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實踐學校德育研究

時間:2022-09-05 10:59:52

導語:生活實踐學校德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活實踐學校德育研究

摘要:學校德育要回歸德育的實踐本質,在德育的目標、內容、方式和評價等方面確立基本原則,圍繞學生的生活實踐開展工作,從日常行為規范養成、生活實踐體驗參與和家校社會合作機制等方面進行探索,努力構建以生活實踐為主導的學校德育工作模式。

關鍵詞:學校德育;生活實踐;日常行為規范;生活實踐體驗;家校社會合作

“諸育德為本”,德育是教育的根本,是學校教育的核心。長期以來,傳統的學校德育由于內容、形式和評價方式的單一化和片面性而成效不佳,在教育變革的背景下也面臨許多困境和尷尬。只有認識到道德教育的實踐本質,并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實踐,學校德育才能突出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和任務,進而提升德育效能,適應新時代的教育變革和創新。

一、回歸德育的實踐本質

人存在于世界的基本狀態就是發展。“人發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豐富多彩,表達方式復雜多樣;使他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家庭和社會成員,作為一個公民和生產者、技術發明者和有創造性的理想家,來承擔各種不同的責任。”〔1〕可見,人要通過發展來實現個體的自我完善,提高生命質量,追求和體驗人生幸福。在人類通過積極發展而收獲幸福的歷程中,道德是必要保障,因為隨著道德的不斷提升,人類才能維持個體和群體的生存,才能夠道德化處理個人與他人及社會間的利益關系,滿足個體與群體發展的需要,并為人們收獲幸福而提供價值指針〔2〕。因此,“學校德育應主動承擔起引領學生不斷超越自我,追尋幸福的職責,促使道德成為學生生存的自覺意識,呵護學生作為人的實踐的、自由的本性,為學生積極發展而創造幸福的可能生活,提供終極關懷和安身立命的精神”〔3〕。雖然人們歷來重視德育的功能并在學校積極開展德育工作,但總體來說,傳統的學校德育效果低下,甚至在很多方面缺失效果,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傳統的德育以班會課等課程講授為主,片面強調道德知識的傳授,說教意味濃厚,使學生偏重于道德認知,相對忽視了道德行為;二是以灌輸式、說教式為主的課堂德育不僅限制了開展德育的空間,而且造成受教育者的被動接受,使其缺乏參與的積極性;三是德育內容的過于理想化,有些內容脫離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與社會生活相脫節,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認同感;四是德育評價方法單一,不能客觀全面地反映學生德育狀況,德育評價的導向作用弱化;五是學校德育缺少家庭和社會的有效支持,學生的德育環境氛圍不強,道德行為缺少連貫性。要消除傳統學校德育的弊端,必須回歸德育的實踐本質。實踐是個體道德形成、發展的根源與動力,是個體自我教育的主要途徑。個體通過實踐活動加深對道德規則的理解,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應有的關系,并在實踐活動中正確處理這些關系〔4〕。德育來源于生活,與人的現實生活須臾不離,“德育生活化”的概念和理論應運而生。盡管存在對“德育生活化”核心概念和內涵的不同看法〔5〕,但通過生活實踐來開展道德教育的做法已得到了大多數教育工作者的認同。讓學校德育回歸德育的實踐本質,構建以生活實踐為主導的學校德育內容和體系,是提升學校德育效能的有效途徑。

二、確立以生活實踐為主導的德育原則

(一)以指導生活實踐為德育的目標。設定科學合理的德育目標,用以指導具體的德育實踐,有利于實現德育目的。在制定學校德育目標時,一方面,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指向,促進學生的個性與人格健全發展;另一方面,要注重學生個體發展目標與社會總體發展目標相結合,使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自身成長需要圍繞宏觀發展目標開展實踐。學校德育的宏觀目標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便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提升道德意識和水平。(二)圍繞生活實踐確定德育的內容。德育內容圍繞學生的生活實踐,就是德育內容要貼近學生現實生活,與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交往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緊密相連。德育內容只有緊密圍繞生活實際,才能使德育工作充滿生活氣息,更有生命力。在開展德育工作時,要從學生現實構建以生活實踐為主導的學校德育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與困惑出發,圍繞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來選擇和確定德育的具體內容。另外,要重視對生活實踐中道德資源的開發利用,選取更契合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的內容,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悟,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催生學生積極的道德行為〔6〕。(三)德育的方式采取緊貼生活實踐。德育的方式貼合生活實踐,是指教育工作者開展德育工作的形式和方法要更契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便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提升道德水平。傳統的德育形式重視課堂上的課程教學,輕視生活實踐,在方法上更多采用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單方面的灌輸甚至是居高臨下的壓制,這種帶有強制性的德育方法會造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有效互動的缺失,抹殺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而,教育工作者要摒棄傳統德育脫離學生現實生活的傾向,在新時代教育變革背景下開拓創新,積極探索德育的新手段和新方法,用更貼近學生生活實踐內容和特點的德育工作形式,綜合運用多樣化的方式和手段開展工作。(四)以生活實踐為導向開展德育的評價。科學合理的德育評價對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培養可以起到激勵、鞭策和導向的作用,把德育評價指向生活實踐,就是把對學生的德育評價從單純的課堂和學校表現擴大到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實踐中,拓寬德育評價的范圍,更加全面地反映和評定學生的道德水平和行為規范。德育評價指向生活實踐,既能夠避免對學生德育水平評定的片面性,還能夠把學生的德育關注點引導到生活實踐中,從而在更廣闊的生活層面和范疇里形成道德認知,規范道德行為,提升道德水平。

三、探索以生活實踐為主導的德育途徑

(一)重視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一方面,對于學生來說,德育的認知和行為不能只限于空洞的知識和說教,而是要轉化成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道德行為,因而在生活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學校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為“學會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習慣和能力,也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和要求,而且是未來社會中人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幫助和引導學生養成獨立學習、主動探索和積極進取的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育人策略。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交往習慣,使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養成遵守秩序、勤儉節約、講究衛生等生活習慣,在與同學和老師的日常交往中養成自尊自愛、以禮相待、文明友善等交往習慣。制度化、規范化的日常行為習慣養成是提升學生素質和提高學校德育水平的基本途徑。(二)倡導生活實踐體驗的參與。良好德性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德育主體的生活實踐。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活動育人成為學校開展德育工作和提高學生德育水平的重要途徑。學校應發揮德育工作的主導作用,創設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如生涯體驗活動、職業體驗活動等),讓他們在生活實踐的體驗中不斷學習和認識世界,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形成健康心態、健全人格和自信人生。“積極的道德實踐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于培養其高尚的道德品質,有利于引導青少年做有道德的人、過有道德的生活”,深化對道德認知的理解,提高道德養成的自覺性〔7〕。倡導學生積極參與生活實踐體驗,是豐富學校德育方式和提升德育效能的重要途徑。(三)構建家校社會合作的機制。每個人的成長都要經歷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的教育過程和作用。教育起始于家庭、形成于學校、完成于社會。因此,學生道德教育的實施和發展離不開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參與。構建以生活實踐為主導的學校德育,應當把學生的生活實踐擴展到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實踐領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道德教育具有更廣闊的空間,也能使道德教育得到更好的延續,進而形成更為全面的道德教育內容和體系,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與道德實踐能力。建立家校社會合作的德育機制,是構建以生活實踐為主導的學校德育工作的內在要求。學校在開展德育工作時需要家庭和社會的有效配合與支持,“要善于借鑒和吸收家庭教育中的有效經驗和方式方法,將其融入學校德育工作,促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滲透。學校應重視家庭教育的力量,盡可能拓寬教育渠道,通過建立長期的、穩定的家校互動機制,鼓勵家長為學校德育工作建言獻策”〔7〕。同時要注重社會教育的作用,充分利用各類社會資源和力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鍛煉,把學校里接受和學習的文化知識和道德認知運用到社會生活實踐中去,在社會實踐中發展其德育實踐能力,使學校德育效果獲得更好的鞏固、持續和補充。

綜上所述,教育應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學校德育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教育工作者要回歸德育的實踐本質,構建以生活實踐為主導的學校德育工作模式,實現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融合,不斷完善學校德育工作長效機制,全面提高學校德育工作水平。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

〔2〕郝永貞.追尋幸福的生命性———兼論學校道德教育的“生命幸福”取向〔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

〔3〕魯潔.道德教育的期待:人之自我超越〔J〕.高等教育研究,2008,(9).

〔4〕朱洪發.道德教育的本質在于實踐〔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

〔5〕錢廣榮.質疑“德育生活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2).

〔6〕趙惜群.德育生活化路徑新探〔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6).

〔7〕白秋陽.德育生活化的理論建構與支持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5,(9).

作者:崔海友 單位:廣州市天河外國語學校