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入殮師》看生命美學
時間:2022-12-02 09:27:29
導語:電影《入殮師》看生命美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日本人生死觀發展的歷程
生命觀和死亡觀構成生死觀,其將一個民族和國家對于生死的看法反映出來。由于民族特性和歷史文化以及地理環境等相關因素對其的影響,日本人將一個與其他民族有區別的獨特生死觀形成。日本人是已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生死觀也經歷了復雜而漫長的發展過程。《古事記》是日本最早的文化作品,最先描述了日本人的生死觀。《古事記》中記載:高天原所代表的是“生命”,而相對立的黃泉國代表的則是“死亡”。該書中,高天原與黃泉國屬于對立的兩個世界,既是互相對立的兩種狀態,又象征著生和死。在《古事記》中,第一次運用神話故事將古代日本人樸實的生死觀詮釋給我們,這一時期的生死觀,學者們稱這為“他界觀”[2]。我國佛教傳入到日本以后,日本人生死觀具有很大的變化。對于生死如一的佛學思想日本人們開始接受,也就是死和生是統一的有機體。這個思想將古代日本人的生死對立觀點打破了,為現代日本人生死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社會在快速地發展,現代日本人生死觀也具有新的變化,但是,在日本人腦海中,至純至美的生死態度還是根深蒂固的,從而使日體人獨特的生死觀形成[3]。
(一)生死自然輪轉,真情形影相隨。按照自然的規律,生命運行生而復死,萬物都是這樣。死者入殮的過程中,所有的人都凝視著入殮師手下曾經鮮活的面孔,能夠最后一絲生命的光彩綻放出來。入殮師完整地呈現出死者的面貌,使親人和朋友們能夠見到死者最美的一面,將所有人對其的情感承載。小林是影片中的主人公,陰差陽錯地開始了入殮師的工作,既害怕又絕望,甚至沒有讓深愛的妻子知道。但是,隨著一次次的入殮儀式,從僵硬的死者身體上,他卻看到鮮活的親情,使他對于入殮師工作的意義真正懂得了:使沒有生命的一具尸體將真情散發出來,成為傳遞生者與死者情感溝通的使者[4]?!度霘殠煛氛麄€劇情都是將真情詮釋,有效運用入殮儀式將各種家庭的情感結構展示。主人公小林自身對于年幼時生父拋棄母親和自己很難安心,小林對于這個心靈上的創傷一直念念不忘,對于父親不負責的舉動他無法原諒,但是,他又期待能夠得到父愛。影片的最終,小林記恨和誤解父親還是解除了,流著眼淚體面地將父親送走。寬容和釋然真情,既是延續生死之間的真情,又是拯救和成全自己和父親。面對死者時,也許才會有理解,因此,有了不舍和悵然。入殮師這個職業將人類美好天性的一面觸動了,生命可以不復存在,但是,人向往真情卻不能泯滅,這也是死與生最高的境界[5]。(二)人生儀式必然有,但向來平淡無奇。電影《入殮師》,主要展示的是一個失業大提琴師,與演奏毫不相關一份職業,一個相關于人生儀式的主題,一個將死亡貫穿在一起的故事情節,逐步鋪陳影片情節地過程中,緩慢地將他們展現出來,影片的每一個死亡者都具有一段故事,顯隱具有,乏善可陳,都能夠對觀眾進行啟發,對于生存本質的意義進行思考。一切雖然只是生活常態,卻將生命真諦道出來:人生儀式必然有,但向來平淡無奇。在日本社會,當前死者家人面給死者化妝和更衣,演變成一部分的告別儀式,既莊重又肅穆。入殮師精心進行處理后,死者遺體會變得自然祥和,對于死者家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安慰。電影《入殮師》,運用藝術化形式將死者入殮過程呈現出來,在不斷推進故事情節的同時,將嚴謹入殮程序反復地展現,因此而呈現出莊嚴儀式感。儀式在影片中代表的是一種尊重,既尊重逝者和家人,又尊重生命。入殮儀式對于生者的感受考慮得更多,為了將當時生者的哀慟有效地表達出來,將悲痛的宣泄提供給生者,從而使生者精神能夠得到升華。日本對儀式比較重視,在日常的生活中,茶道式和餐儀式等許多儀式也都存在。日本大眾認為,社會如果沒有儀式,集體感和歸屬感就很難產生,最終的生活也會變得平淡無奇,只要將人生應該有的儀式感保持,就已經足夠了。電影《入殮師》的前半部分,對于客戶的悲傷,小林漸漸感受到,但是,并非是他情感上的悲傷,只是一種認同感。劇情在不斷地進展,對于老太太入殮的儀式,他真正了解以后,才進入內在與外在吻合的境界,也就是全新的境界;當他給多年沒有見的父親舉行入殮儀式時,入殮儀式中的最本質的尊重和接納生命的意義,他終于找到了,隨之影響也達到了高潮。在影片中,把“死”演繹成如同宗教儀式般的嚴謹和精美,在凝重緩慢的入殮儀式中,使人將死亡的恐懼逐漸地消解,對死亡和生命進行感悟[6]。(三)無論生和死,生命都值得尊重。影片中的小林第一天上班,社長讓他扮演成遺體,將入殮的程序錄制,也就是讓他將死者的感覺體驗一下。入殮的過程中,各個步驟都必須要精益求精,既是尊重死者和家人,也是尊重生命。小林參與入殮儀式中,在寧靜肅穆中開始對生命的真意領悟。對于每一具僵硬軀體,社長都認真虔誠地對待,一舉一動都會顯示出對逝者崇高的尊重。那些沒有了活力的軀體里,一個個不同的臨終表情里,都包含著詮釋各自的生命,無論曾經是悲痛,還是喜悅,最終都是同一個姿勢,與生活告別。對死者進行清洗和理容以及著裝,使死者能夠以美好姿態告別世間,對于入殮師也是莊嚴的職責。死者在入殮師的幫助下,將人生最后旅程走完,使更多的人能夠得到圓滿。從這個角度上講,在心理上,入殮師必須具有承受死亡的能力。小林正因為領悟和超脫了死亡,才能夠更加坦然地面對和愛上入殮師這份工作,在這個灰暗的生命路上,才能夠將唯美崇高的使命感尋找到。針對于生命而言,原本死與生就是一個自然過程,并不是對立存在的。影片從各種意象中展現出內涵:既要尊重別人和自己,又要對那些看不見和看得見的人及事進行尊重。(四)逝去并非終結,死亡是人生之門超越的重生。影片《入殮師》意識的主要展現:死是新的開始,并不是結束,這是超然的一種死亡觀念。人們生活在自然世界中,每天太陽重新地升起,四季輪回,物質能量不停地互相進行轉換。所以,新生和死亡都是循環往復的永恒,逝去越過了人生之門,不一定就是消失,而是對人生超越的重生。逝去父親和孕育中孩子,既是《入殮師》中生死主題的升華,又是準確的把握。影片結尾對于親情,主人公的感懷和釋然,致使死亡具有使人動容的溫暖。父親臨終以前將小林兒時最喜歡的小石頭握在手中,小林將這塊小石頭貼在妻子的肚子上,把父親對自己的愛向沒有出生的孩子傳遞,將具有感染力的撞擊情感影響有效地完成,在大提琴音樂中,喜悅和愛的美好體驗已經充滿。這種感悟直接抵入靈魂的深處,也是療愈心理的過程。運用豪放的目光對人生之旅進行看待,對于生命中的美好時光也許更能夠珍惜[7]。針對于多數人的人生而言,都很平淡,無論是誤會和摩擦,還是偏見,都是在所難免的,只有內心理解生活,才能夠面對友情和親情以及愛情時,勇敢地進行擔當。若人與人之間可以互相接納和寬容,就是最美地禮贊生活,猶如《入殮師》電影中逆流而上的魚,在途中即便會死去,但還是沒有放棄。生命即便會不停地繼續下去,溫暖和愛也會在生命旅程中始終相伴。在生命中,逝去終究是必然的歷程,只有對生死真意深刻明白的人,對于大智慧才能夠真正地擁有,將自身精彩的人生活出來。(五)一切只在轉念,以至生死。死并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永存?!度霘殠煛氛宫F的主題就是死亡,生存的境界則是死亡展現的基礎。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最終都會逝去,用什么態度面對生命,則是考驗生者。對于生與死,也就是喜與悲之間的輪轉。影片《入殮師》相關于生與死的情節出現了許多:小林失業以后,與妻子一同將章魚放生,準備回老家;小林第一次受到挫折,是他看到魚的尸體在水中漂走;圣誕夜吃雞肉和贊嘆吃河豚魚白時的場面,都具有一定的暗示,若想坦然活著,享受人生,必須將死亡的陰影擺脫;情節轉折的過程中,幾次有天鵝出現,天鵝的純潔高貴具有對生的渴望。在這種生死觀當中,好象死與生沒有明顯界限。甚至能夠相互進行轉化。猶如父親手中握著的一顆小石頭,外表雖然很冰冷,卻是熾熱巖漿的凝固而形成的。影片中死者與身邊的人,糾結不清的往事各自都有。但是,生命在不斷地消逝,逐漸地打開了以往的各種心結。小林與父親的各種很難逾越的情感關系,在父親去逝時,由于理解而轉念得以釋然。影片《入殮師》將生與死這個永恒話題應該怎樣對待揭示了,引導觀眾把目光向如何認真地活著更多地投注。
參考文獻
[1]張琳.從《入殮師》解讀日本人的生死美學意識[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36(08):42-43.
[2]王湧,張妍.入殮有道,生死有情———日本電影《入殮師》中所透視的日本人的生死觀[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01):85-89.
[3]張艷萍,王歡.關于日本電影《入殮師》的社會學思考[J].唐都學刊,2012,28(01):55-58.
[4]吳德利,林華.電影《入殮師》主角人物分析[J].電影文學,2011(04):100-101.
[5]邵俊秋.從《入殮師》解讀日本人的生死觀[J].電影文學,2010(09):101-102.
[6]邵俊秋.淺談電影《入殮師》中的生死觀[J].電影評介,2010(01):62+72.
[7]聶欣如.日本電影《入殮師》中文化主體的博弈[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6(06):31-39.
作者:喜君 單位:大連民族大學
- 上一篇:古裝電視劇的藝術創作特征
- 下一篇:電影《墊底辣妹》教育敘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