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歌曲發展軌跡初探

時間:2022-02-02 10:46:39

導語:電影歌曲發展軌跡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影歌曲發展軌跡初探

摘要:自中國電影誕生起,電影歌曲便與之相輔相成,電影歌曲發展在創作體裁、創作群體、創作方式以及功能價值上呈現出了階段性的變化,總體而言電影歌曲成為電影音樂發展的起源與核心具有歷史必然性,而電影歌曲發展的軌跡為未來電影歌曲的創作提供指導與方向。

關鍵詞:中國電影歌曲;電影音樂;發展時期

《定軍山》的拍攝標志著中國電影的開端,自此起,電影音樂特別是電影歌曲便與中國電影的發展相輔相成,在不同的時期綻放著各具特色的魅力。在中國電影漫長的演變過程中,據其發展模式可大致分為六個時期,相對電影歌曲的發展則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905年至1930年,中國電影發展正值默片時代,吸引觀眾觀看電影的因素是現場音樂伴奏,此時電影音樂尤其是歌曲的創作并未形成體系,與其他時期相比,這一階段,觀者并不能直接聽到電影歌曲,而是觀者配合電影字幕根據配樂在心中哼唱歌曲。這一時期,電影依賴音樂為其填補聽覺空缺,加強觀者代入感,但由于此時電影歌曲數量較少,無固定音樂創作且表現形式無法稱之為歌曲,為此未將其劃歸至電影歌曲的發展階段之中。

電影歌曲創作的真正萌芽發生在有聲電影發展的初期,1930-1931年間國內形成了有聲片風潮,在此過程中經歷了由蠟盤發聲到片上發音①的轉變,電影開始出現人聲對白,電影歌曲仍對電影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作用在有聲片的宣傳理念“完全對白,有聲歌唱”。同時專業作曲家參與到了電影歌曲的創作中,其中便包括黎錦暉等人②,專業作曲家的加入使電影歌曲創制逐漸走向規范。而電影歌曲的使用可分為兩部分,一為主題曲,其相當于歌劇中的序曲,揭示劇情走向以及結局;其二則是插曲,相當于傳統戲曲中的唱段,作用于劇情,反映人物性格及心理。二者往往在節奏、曲調、曲風上形成鮮明區分。電影歌曲由此進入發展的初期,大多選材于傳統戲劇尤其是京劇的唱段,也加入了對傳統音樂編創后的歌舞作品。通過初期的經驗積累,中國有聲電影發展浪潮被掀起,中國電影步入第二個發展時期。1932-1937年,出現許多反帝反封建的電影作品,體現在電影音樂上,隨著1933年黨的電影小組正式成立,電影歌曲創作成為當時的主導方向,電影歌曲在此期間蓬勃發展,而其發展直接影響了全國抗日救亡歌詠運動,許多進步歌曲通過電影歌曲這一媒介被更多人傳唱,左翼音樂小組也在這一大環境下應運而生。在原有專業作曲家的基礎上,更多作曲家加入到了電影歌曲創作之中,其中包括聶耳、黃自等人,他們的加入影響了這一時代的歌風,這些歌曲中《長城謠》《漁光曲》等直到現在仍廣為傳唱,其中《義勇軍進行曲》成為了國歌。

正如聶耳1934年在《一年來之中國音樂》中所提及“《漁光曲》一出……其轟動的影響甚至形成了后來的影片要配上音樂才能夠賣座的一個潮流。”由此可見電影歌曲在此階段廣受歡迎,作曲家們也多為電影創作歌曲,為此1935年“八一宣言”后“歌曲作者協會”正式成立。這一時期電影歌曲呈現出民族化、大眾化特點,民族化即吸納地方民歌說唱等演唱曲調及形式或在傳統詩歌的基礎上進行改編,大眾化則更加注重歌曲結構簡化,使之易于理解與傳唱。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階段部分電影編導對音樂也頗有造詣③,而電影歌曲也大多在編導提供的基礎上創作④。在演唱者及形式上,電影歌曲往往由演員演唱或由劇中人物相符的他人代唱,并不講究唱法,一切只為使電影歌曲更好融入電影表達中。1937年11月上海淪陷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電影進入發展第三個時期,電影歌曲隨之進入發展第二階段。前半段(1937-1945年)電影及電影歌曲出現了地域化的發展分支,具體而言即上海與其以外地區。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后,電影歌曲作為商業宣傳亮點廣受關注,因而形成以歌賣片的風氣。

這一時期電影歌曲更多地使用古樂以及傳統戲曲曲調,加入唱念做打融為一體的戲曲演唱方式。1941年后電影歌曲創作走向通俗化、流行化及大眾商業化,這一時期的電影歌曲創作主要出自嚴工上、劉雪庵等人之手。上海以外地區,抗戰電影蓬勃發展,電影歌曲創作的題材與內容對第一階段進行了繼承與發揚,歌曲在電影中的地位仍然舉足輕重。后半段(1945-1949年)進步電影風潮迭起,戰后電影音樂內容與形式更加多樣化,器樂曲的大量出現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部分電影歌曲的創作,歌曲創作強調生活化,曲調取材于民間歌謠,并有意抹去過往,演唱形式上規避戲曲化痕跡,演唱講究自然樸實。同時由于電影歌曲創作量減少,電影插曲中多用現成歌曲,使用主題歌直接反映主題的曲目逐漸減少。1949年7月在北平召開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標志著新中國電影發展進入了第四個時期,自此電影歌曲進入了長達十七年的蓬勃發展時期。這時電影歌曲的創作再次被提到重要位置,題材方面吸納蘇聯電影歌曲元素,在演唱方面開始講求專業化、科學化演唱,電影歌曲由專業作曲家制作后以畫外音的形式插入,這一轉變使得電影歌曲開始脫離電影制作而更加偏向于音樂創作的領域。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的影響下,中國電影進入緩慢發展的第五個時期,而電影歌曲在1973年前與樣板戲的創作融為一體,后者的創作成果直接被用作電影歌曲。而1973年后,隨著故事片制作的逐漸復蘇,電影歌曲的創作才從原有禁錮中脫離出來,但創作出的優秀作品卻屈指可數,這十年筆者暫且將其歸為電影歌曲發展的第三階段。

結束了緩慢發展的十年,中國電影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綻放出了新的生機,自此邁入了發展的第六個時期,電影的題材百花齊放。這一大背景下,電影歌曲發展進入第四階段,電影歌曲選材不再僅限于對本土及外來曲調的改編,同時也直接吸納了歐美及港澳臺地區流傳度較高的流行音樂,在歌曲創作中也更多偏向流行歌曲體裁,這一趨勢使得電影歌曲對電影的作用轉向商業宣傳而非內容的表達,這一轉變使得二者剝離。隨著媒體及網絡的發展與普及,電影歌曲的創作群體擴大,不僅限于專業作曲家群體,這些因素對電影歌曲的質量產生了直接影響,也影響了其傳唱程度。縱觀中國電影音樂的發展歷程,電影歌曲發展的起源與核心具有歷史必然性,這一發展模式與我國古代音樂發展的軌跡相關。古代音樂起源于歌曲且劉傳光,因此電影歌曲成為電影音樂發展的開端與核心符合傳統藝術審美,同時歌曲中歌詞的運用使聽者能夠掌握音樂表達內容,進而擴大了傳播范圍,也使其起到了音樂教育作用,因此電影歌曲的發展意義既有商業價值也有美育價值。未來電影歌曲創作者可以吸取電影歌曲發展歷史的經驗,在創作中賦予電影歌曲更多中國文化價值及傳統美學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文和.中國電影音樂尋蹤[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2]陳斌,程晉.影視音樂[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3]蔡麗寧,張小軍,徐琨.淺析中國電影歌曲發展脈絡[J].電影評介,2009,(11).

[4]蔡麗寧,張小軍,徐琨.淺析中國電影歌曲發展脈絡[J].電影文學,2009,(14).

[5]劉至遙.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歌曲的藝術特征探究[J].黃河之聲,2015,(05).

作者:周燕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