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趨勢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02 07:01:00

導語:全球化趨勢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球化趨勢管理論文

制片社會投資獨立拍電影不再受限制

國家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個人以資助、投資形式參與攝制影片。按照新條例的有關規定,電影制片單位以外的單位可以獨立從事電影攝制業務;但須經報國務院廣播電視行政部門批準,并持批準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相應的登記手續。經批準攝制電影后,事先到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領取一次性《攝制電影許可證(單片)》,并參照電影制片單位享受權利,承擔義務。

依據新條例第十六條及有關政策,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近日制定了《關于取得<攝制電影許可證(單片)>資格認證制度的實施細則》。該細則規定:電影制片單位以外的單位獲得《單片證》后,享有獨立出品電影的權利。

以往,民營企業或社會投資拍攝電影必須與電影制片廠合作,使用廠標。現在,這些投資者無需再買廠標,就可以獨立投資拍攝電影。這一措施是繼1996年實行省級電影制片廠獨立出品電影、1998年實行《故事電影單片攝制許可證》試行辦法后,電影制片業的又一次重大改革。這不僅有利于吸收社會資金參與拍片,更有利于建立電影制片的競爭機制,鼓勵電影具有更多的觀賞性。

此外,電影制片單位經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批準后,可以與境外電影制片者合作攝制電影。需要明確的是,境外組織或個人不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獨立從事電影攝制活動。

發行放映私人也可開影院

國家允許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個人投資建設、改造電影院、允許以中外合資或者中外合作的方式建設、改造電影院。不過,放映單位還應按照規定的國產片與進口片的“時間比例”放映,即年放映國產片的時間,不得低于放映時間總和的2/3。

根據新條例,今年電影發行放映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重點是推行“院線制”,這是國際上通行的一種影片發行放映辦法。“院線制”,是以幾個影院為依托,以資本和供片為紐帶,由一個發行主體和若干影院組合形成,實行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發行放映機制。其經營管理模式類似目前的“連鎖店”。院線可以是影院與影院的聯合,發行與影院的聯合或制片與影院的聯合,可以是以資產為紐帶的緊密型院線,也可以是以供片簽約為主的松散型院線。院線不受行政區域限制,可以是跨省跨地區不同發行公司與影院之間的合作。

“院線制”的實質就是促進放映業的規模化、規范化,促進原有的發行與放映緊密化、一體化,從而使我國的電影發行與放映從條條塊塊的分割式轉向院線網絡的連通式,從粗放經營的分散型轉向規模經營的集約型,從多層次高成本的流通方式轉向少層次低成本的流通方式。

我國電影發行放映機制改革和“院線制”的試點開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首先在上海、北京、四川、遼寧、湖南、湖北等地進行。以整體推進“院線制”改革和集團化改革為標志,中國電影業開始進入自上而下、全面推進的新階段。

新條例放寬了從事農村16毫米電影片發行、放映業務的單位或個人的申請,他們可以直接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手續;并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電影發行行政部門備案,就可以在全國農村從事16毫米電影片的發行和放映業務。

筆者還獲悉,今年電影發行改革另一重頭戲是調整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進口影片的供片機制,實行影片進口與發行分離。

電影導演機遇是什么?

中國電影如何走向市場?怎么拍出叫好又叫座的影片?怎樣評獎更能激勵影人的創作?在新修改的《電影管理條例》生效之際,我們采訪了馮小剛、夏剛、馮小寧三位不同風格的電影導演,他們的觀點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馮小剛我是商業片導演,但我不是一個商人……

采訪在北京亞運村名人酒店二樓咖啡廳進行,馮小剛似乎比以前更消瘦了。也許是因為涉及的話題有些深重,以幽默著稱的馮小剛顯得有點嚴肅,在將近一個小時的訪談中,他始終保持著沉思的表情,但言談之間,仍透露出他特有的機智與精辟。

半路出家的馮小剛,雖然拍了多部觀眾普遍叫好的電視劇和賀歲片,但他目前仍是一個體制外導演,他不能和國有電影廠的那些“吃皇糧”的導演相比,他沒有機會向國家申請拍片資金,然后去參加政府評獎,自然他也沒有福氣榮獲價值百萬元的政府大獎。

這就注定了馮小剛從開始拍片起,就要走市場化的路子。他要時刻考慮投資人的利益,也可以說是他自己的利益,因為他拍片很多時候是與投資人共擔風險。如果片子不賣座,不但投資人收不回成本,他自己也要承擔經濟損失。

馮小剛告訴筆者,他拍的每一部片子,從選劇本開始,都要經過認真的市場調查,他首先要考慮的是觀眾的意見,而不是評委的意見。“我拍的劇本首先是給專業人士看一遍,然后給各個電影院的經理看,因為他們最清楚觀眾的喜好,他們是電影票房的晴雨表。最后,我們還要請觀眾看,請他們來提意見。”

馮小剛這套市場運作方法在國外是一個通行的規則,在國內卻是面臨兩難的矛盾。重視評委意見,雖然可以獲獎,但會失去觀眾,失去票房;重視觀眾意見,可以贏得票房,但會失去評獎機會。馮小剛覺得,觀眾更為重要,也因此,國內的一些大獎往往與他失之交臂。不過,馮小剛還是很看重國外電影節的大獎,他說,國外的電影節吸引著全世界的發行商,能獲得電影節大獎可以極大地推動影片的發行,為影片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獲獎與發行緊密相聯。

“電影是一個夢,是人的情感的宣泄。”這是馮小剛對電影下的定義,但最重要的是:“電影首先是一種商品。”馮小剛稱自己是商業片導演,但強調他不是商人。他說:“商業片導演和商人是兩個概念,有的人雖自稱是藝術導演,但其實質是商人,經濟利益一點兒也不容侵犯。”從他的言談中,可以聽出他對這種現象的不屑。

在電影市場摸爬滾打這么多年,作為一個編外導演,馮小剛歷經艱辛與滄桑。對新條例中規定私營資本可以申請單片拍攝權,馮小剛感慨萬千。采訪時,馮小剛把新修改的《電影管理條例》遞給坐在一旁的華誼兄弟總經理、太合影視投資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王中軍,這是他的電影投資人。也許,對他這種“個體”導演,以及為他投資的私營投資商來說,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信息。王中軍細細翻閱著新條例,也許,他下一部影片的投資操作起來會更容易些。馮小剛認為,新條例的實施,將充分調動私營投資商的積極性。他說:“影片《大腕》是與中影公司聯合出籠的,片尾打上投資商的名字和商標,但與他們聯合發行的美國哥倫比亞公司的名字雖然被允許打上去了,但卻不能上他們的商標。”這讓馮小剛很為難,“這涉及到一個嚴肅的知識產權問題,不讓投資商出名字,他們就不能擁有這部影片的版權。而版權、出品權對公司來說,都是一筆珍貴的無形資產。美國米高梅公司拍賣拍出好價位,關鍵是它擁有4000部影片的版權”。

同其他商業領域一樣,電影領域同樣缺乏優秀的銷售商。馮小剛認為,拍好的影片要讓觀眾知曉,需要很強的宣傳力度。《大腕》投入了300萬元的宣傳費,而一般國產影片投入3萬元做宣傳就不錯了。“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酒香也怕巷子深,別人根本不知道你拍了電影,怎么會去影院看你的片子呢?”

對于“入世”后中國電影面對的沖擊,馮小剛認為:“美國電影進入歐洲,是以商業方式進入的,而歐洲電影仍以文化的姿態與其商業姿態相抗衡,其本身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歐洲電影沒有找到迎接挑戰的合適的路子,所以才會慘敗,希望中國電影不要重復這樣的悲劇。”

夏剛同好萊塢的競爭不是靠各種限制,而是用作品……

夏剛認為,新修改的《電影管理條例》理順了投資關系,將會大大促進民營資本投資電影的積極性。“民營資本一直在關注電影這個大市場,由于其本身機制靈活,他們投資拍攝的影片的市場占有率遠遠高于國營制片廠影片的占有率。”

民營資本可以進入制片業,夏剛認為這是國家對投資電影的民營資本作出的法律上的認可。“其實,民營資本早在十幾年前已經開始進入電影領域,只是沒有合法地位,要借殼上市,為他人做嫁衣裳,不能與國有制片廠平等競爭,處于一種名不正言不順的尷尬境地。”夏剛對中國電影的評獎辦法,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說:“我們國家電影獎從設置上來說是很全面、很科學的,主要有三個大獎,一是華表獎,二是金雞獎,三是百花獎。這三個獎應該是各有特點,各有側重,不應該用同樣的標準來評判。”他認為,作為政府獎的華表獎就應大張旗鼓地宣揚主旋律,頒給那些倡導好的道德風尚、歌頌祖國的影片,完全從政府的角度來評;金雞獎是為鼓勵藝術創新的,應該給那些不斷探索的作品,由專家來評定,而不必參照華表獎;百花獎是由大眾評選的,就應以票房為主。這三個獎要各有特點,才會有生命力,中國電影才能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現在的情況是,每次華表獎一公布,金雞獎基本也就定了,這兩個獎沒有區別,沒有特點。而百花獎雖是以市場為準則的,奇怪的是有的影片沒有公映也能獲百花獎,所以觀眾不滿意,我們圈內人也有意見。設獎應該是對市場有引導的,尤其是金雞獎,應通過權威的專家點評,引導觀眾消費。但現在沒有做到。

夏剛說,現在國產片中也有很多好作品,但觀眾看不到,這是因為市場運作有問題。目前的機制使國有制片廠不重視市場運作和宣傳,影片銷售得好不好,與公司關系不大。國有廠的主要任務是政治任務,不是去開拓市場。制片與放映又是分屬不同的行政部門管理,沒有企業化,所以互不通氣,各自為政。此外,電影院偷漏瞞報票房現象屢見不鮮。政府要求影院必然放映國產影片2/3以上,他們會以各種方式抵制,如在放映國產片的檔期搞裝修等。這種體制對國產電影發展極其不利。美國的制片公司與各大院線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所以市場做得好,值得我們借鑒。

對于“入世”后的電影市場,夏剛認為,美國大片必將分去我們很大的一塊市場份額,對國產影片的沖擊是難免的。現在的關鍵是我們有關部門還在一廂情愿地認為對大片設置一些關卡就可以限制其發展,其實這是沒用的。同好萊塢的競爭不是靠各種限制,而應是發展自己,以作品與他們競爭。

“入世”后,國際融資、全球化將成為電影的一個發展趨勢,中國電影將可以通過與外資合作,走出國門,占領國際市場。夏剛憂心忡忡地說:“但愿我們的下一代觀眾不會只知道美國片,而不知道中國片是何物。”

馮小寧電影不是純商品,它還有文化功能……

采訪馮小寧是個很費力的過程,這種感覺從踏入北京電影制片廠的大門開始,左尋右找才摸到北影錄音樓。當筆者爬上二樓,剛要敲響第四錄音室的門時,拎著一包散裝瓜子的馮小寧在身后冒出了一嗓子,原來,他緊隨著筆者上了樓。采訪就這樣開始了。

也許是因為經常得獎的緣故,馮小寧認為,票房只能是電影評獎的一個“參照”,連“重要”都談不上,因為中國的電影市場是不健全的。他說,“即使在西方電影節,也有沒有票房卻獲得一些獎項的電影”。

“電影不是純商品,它還有文化功能,不能用一種類型否定另一種類型。”馮小寧觀點非常明確。他說:“光看票房好,也不是十全十美;只講藝術,脫離了觀眾的口味也不行。”他認為,優秀的電影作品應該是既有票房,又有藝術性。他贊同美國電影協會主席親口對他說的一段話:“電影就是意識形態范疇,你們中國是這樣,我們美國也是這樣。”

以拍“戰爭三部曲”《紅河谷》、《黃河絕戀》、《紫日》而大出風間的馮小寧,被媒體公認為是主旋律導演。然而,當筆者提出“主旋律導演”這一問題時,馮小寧一下子激動起來,他的瓜子不再嗑了,站起來大聲說:“這不是夸獎!”

馮小寧對“主旋律”大發感慨:“現在人們把‘主旋律’作品等同于政治化的空洞說教,這是機械的宣傳造成的,引起了普通觀眾的逆反心理。其實美國的優秀導演如斯皮爾伯格等優秀導演都是主旋律導演,我的片子很多人認為大氣、正氣、感人、好看、美,概括起來就是‘真、善、美’,我認為這就是主旋律。”

馮小寧對自己的電影充滿了信心,對國產電影充滿信心。他認為,國產電影并不比美國大片差。他說:“美國的電影也不是部部都好看,也就有1/10還不錯;我國每年拍攝七八十部影片,其中也有七八部是好看的,這個比例也是1/10。所以說中國的電影人并不差,雖然與美國電影人不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他認為:“對美國大片要有一個正確態度,第一學習,第二不怕。”“對美國大片不必仰視,也不必俯視,只要平視它就可以了。”既然有那么多好的國產片,觀眾為什么看不到?馮小寧認為是發行存在問題。中國缺乏優秀的銷售商,電影發行沒有章法,院線改革改不下去,各電影院偷漏瞞報票房現象嚴重,這種做法是對國產電影的摧毀之舉,是最可怕的。“使觀眾受到欺騙的‘新聞炒作’不亞于十部美國大片對國產電影的沖擊。”馮小寧說出了這么一句驚人之語,他對有些媒體炒作明星緋聞尤為不滿。

對民營資本可以進入制片領域,制片業將向“非國有”放開,馮小寧認為:“這些資本其實早就進來了,去某個電影廠買個廠標就可以拍電影。”看來他還沒有意識到這一實質性的改變。2月1日起,對非國有資本的電影單片許可證發放制度將正式實行,此舉意味著非國有資本將能獨立制作電影而無須借用電影廠“廠標”。

馮小寧現在正在忙他的新片《嘎達梅林》,這又是一個歷史題材的影片,馮小寧說:“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人類生與死的大命題,還探討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以及愛與恨的主題。”還是他的一貫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