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電視劇改編中文化傳播模式
時間:2022-09-30 09:50:04
導語:武俠電視劇改編中文化傳播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金庸武俠作品作為中國新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其影響范圍遍布全世界。而根據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的武俠電視劇其影響程度更甚于其文學作品本身,金庸武俠電視劇依托于其文學作品的廣大讀者基數及新媒體的傳播特性,一經誕生便在電視劇范疇占據了穩固的地位。本文以金庸武俠電視劇中最具代表性的《神雕俠侶》為主要研究對象,梳理《神雕俠侶》的改編歷程,并對其具體的改編現象進行深入研究,進而以小見大的對金庸武俠電視劇的改編現象進行研究。以期對金庸武俠電視劇的改編及發展做出一些總結性的結論并對未來金庸武俠劇的改編提出一些建議性的參考。
[關鍵詞]金庸;神雕俠侶;金庸武俠電視劇
―、武俠文化的影響
武俠文化在中國的文學體系中有著獨特的地位,歷史悠久、傳承至今。而“金庸先生作為武俠小說界的泰斗,其小說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文本深度,因此其作品經久不衰,能夠在當今包羅萬象、紛繁復雜的文化現象中凸顯出來,并且成為我國當代文化靚麗風景線中的一道奇光異彩。”但是相比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來說,金庸武俠電視劇的文化影響更為深遠。武俠電視劇作為一個流行于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的電視劇種類,它的產生與發展依托于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東亞文化的孕育,其受眾根基可以說在所有電視劇種類中名列前茅。且武俠電視劇相比其他影視題材類型,在電視劇領域創作較為成熟,雖在前幾年受玄幻劇影響經歷低谷,但卻也從未在觀眾視野中消失。而金庸武俠電視劇又可以稱得上是整個武俠劇電視市場的縮影,其中《神雕俠侶》又是金庸武俠電視劇代表作品。自上世紀70年代至今的40多年時間里,全系列十五部小說都曾被改編成電視劇,有些甚至連續十余次登上電視熒幕,其中僅《神雕俠侶》便已擁有14個版本。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影視工作者選取各種角度和方式對金庸作品進行解讀,電視劇對武俠場景的還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拍攝技術及制作技術的發展,引起武俠收視熱潮,帶動電影領域對武俠的探索,甚至推動武俠走出國門,“江湖世界”逐漸成為世界的“江湖”。
二、《神雕俠侶》電視劇制作傳播模式衍變
《神雕俠侶》電視劇產生的過程,首先是對原著的劇本化,而后通過演員表演,分鏡拍攝,后期制作進而把一語一言轉化為鏡像語言而形成的視知覺體系。它所構建的視知覺體系也從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需要常變常新、與時俱進的視知覺系統。”如此,才能稱之為一個內容,形式相統一的影視藝術作品。在十余次的電視劇改編中,在影像敘事層面,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
1、舞臺式制作模式。戲劇藝術的成熟遠遠早于影視藝術,早期的《神雕俠侶》電視劇改編因影視理論的不足,以及技術條件受限,在場景設置上可謂粗糙簡陋,多為棚內錄制,無論76、83甚至95版都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大多數的外景,都由幾座假山,數棵綠色植物,一點點煙霧來營造,如在“絕情谷”斷腸崖前的片段中,演員只能在狹小的搭建“舞臺”上進行表演,相比真舞臺劇的差別也就是電視劇用攝影機突破了畫面空間的限制。而在有限的實景拍攝中也往往多采用中近景拍攝人物,以小景別的展現和人物情緒情感的表演來撐起全片,絕少全景甚至遠景的環境交代。相比后來改編版本中的壯美風景場面逭染,舞臺化痕跡很重。
2、電影式制作模式。2001年張紀中版《笑傲江湖》的播出是中國武俠電視劇的里程碑,從此武俠電視劇開始了電影式的制作模式。經歷了5年發展之后的2006版《神雕俠侶》更是把電影化發展到了極致。以其為標志,電影式的制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武功套路舞蹈化來對暴力進行消解。“最早的武俠片動作笨拙,招式簡單,打斗時聲音造型往往要比形象造型出色。”[31而06版《神雕俠侶》中則用一場場優美的“舞蹈”對決,來滿足觀眾對武打場面的心理訴求,同時也為整部劇營造了更加詩意的氛圍,并化解了血腥情節所造成的受眾不適感。二是特技和抒情長鏡頭的運用,武俠劇的電影式制作還有賴于特技的發展。06版《神雕俠侶》的鏡頭語言中首創式的加入了大量的特效鏡頭來追求視覺沖擊,其一直追求的也非再是簡單地動作對打,而是一種武俠的意境。而抒情長鏡頭則是更好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其往往被賦予了象征和隱喻的內容,楊龍二人在美若星河的花叢中練功,暗示著二人情愫的萌發、生長。在打斗場面使用抒情長鏡頭則也可以使武打場面更加的充滿詩意。
3、網劇式制作模式。近年以來網絡平臺進人了快速發展期,電視劇的傳播途徑因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的觀影習慣也由此發生了變化。這種現象使得整個影視劇行業開始意識到網絡文化對于電視劇的影響之重。2013年于正推出新《笑傲江湖》,之后新版《鹿鼎記》、《天龍八部》也相繼問世,繼而引新一輪金庸武俠電視劇改編熱潮的到來。尤其新《笑傲江湖》的播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對原著的徹底顛覆,話題式的營銷模式,使得2014版《神雕俠侶》必也成為此類的產物。其相比前作各版本來說,更像是一部披著武俠外衣的的網絡言情肥皂劇,穿插在其中的是各種戀情的畸態發展,并且存在“任意刪減劇情,或是增刪主要人物,或是加入太多的情愛戲,或是讓英雄人物世俗化、粗鄙化,或者反面人物的人性模糊化等問題。”該劇在影像上也已經脫離了06版的電影化大制作模式,甚至整個影像對原著的重現還不如95版般講究,對比“小龍女大戰重陽宮”、“大勝關英雄大會”等一系列劇中重要的戲份,畫面剪輯中都會減少單個鏡頭的時間,以強化緊張氣氛。但相比前作卻唯美不再,意境全無。雖也充斥著滿屏特效,甚至運用數字特效技術強行將言情、虐戀的元素或情節融人其中,但無奈怎么也經不起咀嚼與回味,“俠”之真諦蕩然無存。
三、《神雕俠侶》電視劇文化傳播模式衍變內因
金庸武俠電視劇本質上作為一種文化商品,自然遵循著市場的發展規律,加之消費主義的影響。逐漸走上一條精英文化式微,草根文化崛起之路,以《神雕俠侶》電視劇改編為例,這是金庸“射雕三部曲”中的問情之作,在改編之初,電視媒體作為一種新興傳播手段,電視創作者們作為當時代的精英階層,在將文學語言轉化為鏡頭語言的同時,難免將自己的審美趣味與價值判斷融人其中。使得早期的《神雕俠侶》電視劇呈現給我們的不僅僅只是一部“問情”之作,更有家國情懷,俠之大者的概念在其中。然而隨著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草根文化崛起,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電視劇的追求更加傾向娛樂化,通俗化甚至快餐化。06版《神雕俠侶》開始呈現這樣的趨勢,大制作,精致畫面特技加帥哥美女的演員陣容無疑正中當時觀眾下懷,刪掉了大量略顯沉重的襄陽城大戰細節及楊過面對父仇與俠義間的矛盾。隨后網絡平臺的進一步發展,消費主義的影響更加深亥|J,因此16版《神雕俠侶》更進一步的走向娛樂化,情愛主題占據全片,娛樂化的臺詞,顛覆的人物設置,武俠精神至此所剩無幾,不容易表達的精神層面的內容被更容易消費的通俗化內容取代,這一趨勢,無非是一個滿足市場,對消費的無奈妥協的結果。
四、武俠文化新“狂歡”
2018年企鵝影視宣布拿到《神雕俠侶》版權,距上版《神雕俠侶》播出僅時隔四年,即將推出18版《神雕俠侶》。加之17、18年播出的新《射雕英雄傳》《笑傲江湖》以及已開機拍攝的《倚天屠龍記》,如此頻繁的將金庸題材武俠劇重新搬上電視熒幕,不難看出中國影視行業在經歷前幾年“玄幻大IP+流量明星”的模式后,因其投人過大,口碑普遍不佳,觀眾審美疲勞導致其后續乏力,以及行業發展對優質內容的極度渴求等問題。2018年00后觀眾開始成年,成為新的熱門收視群體。《神雕俠侶》等金庸武俠作品主人公與當今00后觀眾年齡正相當,順勢推出一批符合00后審美及收視偏好的金庸武俠劇,制定新的“武俠劇規則”,成為了當今影視行業的新金礦,武俠由此即將迎來新的“狂歡”。
然而就新一輪的金庸武俠電視劇播出情況來看,卻呈現出兩極分化的局面,新《射雕英雄傳》因其貼近原著,演技在線,劇情內容扎實,贏得了口碑及收視率雙豐收。新《笑傲江湖》卻從改編,演員,表演等,收獲惡評如潮,創歷史新低。既然新一輪金庸武俠劇的“狂歡”不可避免,雖投資,技術條件等相比以往都有長足進步,新一輪的觀眾對以往版本先人為主的審美執念也更弱。影視從業者需時刻保持敬畏之心,尊重年輕觀眾,打造出一批真正受年輕觀眾喜愛的金庸武俠劇,避免自掘墳墓,為金庸武俠劇后續發展留足創作動力。
參考文獻
[1]劉朝暉:《金庸小說影視劇改編的娛樂化傾向研究》,江西師范大學2015年學位論文
[2]張艷艷:《中國內地武俠電視劇研究》,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學位論文
[3]張艷艷:《淺論中國內地武俠劇的藝術流變》,《文教資料》2010年第18期
[4]趙建新、朱雪黎:《唯商業獨尊的翻拍熱潮》,《西部論叢》2009年第2期
作者:張廣銘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上一篇:淺談醫院信息管理體系
- 下一篇:資本市場監管機構問題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