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發展電子信息論文
時間:2022-07-31 05:01:59
導語:重慶發展電子信息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始于20世紀30年代,是我國西部地區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最早的城市,早期的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主要集中在軍工企業。改革開放以來,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起步階段(1978—1989年)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經過初步調整、擴建與引進,形成從原件到整機,從科研到教育,從單機到成套服務的電子信息產品生產體系。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在技術引進、產品開發、產品質量等方面成績顯著,主要產品也逐漸升級為光纖通信設備、數字微波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應用產品、彩色電視機、儀器等電子信息產品,以及集成電路、微特電機等配套元器件[1]。第二階段:調整階段(1990—1997年)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對產品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部分產品比如電視機等,產量逐漸減少,但另外一部分產品產量不斷提高,特別是通訊設備生產得到了一個較好的發展,形成了一批從事電子信息產業的企業。第三階段:發展階段(1998—2007年)1998年,重慶市提出打造“重慶信息港”,軟件產業、信息家電、汽車電子類及新型元器件、智能化儀器儀表及數字醫療和通信設備等幾大重點發展的領域都取得了較快的發展。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效應開始凸顯,產業鏈得到延伸,信息產業從重慶市經濟的先導產業變為支柱產業。第四階段:高速發展階段(2008年至今)2008年重慶市被批準成為國家信息產業高技術產業基地,在筆電和云計算等產業共同拉動下,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突飛猛進。隨著大型企業不斷落戶重慶市,不僅提高了重慶市的知名度,更促進了重慶市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的決心,創造性的提出“垂直整合”模式,減少了成本。
二、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一)產業總體規模
2011年,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及軟件業務收入共2522.4億元,同比增長85.5%。其中,規模以上電子制造業產值2016.6億元,同比增長95.3%。全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62.19億元,同比增長87.7%;利潤65.93億元,同比增長21.32%;全行業銷售利潤率為3.54%。另外,電子信息產業外向型經濟也逐步發展。2011年重慶市電子信息產品出貨值達到522.49億元,同比增長7.65倍。2011年,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結構也逐漸發生變化,各個行業所占比重不斷改變,電子計算機行業在電子信息產業中所占的比重不斷增大,占31%;電子元器件次之,占28%;視聽及家電制造占15%;專用材料占9%;電子測量儀器占7%;通信占5%;機電產品占4%;電子專用設備占1%。
(二)產業主要特點
1.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型外資企業落戶,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的整體規模不斷擴大,電子信息產業也成為重慶市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11年重慶市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為1862.19億元,同比增長87.7%,高于全國電子信息產業增長速度。另外,重慶市信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不少新興行業也逐漸發展起來,特別是筆電產業,從無到有再到高速發展,其發展速度在國外也較為少見。2.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11年重慶市企業R&D研發投入強度為1.2%,比2005年上升了0.5個百分點。重慶市的一些產品和技術在國內外逐漸形成一定的競爭力,特別是在數字醫療和通信等相關領域的一些產業和技術。重慶市政府努力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通過產學研的不斷結合,使國內外交流的環境也日益融合。3.產業集群雛形顯現,一批園區相繼出現重慶市被批準為國家信息產業高技術產業基地后不斷推進電子信息產業向集群化、規?;褪澜缁l展。近幾年來重慶市在低成本筆記本電腦、集成電路、數字儀器儀表、通訊設備、汽車電子、信息家電、電子材料等行業中集群式發展較為明顯。另外,重慶市的電子信息產業逐漸形成一些產業園區,包括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和北部新區兩個中心產業園區,以及萬州電子材料園、中山元器件園、李渡LED園、茶園消費電子園等專業發展園區。4.信息化程度不斷提升重慶市在2007年被正式批復為我國第一個統籌城鄉信息化試驗區后,其信息化的建設從點式的發展方式轉變為系統推動的方式,發展迅猛,備受國內外IT企業的關注。電話、電視和互聯網的普及率大幅度提高,以信息化帶動了工業化發展。
(三)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總體效益不高,產業結構單一2011年,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實現銷售收入為2522.4億元,雖說增長速度遠遠快于全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增長速度,但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僅占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的2.7%,與我國沿海地區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另外,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結構相對比較單一,電子計算機行業產值占電子信息產業比重已超過40%。這樣不利于抵御市場風險,沒有形成規?;a業鏈,資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產業結構亟待優化。2.企業規模較小,龍頭企業較少,尚未形成產業集聚效應重慶市電子信息企業總體規模偏小,龍頭企業的產業帶動作用不強,產業集聚性不強,難以形成具有較好合作發展的產業集群。優勢企業分散在不同的行業和業務領域,難以形成規模性和結構性的產業集群。另外,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缺乏具有帶動性的重點項目,未能形成較好的產業聚集效應[2]。3.技術基礎較為薄弱,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起步較晚,技術基礎薄弱,缺乏優秀人才和先進技術的支持,部分電子信息企業由于缺乏核心競爭力,在承接國際、國內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跨國公司和大型企業的影響,不能較好的發展。另外,重慶市現有企業技術研發系統還不夠完善,產品技術含量較低,缺少高端產品,企業R&D投入強度也要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3]。4.復合型人才缺乏,產學研合作水平不高重慶市高校數量有限,培育相關專業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偏低,再加上沿海地區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勢頭猛烈,吸引了大量勞動力。因此,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從業人員總量相對偏少,同時人才結構呈“橄欖形”,高級知識分子僅占從業人員較小的部分,相比之下,中級和初級人才占從業人員的絕大多數,與國際標準的1:2:7“金字塔形”人才結構存在一定差距,高、中、初級人才結構比例失調。另外,高校與科技研究機構之間沒有建立起直接的指導、協作與推進機制,產學研合作的整體水平不高[4]。
三、加快發展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的對策建議
面對來自國內外的各種挑戰和自身產業發展的各種問題,重慶市需要積極面對,抓住機遇,利用各種資源,積極發揮優勢,促進電子信息產業快速持續健康發展。
(一)整合資源優勢,不斷優化產業結構
抓住國家批準在重慶市建立我國內陸地區保稅港區和最大的綜合保稅區的機會,發揮重慶市光電子產業和電腦產業的垂直整合模式等優勢促進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為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奠定基礎和條件。利用政策上的優勢大力推進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優勢項目的發展,并著力加快發展其他項目,不斷優化調整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結構,使整個產業能夠盡快達到一種較好的狀態。
(二)壯大現有企業,積極引進大型企業,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應當以現有企業為基礎,在管理、技術、設計、創新等方面不斷推動企業的發展,并以此為導向,引導當地企業投資重大項目的建設、經營;鼓勵龍頭企業跨行業、跨區域、跨國界兼并和收購其他企業,以此不斷地擴大自身的規模;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積極引進大型企業,努力形成大中小型企業合作發展的良好格局,通過優勢互補,構建一條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形成電子信息產業集聚效應。
(三)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大力推動技術創新和產學研合作
積極引進國內外的先進技術,在引進的過程中,要注意技術的實用性和先進性,加快技術引進、吸收、轉化和運用整個過程。在加快技術轉化和吸收過程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再開發。企業需要加大自主創新的資金投入,特別注重建立和健全企業R&D機構,盡力構建企業產業技術互動體系,加強企業與高校院所的互動和合作,不斷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四)加強人才培養和復合型人才引進,建立有效的人才交流機制
第一,要培養自己的人才。重慶市各高??梢葬槍Σ煌袠I的需要,開設相關的學科,不斷培養相應的人才,推進學校、企業和科研機構等的合作,使人才培養更具目標性。第二,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一批國內外的復合型人才,建立起有效激勵人才創造性勞動的分配機制。另外,重慶市可以與周邊區域通過構建人才培養和人才流動機制,加快區域間電子信息產業人才的流動,實現區域內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五)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完善產業配套服務體系
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多采用園區的形式,因此,各產業園的資源需要進一步的整合,積極開展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產業技術開發平臺和企業技術創新平臺以及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產業基地的建設,為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有利于產業不斷向園區轉移,從而形成較好的集聚效應。
(六)優化投資環境,大力開展招商引資
重慶市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無論是規模、質量還是創新等方面都需要較快的發展,產業的發展對資金的需求也將不斷增加。因此,重慶市要不斷優化招商引資環境,打造政策洼地,增強招商引資的競爭力。另外,隨著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化,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積極培育招商引資主體,可以通過中介招商以及優化投資軟環境等方式,重新定位政府的管理地位[5]。
作者:何悅工作單位:長江師范學院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 上一篇:我院電類電子設計論文
- 下一篇:河南集群發展電子信息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