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務集群的網絡結構分析

時間:2022-03-09 03:08:25

導語:金融服務集群的網絡結構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服務集群的網絡結構分析

[摘要]產業集聚、集群、創新逐漸成為金融服務業發展的組織形式,金融機構在集群之間相互作用影響,形成復雜的金融服務集群網絡。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對廣東金融高新區內金融機構和各類支撐組織之間的網絡結構特點進行剖析,構建金融服務集群網絡創新實施的思路和模型,并提出廣東金融高新區金融服務集群創新網絡優化升級的對策建議,包括構建金融機構、政府、科研等單位聯動合作平臺;建立高密度、多層次的金融網絡關聯狀態;形成集聚經濟,推動創新效應;建立基于集群的創新網絡結構互動機制。

[關鍵詞]金融服務;集群;網絡結構;廣東金融

高新區由于知識和技術的需要,全球金融業呈現集群化發展。金融服務集群網絡由銀行、證券、保險、投資、擔保、信托、風投、VC、PE和各種類金融機構,以及產權交易所、電信、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各類協會、學會、科研機構和地方政府等支撐組織組成。它們通過區域內分工與資源共享,可獲得成本、信息、知識及政策等多方面的優勢,其成本和效率受網絡結構、層次、密度等影響。對廣東金融高新區金融服務集群的網絡結構進行探究,有利于我國金融服務集群產業組織結構的網絡優化,并為我國各地區金融服務集群產業建設提出指導性意見。

一、相關文獻研究

產業集群是由美國商學院波特教授在1990年《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正式提出,是指一組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并相互聯系的機構,同處于一個特定的產業領域,因具有共性和互補而聯系在一起。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包括仇保興、王緝慈等學者開始對產業集群進行研究,并吸引了眾多地理、經濟、管理、社會、農學等領域學者進行研究。對產業集群網絡模型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Porter(1998)、魏江(2003)、王緝慈(2004)等學者認為,產業集群網絡是區域集群中各行為主體在交換和傳遞資源中發生聯系的各種關系總和,是介于市場和企業組織之間的第三種資源配置方式,并最終組成了“企業戰略、競爭結構、生產要素、需求條件、支撐產業、政策與機會”六要素協同發展的鉆石競爭優勢模型。Michael(1997)、謝洪明(2007)、郭新燕(2008)、項后軍(2010)等學者發現集群網絡密度、規模,關系的強度、頻率,行為特征等多個變量對集群網絡的資源配置效應發揮著重要影響。產業集群并不直接影響企業競爭力,而是一定程度上通過作用于企業的網絡關系最終影響企業的競爭力。隨后,集群網絡作為重要的研究工具被應用到了金融服務業。張衛國(2010)、盧亞娟(2011)、馬毅(2012)認為:金融服務集群各主體間通過地域根植將獲得政府支持,信息和資源的協作共享降低了金融業務成本并提高了金融效率;同時區域集群網絡的獨特聲譽機制、以及多重監督與網絡互助機制可讓企業獲得額外的區域競爭優勢,是促進區域經濟創新的重要引擎。在此基礎上,姬國軍(2010)、高連和(2014)、馬毅(2016)繼續從內源融資、外源融資等視角分析了金融服務集群網絡的組織模式、組織邊界及組織特征等。與此同時,閻彥明(2009)、顧麗敏(2010)、劉輝和申玉銘(2013)分別分析了上海、江蘇、北京金融服務集群的網絡結構、特征與關系。李俊峰和張曉濤(2017)運用mapinfo軟件進行定位與畫圖,對北京市金融業集聚情況進行分析。彭永芳(2017)通過對北京、上海、深圳的金融服務集群化發展研究,認為金融服務集群注定將成為驅動當前時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總體上看,現有的研究在金融服務集群的網絡性質、機制、效應、行為等均有代表性的理論成果,并對北、上等一線城市的金融服務集群網絡有了具體的描述,未有廣東金融高新區等區域性的金融服務集群網絡相關研究;同時閻彥明、劉輝等學者主要采用的是區域面板層級的數據,缺少更加微觀的網絡結構、特征及影響方面的研究。本文以廣東金融高新區為例,將更加微觀、直觀的展現二線中等城市金融服務集群網絡的結構、特征及影響因素,并探索廣東金融高新區金融服務集群網絡優勢與短板,為廣東金融高新區金融服務業的結構優化提供素材,為產業集群理論、社會網絡理論、金融管理等相關理論的發展和應用提供借鑒。

二、廣東金融高新區金融服務業集聚發展

廣東金融高新區于2007年由廣東省政府批準設立,坐落在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千燈湖片區,規劃面積18平方公里,定位為廣東建設金融強省的七大基礎性平臺之首。2008年,國務院審議通過《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將廣東金融高新區功能定位提升為輻射亞太地區的現代金融產業后援服務基地。2009-2010年廣東金融高新區完成基礎建設,首批金融后臺運營中心入駐。2010年底,金融高新區管理委員會掛牌成立,標志著廣東金融高新區金融后臺集聚基本成型,并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13年,廣東金融高新區抓住互聯網金融產業發展趨勢,佛山民間金融街和廣東金融高新區股權交易中心成功落戶。2018年廣東金融高新區提出“國際化金融后臺基地”和“現代產業金融中心”雙定位,并以千燈湖創投小鎮作為金融高新區發展新支柱,以“區塊鏈+”金融科技為金融高新區創新亮點,發展勢頭更加強勁。廣東金融高新區金融服務集群的形成,體現了該區域金融服務業發展的良好態勢,在金融集群發展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三、廣東金融高新區金融服務集群網絡結構現狀及特征分析

廣東金融高新區金融服務集群是一個龐大的創新網絡組織,以專業化分工為基礎,涉及上千家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本文首先確定網絡的邊界和網絡節點的選擇。以廣東金融高新區為網絡的邊界,選擇高新區內的相關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作為網絡獨立的節點,以網絡結構的邊來表示節點之間發生的聯系。節點之間的聯系具體包括:信息交流、技術聯系、合作研發、技術培訓、服務產品供給、信息數據交換、人才交流等。(一)網絡能級不斷提升。廣東金融高新區所在的粵港澳大灣區是當今世界最活躍的經濟板塊,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強大的產業支撐、雄厚的民間資本、優良的營商環境。廣東金融高新區是廣東第一個金融•科技•產業融合創新綜合試驗區、全國第一個“互聯網+眾創金融示范區”。截止2020年上半年,總投資規模超1329億元,核心區累計引入中國人民銀行廣東金融電子結算中心、友邦、匯豐、畢馬威、中國人保等864家金融機構及知名企業落戶,涵蓋銀行、保險、證券、服務外包、私募創投、融資租賃、互聯網金融等高端服務業態,吸引金融白領人才數量超過6萬名①。這使得廣東金融高新區的網絡節點數量、節點規模不斷提升,逐步發展成為功能齊全、內涵豐富的國際化金融后臺基地以及輻射亞太的金融大數據中心。(二)國際金融后臺產業集聚基地。廣東金融高新區緊跟金融創新,深化金融后臺基地建設,吸引了大批優秀的金融后臺服務企業入駐。通過對廣東金融高新區吸引金融后臺產業集聚動因進行分析,廣東金融高新區具備先天優勢:以政府為主導,服務效率高,政策優惠;具備良好的區位優勢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及配套;具有運營成本優勢及豐富的專業技術人才;企業能在高新區內進行有效的信息交流與互動。廣東金融高新區的金融后臺項目,也從最簡單的業務流程集聚,向金融高端管理及研發業務轉型升級。廣東金融高新區連續4年獲“中國最具影響力科技服務園區十強”榮譽。(三)大中小金融機構網絡聯結共生。廣東金融高新區國際金融后臺集聚模式以少數核心金融后臺運營中心為基礎,集聚大量創新性金融后臺服務機構(外包)的中小企業,大中小金融機構網絡聯結共生。金融后臺營運中心選址受自身發展戰略和區位因素影響;而金融后臺服務機構(外包)的中小企業,則受金融后臺營運中心影響,就近選擇金融后臺運營中心聚集地,以方便合作及互動。進駐廣東金融高新區后,核心金融后臺營運中心之間通過人員交流,形成水平網絡;金融后臺營運中心與金融后臺服務機構(外包)的中小企業通過產品服務供給、技術交流等,形成垂直網絡。由此組成的大中小金融后臺機構聯結共生網絡,核心企業在整個網絡中發揮著主要作用,構成金融后臺業務的發包與承接。高新區內形成的共生網絡,形成集聚效應,增強了節點之間的聯接密度,強化了企業間的聯系。(四)多種金融網絡形態集聚耦合。廣東金融高新區經過近年快速發展,建成金融服務業集聚形態。最為突出的包括“國際金融后臺”和“現代產業金融”兩大核心集聚區域,構成比較完整的金融服務業市場體系。同時金融機構的類型、規模呈加速發展態勢。金融后臺形成“金融后臺運營中心(基地)”、“金融后臺服務機構(外包)”、“金融泛服務外包機構”等集聚形態;現代產業金融形成“千燈湖創投小鎮”、“區塊鏈+金融科技”等集聚形態。多元集群網絡互相依賴和作用,形成濃厚的社會網絡和社會關系。兩大集聚形態共同發展,相互支撐,構成廣東金融高新區金融服務業的整體網絡體系。并隨著多種集群網絡耦合程度提高,構成具備系統凝聚力的區域金融發展環境。

四、廣東金融高新區金融服務集群網絡創新實施模型

借助產業集群網絡體系績效評價經典鉆石模型(波特,2001),結合廣東金融高新區的產業地位和特征,為分析、評價廣東金融高新區的金融產業集群創新,建立“廣東金融高新區集群網絡創新實施模型”。該模型以金融機構組織、戰略為核心,由六個方面要素構成,包括同業競爭、生產要素、需求條件、支撐產業四個技術要素和機會、政府兩個影響因素。金融機構組織、戰略起到核心作用,各要素對廣東金融高新區的金融服務業集聚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四個技術要素和兩個影響因素,構成鉆石模型(如圖):(一)生產要素。廣東金融高新區定位為“國際化金融后臺”和“現代產業金融”集聚,屬于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知識、技術的集聚,增強了金融機構之間交流與合作的意愿,加速了集群內社會網絡關系的形成。廣東金融高新區集聚大量的資本、技術、知識、專業人才,對金融機構獲取資源提供有利條件。金融機構通過社會網絡關系獲取知識和技術后,結合自身機構內部金融產品與服務,提高業務服務水平。(二)金融資源供需市場。金融資源供給和需求成為金融服務集群的發展動力,佛山市南海區2019年生產總值突破3000億元,2019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5556.16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3671.01億元②。2019年廣東金融高新區新引進項目268個,新增注冊資本超225億元;千燈湖創投小鎮注冊成立的基金類機構602家,募集資金總額超726億元;“區塊鏈+”金融科技產業集聚基地吸引40多家金融科技創新團隊進駐;南海區IPO企業數量19家,新三板掛牌企業43家③。佛山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龐大的金融供給和金融需求市場,為廣東金融高新區的金融服務集群發展提供重要的基礎。(三)金融同業競爭。不同類型金融后臺、創投基金、“區塊鏈+”金融科技企業,在集群內部形成合作與競爭關系,激烈的競爭為金融機構組織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動力。良好的競爭促使金融機構通過互相模仿、吸收,推動集群內部金融創新。廣東金融高新區金融服務集群網絡呈多核式(核心企業)與網狀式(中小企業)混合而成的產業集群,創新知識通過競爭合作,從核心企業傳遞到中小企業,使集群內部形成競爭合作和技術創新效應。(四)支撐產業。金融服務集群內金融機構依托支撐產業,與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協會、中介機構等,通過正式的合作與非正式的社會網絡互相聯系,建立集群內的區域創新平臺。金融與相關支撐產業集聚形成外部規模經濟效應,提高集群網絡效益。(五)機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廣東金融高新區迎來重大歷史發展機遇,集聚大量金融優勢資源。廣東金融高新區為全省金融戰略平臺,國際化金融后臺進一步擴容提質,打造產業金融新優勢,推動“金科產”融合與發展。創新思維、創新技術、巨大市場潛力,為整個金融集群網絡系統帶來更多的機會。充分發揮廣東金融高新區發展新優勢新高地,并抓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務。(六)政府。廣東金融高新區金融服務集群網絡的形成,大體與我國經濟機構轉型、廣東省的金融發展戰略密切相關。廣東金融高新區構建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模式的金融服務集群網絡體系。在不同建設階段,雙方的地位有所差異。在集群網絡建設初期,政府主導高新區規劃建設,并成立高新區管理委員會對高新區進行管理;隨著高新區核心企業的入駐,市場機制發揮作用,集群網絡逐步形成。

五、廣東金融高新區金融服務集群創新網絡優化升級對策

(一)構建金融機構、政府、科研等單位聯動合作平臺。廣東金融高新區建設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的政府部門需積極促進產學研合作,構建金融機構、政府、科研等單位聯動合作平臺,提升集群創新網絡活力。政府部門承擔基礎性科研、共性技術平臺建設;科研機構提供新知識、新技術,培養創新人才;金融機構以集群金融產品為依托,打造一個開放的多方聯動合作平臺。形成虛擬研發組織等,催化創新成果,拉動集群創新水平。(二)建立高密度、多層次的金融網絡關聯狀態。一是在金融產業鏈基礎上形成創新合作的良好機制,強化金融機構間深度的合作;二是優化空間布局,在“國際金融后臺”和“現代產業金融”兩大金融產業集聚格局下,建立多層次的金融網絡關聯;三是提高創新網絡的密度,強化金融機構間基于勞動分工的關系聯結。(三)形成集聚經濟,推動創新效應。廣東金融高新區金融服務業集聚僅僅是產業集群的表現形式,更重要是強調集聚發展的過程,通過企業集聚形成集聚經濟,擴大集群網絡的效率與價值。集聚經濟主要表現為創新效應,廣東金融高新區在引進金融機構同時,大力加強自主創新,推動從“規模投資驅動”向“自主創新驅動”發展,實現“高新區制造”向“高新區創造”轉化。(四)建立基于集群的創新網絡結構互動機制。以高新區重大企業建立核心網絡層,中小企業、政府部門、科研機構、中介機構等建立支撐網絡層,基礎設施和文化制度建設為創新環境層,建立三層結構的創新集群網絡模型。搭建網絡主體各種非正式交流平臺,為網絡主體間的創新與互動創造良好的氛圍。強化網絡內部企業間的信任與承諾,使核心網絡層、支撐網絡層、創新環境層之間形成基于集群的創新網絡結構互動機制。

作者:陳煒 單位:佛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