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汶川重災區旅游開發策略
時間:2022-06-11 03:43:00
導語:分析汶川重災區旅游開發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汶川大地震”使四川省西北部以汶川縣為核心的地震災區廣為世人所知[1,2]。在災害發生后,眾多媒體進行了密集報道,眾多國家和志愿者參加了救援與重建工作,與災區、災區人民建立了深厚感情,汶川縣、北川縣等極重災區因此擁有了數量極為可觀的潛在旅游者[3]。大地震給當地遺留了大量地震遺存,擁有重要的科學考查、科普教育和紀念價值。隨著災區進入后重建時代,當地旅游設施已重修完畢,新的旅游項目和景點進行了良好的前期開發準備,當地政府、企業和群眾也有了充分的物質和思想準備迎接八方來客,災區旅游業的大發展時代已來臨。目前,各地區雖然開發了許多新的旅游項目,但是國內旅游項目開發過程中面臨的許多問題在災區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同樣不可避免,如鄉村旅游中的衛生問題,住宿問題,黑色旅游中的當地居民感情問題、安全問題,旅游項目同質化問題、旅游商品外來比例過高等。本文嘗試從當地自然環境稟賦各異、少數民族文化開發程度低、旅游商品外來化嚴重、旅游安全等方面分析了面臨的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
1發展現狀
本文選取汶川大地震極重災區的10個縣(市)為研究范圍。極重災區大部分位于龍門山—峨眉山—大涼山一線,東部為四川盆地,西部為川西高原。該地區集中了大量世界知名的旅游景點,潛在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地區內少數民族眾多,文化多種多樣,風俗習慣各有特色;地區生物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高,極富觀賞價值[4,5]。
2發展現狀
“十二五”期間,四川省旅游局計劃打造以龍門山—峨眉山—大涼山一線為核心的世界級旅游景區。極重災區旅游業發展得到了政府、企業和群眾的廣泛認同,以旅游業為龍頭,帶動農業、輕工業發展,實現政府、企業和群眾的共同參與,分享發展成果,是各界的最熱均訴求。目前,世界經濟仍未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歐洲債務危機重重,災區旅游發展的國外形勢并不看好。相反,國內和省內的前途看好,在最近的“五一”小長假和“十一”黃金周中得到明顯體現。在恢復性重建階段,當地政府和企業主要進行了已有旅游景點及設施修復重建等工作,部分地區開發了新的旅游項目和景點。如鄉村旅游、科學考察游、科普教育游和黑色旅游等[6]。項目硬件建設基本做到了一步到位,但項目與景點的營銷推廣不足,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游客仍集中于各大知名景點,許多地區的鄉村旅游和黑色旅游等游客稀少,未能獲得預期的經濟效益。近期極重災區自然災害眾多,特別是暴雨頻繁,各種地質災害大量發生,導致交通長期中斷,游客安全是影響到這些地區出游的主要因素。此外,在重建過程中大量居民異地安置,沒有及時返回原住地安居就業,人員與物資不到位。
3存在的主要問題
極重災區的社會經濟條件、自然環境與人文資源稟賦存在明顯差異。以成都市為核心,按距成都市距離的遠近其社會經濟條件依次變差,地區間旅游項目同質化現象非常明顯。同時,各地區人文資源稟賦差異較大,少數民族眾多,保留的風俗習慣以及文化底蘊是旅游開發與文化發展、民俗保護協同發展的良好載體,但是同樣存在開發深度不夠、漢化現象嚴重等原因。旅游業與當地農業、輕工業發展不協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旅游商品外來現象非常嚴重,旅游景區琳瑯滿目的商品多是“舶來品”,從中獲得的銷售收入遠不如出售當地商品。說明當地輕工業發展落后,農業產品和豐富的生物資源沒有得到深加工,僅僅停留在原材料或產品階段,未能形成特色商品,附加值低,許多當地的民族服飾等依靠手工或小作坊,未能形成規模和品牌效應。其次,旅游業從業人員多數不是當地居民,如歌舞表演人員、賓館酒店等工作人員多從外地招聘等,旅游業未能轉移當地農業勞動力就業。第三,旅游業主要收入集中在景區門票費、賓館酒店住宿費、交通費等,當地居民未能從中分得較多經濟收益。然而,景區和賓館酒店發展旅游業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資源,與當地居民的矛盾加深,共同參與旅游業開發僅停留在口頭上或文件上。旅游營銷不足,對游客風險安全認知不夠重視。由于受鄰近知名景點“屏蔽效應”影響,以及自然環境差異不明顯,后發地區的旅游開發和旅游營銷缺乏經驗和積極性,抓不住營銷要點。極重災區的自然環境導致這些地區交通不發達,存在極大安全隱患。由于許多景點藏于深山,進出困難,加之旅游者對當地環境不熟悉等,極易遭遇各類風險。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各景區、景點缺乏危機管理機制與危機服務意識。旅游生態產品開發中的保護與開發關系問題紊亂,是“以保護為主,還是以開發為主?”在不同利益群體中,各自的認知不同??茖W界和當地居民對待開發存在不同價值體系的沖突??茖W家的實地調研、科學規劃以及提出的發展戰略更加適宜地區經濟發展,但短時間也無法逆轉當地居民與政府的簡單化認知與處理。當地居民是當地經濟、生態多樣性和資源環境保護的真正實施者和保護者,對擺脫貧困、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愿望十分強烈,忽視他們的現實需求,再好的發展戰略和規劃在實施過程中也將大打折扣。此外,當地居民對保護規劃有著自己根深蒂固的看法,有的與科學家們提出的保護意見一致,有的卻大相徑庭。因此,旅游生態產品的保護與開發需要思維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增長方式的改變和當地居民生活方式的變化。
4對策與建議
首先,按照各地區不同的社會經濟條件、自然環境與人文資源稟賦,重新定位和調整旅游發展規劃。社會經濟條件決定著旅游配套設施是否健全,各地區自然環境雖然不同,但是總體環境卻差別不大。各地區人文資源稟賦不同,可供開發的資源和開發潛力也不一樣。這些不同因素決定了不應簡單模仿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就如同成都附近的“農家樂”不能簡單照搬到汶川縣一樣,許多照搬照抄的地區旅游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都遭遇了瓶頸。因此,對未來旅游發展規劃應重新定位,以區別于鄰近地區,擺脫知名景點的“屏蔽效應”影響。其次,實現以旅游業發展為龍頭,以特色農產品和野生中藥材等生物資源深加工為基礎,以輕工業產品生產為紐帶的發展格局,改變旅游業一枝獨秀的局面[7]。徹底扭轉只能提供生態產品和當地稀缺旅游商品的態勢,將更多的經濟收益留在當地,留給當地居民;將工業生產理念與技術帶入各類極具特色的民族服飾等生產區,提高生產質量與速度,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經濟收入。由政府出臺相關規定,在賓館酒店等當地旅游服務企業中按一定比例吸納當地居民就業,并由企業提供培訓上崗。第三,加大旅游景區、景點、商品的營銷力度,政府、企業和群眾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帶動本地旅游業走出去引進來[8]。通過各類有效傳播手段,廣泛宣傳,引進專業人才,吸收他人先進的營銷經驗。積極宣傳與改善當地安全條件,打擊各類刑事犯罪,消除潛在的安全隱患,及時通報自然災害情況,做好自然災害預警。旅游從業人員應主動與旅游者一起克服各種突發風險,景區設立獎勵機制,獎勵積極協助人員。第四,旅游生態產品開發以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當地居民廣泛參與為原則,忽視當地居民的經濟訴求是脫離現實的,更缺乏監督和可持續性[9]。在以當地居民為主體的旅游開發項目中,當地居民應認真研究科學家們制定的科學規劃,避免簡單化處理;要有長遠發展目標,嚴禁涸澤而漁。政府應積極指導,有效引導他們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從長期來看,不論是以企業為主體還是以當地居民為主體,通過開發是實現經濟發展的最終訴求,但最后都要落實在旅游資源的保護上才能實現當地旅游業的可續發展,達到科學發展和改善民生的最終目的。政府、企業、當地居民的主動廣泛協作才是旅游業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 上一篇:醫學教育發展綜述
- 下一篇:國稅局法治主題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