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口述歷史分析

時間:2022-09-12 09:25:12

導語:紀錄片口述歷史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紀錄片口述歷史分析

[摘要]2017年電影紀錄片《二十二》放映過后引起了人們對于經歷過抗戰時期的慰安婦生活的廣泛關注,對于電影紀錄片中慰安婦的采訪的“口述歷史”的歷史文獻價值的研究尤為重要。本文著重分析一下記錄電影《二十二》中慰安婦的“口述歷史”影像資料對歷史記載的意義,記錄電影中口述記載歷史所存在的缺陷性,以及我們需要在進行紀錄片“口述歷史”的研究時應該有哪些突破。

[關鍵詞]紀錄片;《二十二》;口述歷史

一、記錄影像中口述歷史的意義

(一)史料價值。多角度、多元化敘事,修補歷史,還原真相。文獻史料的正統性、固定性被削弱。早期的口述歷史的檔案建設的目的在于補充檔案和史料的缺失,在口述歷史的功能上,有“補白、發聲、批判、繼承”幾個作用。首先,影片《二十二》的慰安婦題材需要我們爭分奪秒去搶救,這個題材本身所涉及的歷史事件的史料價值是十分珍貴的,隨著這個群體數量的不斷減少,這個題材的價值也是愈發珍貴。郭柯導演開拍時命名的《三十二》到上映的《二十二》,這個群體的人逐漸減少,隨之帶來的是這段歷史也將逐漸跟隨著慰安婦數量的減少而最終被人們所遺忘。這部影片不僅僅是在為慰安婦發聲,更是在為中國發聲,在歷史學的角度對抗戰期間日軍所犯罪行的批判,更是對后人起到了教化作用。(二)人文價值。采訪者的口述歷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采訪。紀錄片不是為了好看而拍的,而是為了它本身所記錄的時間和人物的意義而拍攝的。在很多紀實類電影中,編導設定的痕跡很明顯,受訪者說話的方向、敘述的方式,表達的傾向很多時候都受其影響,但在紀錄片《二十二》中,只是記錄當事人平淡的生活,用他們最樸素的話語來還原歷史,沒有仇恨偏激的詞匯,有的只是經過了時間的治愈留下的看似愈合卻猙獰無比的傷疤,從這個意義上講,《二十二》的人文價值是值得肯定的。通過用影像的方式來記錄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讓更多人去了解她們、化解對她們的誤會,這是記錄電影《二十二》所體現出的人文情懷。

二、口述歷史的進展困境

(一)口述歷史檔案的真實性評估工作難。1.記憶的時間差。所謂口述歷史,簡要地說,是指口頭的、有聲音的歷史,是對人們的特殊回憶和生活經歷的一種記錄;或者說,它是用錄音和錄影等現代技術手段記錄歷史事件的當事人或目擊者的回憶而保存的口述憑證。所謂回憶,又是經過了較長時間的記憶的擱置,在回憶起來的時候難免會有偏差,口述歷史又是以幾十年為單位進行回憶的口述,這種偏差一方面是生理的,身體的衰老導致的記憶力的下降,以及長時間的碎片化記憶的積累導致了記憶偏差;另一方面則是心理的,在口述的時候選擇性敘述,導致口述歷史的模糊性。在電影《二十二》中,對于經過了幾十年之久的抗戰時期具體的事情慰安婦老人們都有些記不太清了,但是對于關于自己的沉痛的記憶還是記憶猶新。在已有的重大事件記錄的基礎上,如果口述歷史的內容與其不符甚至有很大偏頗的,一般不會把口述歷史的證據作為主流證據,只能給人們提供一個多元化思考的角度。2.不夠權威。口述歷史其實就是依靠“人證”,相對于物證而言,人證的主觀意識更強,會根據自己的個人情緒篡改事實發生的經過,所以客觀性上就有所欠缺,因此在說服力上也會相應變弱。另外,根據受訪者的身份、受訪者的個人故事與重大歷史史實之間的關系,也是判斷其口述的歷史的權威性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標準,一般與重大歷史事件有著直接聯系的當事人的口述歷史的史料價值會比較高。記錄電影中的影像資料能否作為口述歷史的檔案保存下來,這個評判的過程也是極其復雜的,但是無論這個內容是否有悖于原有的歷史,這都為口述歷史檔案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二)口述歷史檔案資源分散分布。因為抗戰時期我們的戰場主要集中在我國中部和東部,所以這一段歷史的檔案資料記載最多的也是這部分地區。一方面,因為戰爭的不穩定性導致這些珍貴的資料“顛沛流離”分散到了各個地方,使得研究者們在研究這類歷史事件時沒有辦法得到一手資料,需要浪費很多時間去將這些分散的資料進行收集、再整理,使得研究者的研究進度變得緩慢;另一方面,口述歷史的主體人物具有分散性。因為戰爭時期的動蕩不安,很多當事人因為戰亂無家可歸,這就使得我們在研究某段歷史進行口述歷史檔案的記錄時,找不到關鍵人物,不是直接當事人的口述歷史的記錄,一是不夠權威,二是也缺乏說服力。因為關鍵人物的分散性和缺失導致了我們在研究歷史的時候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記錄電影《二十二》中,接受采訪的幾位老人也是分散在中國的各個地方角落,導演在拍攝這部影片之前,電影名字叫《三十三》,三十二個老人找起來也是很耗費精力的事情,在拍攝的途中,在輾轉老人與老人之間的拍攝過程中,三十二變成了二十二,而且變得越來越少,因此口述歷史檔案資源的分散分布對于這些急需搶救的口述歷史來說,打擊無疑是致命的。(三)檔案館的發展落后。檔案館作為口述檔案形成的重要單位,難以完全適應口述檔案綜合發展趨勢,所以提供的組織保障不足。現階段的中國社會,需要計入口述檔案的內容越來越多,范圍也更加廣泛,傳統的人力記載以及傳統的記錄方式明顯已經感覺到吃力。現在科技的飛速發展讓口述歷史資料的保存和記錄也有了新的方式。在資料保存時,光盤和磁帶會因為放置時間的長短、放置位置的環境而在保存時無可避免地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這對于口述歷史的資料的完整性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且因為口述歷史的主體人物會因為時間流逝而去世,使得某一段重要的歷史再也沒法從第一當事人那里獲得,是非常遺憾的,以往的口述歷史的存檔用光盤磁帶刻錄的時代已經過去,怎么對原來已經存在的檔案進行重新掃描和保存以及對新的口述歷史的檔案進行記錄方式、保存方式的革新是我們需要看到的。

三、在進行記錄電影口述歷史的研究上應該有哪些突破

(一)加強口述歷史的真實性評估。很多口述歷史的真實性難以判定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其他學科的支持,尤其是科技發展下的紀錄片這種新形式的記錄,很多學者難以定義紀錄片的真實成分的多少,這是電視電影的特性決定的。在作品的創作前期,紀錄片其實就包含了創作者的主觀色彩;在拍攝時,鏡頭的內容、畫面的選取,則是創作者對現實的有一場“篩選”;到后期的編輯環節,鏡頭的選用又是一場“篩選”。因此,即便紀錄片的宗旨是真實記錄的原則下進行的,但最后呈現出來的則是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創作者主觀意圖下的“真實”。因此對于紀錄片口述歷史的真實性評估不能只看到這種媒體的自帶屬性的缺陷,而應該發動所有學科為這種新興但有力、直觀的影像資料保駕護航。口述歷史檔案的真實性的判斷不是孤立的,因為歷史不能離開了其他條件自己形成。記錄電影《二十二》中慰安婦們的口述能不能作為珍貴的歷史資料被保存應該在各個學科領域,如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檔案館、博物館等各個部門學科的支持下展開,對紀錄片中的口述歷史的判定就會容易一些。(二)國家加大對口述歷史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的投入。對口述歷史資料的收集不光極度耗費精力,也是非常消耗資金的。比如《二十二》的導演郭柯在籌備拍攝這部影片的時候因為成本太大一度難以進行,最后通過眾籌和明星、導演力挺終于得到上映。很多口述歷史的資料的采集和整理是非常消耗時間的,但是在口述歷史的研究上時間是比金錢還珍貴的,因為它的采集有時間限制,一旦錯過時間就是極其大的無可挽回的史料缺失,因此為了節省珍貴的時間,國家就需要在可以節省時間的事情上投資。因為口述歷史資源具有分散分布的特點,首先,需要成立專門的小組成員去到地方收集,而這個小隊可能會在某個收集資料的考察點進行為期不短的考察,因此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國家需要為他們提供一切支持和掃清阻礙,為了搶救歷史,必須在資金上給予支持。因為很多地方、很多角落是略微敏感的地方,調查取材會遇到一定的阻力,國家需要在政策上給予權力。(三)檔案館電子化覆蓋。這里指的檔案館電子化的覆蓋不僅僅是為了口述歷史資料的保存與發展。口述檔案的發展極其迅速,其記錄方式、保存形式等都已經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革新,以前是文字,后來有了錄音磁帶,再后來有了《二十二》這些視頻影像,不久之后,AR.VR等技術也可能會運用到口述歷史當中,科技在進步,檔案館也應該跟上科技的腳步,在龐大的信息網的覆蓋下,將高科技記錄的內容以符合它高科技的技術保存在檔案館里,另外,為了使得龐大是檔案信息網的存檔、錄入、檢索等更加的方便快捷,將原有的文字史料、磁帶、錄像帶進行電子掃描重新錄入,以防原有的史料因為各種原因受損而無法恢復,對檔案館進行電子化覆蓋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研究效率,節省各個環節上耗費的時間,而且也為將來的科技化的檔案館的工作打好基礎。

四、結語

紀錄片作為重要的具有史料價值的資料被存檔屢見不鮮,但是我們還是要討論,在互聯網語境下我們應該如何讓我們的紀錄片承擔起社會責任和歷史責任,同時,我們也必須拋開記錄電影本身無可避免地弊端去賦予它去承擔責任的權力,影像資料作為目前為止口述歷史記錄最好的方式,其文獻價值是值得我們影視工作者必須要去探討的,同時為了搶救我們的珍貴的歷史,各個方面也需要積極配合,相信我們的口述歷史的發展,會在各個學科部門的協同合作下更加的完善。

【參考文獻】

[1]王惠玲.香港經驗分享——口述歷史檔案庫的創建兼論圖書館的角色[J].圖書館,2015(12):10-14.

[2]王景高.口述歷史與口述檔案[J].檔案學研究,2008(2):3-8.

[3]魏瑚.我國口述檔案建檔現狀及思考[J].浙江檔案,2006(9):53-54.

[4王茂躍.關于口述檔案概念的困惑[J].蘭臺世界:下半月,2011(5):11-12.

[5]龐喜哲.我國口述歷史檔案平臺建設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7.

作者:莊娟 單位: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