕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定期消毒,保證病房正常痛風。人文關懷與心理干預:護理人員應積極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面帶微笑,以輕柔的語氣從心理、情感以及精神上支持患者,將疾病的有關知識與治療過程告知患者,使其更加全面了解和認識病情,提升患者依從性。耐心傾聽患者主訴,并給予相應的回應和安慰,通過轉移法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穩定患者情緒。患者活動干預。定期安排集體活動,在家屬陪同下參加下棋、做游戲、打太極拳等活動,增強患者的集體意識,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減輕患者住院期間的精神壓力。加強患者家屬對患者的陪護。叮囑家屬盡可能多地關心患者,在不影響患者休息的前提下,鼓勵家屬陪同看護患者,具體的臨床治療和護理工作,則由交由專業醫師與護理人員處理。讓家屬給予患者更多地安慰和了解,給予情感和心理支持,指導患者家屬加強患者飲食和衛生的監督管理等,并對患者給予健康指導。1.3觀察指標與評判標準。[3~4]統計比較兩組患者精神癥狀與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通過簡明精神病判定量表(BPRS)對兩組患者的精神癥狀進行判定,主要包括激惹性、敵對性、缺乏活力、焦慮抑郁及思維障礙5項,得分越高表明病情越嚴重。生活質量則采取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74)判定綜合問卷進行評判,主要分為物質生活、心理功能、軀體功能以及社會功能4大維度,共74個條目,評分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護理滿意度評判標準:采取滿意度問卷調查方法對患者或患者家屬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分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及不滿意。護理滿意度=(總例數-不滿意例數)/總人數×100.00%。1.4統計方法。數據應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中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x±s)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精神癥狀情況。護理前,兩組患者的激惹性、敵對性、缺乏活力、焦慮抑郁及思維障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對照組患者的精神癥狀指標評分均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2.2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情況。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物質生活、心理功能、軀體功能以及社會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指標評分均明顯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2.3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情況。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75.00%,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92.86%,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顯著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隨著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大,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致使精神疾病發病率不斷上升,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嚴重不良影響[5]。對于精神疾病患者,臨床常采用治療與護理相結合的模式,但過往的臨床實踐發現,傳統基礎護理由于護理理念的落后以及缺乏足夠的針對性和科學性,造成精神科患者的恢復情況不佳[6]。隨著以人為本理念的推出,這一現象得到了很大改善[7]。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給患者以充分的人格尊重,整個護理過程中是以患者為中心,以綜合評估患者病情為基礎,給予針對性的治護方案,通過病房環境干預、人文關懷和心理護理以及活動干預,不僅從生理,更是從心理方面給患者以全方位的護理服務,幫助患者樹立了信心,不再孤僻和自卑,提高護患關系,使其更加積極配合臨床治療,病情自然得到明顯改善。一組關于精神疾病患者的臨床對照實驗發現,接受以人為本護理的實驗組患者的康復療效評定(IPROS)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的對照組,且精神狀態(GAS)也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能切實改善患者病情,促進患者恢復[8~9]。該次研究對該院精神科患者給予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結果發現,護理后,對照組患者的精神癥狀指標評分均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738、13.935、10.935、8.748、7.674,P=0.000);護理后,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指標評分均明顯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997、4.723、4.543、4.859,P=0.000)。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75.00%,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92.86%,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顯著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809,P=0.000),略低于朱麗[10]研究報道的93.25%的滿意度,這可能與該次研究所選取病例數較少有關,提示以人為本的理念具有較高的實用性與科學性。
綜上所述,以人為本的理念應用于精神科患者護理工作中,其臨床效果顯著,在改善患者精神癥狀的同時,還能提高生活質量與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黃秀霞.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應用的效果[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15):3049,3052.
[2]張永樂.以人為本理念在精神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14):224.
[3]吳旭.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在內科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療養醫學,2017,26(10):1116-1117.
[4]趙穎逾.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應用的效果評價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57):11192-11193.
[5]孟慶玲.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外醫療,2017,36(20):165-167.
[6]王曉敏,李素萍.護理人文關懷在精神科臨床路徑中的體現[J].中國醫學人文,2017,3(5):14-17.
[7]黃禮芳.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精神科臨床護理中應用效果評價[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23):188-189.
[8]崔秀春.用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對精神科患者進行護理的效果探討[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14):136-137.
[9]郭濤.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生物技術世界,2015(8):143-144.
[10]朱麗.精神科護理工作中以人為本理念的應用探討[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19):255-256.
作者:周英 單位:蘇州市吳江區精神康復醫院精神科
- 上一篇:口服藥發放流程在精神科的作用
- 下一篇:品管圈活動在精神病護理管理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