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青春類題材電視劇比較分析

時間:2022-02-26 03:53:09

導語:校園青春類題材電視劇比較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校園青春類題材電視劇比較分析

【摘要】本文從校園青春題材電視劇出發,分析了三十年來此類電視劇的發展歷史軌跡,分別經歷了“朦朧青春”“偶像青春”“在線青春”等不同階段,在元素多元化、制作產業化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對比日韓同類型電視劇仍存在內容注水、偏好流量鮮肉偶像、制作重點偏移等問題。制作者應取他山之石以攻玉,才能使我國校園青春劇既關注青春現實,又不失青春理想。

【關鍵詞】校園;青春;成長;電視劇;日韓

21世紀以來我國校園青春類題材電視劇十分火爆,一方面經濟發展、思想進步,消費文化、大眾文化盛行,校園青春電視劇有了更好的生長土壤;另一方面,上世紀90年代起逐漸流行的“懷舊”氛圍對關注“身份、文化認同”并集中反映人物“成長”歷程的校園青春電視劇也有著巨大推動作用,時光濾鏡使得躁動活力的青春更加難忘,不僅滿足觀眾個體的情感撫慰需求,同時也能滿足社會青年群體的集體認同體驗;加之現如今校園青春電視劇大多由一定群眾基礎的小說改編,并大量啟用流量明星、青春偶像擔任主角,也是充分調動“粉絲經濟”下的必然產物。

一、我國校園青春類題材電視劇發展史

(一)校園青春類題材的界定。校園青春劇是中國電視劇市場的重要類型,從20世紀90年代初發展至今已近三十年。作為青春類題材的一部分,學術界更多的是從電視劇主題和電視劇場景雙重角度出發,對此類電視劇進行概括。總的來說,它是指那些主要場景發生地為初高中、大學校園及周邊地帶,主要表現內容為青少年及大學生在校期間一系列的青春期情感經歷、思想變化、心理發展等情況的電視劇。(二)我國校園青春類題材電視劇發展的不同階段。1.朦朧青春:校園青春劇的“青春前史”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商品經濟發展促使精英文化逐漸向大眾文化轉型,通俗美學下的電視劇從宏大敘事和高雅電視劇中脫穎而出,更貼近世俗心理,奠定了電視劇類型化產業的審美基礎。以《十六歲的花季》(1990)為代表的校園青春電視劇收視率一再創新高,在全國各地掀起了青春思潮的繁榮發展。這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校園青春劇通過選取不同特色并具有代表意義的中學生:“少男殺手”“反叛的好學生”“帥氣的轉學生”等,他們或順從家長、或對抗老師、或好奇青澀愛情,在青春的騷動中呈現出16歲少男少女花季階段懵懂與朦朧的情感變化。隨后《校園先鋒》(1996)、《花季雨季》(1997)、《十七歲不哭》(1998)等劇從不同角度表達青春男女生活的橫切面:情竇初開的美好感情、熱鬧非凡的校園生活以及成長過程中的迷失、回歸、逐夢等。但在這個階段,校園青春劇剛剛起步,學術界、影視劇生產者和觀眾并沒有明確類型化的概念,此時校園青春劇“更像是‘前青春期’意識的懵懂行為,是文化市場和大眾文化初步契合的結果,預示著一個新的電視劇收視群體即將崛起,為后來的校園青春劇作為獨立的電視劇類型提供了‘前史’意義上的樣本”。2.偶像青春:校園青春劇的“偶像崇拜”20世紀90年代后期大陸逐漸引進海外電視劇,這時日韓、港臺校園青春劇已進入穩定創作期,甚至出現了風靡整個亞洲市場的現象級電視劇。如臺灣地區2001年的《流星花園》、2005年的《惡作劇之吻》《惡魔在身邊》均改編自日本人氣少女漫畫,本身就充滿了甜美、夢幻氣息,加之影視改編與時尚元素相結合,挑選外形靚麗、造型夸張的“男神女神”擔當主角,拍攝風格更加唯美。道明寺、阿猛的霸道總裁、花澤類的憂郁暖男、江直樹的英俊天才形象深入人心,飾演這些角色的演員們也受到青少年狂熱追捧,成為炙手可熱的“亞洲偶像”;劇中臺詞如“如果道歉有用還要警察干嗎”“想流淚就倒立起來,眼淚就不會流出來了”,劇中歌曲《情非得已》《陪你去看流星雨》《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曖昧》等在此后的多年里都霸占流行詞匯、流行歌曲的前列席位。這一時期的校園青春劇更往“造夢”方向發展,不再突出寫實的重要地位,更多是對外來青春文化崇拜而出現的模仿行為。都市校園、浪漫童話、偶像明星、俊男美女成為這一時期校園青春劇的高頻詞匯,校園愛情不再懵懂又朦朧,它甚至樂于描繪多角紛爭的虛幻愛情故事和不切實際的夢幻生活方式,力圖給觀眾一次“再青春”的機會。大陸模仿韓、臺偶像劇推出的青春劇,如《我為歌狂》(2002)、紅蘋果樂園(2003)、《星夢緣》(2004)、《一起來看流星雨》(2009)圍繞男女主角復雜情感關系展開,通過夢幻唯美的視聽語言描繪為愛義無反顧的青春物語,這種愛情至上的當代童話導致校園青春劇角色塑造的模式化,男主角幾乎都是完美代名詞,與灰姑娘相遇后就付出一切,這種對生活的理想化、純凈化處理出來的偶像青春劇讓觀眾止步于對角色的外形行為模仿,缺乏充當“精神偶像”的引領作用。3.在線青春:校園偶像劇的“多元融合”2010年后移動互聯網普及、智能設備迅速升級,網絡化的語言模式、思考方式給電視劇的生產帶來巨大沖擊,校園青春劇也受到新的視聽消費文本模式的影響,元素的拓展與融合都鮮明展現青春文化在互聯網邏輯結構下的解放與重組。首先,“IP”化運作使得校園青春劇更加產業化和品牌化。《泡沫之夏》(2010)、《小時代》(2014)、《何以笙簫默》(2015)、《微微一笑很傾城》(2016)、《夏至未至》(2017)、《春風十里不如你》(2017)等幾十部校園青春劇都是熱門IP改編下的產物,本身具有一定粉絲基礎,加上商業化運作,或是同名周邊,或為劇內植入廣告,有時甚至作為劇情發展關鍵物的手游、網游、漫畫、實體書籍、玩偶裝飾等都受到觀眾熱捧,實現資源重復利用和品牌化營銷。其次,校園青春劇的內容要素更加多元,更具“網生代”氣息。“車禍”“絕癥”“人流”等陳腐老舊的劇情沖突近幾年已不多見,更被年輕群體青睞的符號元素不斷涌現,如《微微一笑很傾城》加入網游元素,現實生活里的校園愛情和虛擬世界里的俠骨柔情交替呈現,不僅貼近年輕人的日常生活,更在網游部分打造酷炫視覺奇觀,以此吸引年輕觀眾目光;再如《旋風少女》《浪花一朵朵》等加入體育元素,與我國在體育方面的崛起不無關系,競技比賽自帶熱血光環,與青少年性格相吻合,切合積極向上的主流價值觀表達;還有《最好的我們》《你好,舊時光》等劇加入懷舊元素,藍白校服才是觀眾的學生時代,文理分科、高考倒計時、校園追星以及后門口守著的教導主任是很多同學青春記憶里的必備品。國產校園偶像劇通過題材擴張、元素擴容、跨次元組合創新,實現其內容的多元融合和青春的多樣表達。

二、與日韓校園電視劇的對比:博采眾長、開拓創新

盡管網絡發展和IP熱潮為校園青春劇注入新活力,同質化問題卻依然嚴重:一旦出現熱門劇集,相似題材便蜂擁而上甚至過度開發,極易讓觀眾審美疲勞;另外以“流量鮮肉”為主導的青春劇只重演員商業價值,忽視演員與角色的貼合,且資金大部分用來支付流量演員片酬,導致制作質量大打折扣,“摳圖寶貝”“五毛特效”層出不窮,粗制濫造現象滿天飛。(一)以制作精良為標準,不注水填充劇情。對比改編自同一漫畫的電視劇《流星花園》,大陸2018版50集,韓版25集,日版甚至只有9集。日韓校園青春劇的總體長度基本保持在10-20集左右,不像國產劇動輒五六十集甚至上百集,劇集無限拉長的弊端就在于劇情的注水,無關情節、人物的干擾使得電視劇質量大大下降。反觀日韓校園青春劇并不一味擴充劇集長度,反而會刪減旁支劇情使得內容更加緊湊,畢竟電視劇和小說不一樣,小說可以創建龐雜的結構去交代前因后果,而電視劇則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制造戲劇沖突來留住觀眾。同時在細節上精益求精,如韓劇《請回答1988》(2015)通過講述80年代幾個校園玩伴的成長史生動還原年代風貌,從服裝到發型甚至關鍵道具棋盤都與當年一致,可見制作人員對場景還原、細節把控的重視程度。(二)拋開流量為王、數據第一的惡性循環,以優質內容吸引觀眾。現在國內市場不顧演員演技,一味采納流量明星以求提高收視率,殊不知此類電視劇雖然確實吸引了一部分粉絲觀眾,但長此以往,只會失去熱愛電視劇、注重內容和品質的更多觀眾群體,并且不利于整個電視劇行業的發展。仍以《請回答1988》為例,正煥、東龍、正峰的扮演者并非傳統意義的美男子,在此劇之前也不為觀眾熟知,因貼合角色而從眾多試鏡者中脫穎而出,形象貼合和表演實力的雙重加持,角色和演員本身所展現出來的人格魅力才能吸引數量不斷壯大的忠實劇粉。

三、總結

我國的校園青春劇歷經三十年的發展歷程,相比以前同類電視劇在題材、元素、制作上均有了長足發展,但相比日韓制作精良、忠于內容本身的精品仍有提升空間,我國校園青春劇需要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轉變,只有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立足當下,才能創造出既關注青春現實、又不失理想訴求的優秀校園青春劇。

參考文獻:

[1]張斌,潘丹丹.青春之歌——國產青春劇的類型演進與文化邏輯[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18,(11):136-142.

[2]王馨晨.韓國“請回答”系列高口碑成功因素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8,(21):114-115.

[3]魏南江.中國類型電視劇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4]鞏夢鑫,張馨正.中韓兩國電視節目對比——以影視和綜藝節目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6,(16):102-109.

[5]童紫荊.從《你好,舊時光》看青春題材網劇的創新與突破[J].新聞研究導刊,2018,(2):116-117.

[6]田甜.淺析日本校園題材電視劇的繁榮原因[J].大眾文藝,2016,(1):213-214.

[7]沈小風.校園題材電視劇:發展及其走向[J].電影文學,2008,(17):110-111.

作者:張洋 單位:中國傳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